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恢复了吗?光谷的投资人们这么说
2020-05-18 19:00

武汉经济恢复了吗?光谷的投资人们这么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yi-ou),作者:周文猛,原文标题:《从武汉到全球,新经济加速突破》,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那些没能摧毁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加强大。”


4月初,联想集团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可容纳万人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全面复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发出了内部信,给员工打气。


解封之后的武汉街道变得热闹起来,堵车也开始成为了一件让市民觉得幸福的事。生机与活力,再一次从这座“钢铁物流之都”的城市中勃发。看似一切逐渐恢复正常的背后,仍然有太多需要恢复。


“地铁里的人依然会很少,大家更愿意乘坐私家车出行”,“订单被转移了,企业从恢复到步入正轨仍需要时间”,“一些之前犹豫是否要在武汉注册的企业,最终选择了离开。”


疫情影响的投射下,个人心态和选择也被重塑,价值理念,消费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疫情的“中国故事”逐渐远去,但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深远,每个企业与个人,都在这种影响的基础上,开启着自己2020年的下半场。


所有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也都将在调整与重构之后,再次出发。


透过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领导、投资人等产业人士的思考,对于这些改变,我们会有更深感悟。


从影响到重构


4月13日,武汉数百家酒店及公寓联名发布《身处困境中的武汉酒店业发出求救的声音》一文。希望有关部门通过资金支持、贷款担保、房租减免、发放酒店旅游消费券刺激消费和旅游业发展,保障武汉酒店和公寓业的经营。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武汉共计三百四十多家酒店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粗略估计成本支出2000万元,疫后开始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全国各地医疗队撤离武汉之后,新的市场需求迟迟不振。绝大多数酒店、公寓难以正常运营。酒店行业受到的冲击,其实是整个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缩影。


服务业之外,科技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当涉及到类似于芯片测试等对工作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时,由于需要用到线下的设备,而且对服务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过远程联网方式很难达到实际测试需要,于是整体进度也只能被拖慢”。聚芯微电子严威对记者表示。


这家企业总部位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主要专注于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即便是通过申请成为了武汉最早一批复工的企业,生产经营也没能迅速步入正轨。


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设计环节对于线下环境和设备的要求最低。对更往后的制造业、封测等企业而言,受制于物流、材料以及设备等协同产业的制约,受影响程度更大一些。


由于不能快速的复工复产,当地企业出现了大量无法交付满足客户需求订单的情况,进而订单被转移或者流失。


而在另一方面,疫情期间诸如红外传感器等产品的需求爆增,在上游供给有限的情况之下,整个中下游企业之间订单争抢的现象变得尤为严重。


东科创星总部位于武汉光谷,是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最具特色化的创业服务平台之一,孵化出包括明德生物、象辑科技等在内的一批科技企业。


其总经理助理毕波表示,盈利差一点还可以接受,但“如果长期维护的客户因为疫情流失了,后续再去找回来就非常困难”,这是毕波焦虑最大的原因。所幸,伴随着武汉解封和复工复产的推进,情况正在好转。


对于招商工作来说,疫情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正在接洽中的企业纷纷选择离开,即便是疫情已经消散。


一位不愿具名的武汉投资者透露,疫情爆发前,一家自己正接触并观察的天使轮科技企业犹豫是否要把注册地定在武汉,但该企业最终把注册地定到了江浙一带,团队也迁移了。


“疫情之后,企业变得更愿意选择到江浙一带设立,那边的财政支持更充分,政府服务也更加专业到位的区域发展。在与江浙一带政府的竞争中,武汉后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培育需要更加的引起政府重视。”该投资人表示。


武汉的人才与创新种子,正在真实地流失,这一切的缓解尚需时日。


危机下的加速


进入5月,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在变得更加正常。伴随着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出台,一些企业开始进入“加速期”。


疫情中,一些服务机器人公司抓住时间扩大产能,无人机、无人车等产品配合了防疫、消杀、安防巡检等工作。


“需求大量出现的时期,市场对产品价格、性能的敏感度不高,产品得以快速的推广普及。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需求趋于理性,服务机器人产业会进入到比拼性价比和服务的阶段。”毕波对记者表示。


光谷人才基金在疫情期间累计新增投资700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参与投资的300多家企业渡过难关。


在光谷人才基金总经理助理沈浩看来,疫情的影响固然存在,但科技长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不会因此发生改变,科技型企业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但长期发展依然向好。


“疫情期间,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加速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在当下外贸出口也面临压力的局势之下,对科技产业的扶持势在必行,这会实实在在的利好到科技企业。”沈浩表示。


