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爆发,美国人指望它求生了
2020-04-12 16:00

疫情大爆发,美国人指望它求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人防疫,要靠得来速(drive-thru)?简单说,这是一种不必下车的外卖服务,取餐又快,又能和其他人保持距离。


疫情之下,美国人集体开启“得来速”模式,就连平时不怎么吃快餐的人,现在也开着车乖乖去“得来速”打包。


不仅如此,“得来速”模式还扩展到防疫检测领域,广受各国医护和人民群众的欢迎。韩国很早就开始采用“得来速”检疫,车来了,医护人员上前检测,10分钟内就能出结果:


“没有病毒,走好了您嘞!”


△庆州市的一处得来速检测站。/ Wikimedia Commons


西班牙最近也在为病毒中死去的人们举办“得来速”葬礼,在车上寄托追思和祝福,不过只允许3名亲人参加。


△西班牙马德里公墓的“得来速”葬礼/Getty Images


对距离把控精准的德国人,也用“得来速”采购物资。在德国各大城市的商店餐厅,都纷纷架起一块长木板,运送付了钱的货物。


△德国法兰克福的餐厅在运送“苹果酒”给客人/美联社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得来速”就已根植在美国人的血液里,疫情一来顺其自然就变成了很好的检疫方式。


可在中国,为何只有遍地外卖小哥,却看不到“得来速”?


△4月9日,通过“得来速”买饭的美国人。/ 推特


1.不点外卖,美国人要“得来速”


在美国加州念书的阿德坦言:“现在我的房东基本每天都drive-through,在麦当劳肯德基卡乐星汉堡王之间轮流换,因为疫情,我去的次数也变多了,基本每周2次。”


这不难理解。


毕竟,美国人可是以“爱下馆子”闻名的。据一项调查统计,90%的美国人至少一周下一次馆子,40%的人们天天外食。


△美国人的“外出就餐”几乎和呼吸一样自然/unsplash


但随着疫情愈发严峻,美国早前宣布“社交防疫指南”要延长至4月30日,包括:避免不必要外游,避免到酒吧、餐厅,以及不要参加超过10个人的聚会,要求儿童要留在家中。


很多餐厅已经关闭了堂食,连“到店取餐”的功能都取消了。


△恐怕美国人看到,心脏都要随之一紧了


要是按我们的思路,不想做饭,就各种外卖app点起来,然后选择“无接触配送”方式就好了。但,美国人显然另辟了蹊径:得来速。


罐头终究会吃完,做饭又与怕麻烦的美国人格格不入。


倒不如开车上路,寻找有“Drive-through”标志的餐厅,按指示绕入,排队、点餐、付钱、取餐,一气呵成。整个过程,店员在窗后,顾客在车内,保持好安全距离,买完即走。


△“得来速”,疫情下美国人的自救 / 美联社


数据似乎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市调业者NP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为止,过去1年来,消费者在“得来速”消费金额达830亿美元,相较之下,外卖的消费还不到200亿美元。


一名住在蒙特利公园市的居民抱怨道:“这段时间,排在餐厅外的Drive-through车队比往常多了三倍。”


△3月中旬,蒙特利公园市Chick-fil-A店外的车队/Youtube


△4月2日,排在Chick-fil-A快餐店外的车流队伍/patriotledger.com


在他们看来,Drive-through的优点是比外卖快,便宜,自己去取也更加放心,菜单上选择也会更多。在美国点个外卖,少说也要1-2小时,但“得来速”只需3-5分钟。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不算是零接触,但车内空间对美国人来说显然比较安全,属于私密的个人空间,更何况,在一些“得来速”的入口处也放置了一些洗手液。


美国快餐行业的巨头们也纷纷抱“得来速”的大腿求生。麦当劳、汉堡王及KFC等约7成的订单来自“得来速”,对于温蒂汉堡来说,“得来速”带来的销售额更是占到了9成。




△很多餐厅纷纷依靠“得来速”自救/nrn.com


其实,哪怕没有这场疫情,美国人也一早离不开“得来速”了:


据一项调查统计,在美国千亿美元规模的快餐行业了,有70%的订单通过“得来速”完成,美国每年人均花费1200美元在“得来速”上,连在“得来速”路上的油每年都用掉400万加仑......


