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曝食品安全“丑闻”,喜茶会是下一个瑞幸吗?
2020-06-16 13:38

屡曝食品安全“丑闻”,喜茶会是下一个瑞幸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乔帮主,原文标题:《屡曝食品安全“丑闻” 估值160亿的喜茶会是下一个瑞幸吗?》,头图来自:IC photo


微生物污染、喝出苍蝇,半年曝出4起食品安全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这家以排队时间长著称的网红茶饮品牌,在资本道路上的狂奔:160亿,不到1年,估值暴涨八成。


有人说,它是新一代国货之光,有人说,它是资本韭菜又发了新芽……那么,喜茶到底是什么?下一个瑞幸?下一个星巴克?


来源:微博截图


一、道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6月12日,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对“夏日冷饮”专项抽检行动进行通报。


“4批次喜茶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情形,有较高食品安全风险。1批次抽样来自喜茶的食用冰,菌落总数检测为1200 CFU/g,同样存在较大风险。”


此次抽查涉及南京市两家喜茶店,随后喜茶相关负责人被约谈。


一天后,喜茶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关于喜茶南京门店饮品及冰块抽检的说明”,对食安环节进行彻底排查,当周内完成全国所有门店的制冰机与冰块质量专项事宜。


意料之外的是,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成了对喜茶门店的集体控诉。


“深圳的喜茶卓悦汇店,每次去你们店内都是一股酸臭味,我不敢相信你们的卫生安全能做得多好。”


“合肥!全是苍蝇!微博反馈也不管用”,“我原来喝芝芝杨梅还喝到了头发呢”,“我之前在上海九亭店喝牛油果喝出了头发”……


这不是喜茶第一次面对这种尴尬。早前就有媒体披露,喜茶半年内被曝4起食品安全事件。


  • 2018年12月,喜茶上海兴业太古汇店消费者喝到疑似“透明指套”异物;

  • 2019年1月,喜茶西安赛格店被曝“环境脏乱差”;

  • 2019年4月,喜茶厦门万象城店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出容器ATP指数严重超标;

  • 2019年5月,有顾客在喜茶苏州圆融店的外送饮品中喝出苍蝇……


更讽刺的是,自4月开始,喜茶微信公众号每月都会发布食品安全自查情况,5月自查报告发布不过两天,又被查出微生物污染问题。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表示,“品牌是喜茶最大的护城河。”但数次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喜茶可是一边忙着道歉,一边忙着犯错。


痛,并快乐着。


二、估值:160亿能挤出多少水分


在喜茶的官方介绍里,喜茶是这样诞生的:


2012年,喜茶HEYTEA起源于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原名皇茶ROYALTEA。为了与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区分开来,故全面升级为注册品牌喜茶HEYTEA。


从默默无闻到人人皆知,江边小店用了4年时间,等来了资本的青睐。


  • 2016年,喜茶获得IDG资本及天使投资人何伯权1亿元的A轮投资。


  • 2018年4月,喜茶获得B轮4亿元投资,黑蚁资本和龙珠资本入场。


  • 2019年8月,喜茶获得由腾讯、红杉资本领投的B+轮投资,融资金额未知,投后估值90亿元。


  • 2020年3月,喜茶获得C轮融资,由高瓴资本和Coatue(蔻图资本)联合领投,融资金额未知,投后估值超过160亿元。


不到一年时间,喜茶的估值从90亿涨到160亿,涨了近80%,一跃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茶饮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阶段估值的参照可以说没有,就看故事怎么讲、怎么包装,特别是很多早期投资者会变相鼓励下一轮估值泡沫化来制造自己的账面收益,但高估值的风险在IPO后会在二级市场造成倒挂或泡沫破裂。


据喜茶提供的数据,喜茶门店单店日均出杯数为1500杯,单店单日最高营业额为17万元,单店单月平均营业额在100万以上;再按2019年喜茶390家门店核算,公司年收入应在39亿元以上。


与星巴克做对比,2020财年第一季度(2019年10月至12月)财务数据显示,中国门店4292家,单店季度营收为17.36万美元,约合121万元,由此核算单店每月收入约40万元。


也就是说,喜茶1家店的收入,比星巴克2家店的总收入还多……


除了营业额飞上了天,喜茶的业务发展也曾“腾云驾雾”。


2018年,完成B轮融资后,喜茶曾对外宣布2018年业务发展新增的两个要点:一是外卖业务,二是出海。


至今,外卖算是做起来了,但出海计划几乎搁浅。除了在香港地区有3家店外,就“出海”而言,仅在新加坡开了3家店,日本开店计划因疫情只能搁置。


对资本来说,喜茶只是他们手中众多筹码之一。


今年2月,喜茶投资机构红衫资本中国基金,新投资了25家企业,平均1.2天投资一家。


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估值160亿的喜茶,是颗“臭蛋”,还是一个镶金的茶叶蛋,远未到揭开锅盖的时候。


