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当欧美国家不再转让技术,我们该怎么办?
2020-05-27 14:17

稻盛和夫:当欧美国家不再转让技术,我们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作者:稻盛和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接连发布两条通知,将33家中国企业、机构、院校和个人列入贸易管控的所谓“实体清单”,意图切断中国科技企业和美国公司的合作。


虽然多数中国企业表示已有预案,但影响或无法避免,眼下,加强自身科技研发力量,以应对最坏情况,显得迫在眉睫。


今天常识君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1976年5月,“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在大阪中央电器俱乐部召开的窑业协会总会上的演讲,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飞速,同样也经历着被发达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急须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研发的关键时刻。


演讲中,稻盛先生围绕在技术开发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对现今的我们,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借鉴作用。


以下,Enjoy:


作者:稻盛和夫


自创业以来直到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我的思维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做参考。


技术开发对于日本来说是必不可缺的,日本资源的贫乏,大概全日本的国民都会同意,将来除了赌在技术开发上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在战后日本的复兴中,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立在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经济复兴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今后将会被发达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技术引进就会变得困难,如果一直这样依赖外国技术,未来会有很大的隐忧。


我经常思考,脱离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为了今后开发崭新的卓越的技术,需要什么条件?


观察技术开发成果产生的要素,“知识”和“学问”当然是很重要的,推进技术开发的“能力”也很重要。


另外,当事人所持有的“思维方式”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认为技术开发的成果,不是上述三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其相乘之积


大家往往会认为,有学问或者有很多技术上的“知识”,有非常强能力的人,就能开发出很好的技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有很好的学问上的“知识”,头脑聪明、“能力”高强,这两项的乘积就会非常大。


但是,推进技术开发时,当事人所持的“思维方式”如果是负数的话,三要素相乘的结果就会是负数。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得到理想的成果。


今天我想围绕在技术开发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1. 动机非常重要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回答“为什么自己必须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这一问题。


自1959年创立公司以来,我们每天都忙于技术研发。最初的动机是,无论如何也要让聚集到企业来的员工们有饭可吃,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到底能不能活下去?”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险中,这就成了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开发的强大动机。


但是到了今天,我时常反省,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动机。


说到技术开发的目的,有人希望借此取得博士学位,有人希望让事业成功,赚更多的钱。


如果技术开发的动机来源于追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兴趣,那么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前或许会拼命努力,但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学习就会懈怠


或者事业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不愁吃穿时,技术开发的速度就会迅速下降。


所以,技术开发的动机最好不要来源于个人原因,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动机


如果在动机中能够找到当事人的人生意义,那就太好了。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重视,并不断地向员工们诉说。


仔细想一想,我来自乡间大学,因为偶然的机遇,开始了现在这项事业。到了今天,我觉得自己能够从事精密陶瓷材料的研发非常幸运,这项工作令人神往。


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考虑陶瓷材料今后的新应用,想着想着就兴奋起来。哪怕什么也不做,光想象美好前景,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有志于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必须对自己的开发课题抱有自豪感。只要喜欢,即使深夜也会怀抱热情,努力工作。


如果抱有厌烦情绪,就不可能有任何成果。


所谓“有情人千里来相会”,首先要迷恋上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对于推进技术开发非常重要。



2. 最需要的是“自燃型”人才


其次重要的是,确定技术开发的课题后,不要有“课题中的这个点非常困难”这样负面的想法。


在决定研究课题的阶段,我们会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想法,也确实要对这些负面的部分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


但一旦确定了研究课题,进入开发的阶段,就必须抛弃所有负面的想法。


在决定研究课题时,我们当中也有持有负面想法的负责人。


“社长,您虽然这么说,但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课题太难了。”


“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课题不可能成功。”


我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论调。


这时我会对他们说:“不要有这样负面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考虑,怎样做才可能成功。


只要是一个课题,哪怕是一个连技术开发都称不上的小课题也行,趁年轻时,让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逐步增加其自信,然后让其负责更大的课题。


我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不仅仅大的技术开发是这样,看上去很琐碎的日常工作的改良改善和创意也是一样的。


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冷静的、理性的。但是,观察我们公司从事技术开发的伙伴,很多是容易莫名其妙感动的人。


