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是否被低估?
2020-05-20 08:02

百度是否被低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周掌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李彦宏确实拼了。


5月15日晚,这位在互联网行业奋战20年依然前线打拼的老将,开始了自己在百度APP的直播首秀。此刻百度的股价已经从2018年最高的284美金跌落到100美金以下,已经完全与BAT中的AT没有可比性。而这次直播让百度股价一改多日颓势,涨幅一度超越4.3%,这是诸多利空消息之后,投资人看到的最强涨幅。


应该说广大投资者对百度一直是充满期待的。在近期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档口,在国内中小企业大规模面临挑战的时刻,实际上,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BAT这样的超级公司引领创新,驱动生产力换挡向前。


而此刻以阿里、京东、百度等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中概股,正在一场关于诚信的纷争之中,能否向全球投资人证明中国科技公司的价值,更是关乎中国所有企业的全球形象。正因如此,公众比任何时候都希望百度能够重新崛起,期待中国的超级公司勇往直前。


百度依然不乏看多者,他们的理由似乎也非常充分:


其一,百度拥有天然的技术基因,从2000年李彦宏创立百度开始,以“超链分析”技术引爆的知识检索和互联网流量产业链,这改造了十几亿人的信息检索方式,促进了知识普及,AI智能时代百度实际上有了先机;


其二,李彦宏虽然因为诸多事件个人形象受了极大损害,但他一直痴迷于用技术改变商业,这稀少且纯粹,百度也是为数不多长期持续用技术思维引领商业的企业,这对于习惯于价格战、商业模式浅层创新和恶性竞争的中国商业而言,难能可贵;


其三,看多的投资者认为百度存在的问题是暂时性、非根本性的,比如对百度企业价值观的质疑,比如很多创新业务陆续失败,高层震荡不断。近期财务高管违纪、爱奇艺遭受做空等等麻烦不断。看多者认为现在股价低于100美金的百度已经具备很好的投资价值,情况不可能更坏了。


但也有分析师认为,百度往往在技术突破后由于管理能力跟不上导致应用落地钝化,一系列事件中技术至上和商业人文出现深刻矛盾,赢了“利”而输了“义”,这种品牌形象会长期影响其下一代创新的应用潜力。


这和笔者2017年9月发表的《百度的兵工厂》的判断有一点类似:“战略思想上,百度把‘服务用户’的竞争片面理解为‘武器竞赛’,这导致百度永远无法理解战争和将士的疾苦,像一个兵工厂持续生产出武器,但是永远失去道德认同一样。”


说到底,技术纯粹的百度,缺少管理能力和人文力量,进而品牌可能长期在地平线上挣扎。


百度成了哈姆雷特。本文,我们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围绕百度投资价值的多种假设,结合20多位业内人士的调研和访谈,全面分析百度的投资价值和潜在战略性风险。


一、百度面临技术和管理周期的深层次矛盾


首先必须承认,百度目前确实是历史性底部,而作为一家专注科技创新的公司,百度大概率处于技术突破的新周期前夜。


宏观来看,过往百度的起步、发展过程还是比较符合管理学上S曲线的基本规律。在创业早期阶段,公司在新技术投入大量研发,搜索引擎性能获得提高。然后,随着有关技术知识的积累,进步变得更加迅速。当百度克服了主要的技术障碍,并且创新达到了一定的采用水平,就将实现指数级增长。


在此阶段,相对较小的工作量和资源增量将导致较大的性能提升。最终,随着技术开始接近其物理极限,进一步推动性能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管理难度增加。应该说,目前的百度就是处于搜索技术和AI技术换挡的阶段,比较符合S曲线规律,这是我们对百度相对乐观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出发点。


简单说:百度源于技术,也必将受制于技术应用的效率。


早期阶段,百度因为技术突破势如破竹,进入第二阶段则体现出了第一型技术创新企业的运营管理挑战。同时,AI技术升级又进入了攻坚瓶颈期,此刻应该也是公司压力最大的时候,豪赌AI等前沿技术并没有实质性获益,给外界的观感就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不断显现。


事实也是如此,2020年初,多种问题纷至沓来,包括高管违纪、中概股诚信质疑、业绩压力、新冠疫情、爱奇艺被做空、手机APP频道关停等等。


如果说创业初期百度面临的是商业模式落地的“一难”,创业中期面临的是商业生态扩张的进退“两难”,此刻的百度面对的是新旧矛盾交织、全球性不确定性的“多难”加多种利空的外部环境。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摊开来看,个个都不容小觑:


