假装看过一部电影,是现代人的心照不宣
2019-12-26 16:34

假装看过一部电影,是现代人的心照不宣

本文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荞木,监制:猫爷,题图来自:电影《出租车司机》


“死前看不完《死前必看的100部电影》怎么办?”


“没事,跟别人说你看过就行。”


1.谁也没看完过的“最佳片单”


2019只剩下几天,比新年祝福来得更早的,是纷至沓来的年度片单——2019年度最佳影片、10年来最佳影片、2000年后最佳影片……



纵观这些片单,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几年还冒着热乎气的电影因为还没经过时间的包浆,尚且不能放入神坛,孰优孰略众说纷纭;


而片单的时间跨度一旦超过二十年,排在前几位的来回来去就是那几张熟悉的脸——你大概也能猜到是哪几部——不论是BBC评选的影史TOP100、《视与听》评选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还是IMDB评分榜单,甚至是豆瓣电影TOP250,都成为了这些电影的排列组合游戏。


当然,这里并不是想对影史经典难以撼动的地位提出什么异议。


提起上述这些电影,大多数人都能像是回答文学常识一样熟练地对号入座导演、演员、经典场景和台词,而究竟又有多少人真的从头到尾看完过它们呢?


想必并没有太多人能自信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要知道,在这个多看几篇豆瓣影评就能大概了解全部剧情,再读几篇推文就能对影片的制作班底、深层含义和社会影响如数家珍的年代里,你已经很难分辨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看过某部电影了。


从看电影,到看过电影的一部分然后关掉了、很早之前看过记不太清了、看过剧情梗概、看过影视博主的截图分析、看过豆瓣页面、看过深度长评……所以你到底看没看过一部电影呢?变成了一个暧昧又模糊的“不可说”状态。


那今天就来讲讲“不可说”的背后——当我们装作看过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又在看些什么?


2. 我做过“电影骗子”,你呢?


不是所有人都爱看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乐于认领自己没看过的电影。


在英国主营方向为电影的视频平台LOVEFiLM被亚马逊收购之前,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匿名调查:请用户来谈谈他们假装看过的电影。


调查显示,有80%的人承认自己在与别人聊天的时候,曾经装作自己看过某部电影以加入话题或者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而统计出来的”最多人装作看过的电影”TOP10,可以说是毫不令人意外:


NO.1 /《教父》

30%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在这么多经典电影中,《教父》荣登榜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原因想必也不用过多解释了,比它更严肃的电影被讨论频率不如它高,它之后的流行黑帮片终究少了一份复古的优雅。


你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看《疯狂动物城》里面的小老鼠(其实是鼩鼱)转身时笑出声的人都真的看过《教父》:在小样本统计中,每号称看过《教父》的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并没有看过,要是放在更大的样本量里面呢?


NO.2 /《卡萨布兰卡》

13%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这部影史上最经典的爱情片之一,在国内还有一个译名是《北非谍影》——也许你会对这个名字更熟悉一点。


BBC评选百大美国电影榜单中,《卡萨布兰卡》排名第7位,爱情片排名第1位;IMDB评出的全球100部最佳影片中,《卡萨布兰卡》得分8.7,位列榜单第5位,爱情片第1位;豆瓣上《卡萨布兰卡》有超过16万人看过,短评3万多条,得分8.6……


事实证明,不是每个说过“我们永远拥有巴黎”“她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的人都坐着把这部上映于1942年的黑白电影从头看到了尾。


不过没关系,《卡萨布兰卡》的经典结局,你已经在向它致敬的《爱乐之城》里面看完了。


NO.3 /《出租车司机》

11%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说到马丁·斯科塞斯,在几年前人们还热衷于讨论《禁闭岛》里到底有多少重反转的时候,总有更加资深的影迷建议你去看看他早期的《出租车司机》。“看完你才能真正理解孤独。”他们这样说。


虽然影片本身获奖无数、是各种经典电影榜单的常客,但看起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一个越战老兵在霓虹灯下的寂寞与迷茫同样感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出租车司机》的豆瓣页面也有将近3万条短评,但是将近一半都是给另外一部《出租车司机》的,来自韩国的那部。


NO.4 /《2001太空漫游》

9%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如果朋友跟你聊起了《2001太空漫游》,你问他:“宇宙的终极答案是什么?”对方很可能会回答“42”并露出很懂的表情(这个梗来自于《银河系漫游指南》)。场面之吊诡超过了在星战首映上做出LLAP的手势。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固然伟大,BBC把它评为最佳美国电影第4位,其后的一系列科幻电影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但是这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在上映了50多年以后,很多观众依然撑不过前20分钟,撑过了的观众则在争论看没看懂的问题。


《2001太空漫游》的原著作者克拉克说过:“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所以装作看过的人和真正一头雾水的观众,也许在大家看来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NO.5 /《落水狗》

