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第一篇 | 任正非谈人才管理
2020-01-17 18:17

第一篇 | 任正非谈人才管理

文章所属专栏 任正非的生存哲学

任正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

 

学华为,最应该学的就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当把几名万知识型员工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尽管技术很重要,资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华为,作为一个拥有19.4万名员工的庞大组织,是如何将这么多人凝聚在组织目标下进行艰苦奋斗的?

 

真的只是“狼性文化”+“给钱多”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对于任何公司而言,真正牵引员工的并不是在企业文化中所宣传的东西,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所体现的东西。

 

作为洞察人性和企业本质的大师,任正非当然知道企业的绩效导向决定了员工的行为方式,而员工的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创业初期,华为采用的是“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粗线条的绩效考核方式。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张和人员的增加,初级阶段的绩效考核方式已经不适用于高速发展期的华为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到了1995年的时候,对于市场人员的提拔和分配奖金,任正非已经找不到可验证的根据,只能是下面各办事处怎么上报,上面的机关就怎么分配。

 

任正非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从1995年起,开始聘请彭剑锋、黄卫伟、吴春波等人大教授(当时都是副教授)对华为进行管理咨询。再后来,任正非委托他们起草《华为基本法》。

 

历时三年、八易其稿的《华为基本法》,是任正非思想的系统集成,其中,任正非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被归纳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部分。

 

这是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它修正了传统人力资源选、育、用、留的经典理论,构建了价值驱动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其中,价值评价是价值分配的前提,价值评价做好了,价值分配才会更合理。价值分配合理了,员工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是任正非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第一次被系统化,它也成了之后20多年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尽管后来任正非又聘请了IBM、合益、毕马威、普华永道等世界顶尖咨询公司,为华为建立并完善了职位体系、薪酬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等。但我们都知道,华为的企业文化,始终是东方式的,任正非三位一体的价值管理思想,始终指导着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的创业者和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以至于在企业经营中,经常会出现“为了赚钱而伤害客户利益”的短视行为。

 

短视者之所以短视,根源是认知偏差。其实,在价值创造中存在一个悖论:越是从利己的动机出发,越是达不到利己的目的;相反,越是从利他的动机出发,反而会活得更好。

 

这个价值创造中的悖论,目前已经被博弈论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多次重复证实。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早就深谙此道。在2001年的时候,他就明确提出“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论断,并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落实到了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建设中。

 

华为的价值创造,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确立为中心,就意味着老板、股东等其他要素就不再是中心,组织和员工的行为都要围绕着客户展开。

 

进入华为公司,员工只需要想着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就行了,不需要看老板脸色,也不需要顾虑主管是否会满意,只要顾客满意就够了。

 

在2002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正非就曾对员工说:“你们的眼睛要盯着客户。客户认同你好,你回来生气了,就可以到我办公室来踢我两脚。你要是每天看着我不看着客户,哪怕你捧得我很舒服,我还是要把你踢出去,因为你是从公司吸取利益,而不是奉献。”

 

其次,要尽心,而不是尽力。什么是尽心?尽心就是想方设法。最初开拓农村市场的时候,由于农村地区老鼠多,经常会钻进机柜将电线咬断,客户的网络联接因此中断。当时,在华的跨国企业对此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老鼠咬电线是客户的责任,客户要自己解决。而华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给客户的设备外增加了防鼠网。这就是尽心,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不是给客户交付完设备就完了,还要让客户把设备用起来,并协助排除其他障碍。

 

什么是不尽心呢?在任正非看来,不尽心并不只是偷懒,还包括看上去很努力的形式主义。比方去做洗白煤炭这种事情,看上去很尽力,实际上没有价值,这就是不尽心。比方为了加班而加班,不增加价值还浪费公司资源。比方机关干部为了显示个人权威,该协调的不协调,前线要9发炮弹,后方却只给6发炮弹,导致城墙只被打掉一半,攻城部队血流成河,这都是不尽心的表现。

 

第三,要艰苦奋斗,有狼性精神。从创业时起,华为的员工,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1991年,华为研发程控交换机时,50多个员工,吃、住、工作都在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三楼。当时任正非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剩下的就打地铺,泡沫板上加床垫,这就是当时所有员工的住所。

