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AI 要抢虎嗅编辑饭碗了?碳基半导体,要让中国芯片换道超车?特斯拉自动驾驶又双叒叕出事了?【前沿技术周报】第 71 期
2020-06-05 08:00

AI 要抢虎嗅编辑饭碗了?碳基半导体,要让中国芯片换道超车?特斯拉自动驾驶又双叒叕出事了?【前沿技术周报】第 71 期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大家好!不知不觉又周五了。这周大家除了在关注美国局势的急剧转变之外,关注前沿科技的朋友们,也会特别留意先前虎嗅报道,SpaceX 的载人龙飞船终于成功上天。但在大家关注这些热点的时候,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前沿技术周报,本周重点新闻包括:


  • AI 砸破微软资讯编辑的饭碗

人工智能砸了微软 MSN 编辑的饭碗,未来会抢虎嗅编辑的工作吗?

  • 碳基半导体,要让中国芯片换道超车?

碳基芯片是什玩意?让自媒体再次沸腾,叫着要“弯道超车”?

  • 特斯拉自动驾驶又双叒叕出事了

马斯克成功把龙飞船飞上天上,但地上的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却又撞车了。


----------------------


AI 砸破微软资讯编辑的饭碗


早前据外媒报道,部份在美国和英国的微软 MSN (Microsoft Network) 新闻编辑部 50 名员工收到通知:他们的合同将在 6 月 30 号终止。虽然说这与英国的疫情和经济不景气也有关系,但据知更大的原因是:微软决定全面引入 AI 替代人类来编辑新闻。


所以,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媒体都准备滚蛋了嚒?虎嗅的编辑们都正在瑟瑟发抖中......


不过,1995 才成立的微软 MSN 新闻,至今已运营 25 年,也在全球 50 个国家发展业务。虽然他们也算是个新闻媒体,但与其说他们是个内容创作团队,不如说他们是个“内容分发”团队。


微软编辑们的工作,与中国门户网站编辑一样,不是写新闻、也不是进行采访、拍摄和记录,而是在抓取、筛选和审核新闻,进行插图分发等编辑工作,再看看是否有暴力或不适当的内容,然后再修改和配图,最后在自家 MSN 新闻网和 Edge 新闻上发表。


由 MSN 报道 MSN 记者的工作将被 AI 取代.....上面署名的是 Windows Central 的编辑。图片来源:MSN


据消息人士指出,MSN 在几个月前就已经使用人工智能来处理新闻,算法会从几个合作的内容生产网站上挑选新闻、并进行初步过滤及搭配建议搭配的照片,甚至能改写标题、配照片、制作简报图等,再让人类编辑选择头条新闻,算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操作方式。但在几个月过后,看来微软决挺满意相关的效果,并定全部自动化。


如果大家以为人工智能只是在抢内容分发编辑的饭碗的话,那就太天真了。媒体通过人工智能撰写新闻,并不是第一案例;这件事的重要性,是因为 MSN 是第一家因为用上了人工智能而辞退真人编辑的媒体而已。


通过 AI 来写新闻,被称为“自动化新闻” (Automated Journalism),最初在 2014 年首度登场,当时美联社用“它”来撰写洛杉矶地震的新闻,后来不少媒体也有使用 AI 来处理新闻内容。在去年 2 月初,马斯克 (Elon Musk) 创立的非营利研究机构 OpenAI,早就研发出一款自动写作 AI 模型 GPT2,只要你打入一个标题,该主题文章会在几秒内自动写完,后来,他们并发行了一个公开的版本



我们有试用在这个简化版的 AI 新闻平台,虚构了“虎嗅赢得普立兹奖”的标题,然后 GPT2 就会在网上抓取各种相关的信息,拼凑成一则新闻。实话实说,拼凑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可能与开放使用的仅仅是 GPT2 的简化版有关),但好歹是能从 0 开始拼出一则新闻。


我们无法知道,这套系统在十年后,是否真的能取代一般新闻记者--要知道今天不少媒体工作者,仍然很习惯这套抓取+拼凑式的“类 AI”的工作方式。


内容分发平台编辑在职责上必须如此,当然是没办法,但不少自媒体或营销号为了快速赶热点,也很习惯把从网上信息濑祭成章。以近日因为准备招股而大热的中芯国际为例,你只要在微信上搜寻一下“中芯张汝忠”五字,就会见到一大堆与某著名大号类似笔法,有关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忠的“心酸往事”,然后每一则风格都似模似样,想表达的信息也大致相同。


MSN 辞退人类编辑,只是一个开端而已。这也是时候让媒体工作者重新反思:抄抄贴贴赶热点真的有未来吗?还是沉下心做采访、分析资料、撰写 AI 写不出的深度内容?