8%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昆汀的处女作,因为《杀死比尔》《无耻混蛋》而爱上昆汀的人一般不会承认自己没看过《落水狗》,但事实是:大部分人的“昆汀补完计划”只截止到《低俗小说》。


NO.6 /《摇滚万万岁》

7%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可能是因为摇滚文化的水土不服,《摇滚万万岁》在国内并不算是很知名。


如今“伪纪录片”在恐怖片里风靡一时,而这个词就来自于本片导演在受访时对《摇滚万万岁》的定义——导演在片中充满讽刺意味地虚构了一个摇滚乐队,当时的观众在看完电影想要买唱片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


而现在的人们又在装作自己看过这部虚构出来的假电影,可以说是一种富有戏剧色彩的套娃行为。


NO.7 /《现代启示录》

6%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科波拉的经典之作,也是公认的影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很可能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在1979年上映的时候还只有147分钟,现在的观众则能够幸运地看到202分钟的重置版,不幸的是并没有太多观众能把这部各种意义上都过于沉重的片子看完。


NO.8 /《好家伙》

5%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这部片子豆瓣短评区里面最高赞的一条是:“《教父》《美国往事》《好家伙》,三大黑帮经典,居然无一能看进去,罪过。”且赞数倍杀第二条。


NO.9 /《银翼杀手》

5%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也许《银翼杀手2049》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票房,跟很多打算去看的观众都被警告要补完《银翼杀手》才能看懂这一部的剧情有着一定的关系。


NO.10 /《大逃亡》

4%的人装作自己看过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还没有看见《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在越狱片分类中,1996年的《肖申克的救赎》算大众流行,1963年的《大逃亡》才算小众经典——当然了,假装看过《大逃亡》好像也用处不大,还是先假装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吧。


此外,专门进行网友意见统计的著名网站Ranker也发布过一个叫做《如果你的朋友号称看过其中一部电影,那他很有可能在骗你》的榜单,除了上述出现过的以外,还重点提到了BBC百大美国电影榜单中排名第一的电影:



《公民凯恩》,学电影或者想要学电影的人绕不过的一道坎。


这部上映于1941年的电影的确创造了很多相当先进的架构、摄影、剪辑技术,且被后世的电影广泛应用。不过说实话,一个来自2019年的普通观众真的很难从中获得太多观影乐趣。


3. 在电影只剩下谈资之后


翻完这个残忍却真实的榜单,仿佛看到了我们如今对待经典电影的态度:坚决捍卫它们在神坛上的地位,然后尽量地远离神坛。


有人说,经典是人人都知道,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看过的东西。这句话曾经用来形容文学,没想到现在也可以同样适用于电影。


前几年,法国文化界流行过一本书叫做《不用读完一本书》(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作者是文学教授皮耶·巴亚德。



他在书中深层分析了人们胡乱认领没读过的书这一社会现象,现在看来,他的很多分析在电影上也是相通的。


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由“义务与禁令”构成的,而正是这些“义务与禁令”构成了大众心目中等级分明且虚伪的文学价值体系。


我们对某本书所说的谎言数量往往与大众赋予给它的意义成正比:也就是说,越经典的名著,越值得我们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它而说谎。


他还为这些大家都知道是经典、却很少人真的去读的所谓“神坛上的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虚拟图书馆”:在人类历史悠久又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些书在它们的时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化的基石与背景,只要是有一定常识的人都大概知道它们的内容。


如今,并不是所有人都真的看完了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甚至是简·奥斯汀,我们在谈论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并不是在谈论情节或者文字本身,而是在谈论我们的记忆、社会偏见以及文化看待这些内容的方式。


转换到电影上,就是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就不再是它本身,而是关于它的全部讨论的总和。而这个时候,你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就是一件关乎话语权的事了。


要知道,在资讯爆炸的年代里,“看一部电影”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不同程度看过的人用不准确的话语对其展开讨论。


在讨论者的语境中,怎样才算是看过一部电影?要在电影院里从头看到尾吗?那在电影院中途睡着了还算吗?在电脑上看呢?在手机上看到一半呢?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经典片段呢?看过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截图分析呢?看过好几篇豆瓣长评呢?


太多人把内容草草略过,急着想要拿到讨论它的入场券。这个时候,不仅电影的内容不重要,究竟是哪部电影其实也不再重要了。


我们对假装看过的电影也有了新需求


皮耶·巴亚德在书里说:“批评所需要的文化比艺术创造出来的还要多。”人们忙着用一切事物表达自我,载体可以是文学,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游戏、体育……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因为,表现出“我看过”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意义了。


参考来源:

If Someone Tells You They've Seen One Of These Classic Movies, They're Probably Lying To You | Ranker

'The Godfather' Tops List of Films People Pretend to Have Seen | Slashfilm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 brainpickings


本文来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荞木,监制:猫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