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如何看待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
2020-03-04 15:49

梁文道:如何看待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opia(ID:kanlixiang2019),作者: 梁文道《八分》


最近除了疫情消息依然牵动人心之外,有一则消息也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讨论,那就是近期政府正在征求意见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1. 情绪化谈论移民问题,“剪不断理还乱”


这则征求意见稿刚刚发布,就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且言辞激烈。


有网友评论认为,这份条例实际是为了“引进外国廉价劳动力”,也有人认为这会变相鼓励中国女性与外国人联姻。


实际上过去十几二十年间,关于中国的外国移民问题,以及背后种种比较情绪化的反应,已经有过非常多的研究、讨论和观点。我也写过谈过不少相关评论,但这依旧是一团非常庞大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


要系统地谈论这个问题,不是几篇文章就能够解决的。今天我也仅能比较粗略地谈一谈,而且我并不想提供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试着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不同的结构来思考,也提供给你一些书籍和参考资料。


要谈这个条例,我们至少应该分几个层面尽量把它理清。


首先,你有没有仔细读过这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如果你希望批判或者反对这份文件,首先应该看清楚它究竟有哪些细则,究竟在谈些什么。


接着我们是不是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其他国家有没有类似的管理办法或条例?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规定或者限制的。


当然,相信你也很清楚,关于移民政策,不同的国家情况都不太一样,那就要放在比较具体的国家脉络下来审视。这份条例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符合现下的具体国情,有哪些利弊,可能会涉及什么样的问题。


可是我们也都晓得,这份条例引申出来的话题却变得非常丰富,非常纷杂。有这么多人集体反对这份条例,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要知道,根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一份《世界移民报告》(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20),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跨国移民最大的来源国,中国位列第三。2019年,中国移民海外的人口就近1100万。


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2020年《世界移民报告》


再提供另外一个数字,不久前亚非银行(AfrAsia Bank)与财富研究公司新世界财富(New World Wealth)共同发布了《2019年全球财富迁移报告》。报告里指出,2018年中国移民海外的富豪人数(净财富超过100万美元)再破纪录,达到15,000人,同比增长50%,排名全球第一。


基于这两份数字的背景,如果回头再来看我们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就比较复杂了。可能就会有人质疑,中国自己作为如此庞大的移民输出国,有合理的理由反对外来移民吗?


2. 反对外国人永居条例中,被低估的“种族定型”问题


我们再来谈谈这场争议中比较突出的种族问题。


可以发现,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牵涉种族问题的话语表达。


比如谈及黑人移民,言辞就轻蔑很多,包括“洋垃圾”“低级人口”等等说法。


这里面当然潜在地包含一些种族定型(racial stereotypes)的问题,比如第一反应就认为会希望来到中国的移民多半是黑人,而黑人群体似乎又多是收入低、学历低,或者技术能力不足、社会阶层不高的人。


我们知道尤其在广州以及浙江义乌,由于商贸往来,有许多黑人或其他外籍人员在此工作、往来或者生活。所以这次的条例也在广东地区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


关于这方面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有一本书很值得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任教的一位学者,麦高登,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南中国的世界城:广州的非洲人与低端全球化》,讨论的就是广州这些非洲人的生活情况。


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所以里面采用了很详尽的民族志的方法,记录了很多的故事,很多的采访,非常有趣。


尽管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就理论深度,不及麦高登之前一本讨论香港重庆大厦类似现象的作品。就是所谓“低端全球化”现象,在之前的书中就已经谈及,而《南中国的世界城》没有在理论深度上进一步拓展。


不过作为一本比较客观的记录、研究生活在广州的非洲裔群体,较为全面地挖掘灰色地带以及他们在这种全球化下的生活样貌,是一本比较踏实的著作,值得阅读参考。


回头再想想我们对于这些外来族裔的定式思维,似乎认为会愿意居留中国的基本都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


那么,如果我们这样做一个大胆假设,假如今天希望移民永居中国的更多是白人,或者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的人,我们会不会仍然强烈反对?


如果仍然反对,那么就又牵涉到了我们历来对于种族的看法。


3. 中国历史上是如何看待种族问题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我们的确有许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讲法,可是另一方面,中国很多时候却又是一个典型的前民族国家时代的那种观念,即是一种以文化来定义何谓“我族类”的标准,而不是以肤色、血统或者生物性标志作为标准来定义。


通常认为,如果你能够跟我分享同一种社会文化,哪怕血统、肤色等生理标志上没有太大关系,也都能够接受。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怀念大唐盛世,可以回想一下所谓的大唐盛世,长安城里有多少永久居留的外国人?而且还有多少来自朝鲜、日本、粟特,那些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唐朝朝廷里任职当官?我们今天恐怕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


所以,我们是如何从一个以文化区分不同国界,变成以族裔区分不同国界的社会?