下面这一则新闻,就可以看到人类如果再不认真反思,真的干不过 AI。


碳基半导体,要让中国芯片换道超车?


早前,北京大学为中国的芯片科技带来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彭练矛院士和张志勇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发表论文,提出全新的提纯和自组装方法,首次实现了性能超越同等栅长硅基 CMOS 技术的晶体管和电路,证明碳管电子学的优势,以及碳纳米管可取代原来芯片的硅材料、发展下一代晶体管集成电路的最理想材料。



对,这就是这阵子网上很多人谈论的“碳基半导体”“碳基芯片”了--传统硅基的芯片均以“摩尔定律”的步伐发展。当价格不变时,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但随着芯片工艺发展比 DNA 迪要小的 14nm 级别,很多人都在预言摩尔定律将会终结,芯片性能瓶颈也会出现。但是,碳基半导体可能突破这个传统硅基芯片的障碍。原因是什么?


根据深科技的说法,碳管技术有望将常规的二维硅基芯片技术,发展成三维芯片技术。这至少能将当前芯片的综合能力,提升 1,000 倍以上。故此,碳管也是公认的、最理想的硅晶替代品。不过根据北大团队的说法,它与传统硅基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相比,我国碳基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在处理大数据时不仅速度更快,而且至少节约30%的功耗。


用白话简单地说,北大团队指出当技术成熟后,碳基芯片性能将有望超越传统硅基芯片 10 倍以上。更值得中国骄傲的是,团队指出目前他们的研究,至少可以在国际上保持两年优势。


可是,本来一件值得中国骄傲和期待的研究,突然被坊间的舆论带得歪楼了。


在消息传出后,国内不少媒体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各种“这次不仅是“弯道超车”,而是要造路超车”、“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世界半导体行业的话语权。”、“中国碳基芯片换道超车,台积电不再是唯一选择”、“这就是直接革欧美半导体的命!”还有号称分析人士称:“由硅胶基向碳基转变,就是直接掀桌子,又一次洗牌开始了。”


说得好像有了碳基芯片,中国就像吃了金坷拉,不用怕被封锁、国民所得增长百倍、旋即超英赶美。


图片来源:雅虎香港


更可怕的是,突然一堆媒体出来炒作“碳基概念股”,当中有家银龙股份公司,旗下有个碳基研究院,本来就只研发高铁粉末合金制动系统的合作、和时速400公里以上的碳基高铁刹车等项目。在自媒体炒作后,突然被视作为“碳基概念受惠股”,在几天之内股价被抄高了接近一倍(上图),搞得银龙股份也只能急忙出来澄清,指他们目前尚未参与碳基半导体材料的相关业务。


北大研发团队一直很踏实,这锅绝不应由他们来背。他们表示:碳纳米管的制造乃至商用,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决心,国家的决心。若国家拿出支持传统集成电路技术的支持力度,加上产业界全力支持,3-5 年应当能有商业碳基芯片出现,10 年以内碳基芯片开始进入高端、主流应用。


换言之,北大团队的研究的碳基半导体技术的真的很棒,但是,它不但还远远未能弯道超车,要量产也有一段不断的时间。碳基概念股吗?投资者最少也要等 5-10 年,才有望见“家乡父老”吧。而且,碳基半导体还面对着比量产更麻烦的问题,就是自媒体声称的“不仅是弯道超车,而是要造路超车”这回事。


研究团队曾表示,英特尔和 IBM 等国外厂商,并非对碳管视而不见,但由于研究周期长、成果转化不确定,以及碍于投资人压力,导致难以在碳管技术方面有所建树。因为这些国外大厂都知道,当他们决定要“换道”的一刻,就代表有着车毁人亡的风险。实话实说,相比起换道超车啊,弯道超车的难度更低、风险更少。


今天全球的芯片产业生态链,均围绕着传统的硅基芯片而建立,但团队也表示,碳管材料的清洗、刻蚀等步骤需要特殊处理,碳管器件的模型需要单独建立。要知道一家传统的晶圆厂投资接近 100 亿美元。


如果碳基半导体能无法沿用硅基芯片的旧资源,再另起炉灶,有多少企业愿意投资?国家是否应该承担这个风险?


