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赚多少钱才快乐?
2019-12-31 10:41

上班赚多少钱才快乐?

本文来自公众号:WeLens(ID:we-lens),作者:Lens,原文标题《上班赚多少钱才快乐?可能没你想的多》,题图来自:图虫创意


在如今这样一个人均压力超标的时代,生活在一线城市,每个月到底要赚多少钱才够?


今年的《2019Q4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超5成单身男女认为,月收入1万左右才能有安全感,另有2成认为月入1万5才有安全感。


然而,关于“收入”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还没讨论清楚,一个类似的话题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工作和收入究竟如何影响幸福感?


01 


就在12月26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当中不少信息都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甚至“不安”。


调查显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男性,个人月收入7千元及以下的,将承受较大压力。


这些压力包括住房、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但是收入和就业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报告特别强调,应当重点关注一线城市的个体,尤其是男性在收入、就业,还有婚恋方面的压力排解。


     

很多在平均线以下的年轻网民调侃:


“月薪5千的我,打扰了”


“虽然我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会省,比如今天看中了一辆玛莎拉蒂,我没买,这一下子就给自己省了二三百万”


“一个月工资过万的大把人在,但他们也没感到幸福啊”


有二线城市的年轻小伙子说:


“7千块不够吗?要买多少东西啊?作为单身狗,感觉在二线4千就够花啊”


这迅速引起了一线城市某男性反驳·:


“看评论里质疑一线7000活不起的,本来就活不起啊,房租多贵,水电多贵,物价多贵,每个月淘宝也要买东西吧。你们当7000块只用来解决温饱吗?”


当然也有一些网民注意到了“男性压力”这样的关键词,并且“控诉”了报道中对男性的关怀:


“又来一条男人的幸福感,呵呵,女人的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往往会低于男性,女人除了事业外,对家庭的付出通常都大于男性。丧偶式、诈尸型婚姻会让女人心碎、心累!”


虽有点过激,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从侧面反映了男女压力源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进一步研读这个报告时,发现不同年龄层承担的抑郁、焦虑和压力,都是不一样的:70后和80后心理健康消极方面得分较高,90后心态倒是最为积极,猜测原因是“从一开始就业压力就是这么大,也不至于每个都拖家带口,早就习惯了”。


       

总之这个图表其实表明,个体处于中年时期时,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养家糊口的压力感实在是不可小觑。


如果这时候有个收入不错的工作,势必至少会减轻一些经济上的负担,但是工资更高,幸福感真的就直线上升吗?


其实不尽然,虽然在原则上我们承认,有得必有失,得到钱的同时,必然会失去很多烦恼,但工资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完全的正相关。


根据日本的一项社会研究:反而是在收入和就业方面的自主性高、成就感足和“环境匹配度”更高,才会更幸福。


简单地来说,如果这份工作是你自己热爱的,你赚取收入的过程,是比较理想的,你的工资和工作与你的责任,还有身边的环境都是匹配的,那样才是更容易幸福的。

       

       

面对一份毫不喜爱的工作,一般人都不太会全情投入,倾尽全力,也不会在观念上真的重视,因此想必也很难登峰造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很多的收入,无非机缘巧合碰上,赚些糊口罢了。


如果一份工作相对收入较高,但是每天工作的过程充满了痛苦,比如说自己的功劳都会被别人抢占,能力很强却为他人做了嫁衣,不仅不会幸福,长久下去甚至都可能会抑郁。


月薪5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听上去可以衣食无忧的标准,但如果这个5万块,是拿牺牲健康、放弃掉无数陪妻子孩子的时间换来的话,幸福感一定会比那些月薪2万却不必牺牲过多、反而还在不断成长的员工差很多。


甚至,拿到某个收入时的年龄区别,都可以在这个幸福感里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比如说,月薪都只有8千的小夫妻租房住,但是生活不愁身体康健,不用疯狂加班,晚上想出去吃个宵夜撸个串儿就无比幸福,月薪3万的时候,不仅要还房贷车贷,同学群里还要攀比孩子们的暑期游和兴趣班,又能剩下多少幸福?


