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教育
2020-07-07 10:06

谈谈高中教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原标题《高中教育制度:选拔性与社会性》,作者:康家驹(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高中教育制度的双重属性


现代高中教育制度具有选拔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选拔性注重高中教育过程中对优秀人才的识别、培育和选拔,社会性强调高中教育过程对学子社会化、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高中教育制度的双重属性看作这一制度在设计时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我们先考察一下这些政策目标都是哪些。


在选拔性方面,高中教育制度首先是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各项基本技能,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学习基本学科技能所需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力。同时,按照国家需要,高中课程被划分为中文、数学、外语及文理科几大类,再通过应试的形式来识别优秀人才。


在近几年的高考改革进程中,学生选课自主性不断增大,促进了高中教育作对人才的识别。高中教育的实质选拔意义已经不像科举制那样浓厚,高考得利的学子只是获得了前往更高教育平台的机会,与科举制的“功名即官职”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分配却意味着高考得利的学子更有机会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社会上的“学历”文化也日渐兴盛。所以,现代高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些选拔社会人才的色彩


在社会性方面,不言自明的是,整个中国的教育制度设计给予了学子们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而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制度的一环,同样也有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在社会化层面,高中教育既传授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也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锻炼部分社会能力,如耐心、细致等。


与阶层流动相似的是,教育内容必定体现教育价值观——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一致地疯狂追求应试分数,在教育价值观上明显地体现出对分数这一单一标准的极度倾向。


制度的理想运行过程与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之间存在偏差的情况广泛存在,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文化的影响、社会的能动选择等等。按照经验来看,高中教育制度的理想运行过程与实际运行过程存在偏差,通常表现为:公平性的失衡、人才培养的程式化、特殊人才的埋没等等。


本文将在高中教育制度的双重属性视角下,分析河南省A市的高中教育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与理想过程之间存在哪些具体偏差,并提出一些对策。


二、应试能力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挤出


相比于科举制来说,现代高中教育制度在培养方案上更加细致,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多元化。这意味着学生想要在高中教育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必须要不断加强掌握知识所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比如说学习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自我审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学子们走入社会时所必备的。


现代高中教育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的,在理想的、正常的逻辑下,获得高分数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知识所需相应能力的提高。


但是在河南省A市,存在一类机构专门对高考学子进行“考试经验”的培训,内容包括答题技巧、选项规律的介绍,比如说“三短一长选最长,三长一短选最短”这样全国知名的顺口溜以及选择题答案选项ABCD平均分配的规律,这些经验在应试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但这也意味着,学生有机会利用这些经验取得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分数。当学生的应试能力越来越高,但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却出现了内卷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并不会对利用经验“做”对的题所考查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能力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提高。


我们常听到“高分低能”这一类词语,也就是高分数与低能力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现象,有的人常以此为理由质疑分数对能力测评的效果。但我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应试经验的存在和应用,让“高分”和“低能”出现了错误配置,而并不意味着分数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错误的,这也是我在上一段论述的基础性论点。


在广义讲,我们可以把高中培养的特殊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某些学科成绩异常优异的学生,另外一类是职业型人才。先说职业型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专生,职业型人才是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基本人才,是劳动分工形成的基本力量。


但是在A市,学生家长都异常看不起中专生,普遍认为从初中进入中专是一种人生失败的表现,中专学校成了中招惨败学生的“收容所”;在教育学生方面,大部分中专学校都以“只要学生不乱”作为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我实在很难想想职业型人从何而出。


再说普通高中,在2018年以前,A市的普通高中特殊人才培养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响应一些高校,协助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实际上,在A市,自主招生的途径选择并不能很好地促进特殊人才的培养,原因在于,自主招生是学生在面临高考的时候自己做出的选择。


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觉得自身某一些条件符合了高校的要求,那么就需要自己申请。而在三年的高中过程中,学校不会采取任何的措施来培养天赋人才,而且对极度偏科的学生抱有消极的态度。


可以说自主招生给了学生发挥擅长特殊能力的平台,但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却没有去培养他们的能力,反而有时候会对这种特殊能力进行打压,以追求普通升学率。相比于湖南、北京等地区开展的“竞赛生制度”,A市诸多高中院校在特殊人才的培养选拔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018年之后,河南省A市也进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从以前的文理分科变成了选择科目作为自己的高考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科目。


