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社区核酸检测的120个小时
2020-06-24 09:30

亲历社区核酸检测的120个小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营报(ID:chinabusinessjournal),记者:郝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让我在这儿睡一会儿吧,你看着我点,我怕醒不过来……”凌晨2点半,身着防护衣、防护镜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医生,终于迎来“下班”。他们,是北京这座2000多万人口大城市里,最基层的防疫人员。


18日晚间,在科一社区工作站旁边,人们在开始排队领号。《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在接到通知120个小时、取样84小时后,人们未能等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检测机构公告称,因访问量过大,正在对查询系统和服务器进行重新部署。


2020年6月18日中午,《中国经营报》记者居住的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科学城第一社区(以下简称“科一社区”),通知居民开始核酸检测,附近医生被紧急通知赶来,全副武装候命,但在排队、领号后,次日晚间检测试剂盒运到,检测正式开始,此后持续至20日结束。人们在等待检测结果。


20日凌晨1点,检测队伍中,一名女童被人扛在肩上排队等待着。《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其间,社区一度被宣布划入高风险地区,但也有说法称,具体小区管理仍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便做好防疫与复工之间的平衡。“体现精细化管理,现代化管理。但这靠谁?还是我们这些人,对吧?”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称。


等待中,新建立的社区微信群中,居民们开始抱怨:从检测延伸到小区绿化、电梯、电线……


排了2000号


6月18日,中午通知核酸检测后,下午是一场大雨,但科一社区工作站旁边,已经搭起了帐篷,从右安门医院赶来的十几名医务工作者,也已经到位。雨后,人们开始排队、领号。“咱们社区,应该有5000多人,我们估计至少会有三四千人来检测。”一位社区工作人员称。


“注意距离,保持一米,不要扎堆儿!”工作人员时不时拿起喇叭喊话,人们顺着警戒线从100多米外走来,帐篷外,贴着几个社区微信群的二维码,人们聚过来扫码。


18日下午,三只小狗被栓在附近栅栏边,等着主人排队领号回来。《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排队到了工作人员面前,居民需要出示身份证,留下手机号,并告知所居住小区及单元、楼门等信息,登记后,会获得一张比身份证还小的纸片,上面有社区办公印章以及一个数字。


“那到时候是不是就叫号让我来?我得在这儿附近等着?”一些老年居民以为,这个号和医院挂号类似。但社区工作人员似乎没有确定答案:“您回去等通知,我们会通知到您的。”


“我中午1点接到通知,正在照顾病人,立马就得赶过来,等到现在都7个多小时了。检测试剂盒在哪儿都不知道,你说冤不冤?”十几名来自右安门医院的护士、医生,在18日中午接到通知后火速赶到,但却只能等待。


下楼遛狗的空隙,人们顺带过来排队领号。《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晚上8点后,经过7个多小时等待,医生、护士们撤走。但检测试剂盒仍没有确定性消息。


“还未接到试剂盒的点位今天可以撤了。初步定于明天下午开始,所需物资今晚区里统一调度。通知医疗机构待命做好准备,物资单位(应为“到位”,记者注)后马上开始采样。”稍后,一条通知出现在新建的各个微信群里。


抱怨开始在群里出现,人们认为既然核酸试剂盒并未送来,何必排队领号折腾?没人回应。这一天,社区的人告诉记者,排号大概2000多号了,记者领取的是1400多号。


“存了没?万一没存可就惨了。”18日晚间,排队领号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检查电脑内名单是否保存。《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今天是周四,上班的人多,估计周五晚上、周六还会来不少人。”社区工作人员称。


领号的过程中,人们探讨着检测的意义:“如果我不出京,也不去上班,我有必要检测吗?”“不是说高风险区域不允许出京吗?那我们检测这个干吗?”“这个免费啊,外边的收费,还排不上队。”……


18日清晨,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由于北京核酸检测需求暴增,有第三方机构6月底前已约满。“是所有人都要检,还是自愿的?”有居民问。社区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应:“尽量都来吧,咱这个是免费的。”


一位前来问询的老人,一只手戴了防护手套。《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早上买菜的人很多,但基本上除了大葱,咱们一刻都没有断货,这不都有呢,多的是,每天七八车直接送过来,不会缺的。”在社区附近的欧尚超市,蔬菜档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18日,科一社区范围内多个小型菜市场关闭,但饭店在检测体温和登记后,仍可以堂食。快递则无法进入小区投送。


深夜检测


6月19日下午,微信群通知开始检测,但直到晚上10点多,检测试剂盒才到位。社区人员迅速聚集,再次商量检测的具体流程,几分钟后,检测正式开始。此前排号的作用开始显现——社区按照区间叫号,其他人则不必聚集排队,在家等待即可。


“前20号的在不在,过来排队。要带好身份证和手机,把号给我们,然后进去排队,扫码,保持一米。”在帐篷外50米处,一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形成人墙,收号,放人进去排队。较远处,则有社区工作人员不断用喇叭喊话,通知流程,并要大家扫一个叫作“博奥检验”的公号。


18日晚,面对不断赶来询问的居民,社区方面也无法回答,什么时候检测试剂盒会到。《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检测前半小时不要抽烟!前两小时别吃东西!别在附近等,回家看微信群,不要聚集,扫码时不要聚集,保持距离!”工作人员不断喊话。有时候,有居民吵了起来,志愿者拿起喇叭回应,旁边的工作人员着急了:“给你喇叭是让你吵架的啊?放下!”


