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还会有这样改变命运的故事吗?
2020-01-15 15:19

未来30年,还会有这样改变命运的故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和同事外出。出租车司机特别健谈。先从望京的交通聊起,他顺手指了指旁边的小区,说自己住这。我捧哏说,你这是千万富翁,够低调。师傅也没有否认。接着说自己零四年就在这买房了。


师傅自来熟,不用问,自己就开始讲述了。安徽人,老家离南京很近。我接着恭维,我说你这很厉害啊,在北京打拼的很成功。安徽人在北京口碑特别好。


师傅乐了。说是。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14岁辍学。辍学前一年生病,在家休养了一年。再回学校,发现自己的班主任换了原本比自己高一个年纪的同村的孩子,因为对方父母都是老师,可以“顶岗”。他觉得不服气——你明明和我差不多,凭什么你当我班主任。他还说,他发育早,人高马大的,更是孩子王。


一赌气,就辍学了。


在家干了两年泥瓦匠。之所以干这个,是因为自己的一个准姐夫,跟他说干这个有前途。而且的建筑工人,也有“工人意识”,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觉得工人比农民体面很多,这就是他最初的动力。


他老家有个人,和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女人好上了。在当地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私奔来了北京。这个男的因为以前在食堂干活,来了北京就开饭馆。发了财,名声传到了当地。半个县城的人都跟着来了北京——这是他的原话。来了大多也是干餐饮。




在真正确定下来干餐饮之前。他还去保定投奔过他同学。我问他,怎么做的这个决定?


哪有什么决定,就是听人家说,这个同学在保定干建筑,做的很好。然后就跑到人家里去聊,告诉同学爸妈,自己是谁谁谁,和他是同学,听说他干的风生水起,自己想去投奔他。那时候联系都靠信件,跟同学家里人要个信封,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就找过去了。


这事,也没干长久。回了北京,退无可退,开始老老实实干餐饮。那些年确实很赚钱。但也很辛苦。长时间油烟的熏陶,让他的嗓子和胃都受伤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那么有远见,那么早就知道买房呢?很多人和你一样开饭馆或者做买卖赚了钱,但很多后来都不了了之了。他特别实在的说,哪有什么远见,我们买房都是全款,都是别人指点。我说你运气很好,命里有贵人。


他说确实是。那时候餐馆有个常客,是个当官的,孩子送出去留学了,家里没啥钱,混熟了,还跟他借钱。虽然不想借,但想到人还能帮自己摆平一些事,也就借了。后来这个人知道主人公的弟弟,花20万在老家修了一院房子,语重心长的教训了他半天,说这纯粹是虚荣心,在老家修个房子,狗屁不是,浪费资源。告诉他,有这点钱,你该抓紧在北京买个房子。也许是抱着该有个属于自己的家的朴素想法,他就全款买了。在当时,三十几万,觉得很多,更不要想贷款的事了。




我问他,这一路走来,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还是人和人的关系。从前,在北京,遇到一个安徽人,即便实际上隔得很远,但大家都会激动半天。有个当兵的,一听他是安徽人,主动请他吃饭。但现在,见怪不怪了,这种情景几乎不会出现了。


再就是,那时候,整个社会,阶层和阶层之间的鸿沟不明显——这一点是我帮他总结的。就比如,那个跟他借钱也指点他买房的人,在他的描述中官阶并不低,但是也只能去他开的饭馆吃饭,还能交换一些信息。大家所处的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我跟他说,你这大半辈子,很圆满很成功啊。他说他很满意。我说,混出了名堂。并不是他买了房子,在北京立足,他就成功了,而是他有了另一种和他原来的环境,完全不同的人生。他说,他以前很内向,但开饭馆,就得跟各种人打交道,打点各种关系,逼着自己改变了。他很斩钉截铁的说,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他说他跟他儿子基本不沟通。但我听得出来,他很以他骄傲。我说,你们最大的矛盾,无非两个:一是,他不抓紧结婚,这个让你抓狂;二是,你们没法敞开心扉聊聊,想聊,但说几句你就来气。他说对对对。我跟他建议,没事多跟儿子喝几杯,一起抽抽烟,把他当个大人对待,他就能跟你聊了,尤其这个春节,你可以试试。




后排原本聊偶像剧的两个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沉默了。下车后,我问他们,我们中年人聊这些,你们会有触动吗?他们说有,或许有,也可能是附和我。


晚上我又回顾了一遍我和这个萍水相逢的师傅的聊天。这个故事,多么有启发意义:


  • 义无反顾的找寻,凭着只言片语和一个地址,就到处找前程;


  • 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退无可退,选一条路走下去,并保持心气;


  • 能接触到比自己认识水平高的圈层的信息,能根据别人提供的信息和道理,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这种决策的意义被房价的高涨速度放大了,但他还是踩准了时代的节奏;


  • 他基本突破了自己原有的那个圈子,建立了新的关系。所谓奋斗,其实这才是主线。



我想我没有拔高他的故事的意义。


过去三十年,人们都在庆幸自己的努力和回报。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这种付出总有回报的心理暗示。那些不经意的决定,在飞速的发展的衬托下,都显得正确而明智。但未来三十年,还会有这样改变命运的故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一观察(ID:shuisheng007),作者:杨陈天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