但这种制度仍然依靠唯分数论的单一目标,学校不会以特殊人才培养为目的开展工作。而且,虽然高考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陈旧的应试规则,但长期来看,新一轮的高考经验培训也会逐渐成形,新高考在特殊人才培养方面也起不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高中教育制度的次级选拔功能


对比科举制的“功名即官职”,现代教育同样具有类似的人才选拔功能,只不过科举制选拔功能的发挥是由国家一手操办的,而现代化教育的选拔功能是由市场来执行的。


与科举制类似,现代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也是阶段实现的,即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进行第一轮选拔,高中教育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轮选拔,而高等教育结束后进行第三轮选拔,也就是最终进入劳动市场。


在这个过程里,真正意义上岗位对人才的选拔是在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高等教育的选拔,这是因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真正学到了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但有人可能疑惑,高等教育结束后并不举行考试,所以看起来没有“选拔”的过程。


我认为,高等教育有实质的选拔意义,是因为它确实没有采取以分数结果论的选拔方式,但学生个人的奖项证书、经历、学历这种具有社会公信的能力证明进入了选拔人才的指标体系。


之所以说高中教育制度的选拔功能是次级的,是因为现有的教育体系下,高中学子经过高考选拔之后并不进入劳动市场,而是进一步前往更高的平台进行学习,也就是说高中教育仍然是以培养为目的的,其真正的功能是培养通识技能,并以高考的形式向高等学校输送生源,所以在逻辑上,高中教育的社会人才选拔功能是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功能的前提,但学生却没有机会接触人才岗位。


次级的人才选拔功能看起来无可非议,但以我在A市三年的高中学习实践来看,高中教育的选拔功能可以进一步得到改善。高中学习很辛苦,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更觉得,这种苦对于教育来说,是低效率的。按照A市高中学年教学计划来看,学生可以在两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熟练应用所学的课程,剩下一年的时间几乎在机械性地重复练习,正是这种练习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我们可以想象,既然高中教育并不能给予学生就业的机会,而且知识大多为基础学科知识,那么我们为何要在这些课程上面花费如此多的练习时间。这对应试分数的提高有所补益,但对于“教育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目的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也有人会说,高中知识的长时间练习是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熟练运用高中知识能为大学学习研究提供不少便利,在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 第一,高中知识是否能与大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完美对接。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即使在有些专业高中知识很重要,但普遍来看,大部分专业好像并不需要过分运用高中知识;


  • 第二,内卷化的问题。如果说上一个质疑存在漏洞,那么内卷化的问题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就算高中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比重要,反复地长期地练习高中试题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出现内卷化的情况,在内卷的情况一旦出现,按照一般的逻辑进行知识训练就是在浪费资源了,这一点我深有体验。


我认为,可以改善这种低效率,实现次级选拔功能的升级,也就是在保证高中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将高等教育的能力证明机制引入高中教育。同时按照高等教育专业大类,在高中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让学子提前进入社会人才的实质选拔过程,我相信这是有益的。


四、作为社会制度的高中教育


阶层流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要放在整个现代国家教育制度环境下来看待,而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高中教育制度的内容,因此本节对阶层流动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抛弃,主要论述A的高中教育制度在社会化方面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技能和社会能力。在A市,这两种社会化的内容根据不同的高中类型而分离,具体来讲,就是普高的学生知道如何与知识打交道,而专科学校的学生更加清楚如何与人打交道。


据我的观察,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普高学校在管理上细致且严格,学生行为的自主性不强,学校所有的规则都要求学生向“考高分”的目标努力,学生并不需要与任何人打交道,知识是他们唯一的“互动”对象。


专科学校则呈现出相反的情况,松散的管理方式使他们的行为自主性增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生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更加频繁,社会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是因为在学习上缺少限制,所以通常成绩不如人意。对于完整的社会化过程,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残缺。


唯分数论在全国各地都是饱受批评的。我认为,像在河南省A市这样的四五线城市,唯分数论更加严重。比较来看,沿海地区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增加了许多实践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增加日常考核的多样化。


但能够想象,在大的高考制度框架下,地方能够做出这样的教育调整,势必是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而在四五线城市,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这与经济条件是相联系的。在我看来,地方改革高中教育制度的前提还是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总体来看,相比于一些发达地区,A市的高中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选拔方面存在诸多效率低下的问题,教育观念也比较陈旧。我们虽然不能总是把问题归结于经济的落后,但在实践中,我们确实能看到A的教育制度因为其地区的经济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观念落后,并进一步影响制度的运行过程,造成了特殊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等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康家驹(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