△“得来速”费钱还费油


‍早上8点30分,摇下车窗,来一份三明治;下午赶着见客,“得来速”一份汉堡和薯条,把车内当成餐桌,每天周而复始,就是每个美国人平凡(且肥胖)的一生。


当你来到美国,发出“得来速,怕是长进美国人骨子里”的惊叹,就证明,你已经开始走近美国人了。


2."得来速"梦,从公路文化到饮食里


我们无法解释得通:到底是美国人造就了“得来速”,还是“得来速”塑造了美国人。前者合情合理,但后者似乎又能解释能通。


亚当·钱德勒(Adam Chandler)在《Drive-Thru Dreams》一书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


“得来速梦,就是美国梦的一个缩影。”


△得来速,浓缩了一场美国梦/unsplash


一语中的。“得来速”就是美国汽车梦和快餐梦的结晶。


最早的“得来速”雏形,诞生于1931年德克萨斯州公路上一家叫“The pig stand”的餐馆,但真正流行起来,还是要等到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


△过去,这种文化方式还叫“drive in”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那时还不叫“得来速”,而是“drive in ”,客人需要停好车,等服务员送餐,在车内吃完再开车离去。而后来的“drive thru(得来速)”,是即买即开车走,中间不带任何停留。


那时的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drive-thru”里带有的“汽车、公路和快餐”意味,早就和他们的命运搅动在一起了。


△“drive in”,大家停车吃饭再离开 /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Drive,意味着公路和汽车,是得来速得以发展的外在条件。在上世纪50年代,汽车和公路像约好了一般在这片土地涌现:


1955年,美国投入了全国范围的州际公路建设,在几十年来,铺设了将近48000英里的州际公路,19条横纵交错的干线贯穿了美国的城市和乡村。


△1955年,美国州际公路规划图/VOX


同一时间,汽车上路了。


二战之后,美国成了汽车生产大国,在50年代末期,约有六分之一的美国工人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汽车相关工作,到了1958年,美国登记的汽车超过了6700万辆。


△汽车,早与美国人的生活连在一起/unsplash


“得来速”在此之下的诞生,宛若天成,但还差一点——美国人内在的饮食习惯。作为移民国家,美国的饮食文化里并没有过于复杂的成分,从英式文化里照搬过来的三明治、巧达汤成了他们的饮食基底,这就造成了美国人本身对吃真的没啥要求。


二战之后,随着工作文明的繁荣发展,美国人把“追求效率、讲求优先级”的基因也一并带进了食物里。


△《绿皮书》Tony在车里吃〝肯塔基州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 / 电影截图


在美国西雅图上学的Yumi也提到:“美国人真的不会把时间花在‘吃’上面,他们通常烤两片面包、伴个沙拉就是一顿。”


简单、方便和快捷,才是美国人关于吃饭的追求,至于好不好吃,对不起,这道题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超纲了。


所以,看一家餐馆能不能吸引美国人,很简单:不在于味道怎样,而是,够不够快。


这样之下,美国逐渐成为快餐王国。全美有近50000家快餐连锁店,美国人每年在快餐上的花费近1000亿美元,80%的美国人至少平均每个月都要吃一次。


但快餐,对于美国人来说,还是不够快。


得来速,是比快餐更快的存在。在国外网站上,至今流传着一份《QSR》杂志做的各快餐巨头的“得来速”平均时长比拼,帮助人们选择用时最短的那一家。


△从表中可得,汉堡王的“得来速”速度最快,麦当劳最慢 / carrentals.com


发展到最后,美国人甚至“得来速”成瘾。


在他们看来,一切皆可“得来速”:“得来速”超市,“得来速”银行,“得来速”诊所,“得来速”婚礼,甚至连举办葬礼都可以“得来速”,仿佛一生都可以浓缩到那个小小的车窗里完成,结束即走......


