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2020-01-16 16:31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李书航,题图来自:图虫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之后不久,邓小平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37 岁的播音员赵忠祥,随着电视报道小组登上美洲大陆。


访问期间,赵忠祥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美国广播公司 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节目主持人进行了成功的合作,连续 10 次通过卫星向国内直播,引起极大的反响。赵忠祥游刃有余的主持能力,使美国同行刮目相看,把他叫做“中国的克朗凯特”。


1979年1月,赵忠祥随邓小平访美,期间进入白宫专访总统卡特。


“我想我没有紧张的理由”


新闻专业学生绝对不会对沃尔特·克朗凯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克朗凯特是美国 CBS 晚间新闻首席主播,他主持报道过同时代美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1952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克朗凯特被任命为新闻报道组的核心成员。制片人说,所有的制作团队都是在跑一场接力赛,而克朗凯特则是最后一棒。这个“最后一棒”的英文单词“anchor”,由此成为电视新闻主播的代名词。


克朗凯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让他成为主持界的骄傲,也让新闻主播成为很多年来美国最受尊敬、最被信任的职业之一。


1963年,克朗凯特播报总统肯尼迪被刺事件


美国同行将赵忠祥评价为“中国的克朗凯特”,是对他一种很高的赞誉。那么他自己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一次采访当中,赵忠祥说:


“克朗凯特在西方名气很大,他的越战采访、登月解说、肯尼迪遇刺现场报道都曾轰动全球。论资历,学识,成就,他都远在我之上。然而,号称有 3800 万电视观众的美国,与拥有 5 亿观众的中国比起来,我们的观众比他多。甚至可以反过来这样讲:’克朗凯特是美国的赵忠祥‘!”


赵忠祥于 1942 年 1 月 16 日出生于北京,1960 年 2 月,在参加“北京电视台”(即现中央电视台)招聘播音员的上千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当中,赵忠祥成为唯一一个入选者。8 个月以后,他就与中国第一个电视女播音员沈力一起主持了国庆节的直播。


此后 20 多年,许多中央重要文件、公告和国际国内重大新闻,都由赵忠祥在电视播出。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事件、对越自卫还击等。


直到 1982 年,中央电视台才来了第二位男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77 级毕业生薛飞。



1978 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制作 20 分钟的国内新闻片和 10 分钟的国际新闻,后来合并为《新闻联播》。此时,全台上下能担任播音的男主持人,只有赵忠祥一个。


在此期间,他也采访了一些对华友好的外国人士。所以,当采访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时候,他已经能做到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赵忠祥自述称,当走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外面的大厅时,一些记者询问他:“你紧张吗?争取成功!”他说,“谢谢你,我想我没有紧张的理由。在采访你们总统之前,我已经采访过很多位国家首脑了。”


调查报道


要成为一名“中国的克朗凯特”,不仅应该在新闻播报、人物采访方面有足够的造诣和作品,也应该主动去进行一些深度的调查性报道。


1985 年初,赵忠祥离开《新闻联播》的播音组,转而集采、编、播于一身,主持了一系列专题片。其中有讲述农业成就的《看北京》,邀请宝钢解答社会疑问的《谈宝钢》,以及《就物价问题走访北京市副市长韩伯平》、三集连续节目《撞击与反射》、《十二小时计时采访》等节目。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撞击与反射》。1983 年,石家庄造纸厂濒临倒闭,马胜利挺身而出,承包了造纸厂。两年之后,他的改革让厂子扭亏为盈,但改革也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于是,诬告马胜利“十大罪状”的材料上了《人民日报》的“内参”,有人指示停止宣传马胜利。


“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石家庄,经过认真调查,推翻了给马胜利造成很大影响的不实之词,理直气壮的支持了改革者。


在《撞击与反射》节目当中,赵忠祥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播音员,他参加了采访调查,改写了第一集解说词,并配写了评论,旗帜鲜明的支持马胜利。赵忠强说,这次采访对他的触动很大。


改革年代,一系列的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而对这些问题及时的反映、报道和表明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官媒在中国舆论场上扮演了重要的监督角色,也做出了不少非常有深度、有感染力的针砭时弊的报道。


这些报道的文本难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看来可能脱离情景,难以理解,但在所处的时代,无不铿锵有力,引爆街谈巷议,不断推动改革进程。1987 年《中国青年报》对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最近被人们重新翻阅出来,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片剪影。


追根溯源,这应该归功于有一个很好的开始。起初,社会上很多人仍然秉持着十年内乱期间的老一套思想,把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很多事情,一律贬为离经叛道,甚至觉得应该抓起来判刑。有些地方的改革的决心不强,或者干脆就有利益相关。


像《撞击与反射》这样的节目,正是指出了危及企业改革成果的问题源头,起到了正本清源、解放思想的作用。在时代的召唤中,电视新闻并没有缺席。


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记者,赵忠祥在采访时所体现出的对人物细微心态的观察,以及基本的人文关怀,在很多报道当中都有体现。


有一次,他去北京安定医院采访。这是一所精神病医院,他刚刚接受任务的时候,心里有点别扭和担心。但是,在采访当天接触到的事情改变了他的看法,所以他怀着很大的兴趣投入了工作,目的是向观众介绍辅助治疗精神病的科学知识。


他回忆说,自己和一个女患者交谈时,原来是要问:“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啊?”但是这样太冒犯了,所以改说:“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