沈浩预测,下一阶段,非科技企业中将出现通过资本运作、业务并购等手段实现科技能力提升的做法,产业层面进一步拥抱科技。另外,疫情会加速伪科技企业的淘汰,加速传统企业对于科技能力的重视。


武汉作为全国疫情的缩影,当地企业时下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即将迎来的改变,实际上浓缩了国内其他地方的情况。


总体而言,科技领域作为一个长期值得看好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没有那么突出。


采访对象中,聚芯微电子在疫情期间不仅发布了国内首颗自主研发背照式、高分辨率ToF传感器芯片,同时还获得资本关注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多位采访对象在交流过程中还主动提及这样的一则消息——长江存储在四月中旬发布了国内首款128层3D NAND闪存芯片,正式跻身国际存储芯片第一梯队,这一消息提振了武汉乃至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信心,是疫情期科技圈的一则重磅消息。


投资圈的变化


疫情爆发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宣布放弃通过募资设立产业基金的打算。由于民营LP资金压力剧增,投资机构创始人借的疫情由头,名正言顺地让基金经理“回家办公”了。


在对科技企业造成影响的同时,疫情对私募投资行业也形成了冲击。


育成基金是武汉光电工研院成立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围绕武汉市核心产业做产业配套中进口替代投资机会的挖掘,在疫情期间育成投资孵化的企业中,有6~7家都拿到了新的投资。


在副总经理张杰看来,疫情进一步加速了私募圈投资风格的两级分化风格。


“后续中小基金将会更加的聚焦于细分领域,做更加早期的行业机会研究和标的投资,提升项目挖掘和投后管理能力。而大型的基金则会更加的倾向于中后期的标的投资,投资收益相对更有保障。”张杰表示。


疫情之下,经济加速发展,私募圈也开始顺应这一变化。但对于在2019年做了大量募资以及项目筹备工作的九合创投而言,特殊时期的压力相对会小一些。


在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看来,疫情的影响深远。创投、产业的格局变迁。这主要带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投资机会:


  • 互联网+方式进一步深化。居家自我隔离、避免出行刺激了包括游戏、视频、音乐、阅读等在内的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电商、医疗等领域的潜力进一步爆发,加速更广泛人群生活方式习惯、学习习惯、就医习惯的变革和深化;


  • To B端的加速进化。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在家办工推动了互联网办公热潮,相应线上办公软件、通讯聊天软件也迎来了一波热潮;


  • 无人化场景服务探求。隔离限制激发了人们对无人化服务场景的需求,无人化技术走向落地实用场景;


  • 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于健康质量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在重大疫情的面前,日常健康咨询、互联网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养生保健,都将进一步放量。


疫情之后,拼多多、SEA、BILIBILI等企业股价持续上涨,股价、估值突破新高,新经济的高估值已成为资本市场很普遍的现象。此次疫情带来了项目估值的理性回归,有助于粮草充足的投资机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持续看多中国


疫情危机,经济新常态,全球产业链分工重布局,多方因素的叠加,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以及忧虑。


与大多数人不同,来自资本圈、企业家群体的声音更加的冷静而理性。


不久前,全球知名另类资管机构黑石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苏世民通过远程连线直播方式,与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等大佬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对话中,苏世民指出,疫情之后中国可能会是所有国家里恢复最快、最好的,并且将在未来的世界蓝图里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磊同样认为,最重要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就在当下,“当前是重仓中国最好的机会”。


疫情对于企业的宏观影响正在得到控制。与此同时,疫情后上到政府官员,下到明星、企业家纷纷直播卖货,对市场投放消费券等刺激行为也正在发挥出作用。再度奔跑起来的消费马车,有望带领中国经济走出泥潭。


优质的企业、好的赛道都具有抗风险和周期的特性,不会因为宏观的变化而遭受致命破坏。张杰依然鼓励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在疫情期间要乐观,疫情后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高校和科研优势,将研发中心设在武汉,但商务和市场要延伸到全国乃至于海外。


技术赋能单点效率提升、全链条自动化生产交易网络的平台,和整合上下游、最大化行业效率的标准化发展,是产业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十年中,最核心的三个发展脉络。


在用新技术和数据智能赋能产业的过程中,云化、数字化、线上远程协同和无人化替代是降本提效、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5G+AIoT形成的技术合力,构成了智能产业互联网的算力基础与信息传输基础。随着新一代通讯技术持续发展,云端数据化的实际落地应用场景将会越来越多。


疫情的出现,无意间加速了这一进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yi-ou),作者:周文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