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断物(二)
2024-10-01 08:30

识人断物(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作者:柳胖胖,题图来自:SI生成

文章摘要
段永平在商业和投资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专注力和投资的智慧。

• 🚀 段永平的企业经营、营销和投资能力卓越

• 💡 投资的核心在于比较和长期持有

• 🎯 专注力的培养和觉察的重要性

一、中国最牛的商业人物到底是谁?


2021年9月10日


今天终于想清楚了,大概段永平就是自己心中中国商业人物里的No.1。


1、企业经营,同时代最强的一批人,只不过当时没有互联网行业,公司也从未IPO,不是后期时代浪尖的那一小撮人,which也帮他避免了一些问题。


2、营销能力,宗师级人物,正道人物里应该只有史玉柱和马云寥寥几个可以比肩的,尤其互联网创业功成的大佬,这方面一般反而是弱项,邪道人物就不提了,无法长期可衡量。


3、投资能力,一览众山小。


4、带徒弟能力:徒弟们普遍成绩斐然,步步高在他不在任的时期发展更好,还打下了海外市场,BAT出来的高管创业能做成的是个例(考虑到这些人拥有的资源优势,成功率算是很低的),超过前老板的更是没有。


最有趣的反而是段的好友丁磊,因为他的“无为而治”,网易在移动互联网早期曾经出了一批创业成功率不低的高管,只不过没人会自称是丁磊门徒。


5、放下:说到激流勇退潇洒转身,段的魄力也异于常人,因为商业强人普遍放不下,他总觉得我能我还能,自己信了自己就是一个神话。


放在今年这个节点,对比尤为明显,段是1961年出生的,马云是1964年,俞敏洪是1962年,段没有赶上时代最大风口以及从没IPO反而成了幸事。另外1950年代的企业家比如王石和董明珠等,就算退休了,恩恩怨怨也始终牵扯不清,加上体制原因,不沾一身泥是不可能的。


(站在2024年的节点上,俞敏洪和董宇辉,董明珠和她的王自如们,这些戏码我估计未来还是会继续上演,毕竟国家说了咱们得延迟退休。)


6、个人生活:赴美至今将近20年,宠妻狂魔,儿女双全,他到美国那一年,马云的淘宝秘密研发部刚在湖畔花园拉起队伍来。


7、自由:依然能在网上随意说话,且说真话。


8、高尔夫水平,仅次于张小龙。


二、投资,是在用永续思维对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


2022年7月20日


投资,也许并不需要那么精准算出单个资产的内在价值究竟是多少。


投资的最关键,其实在于比较,永续的比较。


把两个资产放上天平,挑出那个可持续盈利能力明显偏“重”的,然后傻傻持有即可,直到你在你的能力圈范围内,找到了下一个更加明显偏重的资产。


为什么是明显偏重即可?


比如迎面走来一个大胖子,一个瘦子,身高差不多,简单一看,你就知道,胖子的体重必定重于瘦子。至于胖子具体几斤几两,瘦子具体几斤几两,其实无需知道那么清楚了。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有这么简单吗?


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胖子比瘦子重,是因为在活了几十年的生命里,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人和人的皮肤、肌肉、脂肪和骨骼这些东西,基本上两两之间的密度都是差不多的。那么身高类似的情况下,更胖的人当然更重,甚至我们大脑里已经有了条件反射,认为胖就等于重。


其实如果换个物种,这个结论未必成立。


所以,一切的前提,就在于你已经对“胖子公司”和“瘦子公司”早就有了多年的了解,甚至还对人类和哺乳动物等“行业”有了不少研究,这才有了一眼就能做出的比较。


我们有时候会非常纠结于DCF估值里的未来增长率到底给到多少,PE估值时到底选择哪家竞品公司对标,其实,如果不能做到把两个要放在天平上对比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到一望而知“轻重”,那么说明你对这两个资产本身,还是不够了解。


可能你是不够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到底是谁在买,这些人会轻易离开吗?