病人卸下了心防跟他交谈。她说自己是一位小学老师,被诊断有幻听型的精神疾病。她最后说,“最近我快出院了,我非常想我的学生们。我真想快一点治好病,能为教育孩子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节目播出之后,受到观众的好评。观众说,这个节目不仅介绍了治疗精神病的知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必要提醒一下 1980 年代的时代背景。1981 年,中国发行一张邮票,名称写的是“国际残废人年”——没错,当时“残废人”是对现在“残疾人”的官方称呼。那时中国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多,而且社会上也存在比现在更多的歧视和误解,这种报道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


2003 年,在“非典”肆虐北京期间,柴静全副武装挺进抗击“非典”前线的医院病房内部。此情此景和几十年前那个踏进“精神病院”的身影,发生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重合。


“国民偶像”和老前辈


足足二十年时间,中国电视荧屏上只有一位男播音员,他就是赵忠祥。后来,电视上男性面孔变多了,但赵忠祥仍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


正像他说过的一样,80 年代的中国有“五亿”电视观众,而且大家基本上也只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所以,央视播出一个电视剧,大街小巷就万人空巷;播出一段歌曲,家家户户都会传唱。


赵忠祥的声音一出来,全国人民都认得这个声音,他走到哪里像明星一样,总会被人认出来,一直追着他。


国画家周怀民说,不看电视屏幕,只听声音,他就能分辨出是赵忠祥。当年对赵忠祥的一个访谈,提到了从业有 25 年的他获得了怎样的“国民偶像”级待遇。


一次在北京的鸿宾楼饭庄,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丁一岚宴请亲朋,也请去了赵忠祥。当长辈们为赵忠祥的成绩向他敬酒的时候,惊动了邻座的一些顾客。场面沸腾起来,邻座一个接着一个都来向赵忠祥敬酒。


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一次群众活动中,当赵忠祥被人们发现时,立刻被热情的观众围了起来,请他签名,甚至附近执勤的解放军战士也赶来维持秩序,他们分开众人把赵忠祥“保”了出去。当他被送到一个大厅休息的时候,战士们自己也拿出本子请他签名。



赵忠祥也向后辈们孜孜不倦的传授经验。他担任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多次在主持人大赛上担任评委。他还把自己做采访的经验之谈,写在了 1983 年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上的《谈谈电视采访》一文当中。


他讲到,采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既要有日常积累,也要在采访前对事件或人物做充分的了解,绝不能随心所欲,夸夸其谈。要诚恳热情,从内心深处尊重对方。


他说,电视记者应该在镜头前,表现出精力充沛的最佳状态,并且不被现场杂音干扰。与被采访人交谈,就要面对采访人;对观众讲话,就要看着镜头,镜头是观众的眼睛。


他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插话打断对方思路,“不要在讲话中端茶倒水”。语言要精炼,同时要学会根据提纲即兴讲话。


他还说,“只要能体现党的政策精神,在问题中带出来,就能起到好的宣传效果”。


这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资格最老”的电视记者,向同行传道解惑。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的采访基本功,无疑有浓厚的时代感,现在看来也是似乎不用提的常识,但现在的采访者,果真就差不多都做到了吗?


晚年


从新闻岗位上退下来的赵忠祥,接着转到了文艺类节目。他主持了 12 次春节联欢晚会,在《正大综艺》开播后和杨澜搭档。而《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两个节目,更是完全浸润了赵忠祥的心血和声音,直到赵忠祥退休之后,依然被返聘做这两个节目的配音。



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故事,因为央视综艺节目的传统,随着每年的晚会和节目一直传承下来。但是,由年轻的赵忠祥和同事们共同开头的新闻故事,在进入繁华的 90 年代后,却不得不从头讲起。


当 1993 年,白岩松们从“理性的四环路”来到“激情的平安大道”,成为《东方时空》招聘的“临时工”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草台班子”再度搭起。而此后的赵忠祥,却只能因为“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才被人们记住。


晚年的赵忠祥身陷丑闻和争议之中,他开了一家面馆,先后写了三本自传,甚至被曝出必须通过跟人见面、合影和售卖字画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大多数时候,他的晚年生活和一位标准的退休老干部没什么区别。



赵忠祥是从半个多世纪以前走来的老人,可以说是一个跨越了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思维,无不带着他年轻时候的印记。面对更复杂的世界,他的三观显得陈旧,他的个别言行,或令人扼腕,或令人哑然。


这也是他在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一种时代的局限和保守,也让后来概括他一生的评价变得复杂。


他可能没料到,自己会不得不一次次重复地解释被指“性骚扰”的经过。而同类的行为,曾经让他在美国的同行,那些克朗凯特的继任者们,一次性的身败名裂。哪怕辉煌如马特·劳厄尔(Matt Lauer),都会被一票否决。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的条件。”


生于新的时代,年轻人们所拥有的广阔的视野,思维的更新,观念的转变,跟老人们比起来,也是一种“优越的条件”。


赵忠祥没能超越他曾经所处的时代,但他在自己的那个时代,成功地担当了他的角色。也因此,他将被写进中国电视史当中,在这个角度,让后人记住他。


赵忠祥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记者的杰出代表。这是他真正应该被记住的身份。


资料来源


赵忠祥,谈谈电视采访,现代传播,1983年03期

喻山澜,中国的克朗凯特——访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新疆新闻界,1988年02期

黄俭,他在荧屏上和你见面——访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赵忠祥,新闻记者,1985年04期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李书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