 

华为早期的员工以此为家,经常忙的连外面下雨都不知道。今天年轻的华为人,已经很难想象创业前辈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岁月。当时楼里没有空凋,只有电扇,员工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的干。累了抽根烟,病了吃点药,实在困的受不了就趴桌子上或者去地铺上睡一会,醒来接着干。这也形成了华为影响深远的“床垫文化”。直到今天,任正非仍然要求华为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床垫文化”。

 

华为另一个有名的文化是狼性文化,外界对它有很多误解。华为的狼性,其实就是敏锐的嗅觉,善于发现机会;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正是凭借狼性文化,华为才在一个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巨头雄踞的通信市场里,杀出了一条血路,并后来居上地站在了浪潮之巅。其实,华为并不是只有狼性,与狼性文化想对应的,就是高于业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二、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就是对员工的贡献进行评价。

 

很多企业由于不能对员工的贡献进行正确评价,经常陷入各种坑不能自拔。任正非很早就意识到,价值评价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员工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其他。因此,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摆脱绩效考核中的各种误区,导向价值创造。

 

华为的价值评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责任结果导向。任正非一向注重绩效考核的结果导向。员工的能力不是靠学历或者潜力来定义的,而是看考核结果。华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学历高,就认为他的工作能力一定也很高,更不会因为一个人看起来有潜力,就直接给予高职位。只有当他的绩效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了,才能被承认。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干部,绩效结果都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并基于考核结果,能上能下。

 

不仅如此,任正非还强调,绩效考核要以多次考核结果为标准。2017年,荣耀手机团队有一名14级员工拿了100万奖金,广州企业网也有一名14级员工拿了100万的奖金,但是,这两名员工都没有被提拔。为啥?就是因为这两位员工的持续贡献能力还没有被证明,不过奖金是不会少的。

 

1995年,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年销售额15亿,并凭借着自主研发的C&C08交换机占领了国内市场。然而在创业初期提拔的那批管理干部,有不少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节奏了,管理水平的低下成为制约华为发展的瓶颈。第二年,任正非推出了新的管理计划: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另一份是辞职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


当时,华为市场部集体辞职事件被外界许多人称为“炒作”,他们说任正非在哗众取宠,实际上,华为市场体系确实有30%的人下岗了,这一切就发生在1996年通信市场爆发大战前夕。

 

二是抓主要矛盾。任正非一直反对繁琐的人力资源考核,更反对为了考核而考核。1997年,在修改《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讲过:“华为公司形左实右的情况很严重。生产总部对插件工也考基本法,考不好还把人家给辞退了,莫名其妙。基层员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遵守道德规范,就是基本法。”


2008年,在一次EMT体系干部大会上,任正非再次强调:“一定要打倒烦琐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大家想想这样每一个基层员工要少填多少表格。有些主管因为看不到员工在身边,就让员工填很多表格,比如说市场的工作日志,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有些主管管的人不多,还叫这些人每天填工作日志,就导致高成本了。填表格,就是走形式主义,是浪费人力,我不同意,而且要把这话传到人力资源部,我们一定要打倒烦琐的考核机制。考核的目的是促进业务成功,为考核而考核不值得。”


华为在早期的时候,做过月度考核,在任正非的要求下,后来变成季度考核,再后来变成半年度和年度考核,不断拉长考核周期,就是让员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价值创造上,而不是应付考核上。

 

三是KPI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进行解码。华为KPI制定,是围绕公司总目标来分解的。具体的说,就是公司的总目标,自上而下地被分解到各个部门,变成部门的业务目标;部门的业务目标,再分解到各个岗位,这样,公司里每个存在着的岗位,都与公司总目标相关联。


员工需要通过签订“个人绩效承诺书”的方式,对岗位KPI负责。个人绩效承诺,也是从上到下,先是公司与高层领导签订个人绩效承诺书,然后层层落实,贯彻责任结果导向,传递市场压力。

 

