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
2020-01-16 15:00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

文章来自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AugustP,题图来自:图虫创意。                                                          

1931年,长江发生了洪灾,近15万人因洪水直接丧命。当人们还沉浸在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伤痛中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只是这场灾难的开始。


饥饿,是洪灾后出现的第一个问题。随后,情况越来越糟,很多人开始染上疾病。在一些地区,霍乱、痢疾、疟疾等传染病的患病率甚至超过了42%。在缺医少药、饥荒横行的当时,患了这些疾病几乎等于是半只脚踏进了棺材。人们一边忍受饥饿,一边照顾患病的家属,仿佛行走在一条毫无希望的道路上,静静等待命运的宣判。


最终,这场天降之灾通过饥饿和传染病夺走了超过300万人的生命,远超过洪水本身带来的死亡。


最终,这场天降之灾通过饥饿和传染病夺走了超过300万人的生命,远超过洪水本身带来的死亡。丨 原图:图虫创意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令人联想到的是灾难过后横尸遍野的画面。在一些影视以及文艺作品中,大灾之后的疫情泛滥更被描述为天罚。


但大灾之后一定会大疫吗?答案当然是否。


大灾之后有过大疫,但并不绝对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里的“灾”,除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还包括了人为灾害,比如战争。而这里的“疫”,指的主要是急性传染病,所以“大疫”就是传染病的大规模暴发。


有研究者对1992~2012年间大灾后发生的疫情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这20年来全球一共发生过19次灾后疫情暴发,其中一半以上是腹泻相关的疫情,大多是由于不清洁饮食、饮水而造成的。除了腹泻以外,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也属于灾后高发传染病。


1992~2012年间,全球一共发生过19次灾后的疫情暴发,其中一半以上是腹泻相关的疫情。丨 译自参考文献13


历史记录中,影响最大的灾后疫情是西班牙大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突然暴发的疫情几乎直接终结了战争。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暴发范围之广,令人措手不及,在1918~1919年间,造成全球1/3人口的感染,带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其造成的巨大冲击,使得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在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灾难后都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1940~1994年间,全球一共发生过14次大型洪灾,其中只有一次洪灾伴生了疫情,也就是1980年的苏丹腹泻事件。据联合国报道,在2012年,光是中国就发生了20起自然灾害,而这些灾害全都没有伴发疫情。


由此可见,俗话中所言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有些夸张,言过其实


但灾后大疫这样“不疫则以,一疫惊人”的战绩,确实拥有足够的资格让我们时时警惕


为什么灾后较平常更容易暴发疫情? 


虽然并不绝对,但灾后较平常确实更容易暴发疫情。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而自然灾害和战争为这些条件的集结创造了便利。


比如在一些落后、贫困地区,疫苗普及率本来就比较低,灾后由于人群的聚集,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变得更易于传播,甚至可能发生“一个得病,传染一片”的情况。如果清洁的水源难以保证,因接触、饮用不清洁水源引起的传染病也会更容易发生。


又比如在虫媒传染病流行区域,洪水、暴雨等灾祸后产生的大量积水,会催生大量蚊虫,从而增加传染病暴发的风险。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西洋地区的地震,导致了蚊虫滋生地的环境变化,使得蚊虫大量增殖,随后就是疟疾病例的急剧上升。


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西洋地区的地震,导致了蚊虫滋生地的环境变化,使得蚊虫大量增殖,随后就是疟疾病例的急剧上升。丨 图虫创意


一般来讲,儿童与老年人因抵抗力较弱,常常是很多疾病的易感人群。而灾难过后,如果经历了过度惊吓、遇上了食物缺乏等,就算是年轻力壮的人,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因此灾后的易感人群,规模可能较平常更为庞大。


那么集齐了三要素,传染病就一定会暴发吗?