三、扩张:用“上市”筑造护城河


有资本力量的加持,不仅把喜茶打造成了新茶饮赛道上的头号玩家,也走上类似瑞幸高速发展的“老路”——以最快的速度开店。


A轮融资时,喜茶仅有7家门店;B轮融资后,当年年底,门店便达到170家;B+轮融资后,当年年底门店数达到390家;今年C轮融资后,仅4月,喜茶已在多个城市新开了16家门店。


截至目前,喜茶官网显示,其店面数量达到488家,按照“目标”,今年年底门店总数要达到800家,接下来半年开300多家店,可就目前疫情的形势看来,似乎不大可能。


相对于奈雪的茶349家门店、乐乐茶54家门店,在门店数量上,喜茶已经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那,为什么融资后的茶饮店热衷于开店呢?


其一,茶饮行业没有壁垒;其二,产品同质化严重,超越对手的唯一方法,就是规模化圈地。


茶饮行业有个段子,第一天花50块钱从淘宝买到全套设备和配方;第二天摆摊开卖5瓶芝士草莓;第三天卖5瓶芝芝梅梅;第四天换个地方接着干。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和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在朋友圈关于产品抄袭的互撕,扯下了新式茶饮的底裤——抄袭无罪,赚钱才是硬道理。


为了讲好赚钱的故事,喜茶增加门店数量的同时,也在拓展行业渠道,卖咖啡、卖植物肉汉堡、打造联名款产品,在天猫开设旗舰店卖周边产品,对外输出品牌影响力。


最近,喜茶在深圳华强北试水“喜小茶”,产品定位在6-15元之间,比喜茶便宜一半,主打平价饮品。但喜茶并不承认此举是为了进军低消费茶饮市场。


5月初,喜茶母公司申请注册了“喜小茶瓶装厂”商标,之前已注册“喜小茶纯茶厂”、“喜小茶果茶厂”、“喜小茶汽水厂”等多个商标。


融资后的喜茶,需要有更多的故事撑起160亿的估值。


对资本来说,选择本轮进场的逻辑,则是找到下一个接盘侠。可是,哪有这么容易上当的接盘侠呢?那必然是上市。


作为国内高端茶饮的两个头部品牌,奈雪的茶数次传出赴美上市的消息,不料瑞幸造假案爆发,其上市目的地可能转向香港。


喜茶融资后,母公司创始人股权发生变更,同时出现了创始人持股的一家海外公司,这也被外界解读为,为尽快上市做准备。


四、未来:下一个瑞幸?还是星巴克


在外界看来,资本豪掷千金,不是为了喝高端奶茶,是在押注下一个星巴克。


然而,聂云宸并不这么认为,“我们从未想过做星巴克第二,没有人会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在中国,但世界上最好的茶就在中国”。


可是,喜茶宣传的:“一种生活方式”、“营造质感层次丰富的空间”,仿佛就是照着星巴克的模子画出来的。


要知道,上次对标星巴克的瑞幸,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喜茶的愿望无比宏大,但在扩张的路上也没有逃过被资本“原罪”支配的命运。


高调开业的喜小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众点评”里时常有“口味不佳”、“山寨”、“踩雷”的评价。


下沉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空间,除了一点点、coco上千家店外,还有开出一万家店的蜜雪冰城,四面围堵,八面埋伏,喜小茶要走的路满是荆棘。


另外,经过传闻中的雇人排队和饥饿营销赚足眼球后,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排队成了过去时,喜茶则希望在线上继续玩“买茶难”的辉煌。


曾有人做过统计,喜茶80%订单通过小程序下单,观察一周喜茶小程序订单情况,除了下午三点到六点的点单高峰期,其他时间,八成左右的店面订单数量并不活跃。


喜茶故意营造供不应求的批次取餐,也在慢慢消耗其品牌美誉度。“每次在公众号下单后,茶做好了,店员并不会第一时间更新取货信息,等到提示取茶,沙冰都化成了水。”


用一个爆点营造出来网红品牌很牛,但然后呢?


没有技术壁垒的奶茶行业,一旦出现口碑丢失、竞争劣势、粘性变低,消费者抛弃它的速度就比变脸还快了。


资本成就过滴滴、美团,资本也催生过瑞幸、OFO,接过资本接力棒的喜茶,究竟何去何从?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网红终将被下一个网红取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乔帮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