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才是“非常一小撮”之外的大多数
2019-12-30 17:40

他们才是“非常一小撮”之外的大多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家-腾讯新闻(ID:ipress),作者:王小妮,头图来源:图虫


12月29日,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北京大学全校毕业生合计9904人,校本部毕业生7808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8.66%。


在此之前,腾讯·大家发《1%主义:一个冬天的童话》一文,作者在文中也提及了北大清华毕业生就业的薪资情况:“北大清华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不知道30万年薪还招得到招不到。”


“30万年薪”是什么概念?北大清华以外的大学本科生,对薪水的期待如何?毕业之后的工作如何?作家王小妮老师就这几个问题询问自己的学生后,得到这样的答复:


关于毕业时候的期待和现在现状,几天来征询了20个年轻人,有曾经的学生,也有读者,有的见过面,有的只有过网上互动,还没机会认识。


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35岁,1985年出生,本科毕业是在2009年,已经工作十年了。最小的生于1993年,26岁,从2015年到现在,也有了四年多的工作经历。


不久前看到一组数据:自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已累计有5800万人得到大学本科学历,这相当于中国人口总数的4.43%,大约每一百个人里有4个。



虽然在深圳或者北京,年轻人几乎人人都有学历,可放到了全国去看,还可以算凤毛麟角吧,那么,给我回复的这20个人,应该称得上是500个普通中国人里的“精英”,尽管他们可能就是平日里地铁站闸口或快餐店收银台前匆匆闪过的一个影子。


我的问题是二个:


(1)毕业时你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收入?


(2)现在实现了多少?你满意自己毕业后的生活吗?


下面是他们的答复。


期待,“没有期待,不敢期待”


1.对生活的期待


盲目,不知道要干啥,没有任何期待。


迷茫。不期待。


我毕业的时候,期待的是有一份可以不用向爸妈要钱,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毕业2年后,我才实现了这个目标。


期待去大城市,去互联网公司或者做娱乐类的工作。期望收入5000吧。


刚毕业那会儿,对社会有很大的恐惧感。父母辛苦送你上大学,对你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期待,可是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对口的工作,那时很害怕毕业就失业,所以只要有工作就很开心,有一份收入,过简单自由的生活。


刚开始工作时对结婚生子还有憧憬,工作几年后,就只想过一个人的生活,不想背负车贷房贷和养孩子的压力,不想为了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而且,好像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呢,又怎么去教育下一代。


我毕业后没有什么具体的期待,反而很迷茫,在学校还可以按部就班地去上课,下课了,去吃饭,吃完了,去自习,在寝室看看书上上网,日子似乎很规律地过着。毕业了,踏出校园,面对偌大的社会,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身份,地位,话语权……乱了,迷茫了。看到大家都在找工作。那就找工作吧。看到大家都在考公务员,那就考公务员吧,看到大家又在考研,那就又考研吧……各种折腾。


没目标,没方向,觉得自己眼前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不是特别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毕业那会也不知道自己具体能干嘛,也就想着找一个自己能够胜任,不那么讨厌的工作就行了。


就是抱着一种逃避社会的态度,不想工作,唯一期望就是考个公务员,25岁结婚然后生小孩,当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姑娘。


那时候刚毕业,没经验,没背景,没自信。毕业多年,第一份工作是经过中介找的,去了东莞的一所私立学校。


毕业的时候期待能在大城市扎根,体面的工作,希望能月薪6k,希望能谈甜甜的恋爱。


我期待有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压力不大的工作,到了一定资历和资金可以做个自己的传统文化工作室,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好玩的东西,有较为可观的收入。平时过着健康有规律的老年生活,有自己院子可晒太阳、逗鸟、玩琴、喝茶、与朋友交往,假期旅行。


去大城市。因为本科、硕士在的城市都不是大城市,就想去大城市生活。做个白领就挺满意。


哈哈,我毕业时候的想法超简单的。希望能够在北上广深的某一个城市,做一名职业广告人,每天都能和好玩有趣的事情打交道。收入3000就很多了。能够一个人负担起房租和日常生活。然后,我期待能够在这座城市认识几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像在大学那样。


2.毕业时的实际收入


海口杂志编辑工作月薪3000左右,整体工资普遍低。


毕业那年月薪1600。(广州,2014年)


14年那会儿就期望有个1500(但往往刚开始只有七八百底薪)(重庆)