至于“女人幸福感比男人还低”的论调,或许真的有些以偏概全,因为调查中显示,中国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性,因为女性更能适应环境、更在意自我发展、更能感受亲密关系的和谐,更明确人生目标。


       

至于婚姻幸福感,男女之间婚姻满意度倒是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表现为男性满意度高于女性,而且比起其他级别的城市,一线城市的婚姻满意度最低。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工作和收入依然都是最能引发焦虑的大事,即便是95后全职妈妈的比重不断上升,她们依然拥有“副业梦”,虽然只有35%付诸了行动,用副业养活了自己,但绝大部分希望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话语权。


即便不算是唯一的考量,但是工作与收入作为一个整体,依然是无数人幸福感来源的重要风向标。


既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收入和就业的重要性,而且自认还没有到达可以在一线城市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地步,“疯狂地工作”便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


02 


相信在进入职场之后,大家也会遇到那么几位很喜欢工作的同事。


因为他们遇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所以周末多做会儿也不必抵触,因此他们的心态也可以印证《心流》书中的言论:


“在不工作的时候很难达到一种手脑合一的专注,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财富和消费产生的短期享乐体验,和工作带来的flow状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这样的状态固然也让人羡慕,不过,还有不少人显然不是上述那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工作的意义,只有月底的工资单才能体现,因为靠着工作换来了钱,所以才能通过休闲的手段实现心流。

       

       

所以,大部分人们,为了能够没有包袱、轻松愉快地度过休闲时间,便开始“被裹挟”地落入了努力工作的怪圈。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一些其他方面问题的真实逃避。


散文家和漫画家Tim Kreider在一份纽约时报的社评专栏上写道:“忙碌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保证,是一种对空虚的避险;显然,如果你一天中的每一小时都忙得不可开交,那么你的生活就不可能是愚蠢的、琐碎的或毫无意义的。”


但是,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为了赚到钱,比谁工作更努力”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近乎病毒传染的风气:工作个不停。


梅琳达·盖茨在她第一篇领英的专栏上说,曾经,美国梦是建立在只要努力工作,你就能成功的理想之上的。后来随着科技的兴起,人们也不断被告知:你必须一直工作,否则就会失败。


如今事实已经明显了,不只是美国,我们更是处于这样一个“不工作赚钱,就被淘汰”的世界中。


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什么?很多消极的影响,已经渐渐开始影响生活。


夫妻二人疯狂加班,回家说不上几句话,周末累得不得了,也没有心情会策划假期和浪漫,这很正常,因为如果你与工作结婚,就很难与任何任何人结婚了。


这样的现象,美国杂志老早就给出过警世预言。


2001年,发表在《美国家庭治疗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过多,对员工的婚姻会产生毋庸置疑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甚至也开始反噬女性自身。


女性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和干劲争取,她们不光把这作为一份工作来看待——这是她们的事业啊。


       

但一篇发表在《国际压力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上的文章指出,作为工作狂,不论性别,其实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造成负面危害,因为缺少陪伴。


但不管是对婚姻的影响,还是对孩子的无意伤害,身处其中最不能自拔的,还是每一个无处躲藏的社畜自己。

       

       

还要多多感谢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便捷,让你不管是身处工作日的中关村还是假日里的苏梅岛,在哪里都可以便捷顺畅,无缝切换地加班。


工业化的时代里,员工不在工厂就很难加班,机器停运就不必守着工作,老板发来的邮件也不必周末就看,电话通知也不是那么的频繁。


但是搁现在,一个明明可以周一早上再说的事儿,一定要周日下午就发条微信,还恨不得在项目群里多@几遍。


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光鲜亮丽的写字楼白领,其实背地里根本没有私人生活,半夜两点随时都要接老板电话。


写字楼已经成了新型的工厂,只是新型工人们随身都带着随时投入使用的机器,勇敢又用力地,擦掉自我生活残存的那些边缘。


这样节奏的工作,逼得大家苦中作乐,拿工作的那点事儿当段子逗乐。


每天被气到一万次,依然不肯辞职,这叫万死不辞。


各种各样的消费欲望,因为薪水太低被迫放弃,叫做随薪锁欲。


看到有人来公司面试,只想让人快点跑,好好活着不好吗,何必想不开。


老板没事儿就给画大饼,拿理想跟大家说事儿,然而你的内心戏是:“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用上班。”

       

       

工作啊,既是救命稻草,也是压弯每一只你我最后的那根稻草。

       

       

这样疯狂的节奏,逼得有些社畜不得不撒谎请病假,寻求一点小小的安宁,片刻的宁静,hr问起病情,只能删掉对话框里“我觉得来上班的那一刻就是我病情的开端”,体面礼貌的改成“不好意思我感冒了”。


虽然说出的是天大的谎言,但每个社畜都知道,要是不说谎,生活就会慢慢地被工作绑架,最后或许还会被撕票。


最可怕的是,工作成为生活之后,还会给你带来一种隐藏的心理暗示:对于真的请假感到些微愧疚与抱歉,所有人都在拼命工作,只有我抽空生活?