如果媒体工作者不认真思考就来炒作,不但误导一般吃瓜群众,也浪费了专家们踏实研究前沿科技的心血,那真的不如让 AI 来写新闻,对国家发展可能更好。


特斯拉自动驾驶又双叒叕出事了


当然,AI 也没有我们想像中的优秀,最少以目前的水平来说,好像也无法取代人类的驾驶者。


虎嗅先前提到,马斯克几经辛苦、克服种种困难、捱过恶劣天气,终于把载人的龙飞船送上太空的时候,没想到马斯克的后花园--特斯拉,突然又起火了。


早前有消息指出,特斯拉又出意外。这回幸运地没有人命伤亡,但特斯拉这次意外也实在太难看了。


在某天上午 6 时 44 分,一个光线算不很差的清晨,当大家都忙着通勤,一辆一辆的车子在高速路上飞驰。突然,有辆偌大货车出了意外侧翻,横躺在路上,霸占了两条行车线,后车也不得不无奈切线避让。幸好货车司机无恙,离开车子、站在路旁静静地等待救援。


图片来源:量子位


但突然有一台白色特白色特斯拉 Model 3 以时速 110 公里的高速,以非常拉风的姿态、不慌不忙、不闪不躲、笔直地直撞向这轮偌大的货车上。万幸的是,这次没有人命伤亡。


对,大家也猜到了,又是自动驾驶的锅--车主承认事故发生时,Model 3 也在自动驾驶状态,当时他还以为 Model 3 侦测到障碍物,并会自动刹车。当他发现车子却完全没有减速的时候,尝试想紧急刹车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众所周知,这并不是自动驾驶的第一次意外。早在 2016 年,特斯拉就分别发生了两次致命交通意外:2016 年 6 月在美国、2016 年 9 月在邯郸。事故发生后,特斯拉除了致哀,也为自动驾驶汽车辩护:全球汽车的致命意外是每 6000 万英里一次,而在美国是每 9400 万英里一次,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是 1.3 亿英里。从这数据看,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比人类驾驶汽车更安全。


然后就是今年年初的意外了。从事发路段可以看到,意外发生当日没雾没雨、光线充足、视野良好,白色 Model 3 也没被任何物件遮挡,很难想像到在这个环境之下,为什么电脑会没看到这个货车?


2016 年特斯拉的致命车祸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New York Times


更重要的是:这次意外真的和 2016 发生的致命意外十分相似(上图):同样的白色货车,同样横路上,同样是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没意图回避或减速,直接就撞上去了。看来,有了 AI 的自动驾驶汽车,并没有吸收到先前的教训。但是最少特斯拉可能受到一定的教训....尽管 AI 没进步,但车子的防撞能力可能有一定的进步,最少这回司机万幸地检回一条性命。


究竟人类开车比较安全,还是自动驾驶汽车比较安全?近年特斯拉也就每次也发表报告,指出自动驾驶旳意外率仍然远低于人类司机: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我们发现在 Autopilot 启用的情况下,车辆每行驶 287 万英里(约合 462万 公里)就会发生一次事故。而在Autopilot未启用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车辆每行驶 176 万公里(约合 283 万公里)就会发生一次事故。相比之下,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最新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境内,机动车平均每行驶43.6万英里(约合 70 万公里)就会发生一次事故。


但 Odin 在 4 年前特斯拉发生意外后,就曾经说过这种数据并没有参考价值:全美汽车行驶里数约 3 兆亿英里,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里数,连全美的 0.001% 也不到。由于 “取样比例” 远远偏低,“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 的低致命意外机会率神话,在统计学上根本毫无意义。


更何况全美、或是全球的汽车意外率,当中各种我们能想像、或不能想像的客观环境:当中可能有保养不良的旧车;也可能有想自杀轻生的司机、或是跑危险路段的职业司机。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呢?所有能跑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就算再不可靠、状态再坏,都是近年出厂的新车;其机件出现严重故障的可能性,理应低于全球汽车水平。


而且,自动驾驶才刚登场不久,不少车主对它仍不太放心;他们未必会在危险路段使用、未必会在繁忙的高速路段上使用、也未必会在雨雪天气上使用;即使车主敢于尝鲜,也可能乖乖的把手放好在方向盘上,避免了意外,也降低了意外率。简言之,如果大家真的要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意外率认真起来?


事实上,目前的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意外率,极有可能被严重低估。


我不是说自动驾驶真的很不安全,但特斯拉说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真的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现在的情况有点像:大家都在急着等待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和疫苗面世,也见到这类特效药和疫苗初步见效,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实验数据,除了那个大推销氯喹的某国总统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但我们为什么愿意这么放心地把自己的性命,放在人工智能控制的自动驾驶汽车之上,但是我们却老是觉得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新闻工作者?


--------------------


以上,就是本期前沿科技周报的全部内容。


#这期的前沿科技要闻串烧符合你胃口吗?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击“分享”按钮,可以邀请20个好友免费阅读;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进一步交流。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