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白宫:美国石油百年风云(下)
2020-04-05 20:43

主宰白宫:美国石油百年风云(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作者:左页,上篇:大富大骗:美国石油百年风云(上),头图来源:IC photo


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


                        ——富兰克林·罗斯福


后美孚时代


解散了美孚这个巨无霸,美国石油业是不是就永保太平了呢?


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独大,并不符合自亚当·斯密以降确立的资本主义“传统道德”,但它给石油创造的“稳定秩序”,却也消除了价格暴涨暴跌,避免了资源浪费。将这头野兽肢解,石油业最初的混乱和蛮荒又会死灰复燎。


事实上,历史确实惊人的相似。开篇我们说到的乔伊纳、亨特,正是美孚解散后涌现出的“低成本投机商人”,也就是俗称的“夜猫勘探队”,他们和德雷克时代的“野生勘探者”所遭遇的问题、造成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


在亨特和乔老爹的交易完成后不久,东德克萨斯原油开采,便立马陷入滥采滥伐的局面,每天出油量高达100万桶,超过全美需求量一半。因为出油量大,导致全美石油价格迅速暴跌。


1931年8月,和德克萨斯比邻的俄克拉马州,最先感觉到危机,州长匆忙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军队、自卫队纷纷出动,强制性关闭州内主要油田,直至“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美元”。


东德克萨斯油区,此时同样陷入一片混乱。官员到处呼吁,请生产商停产。可苍白的呼吁根本不起作用,石油产量节节攀高,直到价格远低于生产成本,直到油田出现了暴力冲突。


一些因为价格暴跌的商人,甚至运来了炸药,扬言要炸掉油田和油管。时任州长兼石油公司创始人罗斯·斯特林,终于也绷不住了,放弃了“资本主义传统道德”的自尊,迅速调遣自卫队和巡警开往油区,拿着枪逼着油田立即停产。


随后,德克萨斯州授权铁路委员会,发布“限额生产指令”,并指派军队监督贯彻执行。从这时起,德州石油业实际进入了“军管计划经济”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精神?让它们见阎王去吧!


州政府授权铁路委员会,一连发布了19条生产指令,尽管没有一条得到司法部支持,但市场还是在半推半就中,慢慢恢复了秩序,油价也在逐步上升。


密密匝匝的井架


可是到了1933年,情况又急转直下。这是因为,没有玩过计划指令经济的铁路委员会,给的生产限额过高,超过了油井压力允许的一倍还多。


与此同时,大量非法开采的“热油”,也在黑市泛滥成灾。德士古公司将每桶油价从74美分猛降到10美分,但黑市上的热油只需要2美分,比水还便宜。


情势恶化无可挽回,此时大量油管真的被暴徒秘密炸毁,而不再仅停留于扬言。


州政府压力山大,自感无力平息失控的局面,于是跟当初肢解美孚一样,他们又想到了神力无边的联邦政府。


当时美国正处大萧条,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推出新政,采取积极财经政策提振经济。1933年,罗斯福正式上台,任命哈罗德·依克斯为内政部长,并由他处理石油业那一摊烂事。


哈罗德·依克斯


依克斯原本就相当鄙视那些大型的石油生产商,此时终于逮着机会管管它们,内心相当雀跃。


他主要依据为了抵制大萧条而制定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方面大力打击黑市热油,为此不惜下令禁止州际石油交易,另一方面派遣联邦调查员前往各州,精确核查油田出产量,同时给每州每月的产油量严格限额。


1935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而失效。不过好在州际限额契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各州依然自觉遵守限额令。


此时,管控州际契约的联邦政府,实际就扮演了托拉斯或卡特尔的角色。


除了禁令和限令外,联邦政府还出过一个大招,那就是提高石油进口公司关税,每桶原油收取高达21美分的关税,而汽油更是每桶收取高达1.05美元关税。如此高额的关税,比石油本身的价格都要高,进口基本也就死绝了。


其实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大,但它也一直是石油出口大国,直到现在也是,因为它的石油产量大,且开采历史久远,技术也过硬。


通过这样一番“很不资本主义”的操作,石油价格总算稳定了下来。1934年——1940年期间,美国石油平均每桶价格,始终稳定在1-1.18美元之间。在政府强力管制下,美国石油业又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政府之手


自从20世纪初联邦政府肢解美孚石油公司以来,不知不觉间,石油业中政府的角色,似乎越来越吃重。维护石油业市场稳定,防止一窝蜂开采和价格暴涨暴跌,避免浪费、破产潮、犯罪,是政府深度介入的“官宣”借口。