可能你是不太了解它财报里的利润,到底哪些是可以持续的经营性的利润,哪些是一次性的不能持续的利润?


可能你是不太了解这个业务,到底是不是对手花钱就能很快复制出来,还是花再多钱也做不出的?


可能是你没找到这个公司的资产里,哪些已经是贬值了还没消掉的,哪些属于是表外资产没被记录的?


总之就是,你对胖子和瘦子的认知,还没构建起所谓的能力圈。


凡此种种,都会让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那么确定,由此就无法做出“一望可知”的比较。


没关系,继续研究,继续分析,直到你确定可以让它们“上秤”为止。


如果一个胖子都认不出来,都没法上秤,就买点沪深300或者SP500之类的宽基指数吧。


三、把上市公司当成非上市公司对待


2022年7月22日


由投资的永续思维,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买入后应该把公司当成非上市公司对待,甚至,可以有一种股市关门都与我何干的心态。


因为,我们不需要市场先生这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在每天那固定的几个小时内,分秒必争地向我们提供报价。


在我们买入股票的时候,我们已经对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利润的真实性如何,它的成长性如何,它的“抗竞争性”如何。


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它是如何被管理层对待的:是用来继续大量变成CAPEX以维持原来的利润规模、还是可以大量分红、或者继续投入业务以赚取同等回报率、甚至更高的利润水平?


买入股票,不是买入了一张未来随时会转手卖出的票据,而是为了买入了一家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也许,市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在我们对净利润的分析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发现买错了以后可以快速卖出止损。


或者,在3~5年的周期内,由于市场先生的严重性格缺陷必定会引发不止一次的大病的时候,我们有机会用超便宜的价格买入,或者用超离谱的价格卖出。


总之,基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买卖决策,而不是基于市场先生的报价做出买卖决策。


不要浪费了你的交易权,不要被市场先生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它是来为我们服务的。


投资就像买了一块农地,好的年份,我们可能会收获市场先生的馈赠,差的年份,我们可能也会收获市场先生的馈赠。


但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就只是确保农地能够日复一日地有所产出(盈利能力),是你能力圈内能看得出来的那个胖得很明显的大胖子。


所以,一切的前提,都是你选中了那个“一望可知”的大胖子,而不是市场先生“日复一日”的报价。


四、芒格之道:投资没有数学公式,就像桶里射鱼


2023年12月20日


1、投资有标准,但没有公式,尤其没有数学公式。


2、经营企业和投资,是相辅相成的,股票本身虽然只是一种用于交易的凭证,但股票也代表着对企业的所有权。


3、不要预测利率和经济周期,一个坏掉的钟一天之中也会对两次(后一句是塔勒布常念叨的话)


4、格雷厄姆没教巴芒什么是好生意什么是烂生意,但教会了巴芒什么是真正的便宜。


5、买便宜但是很烂的资产的缺点:买入非常便宜的烂资产,必须确保能快速卖出,因为烂资产还会贬值,如果持有时间拉长,最终收益率最终会看起来很一般,甚至赔钱。


6、如果稍微贵一点买入好资产,就可以一直持有,因为好资产会升值,可能是因为护城河拓宽了,或者管理层始终很勤勉靠谱,慢慢让你当初略贵的价格看起来非常便宜,这个慢慢可能要10年以上。


7、当然,最好的机会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资产,这样的机会一生可能只有3~5次,每次可能要等40年。


但这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巴芒一生可能抓到过10次以上,包括对苹果的投资,单以赚到的金钱额度来说,这笔投资的回报秒杀巴菲特以前所有的知名投资之和:喜诗、美国运通、可口可乐。


当然,没有以前这一笔一笔的积累,我认为晚年的老巴也买不到苹果,至少不会买到40%顶格满仓这么多


8、价格,永远是投资的基础,价值投资的第一原则是,用现在较少的价值,交换将来较多的价值,比如苹果是在pe=10的时候买入的。


9、但是,要只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进行这种交换,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是耐心地等,另一个是慢慢扩大能力圈,如果能力圈内有多个机会,那就用机会成本进行衡量,找那个明显更重的大胖子。