其一,网信办对百度APP多个频道严重违规的查办,这不仅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损失。深层次追问在于,为什么百度这样一个至今仍然存在巨大技术壁垒的智能化搜索引擎,依然靠互联网早期吸引眼球作为核心流量逻辑?从战略逻辑上看,问题并不在于内容低俗,而在于百度离高质量内容渐行渐远


其二,是对百度近27%利润来源的爱奇艺的质疑,Wolfpack等多家研究机构做空爱奇艺,引发股票剧烈剧烈波动。这虽然被多方投资机构予以反驳,汇丰等纷纷给予买入评级,但如果我们对比Netflix、Zoom等技术公司在疫情期间高歌猛进的表现,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以技术见长的百度和爱奇艺并没有形成疫情期间独领风骚的线上红利?正反对比,或许背后的真正问题是爱奇艺仅仅维持一个背靠百度的流量生意,而非一个赋能百度的创新平台


其三,则是百度股价跌至83.6美金的看空风暴。从2018年5月左右的284美金的高点,百度市值跌去了70%。有着20年历史的百度,背靠中国市场的垄断性和庞大技术储备,市值已经低于只有9岁并且盈利微弱的Zoom。此刻,的确是百度建立以来最具挑战的时刻,对百度价值观的批评还不遥远,更根本性的价值否定雪上加霜。


但硬币另一面,我们看到,从2005年到2019年的财务数据上分析,百度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盈利能力并没有出现根本性衰退。如下图,从财务数据分析上看,很多细节也验证了以上判断:


1. 百度的基本面依然支撑公司做生态性的扩展,基本面没有退化,只是收入增长率减缓;


2. 百度的研发投入最近3年持续放量,这些价值保障了技术的领先性,但价值释放也许在2020年和2021年;


3. 百度在持续经营部门管理上和净利润趋势相同,两者数据比对高度吻合。总体上,我们可以很直观看到百度技术竞争力积累和价值放大的过程,但是主要业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成了百度增长的核心问题




数据分析之外,战略的问题可能更加隐性。从外部视角看,我们认为表面问题背后存在“战略思想匮乏”以及“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下降”的深层次压力。也就是说百度不缺技术、不缺趋势洞察、不缺资金,甚至某种程度不缺少高管职业经理人的加持,但却因为在战略和管理上缺少有张有弛的章法,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衰退。


背后大逻辑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百度关注技术“兵工厂”,忽视科技战争本身。


现象是,百度关注技术领先,却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为每一个领先技术构建护城河和生态纵深。应该说百度拥有信息时代强大的搜索基础设施、AI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和几万人的专业性互联网科技人才,但是百度失去了独特性赋能生产力的战略制高点。


比如,百度早在2017年4月就发布了面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Apollo(阿波罗)计划”,这是一个登月级别的战略级杀手锏,有理由相信这个计划可以再往前追溯3年的研发准备。而这个计划占据了最早的时间窗口,却没有在德国博世、华为等产业巨头之前获得压倒性应用优势,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百度痴迷于技术创新的同时,在行业垂直渗透到应用推广方面缺少有效方法;


实际上,战略上对百度最有借鉴意义的Google,本身也是一个“兵工厂”,但百度显然没有构建围绕新技术的人才护城河。不妨做一个对比:从Google的收购的历史来看,2005年5000万美元收购Android操作系统,2006年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2014年4亿~5亿美元收购DeepMind。


这三个收购,都成为行业的标杆,前两者构建了Google的超级移动内容生态,第三个收购目前还是亏损状态,但可见其战略上对下一代OS能否AR化的大手笔探索,可见Google的外延式投资都是发动机级别的创新,不断通过外部注入开动新引擎。


另外,就内部创新而言,Gmail和Chrome也都成为创新领域的楷模。Google通过收购和内部研发,形成公司极强的产品服务驱动能力,这些内容在手机内部形成的闭合生态,几乎占领了中国以外的全球所有国家,可见Google布局的Web和Mobile生态是相当成功的。


也许还有更多的细节值得探讨——Google如何通过内生性和外延收购持续获得增长动力。从具体的“武器层面”来看,Google更像是用核武器的开发逻辑,聚焦每一个武器可能带来的巨大战略纵深,深入挖掘,同时高度重视通过前沿研发涵养人才。