天下社畜,苦上班,久矣。

       


03


如今,还在加班的我们,不妨站在2019年的末尾遥望,未来的工作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工作中,科技一定会扮演重要的一环。


彭博社在《未来20年,自动化将会抹去半数的工作》(Automation Could Wipe Out Almost Half of All Jobs in 20 Years)指出:14%的工作在未来15到20年内可能从自动化领域消失;32%的人可能会从自动化彻底改变;七分之一的工人是自营职业者,九分之一是临时合同工;十分之六的工人缺乏基本的IT技能。

       


而对于科技与工作的关系,讨论已经不计其数:


科技到底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可能性,还是它会把我们已有的都绞杀在自己不息的齿轮中?


但目前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容易被代替的工种正在消失,社会的财富不断聚集,人们的生活质量却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它们好像散落在了不同的维度里,彼此没有了关联。


无数人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似乎也并不能摘除穷人的标签。


针对这样的现象,有人提出用无条件基本收入来解决,说简单点,就是在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中,政府给每个人都发分红,满足大家生活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样措施的可行性,确实令人不敢妄下断言。


2019年2月8日,芬兰发布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名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基本收入相较事业保障金,对于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就业的前景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这样的实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讨论,有人认为过于理想的假设与事实碰撞的时候,可能只有频频的“真香”打脸。


但同时也有人对此抱有希望:毕竟这样的社会实验选取的样本容量只有2000人,真的扩散开来后到底是怎样的结果并不能提前预判。


对于最终的实施的结果,我们不能预判,但是这样的现象开始蔓延,并且人们不断在尝试,或许也能给未来的前景带来帮助。


       

至于“人人疯狂工作,除外没有生活”的996模式呢?或许会荡然无存。


2019年的年度热词里,996光荣上榜,它已经成为了莫名其妙的常识,代表着越来越高的工作效率,当一切都在推着人往前走时,未来的工作到底还能疯狂到哪个地步?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人》列举了996种种不可逆的危害,因为不断工作,升职加薪,并不一定能“走上人生巅峰”。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Peter)在他196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了“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员工往往会一直晋升,直到抵达他不能胜任的位置,最终的结果可能常常叫人失望。


把996看成工作中的一环,绝不是未来的趋势,员工工作和生活于两地的模式是完全可以普及化的,未来或许会产生很大的变动,让每个人都不必焦头烂额。


比如说,你现在看的这篇文章,在将来的某一天,AI就能轻轻松松把它给写了。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此刻的你,如果不认为生活中应该只有工作,那么对于其他人“努力工作=优秀=鄙视特权”的逻辑你完全可以忽略。


毕竟最珍贵最不可逆的资源只有时间,你还是应该做那些最让你幸福的事。


不然,把如何活着的选择权都放在全社会的焦虑潮里,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twoeggz.com/info/31646.html

https://www.dwnews.com/中国/60084346/金钱是否决定幸福感日本教授揭真谛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melinda-gates-how-corporate-america-drives-away-women-2017-9?r=UK

https://www.forbes.com/sites/peggydrexler/2013/07/19/the-dangerous-side-of-workaholism/#3cd8f6142539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926180127624#.Ud38Uhavu2w

https://36kr.com/p/5151773?hmsr=joyk.com&utm_source=joyk.com&utm_medium=referral

https://www.yicai.com/news/804603.html

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190211-roundtable-global-basic-income/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53833043476533#_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4-25/the-future-of-work-could-bring-more-inequality-social-tensions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rnardmarr/2019/07/15/the-future-of-work-5-important-ways-jobs-will-change-in-the-4th-industrial-revolution/#ec8359054c7c


本文来自公众号:WeLens(ID:we-lens),作者:Len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