如果对比不同时代政府介入的真实动机,就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


1911年美国政府依据反托拉斯法解散美孚,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理由是“美孚的董事都是罪犯”,到了1930年代,政府再次强势管控石油行业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的理由却变成了“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


注意,前者针对石油商人,后者的重点则放在了石油本身。为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呢?答案显然并非“官宣”那么简单。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壳牌石油公司总裁迪特丁发出世纪预言:“这是一个旅行的世纪。战争造成的不安分会使旅行的愿望更为激烈。”在当时,这话听起来是有悖常理的,因为残酷的战争,只会让人恐惧和贫穷,从而将人们禁锢在家里,怎么可能激励人们去旅行呢?


后来的历史证明,迪特丁是对的。因为一战后,除了烧煤的火车外,另一种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即将大行其道,并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象征着财富和激情的家庭小汽车。


20世纪初的小汽车


迪特丁做出预言的当年,美国注册的汽车达到340万辆,到了1929年,美国汽车已暴涨至2310万辆,每5个人就有1辆。以前用于照明的煤油变得微不足道,汽车大量消耗的汽油和柴油取而代之。1929年,85%的石油都被用于炼制汽油和柴油,以满足人们不安分的汽车之旅。


与此同时,因为汽车修建起来的加油站、五金店,以及因汽车修建的公路,也都在迅速增加,因公路带动起来的商店、旅馆、茶馆、购物中心同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1920年美国的汽车加油点不到10万个,1929年已经增长至30万。


老式加油站


美孚时代,是煤油照明时代,它解体之后的新世纪,却是一个由石油推动的机械化时代。此时的人类,更加难以离开这种黑色液体,甚至可以说已被石油完全“讹”上,生活方式被彻底颠覆。


一种变得如此重要的物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府,再怎么标榜自由,也不可能允许它被滥采滥伐。“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促使政府积极介入甚至控制石油的动机,还有一个更加直接的理由。


美孚肢解的1911年,美国政府做出了一项大改革决定:将海军舰船由烧煤改成烧油。


从此,石油从一种日常的照明燃料,一下子变成了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军工资源。3年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正是凭借燃油战舰,击败了德国的烧煤战舰。事关国家安全,那政府深度介入,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为了保证石油的稳定供应,塔夫脱和威尔逊时代,美国划出了3个大型油田,当做“海军石油储备”油田,一个在怀俄明州的茶壶山,另外两个在加利福尼亚。


不过美国这个国家吧,从来就是一个“吵架”大国,身体虽已诚实,但嘴巴却不会消停。建立石油储备区的决定于1912年正式推出,可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不同政治理念的政客们,还在为这事喋喋不休,争个没完。


1920年,哈定总统入主白宫,想彻底解决这场烦人的争吵,找来一个叫艾尔伯特·福尔的人任内政部部长。福尔这人名声向来不太好,对手一直怀疑他手脚不干净,还讽刺说“要找一个比他更差的内政部部长,着实不容易”。但哈定不信这些攻击,认为福尔诚实可靠,授权于他,令其尽管放开手脚处理这事。


福尔上任后,以极快的速度、极其优惠的条件,将茶壶山出租给了哈利·辛克莱建立的辛克莱石油公司,将加利福尼亚的埃尔克山出租给了爱德华·多汗尼的泛美石油公司。


干脆利落,不留话柄,这事就这么轻松解决了。期间虽然有一些议员产生过怀疑,但查了半天,也没查出什么问题。直到1923年,福尔从内政部部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他处理不当。


但与此同时,许多人发现了一件事,几乎在茶壶山出租给辛克莱的同一时段,拿死工资的福尔,投入巨资大规模修葺了自家农场,而且还买了一个新农场。


另有更神的传言,说他总是从一个秘密的锡盒中掏出钱来,里面全是崭新的大面额钞票。媒体依据传言,对他穷追猛打,反复追问和调查他的财物状况。


终于有一次,福尔实在受不了,开口为自己辩解,说钱是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内德·麦克莱恩那借的,一共借了10万美元。不依不饶的媒体,又去问这位报纸发行人,结果麦克莱恩一脸懵逼地回应道:“是,他是向我借钱来着,但他没过几天就还我支票了呀,根本没去银行兑换。”