其次,百度重信息效率,轻高质量内容。


如果忽视用高质量内容提高生产力效率,这意味着百度在连接赋能主客体本身缺少赋能机制。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检索信息的时候,百度和Google同样会高效提供大量的信息选择,但Google的信息质量往往更专业,百度则呈现很多离散的内容形态。


也就是说,虽然百度关注内容,并且拥有优秀的AI分发和跟踪技术,却始终没有在技术上提供高质量内容的筛选机制,用户即使有付费意向也需要用大量的精力从搜索、文库中反复筛选信息。有国外分析师概括为:百度更愿意提供“how to get information”(如何获取信息),而不是“how to provide high-quality data”(如何提供高质量数据)


背后可能不可避免需要AI和人工对内容进行干涉,不可避免从UGC到PGC的协同,以及高质量内容编辑的推动作用,这些工作我们感觉百度做得比较少。生产高质量内容用纯机器算法是很难解决的,机制上,头条、抖音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抛弃了机器算法万能论,保有大量采编人员。


客观来说,现在市场上的内容很多都是打发时间的娱乐信息,这对百度是一个机会,百度不应该和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去拼引人入胜的娱乐性内容,反而应该围绕搜索引擎的特质建立高质量内容的系统化沉淀机制。国外很多分析师对比百度和维基百科,批评的声音认为,在存储高质量信息方面,百度已经没有了那种纯互联网公司的使命感


对此,笔者认为,如果看段子视频是打发时间,那么美食怎么做法、如何打篮球、怎么带孩子、如何学英语这类的视频和内容应该就是百度的菜。这背后是一个深刻的逻辑,高质量的内容提供必然带来高端广告客户的匹配,也会带来营收的爆发性增长。


百度是搜索引擎起家,做这方面的工作不用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公司,还要依靠Google进而担心价值转换。但,也许仅仅因为百度高层更关注下一个前沿的技术,对现有领先技术平台价值的提取并不充分,有一点重“武”轻“文”的意味,新时期则需要百度文武双全。


再次,百度搜索重信息,轻决策。


这带来的一个必然性的商业化趋势就是看中流量变现的生态拓展,比如百度投资旅游等网站进行生态延伸,却长期忽略AI最擅长的辅助性决策。当我们用百度搜索去查询一个产品的时候,百度完全按照信息竞价排名指引方向,而如果我们想通过多个条件筛选确切的决策性信息,引擎往往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背后的假设在于,百度搜索引擎长期有着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惯性,但对于后信息时代的智能决策需求,和由此引发的高客单价决策需求并没有深刻的认知。所以像很多重视决策的行业,比如房产、装修、婚庆、教育、医疗和汽车等,百度几乎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主导用户的决策环节。像小红书这样新一代专业内容引擎一样提供决策价值,反而用户在搜索百度的过程中二次面对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百度优先级最高的战略,并不是跟随今日头条和短视频这两类的新形态信息客户端,而是聚焦于自身竞争力特点形成多个垂直行业的决策内容牵引矩阵。如果这个逻辑形成战略,那么百度根本不需要担忧缺少电商的价值转换,反而有可能在多个垂直领域,在电商决策链上游创造新型电商形态,并逐渐夯实产品内容的生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百度不尽快在信息决策的辅助支持方面提升,还会陷入与字节跳动、腾讯等公司的恶战。


最后一点,百度组织重“技术天才”,缺人才竞争文化。


一方面,在组织战略上,百度作为一家靠领先技术起家的公司,长期关注寻找下一个“李彦宏”,却忽视了技术平台之上需要更多能做生意的“马云”和能带领小团队创业成功的“马化腾”。我们关注到,从2010年起李一男、陆奇、张亚勤等多位高管离职百度。但客观讲,如果我们反思这背后的大逻辑,根本的原因还是百度复制“李彦宏”的失败。


对比中国其他的领先型企业,一个已经形成完整研发组织矩阵的超级公司,内生性的人才往往具有自身的价值判断惯性,这种惯性一般很难做基因改良版的融合,只有内生性的竞争才可能让组织英雄辈出。


而百度几万员工中难道真的没有可以匹敌A和T的B式领军人物吗?肯定不是。也有百度员工私下评论:李彦宏专注无争的宽容性格,温文尔雅,又客观上增加了精英整合的用人成本。掌控大型组织如果少了“杀伐决断”的霸气,枭雄整合必然带来地盘摩擦力,从而让精英的光芒遮盖了组织人才竞争的锐气,左右互搏。从李彦宏对批评者乃至冒犯者的宽容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技术科学家的胸怀,却在管理超大型组织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人的成本。


