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15:00

棍棒之下出芯片

#芯片新动向

与市场上不完美结晶的天然钻石反而可能价格更高的情况相比,在其他更加实际的领域中,当然还是完美的晶体更加有价值——比如半导体行业,今天让我们从芯片讲起。


-文字稿-


在往期节目中我们曾提到过,结晶在微观视角下发生的趋同演化——即第一个生成或者掺入的结晶晶型将会影响周围的分子,使得它们向该构型靠拢。理论上完美的结晶应当具有「完整的」周期性晶体结构,这又被称为「长程有序」。但在自然界,天然的东西往往是不完美的。



对晶体来说这些不完美表现为「晶体缺陷」。人们根据几何基础将这些晶体缺陷分为点、面、块、体。典型的点缺陷包括晶格空位、间隙缺陷,线缺陷包括刃错位、螺旋错位和向错,面缺陷则包括晶粒边界、反相畴界和孪晶界等等。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天然晶体有着种种缺陷,反而可以成为人们判断钻石是否天然生成的一种依据,因为人造钻石通常杂质更少、结构更加有序。与钻石市场上不完美的钻石反而可能价格更高的情况相比,在其他更加实际的领域中,当然还是完美的晶体更加有价值,比如半导体行业。


高纯度的硅晶体是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



然而纯净的硅晶体其实更加接近绝缘体,这是因为其外层的四个价电子都被锁在相邻硅原子的共价键中,缺少自由移动的电子。



即使外加电压也无法使电子流过,形成电流。然而一旦加入某些特定元素,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以硅晶半导体行业最常用的两个元素磷和硼为例。



磷外层有五个价电子,多一个没有配对的自由电子,因此可以导电。其中的自由电子向正极移动,形成电子电流。像这样多出自由移动电子的晶体硅被称为 N型半导体(negative  为负)——也就是负电荷载流子型。



与之相对的是P型半导体(positive 为正)——即正电荷载流子或空穴型。它掺杂的元素是硼,由于硼的最外层电子只有三个,在与相邻的硅原子结合时,其中一个硼原子和硅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会有一个「空穴」。由于空穴的存在,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相邻的电子会过来填充这个空位,因而空穴就会向着电压负极移动,形成「空穴」电流。



原本是绝缘体的单晶硅,通过人为掺杂改变其电导率,这就是为什么硅晶体是「半导体」。



半导体行业对于单晶硅的纯度要求一般是8到11个9(99.99999999999%)。而商用万足金一般才到万分位,也就是4个9。


芯片制造对单晶硅的「完美」程度如此苛刻,这首先是为了保证了在后续的过程中,半导体在掺杂其他元素的过程中其电导率具有可控性。



其次,正如建造摩天大楼,如果地基存在微小的缺陷或者偏差,最终都会在建筑上层不断被放大,最终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芯片加工与之类似,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表面尽可能平稳的「基板」,这个基板就是「硅晶」。



在被加工制成芯片的过程中,硅晶要经历光刻(Photolithography)来绘制图案,光刻在芯片上往往需要层层叠加。



此时,任何不希望的杂质或是晶体结构上的细微缺陷,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对芯片整体造成未知的扰动,比如过热、漏电、短路等等。



制取这样近乎「完美」的硅晶,其基本原理听起来却并不算特别复杂。


一般就是利用片头提到的结晶趋同特性。首先将石英砂——也就是低品质的二氧化硅矿石与炭在电炉中一起加热,通过还原反应(2C+SiO2=2CO+Si)来对硅进行还原并得到纯度不高的粗硅(98%)。



随后用盐酸氯化并蒸馏后,制成了纯度较高的多晶硅(99%)。将这些多晶硅放入单晶炉中,加热至热熔融状态(硅的熔点1414℃)。



此时将晶种——一块高纯度的单晶硅置于一根棒子的末端,并与熔融状态的硅液表面接触。



然后,将这根棒子缓慢地向上提拉,同时进行旋转。晶种会像领头羊一样带领其他硅原子按照对应的规则有序排列。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块「完美的」硅晶锭。



任何芯片的制造都离不开这块「地基」。然而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精确控制,比如那根棒子的旋转速度,温度梯度,提拉速率等等,以及制造环节中各类细节的极高要求,导致实际做出一块符合工业要求的硅晶,并不像上面说的一样轻松。



目前全球芯片的产能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并呈现出行业发展在地域上的极端不平衡。比如一些国家生产的芯片已经逼近摩尔极限的5nm制式,而另一些则在20nm的关口苦苦探索。



而芯片能够做到多精细,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整个通讯和电子行业中,到底是制定规则的人还是出卖苦力的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