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电影展为何不被影迷买账?
2020-05-07 16:42

线上电影展为何不被影迷买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幕味儿(ID:movie1958),作者:松原、FWS,原标题:《线上电影展的死穴在哪里?》,头图来自:《天堂电影院》剧照


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爱奇艺联合主办的“春季在线影展”,于五一假期的前一天开票了,并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落下帷幕,但似乎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此买账。


在此之前,诸如“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片”这样的话题,光在豆瓣就拥有三千多的讨论度,两百多万的点击量;按照影迷们这样饥渴的心情,这个位于上半年“黄金档”的线上影展,原本应该算是给观众端上的一道大餐才是。


然而揭开碗盖,大伙儿不禁面面相觑:就这?就这?


来自前几天我们推文下方的高赞留言


我很理解,从政策审批的层面说,就这,就不容易了。


不过,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大家普遍真实的想法是:还远远不过瘾!有些重要场次参与起来限制较多。


没错,看似好像还是熟悉的线下电影节配方,更加漂亮的海报、紧实忙碌的排片表、恰到好处的混剪宣传片、足够吸引人眼球的三部爆款电影,但一旦转移到了赛博空间,好像就没那么香了——但好歹,乐观地看,线上影展终究是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不过针对影迷们的反馈,我们也不禁想,此次影展所遭遇的一些执行上的困难,难道真的是线上和线下无法调和的固有矛盾吗?未来又能不能做的更好?


既然影展已经顺利落下帷幕,我们大可以理性地探讨一番。


电影展,在骨不在皮


选择爱奇艺作为北影节的合作伙伴,似乎是件即使是意料之外,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近几年来,面对差异化需求急迫的、激烈的流媒体内部竞争,爱奇艺始终试图通过种种支持艺术电影的行为来确立自身的风格与定位,购买艺术电影的版权、参与经典电影修复制作、在电影节参与举办电影主题论坛,那么承办线上影展似乎也是顺利成章。


本次展映的影片几乎全部来自爱奇艺已有的片库,确实单看每一部都是保质保量的佳片,并且也保证了这次线上影展的规模——突破了单部影片、单一主题节目,基本展现了当下国内电影+流媒体的实力。


然而对于电影节而言,能够产生一种吸引观众的向心力,绝不是只有佳片和规模就足够了。


美的事物在“骨”不在“皮”,电影节也是如此。


线上影展之所以有时让观众觉得没有那味儿了,或许正是在这两个节骨眼上有所欠缺:观众体验和策展意义。


对于前者来说,失去了能够产生影迷身份认同的实体空间,原本的观影体验就已经有所打折,而线上影展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层面上予以关注和补偿。


最近的热门微博


照搬的无意义抢票操作并不如预期火爆;为了版权保护而只能在手机客户端观看更是让一些影迷退避三舍——在先前的宣发中,线上影展将“好电影的视听享受、与好友的共同话题、与恋人的亲密相处、与家人的天伦陪伴”作为自己与线下影展的体验相区别的地方,可是上述四点怎么看也无法依靠一个手机屏实现;


即使你心有不甘地接受了上述两个条件,却想不到直接造成观影体验不佳的竟然是客户端进入电影放映的复杂操作,尤其是限量的场次。



而弹幕可以代替入场前那种前后左右的人都只在谈论电影相关话题的氛围吗?更不要提直播形式带来的弹幕错位、剧透,还有来自爱奇艺平台的弹窗,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方式根本没有实现有效的电影讨论和交流,因而也更谈不上观影体验了。


这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启发:一些已经成熟的互联网互动模式,或许未必适合文艺青年扎堆儿的电影节项目。


相信我,影迷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挑剔、最难伺候的人。如果把电影节搞成B站似的满屏弹幕,估计影迷就跑光了。



研究者们将电影节的发展历程划归为三个时期,而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策展人时期”以来,节目的编排就被认为是电影节凸显自身志趣、定位和风格的一种方式。


尽管本次线上影展也有类似的尝试,将展映影片分为了“浪潮上岸”、“热带季风”、“女性瞬间”、“光影书写”和“音浪狂想”五个单元,但是这五个单元的命名和传统的电影节模式还是差别很大的,组织方没有对它们进行更为深入地挖掘、仅有笼统的介绍而没有真正赋予其意义,这无疑是不太足够的。