以上,我们看到百度不缺技术、不缺资金、不缺人才,缺少的是一种再出发的霸气以及高强度内部竞争的组织力。这些无关乎是否是家族企业,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只要是开放系统并拥有公平公正的文化,人才一定能够生生不息。


但没有了组织力和管理能力,在强大的技术都是马其诺防线,很难抵御高强度外部创新竞争的“敌人”。简单说:百度组织只要找到了可以“成就谁”,就找到了谁可以“成就百度”,我们对百度组织的人才竞争机制还是比较担忧的。


百度轻视智能搜索生态是个误判


对于百度,其实我们最关注的还是搜索业务,这个业务一直支撑着百度的发展和进化,某种程度上这个业务也是支撑百度的品牌核心资产。对于老百姓而言,搜索体验几乎占据了他们一半对百度的认知。


从我们的使用来看,用户体验并不尽如人意。这方面,百度完全可以对高质量内容PGC的专家价值变现做大文章,这可以很好地延续和兑现智能搜索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背后可能有几个战略制高点需要占据,比如:围绕百度百家号形成知识图谱类的高质量内容生产,完全超越新闻,为搜索提供学术专业价值。这里面可能需要更多地支持新闻层次内容生产者、专项PGC生产者,并且对于百度文库、经验、知道等内容进行专家型人工干涉,以免费的方式升级搜索现在的学术研究水准,这必然极大地提高流量价值;


再比如,加强垂直行业的PGC专家合作。在百度搜索中目前主要是以信息为主体的,在之前尝试的百度词条中,依然是对专家进行的信息编辑,没有形成专家的知识库积累,更没有为专家提供媒体影响力和变现能力的快速通道,这导致了专业人士从百度内容生产者中大量流失,这个局面有必要得到扭转;以及,对垂直行业专业内容的研发投入。


这里面我们觉得只有用研发投入的思维,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内容。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部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在所有互联网公司中,只有百度最有资格延续这个思路形成饮食类栏目的长期内容沉淀,而这里面不需要做态度技术投入的开发,反而需要专业内容投入牵引的UGC堆积,这方面知乎能异军突起,某个角度上来说,是百度留下了这个缺口;


百度年报中也有相关的论述,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上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年报中说,公司已经与各大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合作,在百度App和短视频App中提供电视流媒体和点播服务。在2019年第四季度,来自百度管理页面的收入几乎达到了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服务收入的四分之一。


从第三方视角看,高质量内容的行业垂直生产机制需要更明确地提出来,成为百度的核心价值主张,并更坚决地投入和贯彻,这个战略逻辑是成熟且低风险的。


另外,我们深入对比百度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的优势,也认为百度应该从搜索的高质量内容上形成新型的智能化推荐机制,如下图:



字节跳动: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小颗粒度短视频牵引的全视频内容,驱动品牌投放,进而形成游戏等流量变现。字节跳动的内容在全民性和娱乐性上几乎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所以,娱乐方面的低质量内容百度反而没有必要正面竞争。从竞争力分析模型中,我们看到字节跳动是在“内容”和“品牌”两个维度形成的组合突破;


阿里巴巴: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是对电商生态的全交易流程掌控,以及对技术趋势对全行业投资生态构建上。阿里沉淀的内容主要是产品相关和交易数据相关,这些内容本身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开放溢价产品,阿里的价值变现主要还是通过交易匹配的广告模式。在竞争力分析模型中,我们看到阿里占据电商“内容”和“投资”两个维度;


腾讯:核心竞争力长期主要体现在社交化对用户的涵养机制上,从QQ到QQ空间,到现在微信,用户涵养和托管是腾讯的生命线,反而对比来看,百度更像是张小龙所谓的“用完即走”模式。但腾讯维护社交机制,长期面临不断的创新挑战和阶段性平台老化的挑战,这就一直压迫腾讯在游戏变现上体现用户涵养机制和持续盈利放大能力,由此腾讯变成了奔跑的犀牛,其战略挑战客观上大于百度的知识沉淀逻辑。竞争力分析模型中,我们主要关注小型创业“组织”和“投资”能力;