四是注重人均效益的提升。上世纪90年代,华为完成了从小企业到大公司的转变,并在IBM、合益等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IPD、ISC、IT管理体系。当时的华为,与国外巨头公司相比,有低成本优势;与国内小企业相比,又有着较完善的研发平台、销售网络、管理平台。即便具备这种优势,任正非仍然说,华为还是有可能死掉的。

 

在任正非看来,人均效益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科技企业的关键评价指标。为了提高人均效益,华为除了进行减少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干部数量的组织流程改革外;还在价值评价上,通过KPI考核,将员工利益跟公司效益绑定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刺激了产出能力,人均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三、价值分配

 

很多学习华为的公司,之所以经常被自己的员工诟病,往往是因为只学习了华为的“价值创造”,而没有学习华为的“价值分配”。

 

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不让雷锋吃亏”。多年以来,华为也是秉承着“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进行价值分配的。

 

如果你是华为的员工,只要为公司做出了贡献,就不用担心回报。华为为每个员工都提供了高于业界的薪酬和福利条件。并且,华为的这种价值分配理念,并不是在发展壮大后形成的,而是在其初创期就有。

 

华为创立初期,那些被华为通知面试的应聘者,不管是否被录用,华为都会为其报销往返路费;而被录用的员工,到岗之后都能领取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安家费。

 

这种福利关怀,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家一般的感觉。然而,华为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手段还是年终股票分红。

 

早在1990年,任正非就提出了员工持股的概念。在华为工作一年以上的骨干员工,可以以1元/股的价格认购公司的内部股票;如果员工没钱认购,公司还会为员工提供贷款。持有内部股票的员工,年终可以享受公司经营业绩的分红,在1992—1996年,华为每年的分红比例都高达100%。

 

到了2001年,华为进行了改革,这种“一元一股”的内部股票不再向新员工发放,而老员工的股票也会转变为期股,也就是所谓的“虚拟受限股”。仍然是根据员工的贡献来确定其能够获得的股份,取得认购资格的员工,按照公司当年净资产价格购买“虚拟受限股”,员工获得的回报是每年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及“虚拟受限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

 

这种“虚拟受限股”的价值分配,把骨干员工和华为公司紧紧地绑定在一起,这也是华为保持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另外,华为每年都会给员工发放退休金,建立员工的个人账户,员工如果想离开公司,这笔钱便可以带走,这样,员工便不会担心自己的钱会被公司扣下而不敢辞职。稳定了心情之后,员工的工作更有激情,也更有利于做好工作。

 

华为公司的价值分配,概况起来,要点有五:

 

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持续发展,这是华为价值分配的基本原则。任正非说,企业的经营机制,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的驱动机制。因此,华为坚定不移地用经济杠杆来撬动公司的发展。基于能力、责任、贡献和工作态度进行按劳分配;基于可持续性贡献、突出才能、品德和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股权分配。

 

二是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员工通常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在华为工作。华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实行了员工股份制。任正非作为华为公司创始人,仅持有华为1.04%的股份,99%股份都分给了员工。正是通过这种全员持股的方式,华为避免了员工的短视。

 

三是拉开差距,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关于华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以奋斗者为本。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华为员工都是奋斗者,想成为奋斗者,还需要写申请书。没写申请书的员工,只能被称为劳动者。成为奋斗者,意味着要自愿加班,自愿放弃带薪休假,作为回报,华为会给奋斗者更多的工资和奖金回报。

 

四是利出一孔。华为的利出一孔原则,要求从最高层到所有的骨干层,收入只能来源于工资、奖金、分红,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这就从组织上、制度上,堵住了从最高层到执行层通过关联交易为个人谋私利的空间。

 

五是非物质激励机制。美国有一位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曾经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需要——认可和赞美。”金钱是员工工作的动力之一,但很多时候,金钱激励不一定都管用,有时还有副作用。任正非也深谙此道,在他看来,一提待遇就想到钱,那是片面的观点。待遇还包括机会、地位、处理问题的权利和责任等。在华为价值分配中,就有很多非物质激励,比方个人/团队金牌奖、零起飞奖、天道酬勤奖、优秀家属奖、明日之星、蓝血十杰等。对于非物质激励,任正非要求扩大获奖范围,激励更多的人,比方“明日之星”的荣誉称号,华为每年就有4万多名员工获得。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