所以当你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要么能力不够,要么市场太差(也可能是市场太好股票都太贵),能做的还是等,或者持有现金或者国债。


10、小资金,赚钱就是更容易,会有更高的增长率,规模大了就会降低,巴芒都建议年轻人从小规模做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们还羡慕束缚更少的小资金们。


11、投资应该做容易的事,而且要在一堆容易的事里找更容易的做,就像桶里射鱼,而不要去一望无际的大洋里钓鱼,而且要把桶里的水都排光,等鱼都不扑腾了,然后一射一个准。


12、巴芒他们,其实肯定看得懂复杂的高科技,毕竟技术本身没啥难的,也不是要求他们自己搞一个AI大模型,他们只是看不出这些技术的长期竞争优势在哪而已。


因为新技术虽然fancy,但是3年内就可能被替代,而其中的赢家又是谁呢?很难精准挑中。


对于巴芒的持股周期来说,这样的循环太短暂,确定性也太低了,可乐和口香糖确实更难被替代,不是不能,只是更难,非高科技行业的技术半衰期就是要长很多很多。


13、很多高科技虽然改变了传统行业,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最终,只是让大众消费者受益了(比如美团和滴滴),提供服务的公司本身,并没有得到额外价值,利润更少甚至为负,还因为没有壁垒,面临无限竞争。


所以,互联网或者某种新技术的出现,可能拉低了所有上市公司或者商业公司的利润率,由此,股市投资的整体平均的资本回报率也会降低,因为所有公司都更不赚钱了,公司的部分利润可能被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拿走了。


14、不过,这只是整体平均,有些公司可能会因此更赚钱,有些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抓对了个股,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贫富差距永远在更加分化的过程中。


15、芒格对期权很排斥,他鼓励发高奖金,让员工用自己的钱直接买公司的股票,这也是老巴倡导的事。


更牛逼的是,芒格不但鼓励不发期权,还提到一些看似就该是公司福利的事,比如下午茶咖啡之类的,也得让员工掏钱买哈哈哈哈哈。


16、芒格提到了格雷厄姆的那笔“意外之财”,就是对盖可保险的投资,这是格老最赚钱的一笔投资,但是以格雷厄姆教导巴菲特的标准来看,这笔投资非常的不“烟蒂股”。但是芒格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虽然提出要买好公司,哪怕贵一点,比如喜诗,但好公司依然是已经盈利且护城河坚牢的公司,但芒格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对比亚迪的投资,却也是一笔风险投资。当时压根没盈利而且还亏钱,属于芒格最讨厌的要“不断进行新增投入消耗股东价值“的公司,芒格也承认这笔投资的不同寻常。


也许,在投资里,运气&随机性,对结果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哪怕对于这几位投资之神来说。


五、觉察先于专注,分心不可避免


2024年9月11日


最近又看了一些有关专注力的内容,才发现:专注的状态vs专注的能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被动进入的专注状态,不算真的专注,比如沉迷游戏的时候,其实也很专注。但必须有主动进入专注的能力,才是真的专注。


这个能力,包含两部分,进入专注的能力+察觉专注的能力。


对自己当下的专注,必须有所觉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主动进入了专注。


比如沉迷游戏的状态,刷抖音的状态,追网文的状态,也可以是极其专注的,但自己基本无法察觉自己当下的状态,时间在此时过得飞快。


就基本特征而言,此时的状态和人在看书弹琴进入心流时的状态,基本一致,两个小时转瞬即逝,一下子就很晚了,甚至天亮了。


这个主动进入和觉察的能力怎么获得?大概还是靠冥想,后面会提几个实操方法。


只有能够察觉到自己当下正在专注的状态,才算是有了完整的专注能力,此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分心,因为此时你只会让经过你允许的东西进入大脑。