可能会,但是规模却不确定。传染病大范围暴发往往还有一个推动力,就是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就像是炸药的导火索,如果患者没有大范围移动,那么传染病便会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甚至不会暴发。而当人口流动造成感染人群与非感染人群大范围接触时,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


流感的致死率并不是100%,而是2.5%~5%。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数如此骇人,主要就是因为这场全球性战争带来了空前的人口流动。


避免灾后大疫,有很多事情要做


事实上,在卫生系统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灾后发生大疫的情况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我们仍要警惕灾后疫情的发生,那么如何才能尽量避免灾后大疫呢?


首先,灾后非常重要的便是:保证干净的饮用水以及充足的厕所。


病从口入,未处理过的生水中有很多病原体以及污染物。处理好水源,是保障灾民人身安全的重中之重。


保证充足的厕所,则是同等重要的。粪便并不只是闻起来臭,还可能携带病菌,引起痢疾、霍乱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严重传染病。如果携带病菌的粪便被随地投放,污染水源、食物,无异于“生化武器”了。


另一项要做的事情就是居住场所的消毒杀菌以及防蚊驱虫。尤其是虫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如果让蚊虫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到处流窜,人群感染传染病的概率将大大升高。


灾害过后,居住场所的消毒杀菌以及防蚊驱虫也十分重要。丨 图虫创意


保证充足的个人空间也是优先级任务之一。过于拥挤的环境容易暴发传染病,所以需要有满足最低限度的个人空间。同时,充足、有序的个人空间便于卫生的保证、厕所的供应以及秩序的维持,更有利于食物、药品等资源的发放。


这些任务完成后,灾后大疫的第一道防线便基本建成,是抢救性工作的结束,也是更繁复工作的开始。根据灾害的具体类型,之后的工作重点可能会有所区别。


比如地震后,更注重于地面的修复;洪涝灾害后,更需要注意与水有关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的预防。但健康保障方面的后续工作却是大体相同,如果当地医疗基础设施不足或因灾害受到冲击,需要尽快恢复、完善,并完善传染病监测、早期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疫苗普及、健康教育等,以确保救援队伍离开后,受灾当地的医疗依然可以自己运转。


如果当地医疗基础设施不足或因灾害受到冲击,需要尽快恢复、完善。丨 图虫创意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完整、规范的灾后防疫应急体系,以及世界范围的资金募集渠道,大灾之后发生大规模疫情的概率越来越低。而在这些概率降低的背后,是医务、公共卫生、消防等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公共卫生问题中,一招不慎,便可能牵连着人们的生命。


大多数人一生中很难遇到的大灾大难。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说书人口中的传奇故事。


然而,传染病却是一直都在的。知道为什么大灾之后可能有大疫,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暴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Watson JT, Gayer M, Connolly MA. Epidemics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13(1):1. doi:10.3201/eid1301.060779.

2.《皖北春荒愈重》, 《大公报》1932年5月4日

3.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29 March 2013].

4.Taubenberger, Jeffery K.; Morens, David M. 1918 Influenza: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nuary 2006 [9 May 2009]. doi:10.3201/eid1201.050979

5.Saenz R, Bissell RA, Paniagua F. Post-disaster malaria in Costa

Rica. Prehospital Disaster Med. 1995;10:154–60.

6.Taubenberger, Jeffery K.; Morens, David M. 1918 Influenza: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nuary 2006 [9 May 2009]. doi:10.3201/eid1201.050979.

7.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29 March 2013].

8.Patterson, KD; Pyle GF. The geography and mortality of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Bull Hist Med. Spring 1991, 65 (1): 4–21. PMID 2021692.

9.Billings, Molly.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Virolog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1 May 2009].

10. Johnson NP, Mueller J. Updating the accounts: global mortality of the 1918–1920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Bull Hist Med. 2002, 76 (1): 105–15. PMID 11875246. doi:10.1353/bhm.2002.0022.

11.https://www.who.int/hac/techguidance/ems/flood_cds/en/

12.http://www.scdzj.gov.cn/dzpd/dzkp_2016/201612/t20161221_40999.html

13.Kouadio I K , Aljunid S , Kamigaki T , 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J].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2012, 10(1):95-104.


文章来自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AugustP(流行病学博士生,流行文化爱好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