乡下做老师,2014年最开始的时候是2800。(贵州)


刚毕业到东莞的时候工资只有800还是1000多,现在有点忘记了。


我刚开始在北京工作,就是3500~4000左右。(2014年)


报社人事主管说本科毕业生7000+。(深圳,2014年)


刚在乡下的时候,每月2100左右,加上每个学期期末发的绩效什么的,每个月平均应该有3000多一点。(湖北,2012年)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5000月薪(2009年),现在电视台的工资也差不多。


毕业时候觉得月收入5000是基本的吧,月入万有点高了,结果进入职场才发现真的想多了。


14年我回来上班,前三个月实习工资2200(没有五险一金),后面转正基本工资才1600,各种都加进去,其实第一年到手撑死5万。个人只会看实际到手多少。(四川)


毕业时候觉得5000就可以了,2014年就拿5000。


现在,“反正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今年也才月入过5000。(四川)


2018年离开的时候是3600,但是有年终绩效考核什么的,算下来一个月有4200左右(乡村教师)。现在到卡是4400。(新换了工作)


这两年自己在工作室每年至少有三十多万收入。


现在月薪不到3000,五年了,勉强维持,回想一下大多是自身不思进取的结果。


辗转几座城市换了快十份工作,工资有好几个月过万了,那是我拿过的最高工资。毕业后最后悔的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不清晰,没有做过什么职业规划,也没有想到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岗位,拿到怎样的收入。


收入还不到5万呢。


除了工作,就是疲惫地挤时间休息,曾经加班到家里一个月没做过饭,冰箱里的菜都发霉了。原来牛气哄哄的干劲好像就那么几年的时光一样。


毕业五年了。好像什么也没实现。因为从未有过具体目标,就只想着自己的生活能过得越来越好,能够自食其力,相对体面,有尊严,也就行了。嗯,如果这些也算是一种期望的话,也只有自食其力了实现了吧。


至于尊严,体面这些,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看了。若问我满不满意毕业后的生活啊,我的回答是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我看到我周围的人背负着重重压力和“大山”,嗯,我就觉得害怕。他们一边躬着背努力地卑微地奋斗着,一边呻吟着活着的痛苦。我就频繁地告诉自己,不要过成他们那样,但……似乎也没什么差别。


已经毕业六年了,没有考上公务员,也没有男朋友,甚至连结婚的想法都没有了,在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央企工作,过着007的生活(从0点到0点,一周七天不休息,俗称24小时,是一种比996更狠的弹性工作制)。跟刚毕业的我想象的人生一点都不像,但一点都不可怕。


平均收入过万,买了一套房子,每年都可以出去玩,其实也还是普普通通,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


家里也催,但是经常加班不回家,见面时间少了,催婚的频率相对也少了,公司也有宿舍,不常回家,只要不跟爸妈在一起,矛盾就会少很多。


2019年了,我在西安,一个月拿3000,房租1800,房贷2000,靠啃老活着。家里人觉得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就不算有工作。


有工资高的,但我家人觉得我有病,不要换工作,就在央企国企等退休挺好的。


……反正我也不结婚不生娃,没法反抗了,随便过过了。


之前我那个单位因为我住院了十五天,各种欺负我给我加几倍工作量,想尽办法逼我辞职。我想通过医保报心脏彩超啊ct啊,故意不给我报,也不给我申请职工医保慢性病……经过那事情我也佛系了,也认命了,就来了这国企混吃等死。


在上海,九月底换的工作,现在在一个公益机构,每月5000,周末找了个兼职,每月能挣1000。


目前跟室友及她的一个朋友,三个人上下铺合住,每月房租1200,共享单车骑车上下班,中午公司免费食堂,晚上回家路上买点菜做饭。如果当月没有大的支出,也还好。


上班骑行二十分钟左右。在市区上班生活,很便利,区图书馆走十分钟就到了,一些讲座展览要想去看,每个周末都有。这些跟在乡下完全不一样,在乡下的时候,自然风光还不错,但这些精神生活基本没有,看电影的地方都没有。去市里坐大巴走高速要四十多分钟。大部分时间周末都是在家里待着,也没什么年轻人可以交流。