显然,这是狡诈的福尔耍的一个小诡计,试图伪造借钱记录,从而打消记者的逼问,只可惜,麦克莱恩并无意愿帮他擦屁股。


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辛克莱为了得到政府合同,让秘书送给了福尔3万美元,多汗尼则转给他10万美元。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还发现,辛克莱通过一家叫大陆贸易的皮包公司,持续送给福尔数十万美元。前前后后,福尔一共收受贿赂40.9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丑闻曝光,舆论大哗,福尔锒铛入狱,商人辛克莱被判了6个月。狡猾的多汗尼狡辩说,自己转出去的10万美元,只是借给一个老朋友,因此躲过了官司。虽然司法奈何不了他,公众却不信他的鬼话,都说,“美国的百万富翁就是屌,法律也奈何不了”。


福尔腐败案,是政府之手伸太远的典型例证。


但奇怪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就此缩手,反而在柯立芝时代成立了“联邦石油储备委员会”,更深一步介入石油行业。因为傻子都知道,如今的石油,再不是一种普通的燃料,也不是矿泉水、自行车这样的普通消费品,而是比大米更金贵的战略资源。


一点腐败,算得了什么呢?


为石油而战


伴随着石油业私权衰落,石油行业的竞争主体,很自然地从公司转变为国家,而竞争的主场,也从国内转移至国际。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个石油出口国之一。从德雷克打开石油工业大门那一刻起,其石油就远销全世界,洛克菲勒公司生产的石油,一度销售至遥远的中国和俄罗斯。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每年到了夏季,白天就会越来越长,最长一天可达23小时,可到了冬季,它的白天会变得越来越短,最短的一天只有6个小时。


1862年,首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煤油运抵圣彼得堡,从此煤油灯取代当地使用几百年的牛脂灯,照亮了这个城市漫长的冬季。一名代理商激动地给远在美国的洛克菲勒写信道:“预料在未来几年内,俄国将被我们提供的煤油所淹没。”


代理商的愿望实现了,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美国的煤油慢慢覆盖至俄罗斯全境。只不过这种好日子,仅仅维持了10年。


1873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引入外资开放经济,允许外国资本在俄国高加索地区开采石油。


这一决定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涌入俄国,其中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家族(玩炸药那人的兄弟),以及来自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干得最为出色。


两家财团,投入巨资开挖油井、研发更高效的石油运输方式,很快就让高加索地区的“巴库石油”驰名全球,不仅满足内需绰绰有余,还远销欧亚,出口量一度压过美国。



诺贝尔家族石油、巴库油田


直到1920年,新上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宣布将境内石油国有化,诺、罗两大家族才不得不仓皇撤资。


罗家把资产转卖给了荷兰壳牌公司,诺家则找来了美国新泽西石油公司接盘。经过多轮博弈,最终壳牌公司成为苏联唯一认可的贸易公司,顺利承接诺、罗两大家族留下的利益和地位,但新泽西石油公司则无力收回赔偿和投资,当了接盘侠。


新泽西石油公司这次挫折,算是美国石油业第一次尝到国家力量的暴击。它提醒美国人,石油的国际竞争,面对的对手常常是主权国家,而不是私有公司。因此,往往只有政府亲自带兵上阵,才可能打赢石油战争。正如1935年一名敏锐的观察家所言:“石油业务,90%是政治,只有10%才是石油。”


1941年,在遥远的亚洲,美国石油商人们再一次上了一堂“政治课”,这次让他们交学费的,是一条新兴的资本主义恶犬——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斩后奏,突然轰炸了美国珍珠港。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它还轰炸了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威克群岛和关岛,入侵了泰国、马来西亚,并且准备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其最终目标不是美国,而是令美国舰船瘫软,无力干涉它将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石油运回日本。



袭击珍珠港


日本本土资源极端匮乏,基本上一滴石油也没有。战争爆发之前,它的石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7%产自日俄战争期间夺取的库页岛南部油田,算自产吧;10%进口自荷属东印度群岛;80%以上从美国进口。另有少数搜刮自中国东北、台湾,以及少量的合成油。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就曾经在我国东北地区勘探过石油,但他们当时相信所谓的海相生油说,且钻井技术也不到位,因此压根没发现大庆和松辽地区的大型油田,要不然历史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1930年11月,日本首相滨口雄幸,被一名极端右翼凶徒击中腹部,死于第二年8月。从此,一群极端右翼军人控制了日本政坛,主张激进的扩张和侵略。