华为:核心竞争力过往主要依赖于技术研发获取的高增长市场红利,华为是独特的产业研发型组织,这一点与百度的互联网技术研发组织非常接近,这两家公司反而是具有天然的可比性的。但华为的战略转折从2012年终端手机业务崛起开始,现在的华为核心竞争力增加了品牌要素,增加了技术的高溢价价值兑现,这是百度不具备的。所以华为的竞争力分析主要围绕“技术”和“品牌”;


百度:结合以上分析,在这个产业互联网和消费级互联网大的竞争力分析模型中,我们看到百度是“技术”和“组织”至上的。虽然百度在投资效果方面落后于腾讯、阿里,虽然百度在内容上落后于头条,在品牌上落后于华为,但百度一直牢牢把控互联网研发型技术组织的迭代和升级。而占据了人和技术,本质上是占有了长期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对百度并不悲观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分析,外部视角看,我们认为百度现存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聚焦于以下三点:


第一是基础设施开发的组织和人才矩阵,这一点百度拥有天然的技术基因,以及形成大架构基础设施的能力;


第二是百度长期对于高质量知识型互联网内容的理解,这可以延伸为B2C智能云服务的独特差异化能力;


第三点是百度擅长用用户运营和流量运营帮助企业和品牌赋能,这一点中长期可以作为服务企业的新形态电商的爆发点。


综上所述,这个宏观竞争力对比是我们看百度核心价值的基本逻辑,这或许也是百度未来翻盘的根本支撑。百度因搜索而生,也更容易因为AI智能搜索生态再次辉煌,在时代换挡之中,技术和组织是最有说服力的。由此对比思考,百度确实有必要重构智能搜索高质量内容生态,同时将C端智能云服务基础设施作为差异化定位的战略制高点。而在AI智能服务上,百度曾经无敌,也应该永远无敌。


百度大成的希望在于AI场景落地


长期看,百度的基础架构和所处的战略环境依然有机会形成万亿市值突破,百度并不存在赛道的问题。


过去的2019年,对于百度而言,被定义为“关键变革之年”。这样的变革意义、关键影响,在发布的2019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得到充分体现:报告期内,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289亿元人民币,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达到92亿元人民币(Non-GAAP),同比增长95%。2019全年总营收为1074亿元人民币,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超过华尔街预期,而2020年一季度预告每股收益也将有36.6%的增长。这恰恰说明了百度的战略韧性。


百度虽然没有在压力下屡战屡胜,但客观上由于搜索为核心的能力沉淀机制,本身是占据一个有护城河的商业模式。从商业周期的角度来看,百度恰恰体现了极强的抗周期能力。我们看到,百度即使多次被唱衰,对手都没有在百度核心业务搜索领域获得大的突破,这也说明了百度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而这个重生大概率是百度长期重金投入的AI能力主导的。所以海外分析师喜欢把百度对标Google、Facebook这样的“AI公司”。


那么,基于我们对百度现有战略的研究,只要在“战略制高点”“战略中枢”和“战略基础”上有清晰的定义和突破,应该就有重新焕发活力的机会。不过,百度对外呈现出的战略逻辑并不清晰。如下图:



上面全景结构百度的战略图中,我们看到百度的所有业务基本都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C端智能云。百度网盘这些年异军突起,但很遗憾,我们看到百度内部很少人支持将网盘作为百度云B2C的核心突破口,而且似乎有着品牌庸俗化的趋势。这块业务的理想状态是以智能搜索引擎、网盘、知识生态、直播生态,四位一体打造独特的个人智能云服务基础设施,跨手机形成超级云智能,想象空间极大。


另外,根据2019年11月的统计数据,百度网盘11月MAU为8703万,位居第一,大大领先于腾讯微云836万的MAU,远高于腾讯微云、和彩云和天翼云盘。不仅如此,百度云盘2019年的企业级用户增长也在50%以上。


在这个领域里,联想、金山、金蝶这样的企业本身缺少互联网基因,应该长期都不具备战略性威胁。但我们失望地看到百度内部对此并没有清晰的战略指引,也不清楚云盘这样的独特基础设施是否考虑长期作为百度战略支撑点?(数据来源:Aurora Mobile)


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付费领域也许百度有着很大的机会。阿里只有商家的数据,却没有社会化资讯的数据;腾讯有用户社交数据却没有广泛商业信息数据;理论上,只有百度有着企业级信息服务需要的数据,这个数据天然具有极强的付费价值。


