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一线城市”?更有趣的榜单在这里
2020-06-01 07:55

谁发明了“一线城市”?更有趣的榜单在这里

Image by Oleksy @Ohurtsov from Pixabay,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


人们对排行榜的痴迷,来自与生俱来的本能。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近日发布《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北上广深(排名分先后)仍然稳居一线城市序列,


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与去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首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第一财经的评价模型分为五个指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很明显,这个评价模型比较看重城市的商业活力、生活丰富性等软实力,而不是GDP、财政收入、科研等硬实力指标。



本文不想评价这个模型是否科学,我个人更感兴趣是“一线城市”这个说法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根据“大象公会”的考证,“一线城市”这个说法最早很可能来自广州的快销行业。上世纪80年代,广州开风气之先,成为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的桥头堡。


当时,宝洁决定在广州设厂,以此打开全国市场。对快消行业来说,需要快速掌握和判断各个城市的市场容量,市场调查必不可少,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


我国传统的城市评级主要是两个官方标准,一个是按照行政等级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市等,另一个是按照人口规模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等,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可以精准运用到企业决策的评价体系。


当时宝洁联合了广州社科院下的软科学研究所,成立中国第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广州市场研究公司。这家公司的部分员工,后来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市场研究公司——华南市场研究公司(SCMR),并在1997年与世界最大的市场研究企业——国际市场研究集团(RI)合资,组建了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为外企提供市场调查服务。


正是这家市场研究公司,最早在中国把城市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等四个级别,它们的评级模型涵盖了以下10个指标:


图片来自大象公会。信息源:华南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划分「一二三四线」城市的主要标准 / 指标来源:柯惠新,丁立宏.市场调查与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0:441.


细看这10个指标,除了电话机拥有率、人均邮政消费不合时宜,其他8个指标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以此为标准,这家市场研究公司把当时中国的主要城市分为以下四个大类:


图片来自大象公会。信息源:华南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划分「一二三四线」主要城市 / 数据来源:柯惠新,丁立宏.市场调查与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0:441.


在上世纪80年代,在快消行业眼里,“一线城市”有17个,这17个城市又分为三档,北京、上海为一档,其次为广州、武汉等大区中心城市,然后是哈尔滨、南京这样的大型省会城市。


二线城市有50个,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划分到这个类比的第一档,其次是郑州、太原等二等省会城市,再然后是宁波、苏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鞍山、唐山等重工业城市。


值得一说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哈尔滨、沈阳、西安等老牌大区中心城市的余威仍在,而深圳、苏州、厦门这些在今天看来叱咤风云的城市,当时只能排在哈尔滨、沈阳之后,屈居二线城市。



由快消行业率先发明的城市分级概念,快速应用到其他行业,酒店、服装、餐饮等行业纷纷采用这些概念,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将一二线城市这些行业术语变成大众谈资,可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严格来说,我们今天谈论的一二三四线城市,早已脱离快销行业最初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完全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定义。所谓“京沪穗圳”、“北上广深”的说法最早也来自房地产,因为这它们是中国房地产开发水平最高、市场规模最大、房价最高的四个城市,而且与其他城市明显拉开差距。


不过,时过境迁,如果纯粹按照房地产市场规模来划分,“京沪穗深”的概念可能已经过时。比如这几年,杭州、武汉、成都等强省会城市,无论是土地出让金、一手房成交量、一手房成交金额都毫不逊色于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即将进入存量房交易时代。


数据来自克尔瑞


数据来自克尔瑞


对房企而言,论掘金机会,一线城市很快就不如二线城市了,关于城市分级的标准也许需要重新定义了。



其实,人们对城市评级的痴迷,绝不仅仅是国内,国际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排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GaWC每两年发布一次的世界城市评级报告,最新一版的报告,关于中国城市的排名如下:


Alpha++: 空缺

Alpha+:  香港、北京、上海

Alpha:  台北、广州

Alpha-: 深圳

Beta+: 成都、杭州

Beta: 天津、南京、武汉

Beta-: 重庆、苏州、大连、厦门、长沙、沈阳、青岛、济南

Gamma+:  西安、郑州

Gamma:  合肥、太原

Gamma-:  福州

High sufficiency:  宁波

sufficiency:   哈尔滨、长春、南昌、台中、兰州、贵阳、海口、无锡、珠海、南宁、西宁、南通等


区分于很多排行榜,GaWC的评价模型很有创意,相比城市本身的硬实力,它更看重一个城市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网络关联度,特别是在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网络关联度,其评价方法如下:


研究方法是基于世界知名的175家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75家银行/金融/保险企业、25家会计师事务所、25家律师事务所、25家广告企业和25家管理咨询企业)的全球商务网络(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分布网络),分析526个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


简单来说,GAWC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城市“网络关联度”的排行榜,这个“网络”是由175家跨国公司通过业务关系建立的,谁在这个网络中的关联度更高,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城市排名。


在这个新的视角下,城市自身的实力不再是唯一的竞争纬度,更重要的是你和其他城市的联系度。这就好比在现实世界,我们评论一个人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他自己的实力,还要看他的社交地位和圈层资源,和他交往的都是什么层次的人。



如果以这个视角来给中国城市评级或者分类,会是怎样的呢?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曾以“企业业务关联度”为依据,对中国城市的关联度有一个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如下:


京津冀地区:



北京在京津冀地区拥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所有城市都以北京为第一关联城市,但北京的第一关联城市却不在京津冀,而在遥远的上海。这说明,对津冀来说,北京很重要,但对北京来说,津冀没那么重要,北京与上广深的联系度也远超过与河北的联系度。


值得一说的是,上海、深圳、广州三个城市在京津冀地区也颇有存在感。例如,对天津来说,与深圳、广州的联系度要大于和石家庄、唐山。对石家庄来说,与上海的联系度要大于和天津,与深圳的联系度也比唐山重要。


长三角地区: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也拥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所有城市都以上海为第一关联城市,但上海的第一关联城市却在遥远的北京。北京与上海互为第一关联城市,表明圈层联系比物理联系重要。


重点看看这些城市的“第二关联城市”,北京出现了三次,深圳出现了两次,苏州与杭州各出现一次。再看第二、第三、第四关联城市中,北京与深圳几乎全部出场,这表明北京与深圳在长三角地区颇有存在感。


存在感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的是苏州,共有三个城市(上海、南京、无锡)把苏州视为强关系城市,再其次是南京、杭州,最后是无锡与合肥。


值得一说的是,上海、无锡与苏州的关联系数都高于南京,表明苏州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拥有比省会更强的存在感。


另外,广州在长三角的存在感没有在京津冀地区高,7个城市中只有上海与广州有较强的关联度。


珠三角地区:



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二者在珠三角地区都没有取得绝对的中心地位。选取的三个城市,各自的第一关联城市都不同。


佛山的第一关联城市是广州,而广州的第一关联城市是深圳,深圳的第一关联城市是上海。对广州来说,第四关联城市才是佛山;对深圳来说,第二关联城市才是广州。所谓“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可以用来形容珠三角城市的关系图。


北京、上海在珠三角地区拥有较强的存在感,二者是所有城市的强关系城市。


另外,成都与杭州在珠三角地区有一定存在感,成都是深圳的第四关联城市,表明深圳的成都的关联系数大于和佛山的。杭州则是佛山的第四关联城市,具体原因不知道,也许是佛山的制造业与杭州的电子商务存在较强的业务联系。


其他地区:




北京在中西部地区拥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所有中西部地区城市除了重庆, 其第一关联城市都是北京。这说明,中西部城市互相之间的联系度,普遍不如它们与北京的联系度,北京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比而言,上海的存在感主要体现在第二关联城市,相比北京要弱一档,但在山东、福建两个沿海省份,上海存在感又高于北京。


另外,重庆的第一关联城市成都,而成都的第一关联城市则是北京,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重庆对成都的依赖度,大于成都对重庆的依赖度。另外,成都、重庆在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均有一定的存在感。


值得一说的还有,看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的第一关联城市,都不是广深,而是北京或者上海,表明珠三角地区在这几个南部省份的存在感都还不够高。


不过,深圳几乎出现在所有城市的第三或者第四关联城市,表明深圳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其辐射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所以,很多时候,城市之间,距离近,不如圈层近。


房价地图有时候也这样,离得近,不如圈层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