要扩张侵略,首先要保证战略物资供应充足,尤其是为战机战舰坦克提供动力的石油不能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人的命根子,自始至终就一直握在为其供应了80%石油的美国人手上。如果美国有一天决定断供石油,日本人也就完球了。


但令人错愕的是,珍珠港惨剧发生前5个月,也就是1941年7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还不愿意彻底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


内政部长依克斯,几乎快要跟他吵架,曾经反复建言,必须尽快彻底禁运。有一次被逼急了,罗斯福极不耐烦地回应道:“向日本出口石油的问题,属于外交政策,是我这个总统和我的下属国务卿担心的事,跟你内政部长无关。”


直到1941年7月28日,罗斯福才下定决心全面禁运日本石油。因为,就在三天前,还没等美国人动手,日本已举兵入侵了印度支那南部。


罗斯福不愿意断供日本石油,主要的担忧,是害怕会刺激日本人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但当时的日本,四处挑衅,野心昭昭,说白了就是一颗不挑不破的脓包,早破早痊愈。


其实在珍珠港战争前10年,日本人的浪子野心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占领了我大东北,建立所谓的伪满洲国,紧接着1934年,推出《石油工业法》,排斥西方公司在中国东北的石油生意,同时要求所有向它出口石油的西方公司,在满足其日常工业需求之外,必须提供6个月的储备石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感觉到了一丝丝不适,直到当年10月,日本人恐袭了4艘停留在扬子江上的美国船只,罗斯福才含含糊糊提出采取“隔离政策”,意思是不宣战不刺激,仅采取经济制裁,将日本人“无法无天的行为”隔离在美国本土之外。


但日本人的恶行并未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尤其是1939年5月对重庆的残酷轰炸,令大量中国平民遭殃,时代周刊形容它是“空中恐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当时一项盖洛普民调显示,72%的美国人赞成对日本实施军用物资禁运。


但在美国高层,禁运石油的政策,始终落不了地,一直拖拖拖。1940年,经过激烈的内部博弈,美国政府终于宣布对日本实施禁运政策,其中包括部分航空燃料,但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可这并不会影响到日本半分,因为日本的战机使用的是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


因此,在美国宣布禁运政策后5个月,日本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550%的燃料进口。换句话说,美国人嘴上痛恨日本人的残暴,但身体力行在支持他们对中国人的屠杀。直到日本人用美国的石油,炸到了英法的殖民地,炸到了美国人自己的家门口,才促使其全面禁运石油。


美国这个国家历来如此,不疼不动,但这次血的代价,终究还是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政治大课:石油,不仅是钱,更是现代战争的命根子。


渣男富豪


珍珠港战争爆发当天,亨特一家子,在达拉斯北部的登顿县参加试井。一家人是在回程的汽车收音机里,听到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亨特最喜爱的儿子哈希·亨特最为兴奋,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即表达了参军的愿望。后来,他如愿以偿,被派往华盛顿,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石油顾问。


完成了和乔伊纳的交易后,亨特并没有停下来,始终活跃在油田开采第一线。他跟原配莱达,以及五个孩子,定居在德克萨斯泰勒县的梅菲尔德别墅,除了儿子哈希外,还有大女儿玛格丽特,以及三个小儿子:邦克、赫伯特和拉马尔。


前面我们说过,亨特除了正室外,还有一个秘密情人,叫弗拉妮娅·泰伊。泰伊年轻时,算个傻白甜吧,一直不知道亨特结过婚,甚至不清楚他与乔伊纳的那笔世纪交易。直到报纸上刊登了亨特的名字,她歪着头问身边的亨特,这人是你吗?老渣男笑着回答:“不是,是我的一个叔叔。”


泰伊为亨特生了4个孩子。每过几个月,老渣男会过来小住一段时间,其余时间都说去纽约出差了。


直到1939年,泰伊和四个孩子搬到达拉斯生活。她傻傻地以“亨特夫人”的身份出去社交,结果被当地的贵妇人告知,她是当了多年的自甘小三。


知道真相后,她又气又恼,最后闹到了原配莱达的家里。两个被蒙在鼓里的女人,抱头痛哭,一起控诉了“亨正淳”这个禽兽。最后两人共同决定,不宜向法院状告亨特重婚罪,因为那样“只会伤害孩子”。


这事闹了好几年,最后在1942年1月24日,三方终于达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协议”:亨特给泰伊的四个孩子分别设立基金,同时一次性支付给泰伊30万美元,且每月支付2000美元生活费。


