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最危险的处女作,边骂边打出五星
2020-04-21 11:06

这部最危险的处女作,边骂边打出五星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头图来源:电影《悲惨世界》


疫情撤空了满满当当的“主流社会”。在空荡的街头上,那些被掩盖的边缘,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因为无家可归而无法执行居家令的流浪汉。


法国流浪汉露宿街头被罚千元,原因是疫情期间没待家里


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而使隔离成为了一种特权。


封城后的印度:百万民工不分日夜徒步返乡。


手停口停,停工停产便无法生存下去的人,走上街头要求复工生产。


美国人上街游行,要求复工复产


看似很荒谬,但这些全都是内含于我们社会之中的隐形结构。只不过因为疫情而变成了显性表征:上流社会的人,有钱逃命;下层社会的人,用命换钱。一场疫情,将这种残酷的现实撕破、放大,无奈却也真实。


当人命如蝼蚁般生存时,当世界陷入慌乱时,当生活的悲观无穷尽时,我们还能否坚持正义、善良、美好,找到这个世界里,找到闪亮的光点。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隐藏之下的伤痕


在今年的奥斯卡、戛纳、金球奖上,有一部电影像黑马一般,闯入了这三大电影盛会的殿堂——《悲惨世界》。虽然拍的不是雨果笔下的故事,但却也来自小说的精髓。暴力盛行、法国移民、宗教信仰……目光对准了那些无声而愤怒的“被剥夺者”。


导演拉吉·利,黑人,从小在法国巴黎北郊的社会底层长大。自然明白,因为这身皮肤,他要学会更多:随时保护自己,随时提防别人。


他有一幅著名的照片,用端枪的方式,手持摄影机。




这幅画面在电影《悲惨世界》里,也作为彩蛋一闪而过。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已经成熟得惊人,但最让人震撼的还是那种生猛、锋利的视角。拉吉将所表达的东西,暗藏其中。看他如何表现种族问题的——


镜头尾随着一个黑人男孩,从家来到大街上,今天所有的法国人都格外的兴奋。



今天,是2018年6月。法国参加世界杯,进入决赛的这一天。与朋友约好的他,翻过地铁闸门,乘坐地铁,来到了市中心。



市中心里任意一家酒吧,都在直播着法国队的这场至关重要的比赛。终于,比赛结束,法国队赢得大力神杯。整条街的人,一起高唱法国国歌。这是一个格外震撼的场面,但也是一个,格外讽刺的场景。


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们,白人和黑人们,唯一的一次交融,也就只在这个节点上。



但渐渐,随着人潮逐渐涌进香榭丽舍大街时,画面的主角,是这个黑人小男孩,他多么亢奋和自豪,融入到法国旗帜狂欢的海洋中,但在一片热闹的庆祝中,背景音乐的旋律,却变得越来越冷漠、惊悚。



而事实是,在那一天,全国欢庆的时刻,不少的骚乱和抢劫案高频发生。警方甚至动用了高压水枪驱散人群。狂欢之下,并非是一片祥和。



也从开头,就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情感基调——


那些压抑的悲伤,那些不公和不幸的经历。


故事分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以这个巴黎社会底层黑人小男孩为线索。男孩偷了马戏团的小狮子,惹毛了马戏团老大,黑帮和警察两道都在追捕他。



一条,是第一天刚到警队上班的鲁兹探员。因为跟前妻离婚,打算定居在巴黎的他,可以经常探视儿子。但第一天上班,他所见到的警察执法的粗鲁、无良,与黑社会并无两样。



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未成年,一个成年人;一个社会底层的移民后裔,一个见证暴力,被迫参与暴行的执法者,似乎,仇恨一早就已经埋下了。


无处不在的暴力


观看《悲惨世界》时,很容易联想到1995年的一部法国电影《恨》,文森特·卡索主演。


在巴黎十八区,警察射杀了一名17岁的青年,让街区青年的怒火,迅速蔓延成一场暴动。




25年过去,混乱和暴怒似乎有增无减。巴黎郊区,因为移民的涌入,这里仿佛是一块繁殖着贫困、犯罪、毒品,不断流出脓水的恶疮。孩子们的游戏,是在残破的滑板公园,这样玩“滑板”。



警察在这里滥用职权,以假借搜身的名义,实则是对女孩性骚扰。



黑帮和街头混混们,随时都可以挑起街面上的斗争。



土壤是一片恶土,仇恨的种子,也早已播下。


在《悲惨世界》里,有一个政治事件是不得不被提起的。



2005年10月,两名非裔男孩在躲避警察时被电死,后来引发整个巴黎、乃至全国的暴乱。但将近15年过去了,这一切变好了吗?