理性的、冷静的人,往往无法燃烧自己。


技术开发是辛苦工作的连续,只有对于小小的进展能够激动欣喜的人,才能从事这样的工作。


我认为,老是需要别人关注自己,得不到认可就无法自我燃烧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


我在公司内部一直说,我最需要的是“自燃型”的人,其次是可以被点燃的“可燃型”的人,最不想要的就是无法被点燃的“不燃型”的人。


无论为他们提供多么好的课题,无论怎么为他们描绘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和未来的梦想,他们都不能被打动,不能点燃自己的热情的话,不管脑子多好使,都不能信赖他们


我喜欢让一般被认为不适合技术开发的容易感动的人从事技术开发。当然,并不是这样简单地让他们从事研发,我在之后会要求他们具备推进研发所需要的知识、缜密性和慎重性。



3. 严格地要求自己


还有,对于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人,技术开发的成功是靠不住的。


单独一个人搞研发,容易变得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的研发工作做得很好。因此,一旦工作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容易给自己找借口开脱。


要做到严格地要求自己,就必须有一颗纯粹的心。仅仅凭借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无法得到优秀的研发成果的。如果没有基于圆满人格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


同时,技术开发还必须具备主动向艰难问题挑战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遭遇困难时,想逃避的心态就会作祟。当成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寻找退路,列举理由来安慰自己。


所以,只有顽强勇气和谦虚态度兼备的人,才能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4. 不懈努力达至伟大成功


再次重复,我们愚直地相信技术开发工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一旦确定技术开发的课题,就心无旁骛、持续努力。


迄今为止,我们进行了很多项目的研发,其中就有持续8年才成功的项目。


技术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续怀抱“不懈努力达至伟大成功”的强烈信念。


即使需要花上数年的漫长时间,也要忍受孤独,坚持研发。一边相信无限的可能性,一边坚持脚踏实地、持续努力,坚信这么做,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成果。


此外,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后,仅仅依靠简单的经验和知识,根本无法进行新的技术开发。所以,大家常常会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创意?”


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茫然地思考,出不来创造性的灵感。


有一类人会经常性地产生好的创意,这种人每当直面问题时,都会不断地苦思冥想,思考再思考。


碰到问题烦恼痛苦,这个问题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在某个瞬间,即使是在考虑其他事情,潜意识里也会冒出这个问题。


只有怀抱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全身心投入研发课题,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彻夜工作很疲惫,在院子里休息发呆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突然的灵感闪现而找到了突破口,并最终得以解决,这样的事例很多。我将这种瞬间称为“神的启示”。


苦思冥想实在是太苦了,神灵看不过去,赐予启示。我认为,只有如此程度的努力、如此程度的念念不忘,才会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本来,工作量太大会让人心力交瘁,这时候就需要心灵的余裕。极度繁忙又要有心灵的余裕,虽然困难,但却是必需的。


当工作进入成败胶着的状态时,心中拥有还是没有余裕,结果会产生极大的差别。


工作越是投入,身体和大脑越会疲惫不堪。这时候,结束工作回家,脑海中突然浮现新的灵感,这种现象有时会发生。


本来不会产生的灵感突然产生了,这是因为小小的环境变化让自己的心灵有了放松的机会。


我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打弹珠。即使工作精疲力竭,到了周日也要打弹珠,打到大拇指上长出了老茧。在打弹珠心情放松的瞬间,我就会感觉到一周积累的疲劳全都烟消云散了。


就这样,心情得到转换,第二天又来了新的活力,头脑又变得柔软灵活,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样的情绪调节是必要的。



5. 自己的能力,要用将来时看待


还有一点,对于我们这种企业非常重要的是技术开发的时间节点。有些技术的完成时间如果晚了几个月或者一年,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我们在确定开发课题时,一定会同时确定完成日期。


我们设定的研发目标,几乎一定是远远超过我们当时的能力的。因此,如刚才提到的,一定有人认为“根本不可能达成”。


而那些容易莫名其妙感动的人,不会提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说让我们动手干吧。


在这样的状态下展开研发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由于选择了远在自己能力之上的研发目标,在什么时候达成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错失了时机,研发工作就会变得毫无价值,所以一开始就必须定死研发的交期。


领导这种研发的负责人所需要的是预测能力,就是预测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点到来前,能否将自己和团队的能力提高到与研究课题相应的高度。


谁都可以按照现有的能力来判断研发能否成功。但问题不在这里,而是有意选择现在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完成的课题,下定决心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完成它。


也就是说,技术开发的领导人必须能够构思好方案,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完成研发任务。