欧洲的出版集团瑞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美国的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和培生集团(Pearson)都是传统的知识提供商,都拥有巨大的知识数据库,盈利能力极强。如果百度立足于成为知识和信息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出版和知识服务环境中,百度将有更大的机会彻底颠覆这个行业。完全超越行业本身的数字出版战略逻辑,有机会形成基于AI智能搜索和机器人互动的全新知识引擎。但现实我们也没有看到百度在这方面的动作,是因为不看好还是执行力的问题?并不了解。


第二类是B端智能服务解决方案。百度在B端服务方面的行业解决方案能力是有的,但目前的切入点感觉不够垂直聚焦,或许2个~3个深度垂直的领域足以带来千亿级别的市值增量。外部视角看,这块业务的理想状态也许是以行业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开放平台和智能服务构成的垂直性行业应用矩阵。


目前,百度这块业务以汽车行业为主导,也正在探索专业行业的切入点。我们第三方角度判断可能更大的机会在医疗、教育和新型电商行业。最近百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不过百度没有披露基因测序智能化方面的积累和能力,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这是增强信心的一个很好的突破;


第三类是G端智能引擎。这块业务的理想状态是以政府云服务设施、政府数据库、政府城市管理和政府领导力智利引擎为代表的四个基础设施级智能平台。在“新基建”的大趋势下,应该说不太擅长政府公关的百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方面同样有机会引爆市值。也有前百度人认为公司不太擅长或者不太重视政府端端深度合作,所以很多人也一直疑问为什么在北京的百度,反而显得比阿里、腾讯缺少政府合作和支持?


以上从智能角度重新思考百度的战略逻辑,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现有的技术储备和人才能力应该起码比腾讯做“消费级互联网”转型“产业级互联网”更有先天优势,这个转型将深刻地驱动百度从流量价值剥削者转变为生产力赋能者。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后于AT的游戏和电商,反而有可能在智能时代扳回一局。对比华为、联想这样擅长硬件+服务的AI解决方案厂商,百度反而拥有软件定义硬件的先机。这一系列潜在的战略升级和转型,都是基于之前的业务,乐观一点看:百度完全有可能用“CBG”战略模型锻炼下一代领导者,重新通过定义前沿技术牵引华尔街,避免眼前受业绩拖累的被动局面。


由此,也许百度“兵工厂”聚焦更少有利于引爆市值的产品,会带给资本市场更多的信心,从投资者角度,我们同样看好目前的几个产品突破方向:



基于对百度战略的研究,如果百度完成对自身战略的梳理和逻辑提炼,以上五个前沿创新的产品形态都可能牵引整体生态战略的进化和完善,包括:基于网盘形成智能云的个人基础设施,基于搜索升级为智能知识决策服务,基于“直播生态”升级的全场景视频,这些都是极具前景的战略突破点。


而基于汽车、医疗、教育等行业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基于开放平台合作助力政务引擎,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可以预判云服务的竞争将是群雄逐鹿,强者如云,百度机会巨大。


这些我们从第三方视角进行有限的思考和分析,可见百度战略复杂但不乏逻辑,拥有逻辑却重点并不突出,这或许可以真实反应百度的希望和隐忧。对百度的总体判断如前文所言:百度因技术而生,必然因技术再次走向繁荣。但用领导力的视角看,百度的繁荣需要李彦宏以巨大的勇气根除积弊,从技术豪赌思维转向更多地关注应用化落地,并且获得科学管理的支撑。


希望和百度投资者分享的洞察是:百度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我们认为百度在这几年冰火两重天的挑战过后,存在很强的向上空间。引爆百度市值可以关注三个眼前炙手可热的要素:


第一个是李彦宏直播背后的战略意图,就是在后疫情时代的视频生态中获得一席之地;


第二个是以百度重度投入的AI研发相关产品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应用的效率,这方面自动驾驶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需要看在医疗、教育、游戏等垂直行业的应用;


第三则是再造智能搜索生态的可能性,这是百度生存的根基,也是价值放大器。


如果这些变革都向好发展,未来2年,百度现有的“搜索+AI+视频”多场景应用的赛道依然可以支撑200美金左右的股价。总之,谨慎看好百度,大逻辑就是看好技术驱动型公司在爬坡期的爆发力。李彦宏并不完美,也许大智若愚,但不可否认他还是一位拥有技术理想的长期创业者。


李彦宏的蜕变必然会加速百度美好愿景的尽快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周掌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