分心,分为外部分心和内部分心。


其实外部分心很容易避开,比如手机大概是现代生活最能干扰我们的东西了,要在想专注的时候把它拿开,比如放到别的房间里,其实也就行了。


内部分心,是更难避免的,甚至我们究其一生都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缓。它是我们头脑里自带的机制,是现代人的一生之敌。


大概原因就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分心。比如你和朋友坐在树下聊天,但同时也要觉察周围的环境,避免猛兽袭击你,或者发现一些新的打猎机会,这是生存的需要。


所以为什么基本上所有人,天生就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的,而当进入现代生活后,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大大大大增加了。据统计,当坐在电脑前,人平均40秒就要分心一次。


还有,人脑是哺乳动物里几乎唯一的会对过去和未来产生懊悔、焦虑和担忧的生物。大部分现代人很难活在当下,尤其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时常会怀疑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的毫无意义。


推荐练习方法1、极限专注:基于你现在的水平,我建议从5分钟开始,这5分钟的时间,专注的读一本你想读的书,仿佛明天就要暑假结束,你就要交给老师一篇读书笔记一样,你什么别的也不干,就是认真看。


读完以后,必须休息2~3分钟,专注地回想刚才看了什么。如果你现在的专注能力很差,那就从读1分钟开始,完成一个循环后,可以给自己一个自我激励,比如去镜子前大喊一声你真棒。


2、拥抱无聊:把现在你无聊的碎片时间,用来练习冥想,也不用很复杂,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就行。上厕所不要带着手机,就观察自己的呼吸,排队等车的时候,尤其睡前的时候,碎片时间都可以用来观察呼吸。


从每天替换一个无聊开始,不要想着一下子成为一个自律人,逐步用很多周很多个月甚至很多年的时间,把所有的类似刷朋友圈和抖音的碎片时间,都替换成观察呼吸。


3、回顾自我:每天做1~2次即可,就是把手头的事停下来,回顾过去的一个小时,看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很专注的状态,还是分心的自动驾驶的状态。如果工作了,大概做了什么,如果分心了,是什么让自己分心了,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可以用几分钟简要回顾一下,必要时可以记下来。然后把让自己分心的东西都避开,把自己专注的状态再重温一下。


当有一天,你成功进入心流的时候,你应该马上有这样一种察觉,就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心流的状态里,你是能感受到当下的,仿佛你灵魂出窍在房间的角落看着自己。但你也不会被打断,因为什么都很难打断你,这不是沉迷游戏那种无知无觉的被控制的专注状态,而是你主动控制让书本中的论文中的工作中的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大脑。你知道自己正在专注,这是一种觉察,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


当我习惯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感到“难以分神”。觉察先于专注,分心不可避免。但因为有了觉察,你才能尽力避开分心,因为就算你分心了,你还是可以“尽快”觉察到自己的分心,而不是被分心带着走,然后走了很久。


你有随时随地觉察的能力,你就能先觉察,分心了,做别的了,再回来,尽快回来,不用沮丧,回来就行,可以观察和整理一下自己当下的状态,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分心了?想到什么了?分心了多久?然后回到专注,继续觉察自己的专注。专注的终极是,你可以随时随地专注在虚无上:什么都没想,但是很专注。


六、投资要首先做到不亏钱


2024年9月28日


巴菲特7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年化回报率大概就是20%左右,以后也不太可能大变了。


光看这个收益率确实非常平平无奇,但是,除了要明白这是一笔70多年的复利积累之外,也可以这么理解: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始终持有着一只pe只有5倍的股票。


你可以看看自己买过的股票,或者你买过的基金经理的持仓,有没有pe只有5倍的票,我估计有10以下的就很不错了。


但是这还不够,买便宜的股票,就一定能在股市赚钱吗?


不一定,尤其是大概率赚不到快钱。


和买便宜股票必须配套的投资思维之一其实是,投资要先做到不亏钱。


所以,巴菲特的年化回报率只有20%这件事,还证明了他知行合一地用了70多年的时间,来做到最大化程度减少亏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那些年年冲着最高收益率而去的基金经理们,普遍在10年内,一般在三五年内,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作者:柳胖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