泰伊恢复自由身,亨特加紧烧毁两人相处过的所有证据,一切就当没发生。


方案达成12天后,泰伊似乎是要报复多年来的懵懂无知,一狠心嫁给了亨特石油公司一个叫约翰·W·李的员工,并在战后定居于亚特兰大,暂时生活在亨特家族视野之外。


但,这事没完。


按理说,有这么一次就够丢人了。但亨特这人从来不要脸,泰伊的事安排妥当之前,他又和公司里一个叫露丝·雷的女秘书搞在了一块。


老流氓这一次有经验了,不仅把小蜜安置在纽约一处秘密公寓,还让她跟一个叫雷蒙德·莱特的军官假结婚,掩人耳目。雷女士也是亨特的生育工具,一共为他生下5个孩子。1943年4月,雷为亨特生下了第12个孩子,取名雷·李·莱特,这人成为了日后亨特家族最牛气的人物。


亨特的行为方式,显然非常操蛋。据她的原配莱达说,他之所以到处留种,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自己的基因太优秀了。


亨特是德克萨斯1930年代崛起的石油富豪之一,在这个群体中,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其实并不特殊。


1930年,像亨特这等级的德克萨斯石油富豪,至少还有三人,分别是曾经的棉花商人罗伊·卡伦,长着大脑袋、蒜头鼻的克林特·威廉姆斯·默奇森,以及默奇森的发小希德·理查森。


这些人个个富得流油,但也一个比一个古怪。50年代之前,很少人了解他们的身家故事,直到1948年,《生活》杂志的一名记者,偷拍到亨特前去朋友家赌博的照片,并在照片底下配上一行文字:这就是美国首富?从此,他们的故事被美国大众知晓。


但很多人不知道,二战时期,正是他们掌握的油田,为美国的坦克、驱逐舰、轰炸机提供了大部分燃料。


说到这儿,有必要单独介绍下德克萨斯石油的历史。美国最早工业化开采的油田,是在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那也是美孚的大本营。直到1901年,一个奥匈帝国海军上尉,叫安东尼·卢卡斯,在德克萨斯南部“纺锤岭”,第一次发现产量丰富的大型油田。从此,美国石油中心,逐渐从东部转移至南部。


纺锤岭油田


但最早发现“纺锤岭”油田的商人,跟乔伊纳和亨特一样,都是些“野猫勘探者”,实力相对薄弱,所以他们手里掌握的油田,很快就被东部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买断或瓜分了。因此德州本土的石油公司,始终没能取得主导地位。


直到1930年代,美孚解体,东部石油公司力量削弱,随着乔伊纳发掘出德克萨斯东部大型油田,驻守德州本土(不一定是本地人)的石油大亨们才慢慢崛起,这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四大石油富豪。


德克萨斯这个地方,幅员辽阔,东部是松树林、西部是沙漠和沙丘,以前是墨西哥的领土,后来自立为德克萨斯共和国。截止1901年,作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就56年的历史。


德克萨斯人,骄傲、顽固而独立,相对封闭和排外,美国东部都是蜂拥而至的欧洲移民,可这儿却几乎没有移民。或许正是这一文化特质,这儿的石油大亨们,在政治上也普遍趋于保守,并将这种特质,深深烙印在了50-60年代的美国政坛。


结局


1979年,德州休斯顿迎来了一位中国客人。他先参观了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然后去了一家生产油井钻头的公司。


尔后,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烤肉宴会,观看驯牛竞技表演。这场宴会和表演,由德州的石油巨头组织举办。当地的报纸,把这位中国客人称为“Teng Hsiao-ping”。


我们前面说过,德州这个地方,极右氛围相当浓厚,反共仇外的疯子比较多,因此在两国建交没多久的情况下,中国leader前往此地访问,需要很大勇气。


据凌云先生的回忆录记载,有一次,总设计师从下榻的宾馆出门前往乘车时,有一哥们突然从人群中冲过来,被当时美国安全警卫凯利一个箭步撂倒在地。后来美方通报,这人叫路易斯·比姆,是美国三K党成员。


在这场宴会中,很少见到德州本土石油大亨的记载,反而另外一位来自加州,并未出现在主办方邀请名单的石油巨头,得到了和总设计师比邻而坐的待遇。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蒙·哈默。


哈默是俄裔犹太人,曾于1921年前往苏联,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是当时游走在美苏之间极少数的企业家之一,因此被人称为“红色资本家”。