我们要求开发人员用“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努力培养能够这么去做的人才。


实现现在可以做到的事情,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目前没技术、做不到的事情,想方设法一定要做到。这时候就需要上述的思维方式。


回顾过去,1959年公司刚刚成立时,我到处拜访客户,却迟迟拿不到订单。


没有订单,公司就会倒闭。


可能也是因为年轻吧,拜访客户时我会冲劲十足地说:“如果您有陶瓷行业其他公司目前没法做的东西,就交给我们吧。”


如果我说把现有产品交给我们做,客户不会理睬。客户没必要把这种产品下单给不知名的企业,交给现有供应商更安全,也更便宜。


所以,行业内老资格企业不能做的、拒绝的订单,我断言“我们能做”,把它接下来


这么一说,客户就会说“那好吧,请做做试试吧”,于是给我们下单。


但是,这种订单都是精度高达2%~3%毫米,在当时来说形状非常复杂的东西。而且,那时我连成本计算都不懂,答复客户的价格很低,交期也很短。


但是,既然已经答应客户,承诺必须兑现,不能失信。所以,我和伙伴们每天拼命努力到深夜。这样的事情连续发生。


争取订单的时候,把做不到的事说成可以做到的,似乎撒了谎。但是我对员工们说:“只要能按时交货,就不算骗人。”获得了员工们的理解。


在持续这种努力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哪怕是自己现有能力做不到的事情,将来的某个时间点能力提升后也可以做到。只要事先能够看清楚这一点,就能让事情获得成功。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技术开发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 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技术开发


我们在选择技术开发课题时,可以说全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我为首,所有的相关人员都走进市场,市场究竟需要什么,身临其境,直接去体会。


这种做法虽然原始,却是最可靠的方法。


但是现在,我们倒过来想:“包括制造技术在内,综合利用自己各方面的卓越技术,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市场?”


例如,我们的陶瓷材料,成型方法,加工技术都有很多种类。将这些材料和技术中的两种、三种或四种随机组合,就有可能产生非常多的新产品。


在决定开发课题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在自己现有技术的延长线上考虑。不“下飞子”(围棋术语),必须选择最能体现自身已有技术特点的开发课题。


一旦“下了飞子”,就是离自己的特长太远,中间联系被切断,这个棋子就死掉了。没有必要都去挑选困难的开发课题。


自17年前我们从一个小工厂开始创业以来,在自己接单、自己制造的过程中,“一旦确定了目标,就绝对要做成”。


在这方面的热情,我自信绝不亚于任何人。


到了这个地步,我认识到,仅仅是将粉体均匀成型这一项技术,如果不断钻研,也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技术人员在将自己的技术应用于新的领域时,需要考虑这项技术是低水平的,还是国际通用的高水准的。当然,技术人员必须努力让这个技术达到国际通用的高水准。


刚刚讲到,有缘从事新陶瓷材料的开发,我感到非常幸福。


原材料企业站在幕后,是默默无闻的,光鲜的成果被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公司拿走。


但是,作为原材料企业,我们有自己特殊的喜悦。


听说从事最终产品制造的企业,有的正在进行垂直整合,就是说从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制造,都要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完成。


但我觉得,我们原材料企业也同样能做到。因为是原材料企业,当然可以单独开发各种各样的材料。同时,将企业内部已有的各种材料和技术相互组合,就可能创造出只有原材料企业才能制作的独特最终产品。


我甚至认为,最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垂直整合的,是最不起眼的原材料企业。


原材料企业以物品制作中最基本的材料技术为基础,应该可以一步一步向上进行垂直整合。在提出新的开发课题时,就可以把这种可能性考虑进去。



我认为,考虑到日本今后的发展,必须改变一直以来依赖技术引进的思维方式。


想到这里,我不免感叹,日本人为什么在设定开发目标这一问题上显得如此差劲呢?


日本人在开发目标确定以后,达成目标的能力非常之强。对于设定开发目标本身,日本人的水平却不高。


我想可能有很多原因,如和欧美人相比,“发想”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日常思维方式不同等。


今后在推进新技术开发的同时,要追根究底,弄明白究竟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开发,必须在目标设定上付出更大的努力。


今后我们将在研究开发的道路上继续迈进,但要进行他人无法完成的卓越的技术开发。这需要借用大家的智慧,得到大家的协助。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关于作者:稻盛和夫,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作者:稻盛和夫,摘编自《堵在技术开发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