方便是方便了,但是似乎好像缺了点什么。


3.“得速来”在亚洲,注定水土不服


随着美国的快餐连锁店遍布全球,“得来速”也开始被带进世界每个角落,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像美国一样和“得来速”相处融洽:


△1983年,美国洛杉矶一家提供drive-thru服务的麦当劳 /  INSIDER


在21世纪初,中国也曾尝试引入“得来速”汽车餐厅,但无奈以失败告终。


一是“得来速”对空间的要求非常高。餐厅前需有设计完善的行车道,地广人稀的美国愿意用空间换取时间,但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城市来说,空间的珍贵程度就远远大于时间。


△1953年,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市中心与今天的对比,房子少了,路变多了 / 俄克拉荷马大学


而且,我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没美国那么高。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有四通八达的地铁、公共汽车、电动车和共享单车,开车反而有堵车风险,但美国人基本一出门就是上车。


二是“得来速”的快餐速食文化,也和我们的饮食习惯背道而驰。


千年的农耕文明让我们对吃饭有了更高的需求,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有盐油酱醋茶的厨房才是我们发挥的空间,在车上囫囵吞枣用5分钟解决一顿,对于我们来说像没吃一样。


在日本,虽然也有类似的速食店,还有“得来速”电话亭和“得来速”葬礼。但设计的初衷只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出行,远远没有到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程度。


△日本媒体报道“得来速”葬礼 / ANN


说到底,还是汽车文化不在线,城市空间不足,在吃饭上也没多追求快。近年来,哪怕在美国本土也发起过关于“得来速”的反思:




△上图新闻标题《“得来速”为何对城市不友好》,下图为美国人在论坛Reddit上关于“得来速”的讨论,“我在快餐店工作近9个月,但一点也不喜欢‘得来速’”/ MINNPOST&Reddit


一部分人认为,“得来速”如今的发展已经背离了原来的初衷,完全是为了赶而赶。


“我实在想不通,如果说有人连买杯咖啡都不愿下车,那连亲人的告别也不愿下车,要在3分钟内完成吗?”


“确实,有时我们完全没必要赶,但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种习惯了。”



而且,“得来速”虽然方便,但也全凭自觉,还发生过不少搞笑的犯罪。


例如,在车窗和服务窗口之间的间隙,得小心有人突然蹿出来把食物抢走。也会有人趁店主在忙着照顾“得来速”窗前的客人时,顺手从店里偷走一些食物。



“得来速”还面对着“深夜噪音扰民”的控诉,不少快餐店是24小时营业,汽车的噪音一直困扰着附近的居民。


MinnPost就曾报道过,一名住在Taco Bell(塔可钟)后面的居民就不胜其扰,“凌晨2点,汽车的引擎声还没有停止。”


除此之外,“得来速”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肥胖问题的关注。


△夜晚,得来速车队依然在 / Flickr


但无论如何,“得来速”还是在疫情中帮了大忙。 各国纷纷设立“得来速”病毒检测站,人们用“得来速”来购买所需物资,马来西亚还用“得来速”帮一对新人举办婚礼......


可能,连“得来速”本身也没想到,数十年后还在世界上再次翻红,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保持距离。



特别鸣谢受访者阿德、Yumi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资料:

1.美国人离不开的“得来速”,疫情当前又赢了 澎湃新闻,2020.3

2.The Coronavirus X-Factor for Restaurants: Drive-Through 华尔街日报,2020.3

3.Why America Loves a Drive-Through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2019.7

4.Fast-food restaurants represent the best and worst of America VOX,2019.6

5.Fast Food Drive-Thru: A Product of the Car Culture History daily,2018.9

6.How Cars Became Dining Rooms: The History of Drive-Thrus carrentals.com,2020

7.The ins and outs of drive-thrus, and why they’re bad for cities MINNPOST,2015.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