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民族主义的过程。现代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兴起的过程当中,种族关系或者种族标志一直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推荐一位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蒂安·巴里巴(Étienne Balibar)。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学生,他就在写过很多关于种族主义与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的论文,建议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历来就完全没有种族观念?好像也不至于。


现在在香港大学任教的中国史学专家冯客(Frank Dikötter),有一本书叫做《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这是一本1999年出版的老书了,但在关于中国的种族观念问题上有比较开创性的研究,认为“种族观念”实际是近代中国非常核心的观念之一,而种族观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主义。


另外再推荐一本近两年比较受到关注的著作,是一位在台湾教书的学者,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作品——《成为黄种人》。其中也谈到中国现代的种族观念的变化,值得我们参考。



这部作品里就提出,种族这个观念在过去中国,其实一般来说是比较淡薄的,或者是隐而不彰的,不太显眼的。这个观念真正发生比较明确的转变是在清末民初,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随之而生的一件事。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今天仍然流行的讲法,比如我们中国人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会说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可实际上东亚其他国家的人种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韩国等等。所以清末民初的时候还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想法,认为黄种人应该结成某种联盟,一同团结对抗白人的殖民帝国霸权。


总而言之,种族之间的种种问题与关联,一直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


4. 中国女孩只属于她自己,没人能强迫她们属于其他任何人


这一次关于条例的争议里,还牵涉到了很多跟性别相关的事情。


比如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叫做“祖国不要女孩子了吗?”


还有一个留言说到:“我不想在炎热的夏天不能穿着自己喜欢的小裙子在外面玩耍,我不想在路上走两步路,就看见一个黑人,中国女孩只属于中国男孩,以前我憧憬的是以后要嫁给最爱我的中国男孩。”


这种想法也是很有意思了,我不知道这样的讲法是怎么出现的。这种讲法无疑做出了一种很极端的假设,认为一旦开放外国人永久居留之后,中国的大街上只会有黑人,中国女孩也只能嫁给黑人。


其他类似的言论,来源网络


这样的说法、想法并不少见,可是问题难道不是,就算有外族人永久居留,并没有人会逼迫中国女孩一定要嫁给他们,你照样可以嫁给你所爱的华夏男孩,对不对?


我倒不是想取笑这些言论,而是这种言论要认真去看待。我相信不少人会怀疑,这些话究竟是不是女孩自己说的?


坦白说,我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认为类似“中国女孩只属于中国男孩”这样的话我很难说得出口。中国女孩千千万万,上几亿中国女孩,她们只属于她自己,并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旦谈到种族问题,往往会牵涉到性别以及性。


历史上所有种族主义运动,就像最有名的纳粹法西斯,都能看到类似的表述,认为一旦无法实施有效的种族隔离,我们的种族纯净就会出现危险,尤其是“混血”的危险。


但是通常这种担心,往往是来自于男性。而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父权的想法,再加上了种族主义的想法。


关于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但是我推荐你去看一个很经典的,今天我们谈及后殖民主义一定会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弗朗茨·法农(Frantz Omar Fanon)


法农在自己的书里很认真地讨论过种族与性别的问题,尤其提到欧洲白人当年怎么看待非裔男性黑人,比如认为他们是威胁,觉得他们代表一种原始的兽性力量,又觉得他们在性能力方面强过自己,而自己种族的女性们岌岌可危。


这当然是一种很奇特的想法,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法农去理解这种想法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心理根源。


5. 民族主义教育下,种族观念的改变


最后再谈谈我们自己在种族观念上近几十年的一些演变。


我们知道我们一直追随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教育,然而,根据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种族这件事情是一个有问题的范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其实都是国际主义者,是无法接受种族隔离和区分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并非一个移民国家,其实我们也不太关注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在全球资本结构下、政经结构下,中国所处的战略位置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以来对于种族问题没有非常强烈的看法和观点。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教育之中开始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教育,这也混杂了许多关于种族的元素,于是就产生了今天这样与过去非常不同的局面。


至于这整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了。


今天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但我一个答案都还没有。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opia(ID:kanlixiang2019),作者: 梁文道《八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