此外,在这次的展映中,北影节几乎被隐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片编排和策展的作用。


《春潮》剧照


除了《婚姻故事》《一百零八》和《春潮》等五部线上首发的新片之外,片单上的其他影片都没能在线上影展的过程中得到相当程度的宣传。


这可能与影片的珍稀程度有关,因为其它影片都可以在流媒体平台中随时观看——但倘若可以与划分的单元做更紧密的结合阐释,或许会更能彰显意义。


而三位特邀策展人的加入也没能够与线上影展形成良好的互动,现在设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请陈凯歌导演谈谈他对展映影片的看法,或者做一个“云上”的大师班?又或者,请佟大为和谭卓分享一下参与线上影展的心得?


再努力一点,可能惊喜就来了。


作为一个能够突破地域局限的官方活动,如果可以通过节目编排与活动策划抓紧这次拉近自身与观众距离的机会,效果肯定会更好——这也是此次影展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发:线上影展打造观影仪式感的潜力还大大有挖掘的空间。



线上观影,该往何处去


FIRST影展李子为女士曾说过:在国内做任何影展,不论大小,都没有容易的。


我信以为然。


对影迷而言,他们在乎的只是结果和体验——它们天生有着批评的冲动,也无法了解一个活动操作背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险阻,这不是它们该操心的事儿。因此,影展组织者和策展工作者理应有着更加开放、积极、包容的心态。


尤其,我们要乐观地保持信心:对于电影节和流媒体合作这样的尝试,尽管今年略有不足,但一定应该看到其长远发展的更多种可能。


而从更大层面来说,这样的尝试对于电影产业的意义是非凡的——关于电影版权流动、关于不同环节之间的合作,也关于如何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优质内容——至少现在,对于线上电影节展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得更好,也有了一些解答 。


结合前面所说,单纯地照搬线下电影节的模式可能不是线上电影节展最好的选择。


能够突破时空、接纳更多的观众,加快电影版权流转、避免影片的档期冲突,这原本就是线上相较于线下的优势之所在,因而提供更具灵活性、更具多样性的电影节目,应该是线上电影节展扬长避短的方向。


正如“幕味儿”之前也撰文指出,有些被线下部分忽视的学生作品、实验短片、动画甚至网大,是不是都可以充实到策展的内容中来?


疫情期间,流媒体发威,有些网大古装片可以获得数千万元的分账,这种难以令人致信的成绩如何取得,难道不应该及时策划梳理吗?


在此之上,观影参与感、仪式感的打造,应该成为线上电影节展聚焦的核心,毕竟即使电影节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产业效应,来自观众的参与和认可也不可忽视。



不仅如此,依据观影习惯和偏好的大数据调查,线上电影节展是否能为参与者提供更加私人订制的观影服务,或许是值得期待的。


换言之,倘若将来线上电影节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电影节又该怎么样通过线上的策划、编排、互动来彰显自身的品味和风格呢?


毕竟对于更为机动的线上电影节展来说,以最有效的方式整合手头有限的资源,应该相对比线下更容易才是。



如果参考这段时间以来国外更为成熟的电影节展如何将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或许可以总结的经验也不外乎从上述两点出发:


比如在ins这样的社交媒体上长线发布与线上展映相关的活动,力求陪伴自己的观众,甚至将评审和颁奖的过程也发布在网上,让观众了解电影节运作背后的故事,无非都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电影节本身存在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在转移至线上时并没有发生改变。


叔的北影节之旅


当然,我们仍然会坚定地认为,线下的电影节一定不会被线上所取代。


不说别的,光版权保护这一项就是线上电影节的死穴之一。即便是马上即将登场的Youtube,汇聚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你真以为它们能有本事把今年的重磅大片(诸如《法兰西特派》)拿到线上首映?别开玩笑了。假如首映第二天影片就被录屏盗播,哪个导演和制片方吃得消?(可是假如采用本次春季影展《春潮》这般仅限手机、禁止投屏等技术方式制约,观众又会表示不满)


所以,影展要努力,观众请宽容。


线上和线下并非是你消我长的冲突关系,更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我们由衷地希望,一部影片从线下流转到线上,获得的除了被更多观看的机会,也应当获得更多的、崭新的意义;对观众而言也是如此,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时候,我们期待被唤起的是第一次进入影院时感受到的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愉悦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幕味儿(ID:movie1958),作者:松原、FW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