来到上海这座城市,不敢有太高的期待,无法在这个城市留下来,但也不想走。


是的,我一直没后悔来上海。


现在月薪早已超过6k,却感觉过得还不如刚毕业的时候。扎根看起来大概没什么希望了,工作呢,其实也很难跟别人描述我具体在做什么。体面吗?不知道,但是内心强大了很多。一心只想赚钱,情绪不太稳定。满意吗?不知道,每年回家都会因为年龄问题闹得不愉快,再撑几年吧,加油。


哈哈,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真的在这里找到了像家人一样的朋友,然后还有老师、同学在一起,我很喜欢深圳,挺希望能有机会留在这里的,虽然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不得已离开。


现在工作还算固定,就是太忙了,感觉压力大。明年按揭完车,房子呢刚拿到钥匙,还没装修。


是的,我最大的烦恼是带孩子,为了家庭选了现在的工作,却不曾想,现在更不能带孩子了。


目前在深圳做了小学老师,较为符合兴趣,成就感和发展还在探索定位。


现在我只能全职在老家带宝宝了。我的底线是,无论多难,都不能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所以职业生涯只能告一段落。


现在孩子七个月,自己每天都很挣扎,不能去上班,没人给照顾孩子,不能上班又很焦虑,等两年,职场可能就淘汰我了,按照北京这样的速度,三个月就会淘汰很多人了吧。


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有个可爱的孩子,有个勤劳的老公,父母健在身体安康,已经很满足了。


毕业五年 当初期待的都没有实现做着曾经的自己最讨厌的混吃等死的工作, 工资不够基本生活。不满意现状,但也就这样温水煮青蛙了。


未来,“能过成什么样子不是我们说了算”


职场像战场,又像个锅子,温水煮青蛙,煮着煮着就被煮熟了。


30万这种(一毕业就想拿到),可能指的是:学编程计算机的,名牌大学的,目标进阿里头条大互联网公司的非常一小撮的毕业生吧。


我觉得不要太夸大读书的作用,能够对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是钱,读书有时候让人痛苦。


我是一个在后天成长中有很大性格缺陷的人,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代留守儿童,来自农村的自卑感一直潜藏在我的意识里,做起事情来被动、不自信,每当处在一个可高可低的处境时,我都在往低处走。不希望这样的不安重新出现在女儿身上。


现在每天祈祷的就是明年在有一份收入的同时还能陪在女儿身边,让她健康的长大,以后能够清清楚楚的认识自己,做一个自由的人。


职场对女生太不友好啦,现在二胎放开后,不管校招社招都会倾向于男生。同等条件哪怕差些都愿意要男生。我们校招刚结束,十个应届毕业生,8男2女。


明年五六月份我就30了。我现在不开心(工作上),人事关系比以前好复杂。


周围的朋友同学都陆续结婚生子了……地方越小越难找(男朋友),身边因为结婚生孩子而鸡飞狗跳的太多……我想要的安全感结婚生育都无法给予。


我现在养了个比熊叫QQ,我周末回去就是照顾它。


现在终于理解了那篇“我奋斗了15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


我身边还没有谁毕业到现在一直意气风发,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忧虑,所以特别羡慕那些生下来就可以喝咖啡的人。


其实我很庆幸来了广州,不然可能现在也草草结婚生子,环境真的很重要。


不满意,不甘心,应该好好赚钱,但又不愿意追着钱走,慢慢地,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过成了一个失败者。


我已经油腻了,屈从了,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感到恶心。


心中那把火还没灭,你就还是你,能过成什么样子不是我们说了算。


这个问题其实要回答清楚了都挺难堪的。我们总是瞄着别人的日子“指手画脚”,却是很难正视自己的生活。


大家还在关心毕业能拿到多少,但这个还是一个青年对自己能力和未来的憧憬。但是人都在变老,比起现在拿多少,未来等我们老了能拿多少也许更令人担心和悲观。


上面是他们的答复,没有删加,原貌呈现。由于收到的多是碎片似的只言片语,所以是上面的样子。


而有三个年轻人发来的文字不仅完整而且有独特的思考和角度,其中两位更沉重的文字,准备另外找机会发出来。


下面是其中一位的答复,直接贴在下面,这位同学一毕业就去香港读研究生,后来北上北京:


  • 你毕业时候的期待是什么?