区间叫号的办法下,100多米的过道里,队伍始终不会太长,周围也并未聚集太多人。加上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对人群引导,基本未见人群聚集。不过随着叫号推进,楼上穿着睡衣和拖鞋、抱着孩子、推着轮椅的人们,逐渐赶来。


检测队伍之外,一些居民选择在附近熬夜等着叫号。《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进入范围的人,排队时,要在公号中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性别、年龄5项。到帐篷内,则立即交身份证,工作人员会提供一个条形码,用公号扫条形码后即提交,随即获得一个约4厘米长的小试管,将条形码贴上,便走到后方去取样。


10名医生在帐篷下等着,人们进入后,立即根据地上的黄线,保持一米距离排在医生对面。轮到检测,把试管给医生,医生拿一个长长的棉签儿。“张嘴!大点!”在喉咙深处点一下后,棉签儿又迅速伸入试管里。“走!”医生一个手势后,便开始用洗手液“润滑”戴着手套的双手。


20日凌晨1点,在附近等待检测的老人和孩子。《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这就完了?这也太快了啊。”有人不敢相信,嘟囔着往外走。“怎么着,没吐出来你还不高兴了?”志愿者引导着取样结束的人们从另一边离开。“这就是熬夜检测的好处,吃的都消化差不多了,现在还没一个人吐出来呢!”


一名女子在检测时,瞬间剧烈干呕,医生立即别过脸去。“有防护罩,你躲什么?”“你反应这么大,怀孕了啊?”短暂的交谈被旁边人大声喝止:“不许打情骂俏,快点做!”


深夜,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教居民填写信息。《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我想上个厕所,谁替我一下?”“憋着,穿这样怎么上啊?”20日凌晨1点过后,志愿者在喊过“1350以内的排队”后9分钟,大概见现场人少,便喊“1500以内的来排队”,结果一会儿便将过道站满——这也是检测以来,唯一显得“拥挤”的时刻。


志愿者随即改口:“1400以内的来。”人群又松散了起来。夜里2点后,志愿者开始用喇叭喊:“没睡的,没领号的,也来检测吧。”但应者寥寥。近3点时,医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收拾东西撤离。“应该做了2000多了,有的人领了号没来,就看天亮了,周六睡醒的再来一拨,估计就算是结束了。”


等待结果


自18日排队领号建立微信群,人们便开始在里面问社区各种问题。有人抱怨前去检测的人并未戴口罩,社区未组织人给大家测体温。有人认为社区压力大,应该多体谅。争论过后,一些居民表示,将购买瓶装水送给社区工作人员,表达心意。


19日晚开始检测后,群里直播着现场排队、叫号情况。20日周六,一些检测过后的人在群里发消息称:“现在快,前后半小时,没去检测的赶紧去。”


20日凌晨2点,医生正在为居民取样。《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当天,附近的科二社区开始核酸检测,检测点设在小学操场,但长长的队伍延绵两条街。相比之下,科一社区“区间叫号”的办法似乎更好一些。一些群里,居民在比较过后,开始夸社区工作人员。


20日下午,科二社区检测中,工作人员将条形码递给一位小女孩。《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但随着检测结果迟迟未出现,人们又开始抱怨:很多人在公众号输入手机号后,显示异常,或者显示“您有0份检测报告”。21日,该公号发布信息称:“由于近期核酸检测报告查询系统访问量过大,造成部分客户无法正常访问系统进行报告查询,对此,我们已对报告查询系统和服务器进行了重新部署。”


科二社区的监测点位于小学操场,沿街排队最长时近一公里。《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有没有人查询显示正常的?”有居民询问后,无人回应。“如果过了三四天才出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只有7天有效,那我们要这个干嘛?”“不是要它干嘛,咱们这是配合国家做摸底,让上面知道咱们小区有没有事……”七嘴八舌的争论中,社区工作人员像过去一样,即使被人@到,也很少回应。


20日,科一社区检测点,排队人员稀少。《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很多事,我们就是执行,和你们一样,也是等着,你叫我说什么?不说,大不了被骂。说了,万一说错了,算不算造谣?都耐心点,等一等。”附近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在被居民当面质问时,回应道。


“我们小区究竟是不是高风险区?为何小区还允许进出?”有居民在群内质疑。而记者从一名街道办工作人员处获知,虽然早前媒体报道新村街道在高风险区范围,但处于街道范围边上的部分社区,被认为并不存在多大风险。


20日凌晨1点,排队等待检测的居民们。《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实际还是按照各个小区实际情况去管理的,不可能一刀切,那不科学对不对?你一个记者,你不会不想上班吧?所以防疫、工作、生活都得做好是不是?这也是体现精细化管理、现代化管理。但这靠谁?还是我们这些人,对吧?所以别催,咱们好着呢。”上述街道办人员称。


要求小区绿化、希望加装电梯、解决电线问题……在等待的时段里,微信群作为社区与居民的沟通“场所”,人们把这些老旧小区的许多问题,抛入群里,有的语气温和,有的则显得迫切焦急。社区工作人员则开始逐一回应。


20日凌晨,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人们保持距离。《中国经营报》记者 郝成 摄


“我们只有十几个人,实在腾不出时间帮助物业收物业费了。”在回答涉及物业的问题时,社区工作人员附带了一个“哭笑”的表情。在另一个群里,社区工作人员分享了一篇新闻《没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很焦虑?疾控专家:说明相对安全》。


23日下午,北京市发布信息称,已累计开展核酸检测234.2万人。截至记者发稿,通知核酸检测已过120小时,取样已过86小时,小区微信群中,并没有人获得检测报告。但话题已经聚焦于老旧小区的各种问题,而非检测报告。


(本稿刊发后,23日21时40分,社区工作人员在微信群通知可查询检测报告,科一社区暂未发现阳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营报(ID:chinabusinessjournal),记者:郝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