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第三篇 | 任正非谈“以客户为中心”
2020-01-25 17:58

第三篇 | 任正非谈“以客户为中心”

文章所属专栏 任正非的生存哲学


“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核心价值观,也是华为赖以生存的根本,华为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的。

 

这一点,从任正非本人的所作所为中,就体现的特别明显。

 

在被美国制裁之前,任正非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不上电视,不接受访问,很多人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对此,任正非解释说,“我不是不见人,我见客户,再小的客户我都见。”

 

任正非所言不虚。有一次,有位官员想见任正非,并请华为的一位高层帮忙引见,不管这位高层怎样游说,任正非最终还是没有见这名官员。

 

还有一次,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带领一个机构投资团队到华为进行投资考察,任正非只是安排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代表自己进行接待。事后,罗奇有些失望:“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000亿美元的团队。”

 

对此,任正非回应道:“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再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以客户为中心”,本就是一个常识,它的难点并不在于字面意思,而在于如何让员工一以贯之地落实。有很多喊着“客户至上”的企业,经常在短期利益和客户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做出有损客户利益的事情。

 

华为是如何把这个很容易跑偏的价值观落地的呢?

 

今天,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给大家阐述和节选任正非的相关讲话内容,相信对每个阶段的企业都会有所帮助。

 

一、从客户需求出发

 

如何能让客户将公司的产品作为首选,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获得客户的信任,第一步就是从客户需求出发。

 

客户不会买一个自己不需要的产品,哪怕这个产品很便宜。因此,任正非一再强调,研发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张英石入职华为北京交换机产品规划团队后,面临的第一个需求就让他措手不及。当时,印度地区部提出一个需求:交换机必须支持不间断电源供电,在断电情况下也要能够正常工作。起初,这个需求让张英石感到荒诞。

 

通过向同事了解,张英石才明白,印度是个经常停电的国家,一般的照明和生活供电都有不间断电源备份,但安装在楼道内的交换机却没有备份电源,经常断网,客户体验差。明确了问题和应用场景之后,张英石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当时,印度市场上的设备商不止华为一家。想要赢得竞争,需要超出客户预期,初步的解决方案根本不够用。为此,张英石团队专门飞到印度,在经过客户访谈、实地调研、竞争力分析后,拿出了“必杀器”——带有内置蓄电池的交换机。这种设备成本更低,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长,也更容易安装。因此,华为的设备很快就在印度形成了竞争力。

 

这件事说明,研发产品,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得到客户的青睐。

 

 

二、质量第一

 

质量是产品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华为把质量作为核心战略,应该是起始于2000年的一次质量大会。在此之前,虽然华为明确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但在质量管理中如何贯彻这个价值观,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000年的时候,华为处在高速发展期,员工忙着抢市场,抢订单,没有人重视交付,从而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突显,客户的抱怨声越来越大。于是,这年,任正非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万人规模的质量反思大会,大会的标题就是“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

 

在现场,任正非把由于工作不认真、测试不严格、盲目创新造成的大量废料,以及研发、技术人员因此奔赴客户那里“救火”的往返机票,装裱在相框里,作为“奖品”,发给了研发系统的几百名骨干。这个“奖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摆在他们的办公桌上,刺激着每一位当事人。

 

这次大会成为华为公司将质量定为核心战略的一个起点,从那之后,华为从上到下开始重视质量,并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优质服务

 

华为虽然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核心竞争力却不是技术,而是优质服务。在早年的市场竞争中,正是凭借低价策略和优质服务,华为成功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屡创佳绩。

 

华为的服务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1996年,华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第一站,香港。当时,香港和记电讯刚刚获得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三个月内实现移动不改号的业务。

 

最初,和记电讯找的是大设备供应商西门子和阿尔卡特,这两家公司给出的建设时间是6个月,并且,这已经是快节奏了。由于赶时间,这两家公司坐地起价,费用也增加了不少。

 

这个时候,有人给和记电讯推荐了华为。当时,和记对华为是有疑虑的,但又没有办法了,巨头公司坐地起价,还没法承诺如期完成任务,华为却承诺如期完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任正非将内地市场所有技术扎实的工程师都调到了香港。华为的员工,没日没夜地干,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工程,并通过验收。这就是华为的服务,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可以24小时,两班倒,没日没夜地干,其他公司都做不到这一点。

 

 

四、加强与客户沟通

 

有人认为,只要产品好,不必花太多时间与客户的交流。殊不知,提供产品的企业不止一家,客户选择企业,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产品质量多么过硬,而在于产品能否满足需求。

 

要想满足客户需求,光靠拍脑袋是不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与客户沟通。

 

以前,华为市场部门实行的是客户经理制,后转变成客户代表制。目的就是为了驱动市场一线的客户经理多倾听客户的声音,理解客户的需求和问题。

 

2017年,华为拿到马来西亚一个偏远地区的小站覆盖项目,客户方希望能尽快完成首批交付。但由于客户内部相关部门对项目范围存在分歧,迟迟没有下发服务PO (Purchase Order,订货单)给华为,项目陷入了僵局。

 

于是,华为牵头开会澄清,使客户内部就工作范围达成了一致。就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客户的项目经理突然问:“既然我们已经同意下发PO,华为明天能开工吗?”华为项目部解释说,华为必须收到正式PO,才能启动交付。这一解释让客户相当不满意:“华为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紧急需求?是不是在用流程当借口?”

 

华为项目部意识到,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明天开工,而是如期交付。为打消客户疑虑,华为立即展示了项目的货物入库记录和分包资源准备情况。客户项目经理这才放了心,说:“我理解你们的想法,也请你们考虑我们的需求,我们会尽快完成PO的发放。”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到,只有多沟通,才能识别客户的关注点,找到突破口,实现双赢。

 

除市场人员之外,任正非还要求机关干部和研发人员都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听一听客户的心声,不能嘴上讲365天都想着产品、想着市场,实际上连市场人员、客户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都记不住。

 

 

五、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

 

尽管“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任何一家公司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没法做到一视同仁,只能选择资源是向优质客户倾斜。

 

前面我们提到,1996年,为了如期交付香港和记电讯的项目,任正非把内地所有技术扎实的工程师都调到了香港。之所以配置这么多的资源,是因为这个订单很大,是华为自成立接到的最大的一笔订单,从投入产出比讲,值得配置这么多的资源。同时,这笔订单也是华为国际化拿下的第一笔订单,和记电讯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客户,做好这个项目,对于华为而言,具有标杆意义。因此,任正非才不惜一切代价,要保证这个项目的交付。

 

另外,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要求,并不是要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而是只满足客户合理的需求。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