那个偷狮子的少年,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灾难还是依旧上演。



其中的一个警察用橡皮子弹击中了男孩的面部,当场,男孩倒了在垃圾堆里……鲁兹理解不了,为何一个正常成年人,能对一个已经戴上手铐的孩子近距离开枪下狠手。但格瓦达的回答,在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我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你刚来,而我们在这干了十年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从小的生长环境,是暴力的;长大之后的职业环境,是以暴制暴的;再善良的人,也会觉得暴力,就是克制一切的权利。


小男孩伊萨,从沾惹上警察之后,就是被暴力围绕。因为偷鸡,被警察抓住,叫父亲保释他,而父亲出场,伊萨就是被一顿暴揍。



另一个拥有无人机的孩子,巴滋。一个细节就说明他的周围,也不平静。他卧室的门上,被砸出的两个大洞。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父亲都擅长的教育方式。



暴力,围绕着这群孩子。一声“防暴警察”,就能让他们条件反射一般的惊慌乱窜;



在与警察对抗抓捕的时候,少年们谩骂警察,对着他们扔石块。



在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幕看的Sir格外害怕——


本来是夏天里,用水枪打水仗的孩子。上一秒,还露出天真的恶作剧的笑脸。



但下一秒,站在车前,举着水枪的那个孩子,对着警察比出了割颈的动作,而他的眼神布满仇恨。手里的水枪还是玩具吗?



这一切,只不过是孩子们报复的第一步。


警车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摩托引入一条死胡同内,而站在他们面前,举着炮筒对着警察的孩子,也正是那天被橡皮子弹打伤了的伊萨。心里早已被填满仇恨的火药。




暴动,又一次开始了。


导演拉吉并不是旨意在讲一个孩子偷狮子,而最后报复社会的故事。


他在阐述——


暴动,是如何开始的过程。


教育上的缺失,家庭上的暴力对待;被欺辱,被粗暴对待的社会体制;我们的确是该责备这些孩子,但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成年人所营造的这个世界,又带给他们了什么?


照亮黑暗


在《悲惨世界》里,雨果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在电影里,鲁兹探员应该算是一个老好人,做事秉章执法,在第一天的上午,每一次出勤他都有一个小动作,戴上警察的袖章。




他知道,自己是代表正义、代表法治,是一个警察。但当他经历了,同事隐瞒自己随意用枪,并打伤孩子;再外加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巴滋的无人机拍下,而这群警察需要销毁证据而追捕另一个小孩。这一切都是不合法,不光彩的。当鲁兹一天第二次踏进这家“万事通”的三明治店里,要线索时,他再也没有戴上那个自己曾“引以为豪”的袖章了。



黑暗,会传染。在不知不觉中,鲁兹也变得暴躁和愤怒起来。


电影的结尾,黑暗的让人绝望。少年手持用火点燃的酒瓶,准备袭击警员。而鲁兹用枪指着伊萨,精神紧张地喊道:听我的话!



这是威胁,不是商量。电影最后一个画面,鲁兹和伊萨相互僵持,是他拿枪射死了伊萨,还是伊萨烧死了鲁兹,导演没讲。



但,黑暗吞噬人性,人性制造黑暗。在这恶性循环之下,导演拉吉的《悲惨世界》就真的那么“悲惨”和“愤怒”么。


不,电影里,有这样的一束光。被偷的小狮子,在伊斯兰教里,它象征着力量与伟大。


在伊斯兰教里 狮子是一种高贵的动物,象征力量与伟大,这样智慧的动物不该被人锁在笼里。



而在马戏团里,却成了被人鞭打的驯兽。



这象征着什么?尊严,被囚禁;力量,被束缚;就连伟大,也沦为了马戏团的小丑。而伊萨偷走的小狮子,其实是象征着导演拉吉对年轻一代的移民孩子们,新的希冀。他希望这群孩子能拥有力量、光明。他也希望,从此暴力减少,从此愤怒消灭能换来理智。所以,他才会设定一个这样的开放结尾,插入一只可爱的小狮子。


在最后结尾,有这样的一行字出自雨果的《悲惨世界》——


世上本无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



照亮黑暗的,是孩子本该保护的,没有仇恨的内心。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