哈默的朋友圈


30年代,他回到美国,从事制酒业、农牧业,50年代末,加入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式进入石油业,1979年他与总设计师见面时,西方石油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60亿美元,3年后壮大为美国第十二大工业企业。


这次在德州,两位老人的会面,除了让哈默此后可乘坐私人飞机自由出入中国外,还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其中包括在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这次有意思的相遇,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两个和德州“传统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的人,竟然能在德州成功会面,这本身就是个小奇迹。它至少说明,在德州这地界,有些事情确实正在起变化。


尽管当时德州许多政客都刻意退避三舍,但当总设计师戴上德州宽边牛仔帽时,围观市民还是禁不住发出一阵阵欢呼。


回到28年前的1951年,一位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才3年的高材生,突然觉得给人打工没什么意思,于是从叔叔和家族朋友那筹集了50万美元,在德克萨斯米德兰,成立了一家油田租赁交易公司。


两年后,这人又从叔叔、阿斯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等朋友那筹集了更多的资金,组建了一家名为萨巴达的石油钻探公司。这人叫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老布什。他仅用了两年,就让公司石油产量达到了每天1250桶,几乎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


不同于过去德州“夜猫勘探队”,老布什自始至终就是“含着金汤匙”进入行业,事业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任何挫折,因此也就不需要欺诈和谎言做“保护伞”。


这种顺遂的环境,深刻地塑造了他的个性。当他于1959年第一次涉足政坛后,其政治理念也相对温和执中,他主张使用“超越遏制”战略面对苏联,还是出了名的亲中总统。


老布什是新一代德州石油商人。他的出现,也标志着那些德州老帮菜进入了历史的坟墓。


1974年11月29日,85岁的亨特因癌症去世了。


他是德克萨斯老辈石油富豪中活得最长的一个。对于亨特的死,人们还是有那么一丢丢伤感,因为他的离去,意味着石油业最后一名“夜猫勘探者”,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石油业迎来老布什那样的新秀时,勘采石油不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靠一张嘴和坑蒙拐骗就能一夜致富的故事,成了历史的绝唱。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点。1959年至1972年间,油田生产成本上升了2/3,1965年,勘探者每打一口井需要花费175万美元,还未必能挖到石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独立的石油生产者,从1952年31个降到1962年15个,1963-1965年,超过150个独立勘探者被兼并或歇业。


“夜猫勘探者”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石油业的“大富时代”彻底终结,石油业中最精彩的故事再也不是发财致富,而是国家或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尔虞我诈。


“亨正淳”死后,他的家族,几乎毫无悬念地掉入了豪门争产的肥皂剧戏码。他在遗嘱中,非常意外地将家族财政大权,留给了第三个妻子露丝·雷为他生下的第十二个孩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雷·李·莱特(后改成雷·亨特)。这让正室莱达一家大吃一惊,尤其是以父亲接班人自居的邦克非常不爽,两家人差点对簿公堂。


这并不是老亨特留下的唯一麻烦。第二个妻子泰伊在离开亨特36年后,也拿起了法律武器,要求瓜分亨特遗产。


就在这一家子乱成一锅粥时,家里又爆出一个几乎差点灭顶的巨雷。莱达的儿子,邦克和赫伯特两兄弟,因为囤积巨量白银(一度囤了全球77%的白银),引发全球白银市场恐慌。


纽约和芝加哥交易所,以及美联储强势介入后,导致白银价格暴跌,两兄弟亏损高达50亿美金。邦克从原来的世界首富,弄到不得不抵押父亲油田的地步,最困难时,连农场中的对讲机、收割机和饮水机都抵押了出去。


好在老亨特独具慧眼,他选定的家族主事人雷·亨特,是一经营奇才,不仅保住了祖产,而且将亨特的石油事业越做越大。2001年,德州石油商人后裔小布什入主白宫,总统晚宴的名单上,雷·亨特的名字赫然在列。


2002年,98岁的泰伊,在孤独中悄然离世。死之前,她和亨特所生下的孩子,也全部离开了人世。亨特家族争产戏码,就此画上了无言的句号,再无声息。


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该有的会有,不该有的终究会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部分参考文献:

(1)《大富时代:德克萨斯四大石油豪族的兴与衰》

(2)《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

(3)《超越商海:BP石油总裁,约翰布朗》

(4)《洛克菲勒传》

(5)《石油战争》

(6)《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系列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作者:左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