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什么养活本国13亿7000万人?
2020-02-28 08:13

印度靠什么养活本国13亿7000万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那日苏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在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3.7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势必会给其国内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压力。


人口即将反超中国


相比另一个人口大国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的国土面积仅为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七。因此对于印度而言,养活国内近十四亿人口是个巨大的挑战。


靠天吃饭的印度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印度共和国领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锥形的印度半岛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其国土北部多山地丘陵,中部则是孕育出众多悠久文明的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


印度的农业精华在恒河流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人口极多的单一文化族群。虽然南方也有可观的农业潜力,但由于历史上的南北阻隔,南北印度的差异较大


平原约占该国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对农业生产造不成显著的阻碍。


印度地形低矮平缓的主要特点不仅为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肥沃且平整,可直接供农业利用。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印度耕地面积为1.7亿公顷,高于我国的1.21亿公顷。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只是世界第七,但耕地比例比其他国家高太多了,不过和中国类似,人口过多,人均耕地其实没有很多(中国的更少)

(图片来自:wikipedia-各国土地使用情况列表)


印度的农业发展还享有气候优势:该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因而其农业生产大部分一年两熟,部分作物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可谓先天条件优厚。


但由于印度的国土面积相对辽阔,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印度降水较多和较少的地区,不过印度的降水门槛真的很高(蓝色部分年降水>1000mm)


其中,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南部德干高原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印度北方,这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


经济作物方面,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这里土壤肥沃,而且靠近印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茶叶主要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湿热气候、排水良好的特点方便邻近江河浸泡麻秆,外加稠密的河网为出口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在殖民地时期,这里就是大宗出口作物的原产地;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椰子、豆蔻等,也都集中在印度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2018年,印度有66%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具有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但农业只占GDP的18%,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然条件,印度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较低。


所以印度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天公作美


粮食危机


十六世纪以后,印度遭受到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思路是以满足宗主国需求为先。相比日不落帝国的财政收入,殖民地人民的生死只不过是统计数据而已。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之下,印度当时主要种植的作物是棉花、烟草、香料、咖啡等供给西方国家的消费品,以至当时印度的粮食生产甚至满足不了自身国内需要。


这一状况及其恶果影响了整个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而分配不均、调运不力、赈济不足则加强了历次饥荒(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种带有强烈殖民地色彩的农业生产情况一直延续到印度独立之后,直到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农产品依然占据出口总值的52.4%。


其实印度长期是一个纺织制成品出口大国,但这主要得益于极低的人力成本,当被英国殖民和控制关税后,印度最终从一个棉布出口国变为棉花(原材料)出口国

(图片来自:gandhiserve.org)


独立后的印度为了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改变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扭曲的生产关系,新政府开启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在内的改革。


但是由于国内旧势力的影响以及宗教思想的阻碍,改革收效甚微,虽然主粮的种植比例提高了,但广大农民仍处于贫困之中。再加上土地革命的不彻底,土地革命并没有真正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少农民刚刚得到土地又失去了土地。


所以,尼赫鲁及其政治精英对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也就化为了泡影。这就导致了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印度几乎年年进口粮食,给印度的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虽然独立后的印度在粮食保障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饥荒还是难以消灭(如1972年饥荒)

(1972年饥荒中的儿童,图片来自:CDC/ Don Eddins)


政策因素之外,印度传统农业本身也十分脆弱


印度传统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经常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而使农业遭受水旱灾害。据统计,1951-1983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就有13次之多。


另外,印度农业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化投入较少,独立初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依靠雨水灌溉。


相比中国,印度有作物熟制的优势,但在绿色革命之前,印度每公顷的稻谷产量却仅为同时期中国的一半


从1950年至1960年的10年间,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仅为2.5%,无法满足国人对粮食需求,不得不采取定量供应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394.9克,最高至408克,和我们熟悉的粮票时代差不多。


在印度诸多农作物中,最关键的是水稻,印度水稻分布于降水量分布趋同,相当依赖于季风,如果没有水利设施保障,靠天吃饭难以避免灾年


此后不久,又遇上1966至1967年连续两年的干旱歉收,印度陷入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也已成为影响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生存的根本问题,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情绪也时有发生。


这种情况下,印度开始实施农业发展新战略,采用以高产量品种为主,结合水利、化肥、农机等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这一过程被称为“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1965年,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接任总理职务,印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持续了二十余年,以引进高产粮种,大面积采取科学种田,发展农业技术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


英迪拉·甘地政府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农业科学研究和办农业教育的工作,在全印度各邦普遍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业学校,基本上每个邦都要建一所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院所。


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之下,高产品种面积从1966年的189公顷,扩大到1990年的6700万公顷,灌溉面积增长一倍,农机数量从5.4万台增加到超过100万台。印度的粮食产量,也从1961年的8738万吨增加到1.94亿吨。


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蛋白质来源),印度还先后开启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针对渔业发展的“蓝色革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绿色革命”的成果,让印度政府欢欣鼓舞,但是印度农业更为深刻的弊病依然没有根除:土地还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据印度政府在1985年的抽样调查中,占农户总数1.3%的富农拥有着印度耕地总面积的14%,而占印度农户总数50%的贫农只拥有耕地总面积的1%。不仅如此,一些小农和边际农(耕地面积不足半公顷),还因不断丧失其土地而加入无地农的队伍。


农业革命中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局限于水稻和小麦,对于大豆、油类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投入微少,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食油等农产品来满足需要,印度的农民无形当中为政府背负了这一负担,因此印度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增加。


此外,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上长期对土壤和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导致耕地的资源承载力不断加大,并造成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地关系紧张以及环境问题中任意一个,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可能再次引爆印度粮食危机。


时间步入新世纪,印度人口迎来暴涨,2000年已突破十亿大关。但是农业生产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反而环境问题和人多地少的尖刻矛盾进一步扩大



2000年的印度,人口正在快速追赶中国,但人均GDP的差距则越来越大

(上图,中、印、美人口比较)(下图,中、印、俄人均GDP比较)

(图片来自:google.com)


2002年,印度农业出现了全面的负增长。2004年,印度低于贫困线的人口约有3.75亿,占人口总数的37%,这其中有80%是农村人口,农民年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五分之一。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再度爆发,在曼莫汉·辛格总理的领导下,2004年印度实施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不同于第一次绿色革命集中解决国民吃饭问题,第二次绿色革命将侧重点放在了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整体贫困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农业整体提升战略。印度政府将其视为“发达国家战略”的基本。


辛格颁布了八条政策,将推广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核心,发展生物肥料,大力推广转基因农作物,开发更加抗旱、抗病虫害、产量高的转基因品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


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仍在进行当中,在莫迪总理的带领下,印度人民也开始做起了“大国梦”,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向世界强国进发的野心。


交给我,很OK

(图片来自:wikipedia@Prime Minister's Office, Government of India)


但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印度仍有14.8% 的人口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15至49岁的育龄妇女中有51.4%贫血。


实现完全健康的身体指标什么的现在说来还有点远,归根结底,当今印度普通百姓还是最关心能不能吃饱肚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那日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