想寻找意义。


好像是从小到大的一种执着,但随着知识和眼界,意义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


高中之前没有走出过我们那个区,意义,就是去外面的世界,读好的大学,过电视电影里那种自由的青春。


到了大学,大三去过台湾之后,意义被延展,了解过去,关注当下,独立思考,还有自由思想,感觉大学前两年没学到知识,想继续学习。


读完研究生,毕业有几个选择,留在香港卖保险,留在香港进入内地驻香港的新闻机构,或者去商业公司做螺丝钉。但内心的直觉是想回到内地,用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混混沌沌长大的地方。


  • 毕业几年后,实现了多少?你满意你毕业后的生活吗?


实现了不多,不太满意,但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所以不后悔。


第一份工作是在杂志社做记者,确实是自己期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困难,是哭过最多次的工作。当时有一个很朴实的想法,愿意花五年时间,像古时候拜师学艺一样,沉下心来学一门手艺,不问世事(例如同龄佼佼者挣多少钱)不需要太多钱,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但2014年新媒体正当红,传统媒体里稍微有能力和资历的老师都忙于自立门户,他们自己也大都处于职业动荡期,对后辈有心无力。这份工作坚持了两年半。


然后是两年半的商业公司螺丝钉,有体面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像是体验当代职场年轻人的生活。


我记得第一次坐在四五十号人的办公室,听噼里啪啦打字声,像是卓别林电影里的车间流水线工人。


第一次螺丝钉生涯遇见了一个爱读书有想法的老板,第二次则完全是国际化模式的互联网公司,商业就是各方利益妥协博弈,开无休止无意义的会,


今年年初我觉得够了。辞职在家看了3个月书,自我教育。然后打算自己尝试拍纪录片或者写写东西。在工作这么久之后继续像一个刚毕业年轻人一样怀抱理想主义,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尝试寻找意义。如果一两年之内失败了,积蓄花完还没有找到有意义的谋生方式,可能会继续退回到商业社会去做螺丝钉。


我觉得毕业这几年(五年)确实一直在理解这个社会,通过不同的职业、城市和生活方式,但又觉得远远不够,太慢了,也太难了。


他们才是“非常一小撮”之外的大多数


1.没有过选择的自由,哪里去获得可信的期待


曾经在大学教书时,学生名册上的学生刚好一千零几个,我统计过,其中来自省会城市的不足十个,来自中小城市也只是零星,大多数是在乡镇和农村长大。即使家境还好,即使不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少年也多在从早到晚的背书考试中度过,他们习惯了眼前唯有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这一条“光辉道路”。临近大学毕业,他们才发现“家里供你读书”的努力只能结束在这里,父母可以打工千辛万苦为你积攒学费,而面对未来的每一道“人生关卡”,他们都再帮不上你了。


你的背后白茫茫忽然没了支撑。这种时候,你哪里敢有期待,只有懵着往前走,独自面对,独自顺应。


所以他们才在毕业五年后说出:“特别羡慕那些生下来就可以喝咖啡的人。”


2.做青蛙也要留在一线城市


在他们的回复中,互不认识的两个同学同时说到这些年就像“温水煮青蛙”。而这些已经半熟的青蛙终于明白了:“一直没后悔来上海”,“我很庆幸来了广州”,“我很喜欢深圳,挺希望能有机会留在这里的”。


大城市压力和花销再大,总还能从文化生活和成长空间上让年轻人看到努力的可能性。小地方生存相对容易,但那可能是“能人们”的容易,不是一个农家子女的容易。


3.童年的影响


不想评判别人的人生,但是,这些当年以不低的分数拼力考进一所211综合高校读书的女孩子还只是刚步入社会几年,就回到老家结婚生子,给自己划下的最后底线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做留守儿童”,或者焦虑于很快就要被“职场淘汰”。按他们的聪明和努力,难道不该为自己挣得更好的命运?难道真的是“能过成什么样子不是我们说了算”。


4.寂寞无声


这些年来,我和他们保持着交往,但更多时候,大家见面,是围着餐桌嘻嘻哈哈,他们几乎不对我讲自己难处,或者很有保留地讲一点。读书的时候非常喜欢自称是“有故事的”一群,终于真的有了故事,也学会了把它装在肚子里,几乎不会主动说出了。


终是年轻人,看上去他们变化都不大,还是一个个干干净净清爽明亮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题目,他们可能会默默消化掉所有已经经历的和即将经历的。他们不仅不提期待,更是几乎无声的,尽管我知道他们不甘心,想守住“心里的火把”,但满足吃饱穿暖生活稳定的基本需求已经够他们累的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家-腾讯新闻(ID:ipress),作者:王小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