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17:30

考上了985/211,我依旧是个废物吗?

高考前后,「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实在太火,我特地去研究了一下。 


这个词起源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这是一个「985」、「211」学校的「失败学子」分享自己上大学,步入社会后失败人生的小组。



组员们互称「Five(废物)」,分享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原生家庭矛盾、职场焦虑、经济困境、学业压力、社交问题、情感困惑、两性杂谈、避孕技巧…… 跑偏了跑偏了。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和「Five」一样,属于其中一部分组员的自嘲,其定义是:农村乡镇寒门出身、很会读书,靠题海战术考上了本科甚至985、211,脱离小镇来到大学后,发现自己与城市同学的差异,接受了一系列打击后对自己失去自信,泯然众人。 


自从这个词火了以后,各种观点纷至沓来: 「985/211录取率都在个位数,小镇做题家就是优等生无病呻吟。」 「小镇做题家反映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不平等」 「小镇做题家是无能者的自我开脱,把自己的不努力归结到大环境不好」 所以这期内容,我想展开讲讲我眼里的「小镇做题家」。事先警告,本期内容极易引发各类不适,情绪容易受影响的话,建议到此止步。   


01


 其实早在做题家这个概念出现的13年前,2007年,就有一篇神文刷爆了当时尚不普及的互联网:《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这篇文章是一个小城市出身的学子,讲述自己努力学习,考取上海的学校,在社会上打拼,最终成为一个「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大都市白领。 


听起来很励志,但文章的主体并非如此,我截取了一段: 「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 


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这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的故事,在这个模式故事里,核心的困境有两个。 一是「不做题没出路」,对这些寒门学子而言,考进985/211的难度要远胜城市。 2019年关于城乡升学率的统计发现,高考成绩越好的区间,城乡差距就越大。农村适龄人口参加高考的比例只有12%,城市是67%,差距在5倍多。211录取率,城乡差距达到了10倍以上,985录取率,城市2.9%,农村0.2%,差距接近15倍。 


差距的根源在于,无论是师资、硬件还是其他教育资源,农村和小城镇的学子都很难和武装到牙齿的城市学子相提并论。 去年,深圳一所中学公布了一份拟招聘的35名教师名单,其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有20人,还有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且35人均是研究生学历,其中8人是博士(3名博士后)。


 


而在北京,海淀黄庄早就成为了补习的代名词,教育机构广告从地铁站到商场外墙海陆空全方位覆盖,一个家庭一年在这里耗掉30万都不算什么新闻。 城市教育可以精耕细作,小镇做题家就必须工业化量产。 寒门学子有客观需求,就有了「毛坦厂模式」这样的批量生产小镇做题家的「高考工厂」。 


科普一下毛坦厂模式,简单描述就是:生源差基础低,竞争极其激烈,魔鬼教学题海战术,高本科率。2018年,这所高考工厂的本科率达到97%,一本率达到65%。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或是城里的农民工子弟。 而为了将这些基础不够好的农村学子送进本科,毛坦厂的管理几乎是完全军事化的。每天6点起床到11点熄灯,几乎每一分钟都被严格分配,大多数还要挑灯夜读至凌晨。



前段时间有热搜称,毛坦厂的学生一年下来,可以做几千张试卷,堆起来可以有一米多高。那里的学生普遍吃保健品提高免疫力,因为没有时间生病。 



一旦进入毛坦厂,复读一年或是高中三年,这段时间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当做题家。 「做题家」三个字,对这些被异化成高考机器的农村学子而言,描述的实在太过精准,也难怪能火出豆瓣。


而另一个困境,出现在高考后。 往往进入大学,这些「做题家」们才会发现,人生需要的能力不只是做题。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做题家」们把自己描述为「不擅社交、不擅言谈、敏感、家境不好」的一群人。 


尤其是社交能力和英语能力,是寒门学子自嘲的重点。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的组员普遍认为,按照MBTI人格分析,组内主要是INTP和INFP型。这两个人格类型都偏向沉默和内向。 界面文化关于「小镇做题家」的报道中,引用了美国宾夕法尼亚社会学系教授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提到的内容: 



「中产阶级家庭会有更多的对话,这些谈话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在有权威的人面前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抽象概念;贫困家庭的孩子通常没有学会这些技能,甚至认为在聊天时直视对方是危险的。」 


「不同的儿童教养逻辑被赋予了不平等的价值:与成就自然成长的逻辑相比,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更有资本变成社会利润,没有在成长时得到充分训练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体现出一种局促感(sense of constraint),他们很少通过与他人交流协商以达成自己的目的,相反地,他们与父辈一样,更可能被动接受权威人士的举措,虽然他们并不认同或者背后会有反抗。」 


寒门学子进入大城市,往往会经过一番认知颠覆,而认知的颠覆便确定了大多数人的内向和不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他的故事。他出身在一座小二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和初中不同,高中没有就近入学的原则,他考上的高中是一座位于市区的省重点,同学也大多数来自市区。 在进入那所学校前,他从来不懂潮流,也不了解品牌。 直到某一天,他穿着一件旧T恤去了学校,T恤是胶印的,穿久了胸口的印花字上都是裂纹。 


一位女同学看到了,对着他说:你穿假Y-3哦!班里的同学也纷纷开始嘲笑他。他非常困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Y-3是什么,他在手机上查了一下,然后他再也没有穿过那件T恤去学校。 现在他大学毕业多年,但至今还是忘不了这件事。 至于英语能力,就更不用说了。 大城市中,无论孩子走精英路线还是放养路线,家长在孩子的语言教育上都不会放松,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 


「孩子四岁,词汇量1500,够不够?」


「在美国应该是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  


02


在知乎上,一个关于毛坦厂的高赞答案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成绩不错的男生,高考600+却没考上心仪的学校,义无反顾选择了去毛坦厂复读。读了没多久,男生的父亲得了重病,男生只能选择退学,回去读一个不那么喜欢的大学。退学时,他说他要尽早读大学然后工作,他不想子欲养而亲不在。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听起来很像废话的道理:你穷,是因为你的父母很穷。 这里的穷,不在于财富的绝对数量,而在于财富带来各种机遇、能让一个家庭放手挖掘孩子潜能。但缺乏财富的家庭,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使看到了,他们也没有底气让孩子勇敢尝试。 出身小镇家庭的孩子,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成长,尽快赚钱养家。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有不少组员会提到「转码」,也就是转专业学计算机做码农。 



这又是另一种悲哀:职业路径固化。 在当今社会,「IT改命」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对许多小镇做题家来说,做程序员努力进入大公司,就像黑人打篮球或者做音乐一样,是阶级跃升的快速通道。 尤其是互联网大公司的程序员,年薪百万要看水平和运气,年薪50万却是在实打实可以熬到的。只要坚持十年996,安心做好资本的人肉干电池,就能从农村直接跃升为城市中产。211和985,只是让这些寒门学子成为程序员更容易了一点点。 


寒门学子的人生,就是一场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游戏。 运营、市场、公关这类需要沟通能力和视野的职位,收入不高,还需要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成为做题家们的首选。 艺术行业,公务员行业,这些投入更高,回报更低的领域,更是变相对「小镇做题家」们关上了大门。 


更可怕的是,这些考上985的寒门学子的家庭,已经是农村乡镇中,最重视教育,最重视长期价值的一部分了。更多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女孩,早早完成义务教育后,便不得不放弃学业投身社会。 某种程度上,相对于那些没能读上大学就要化身劳动力补贴家庭的同乡来说,小镇做题家们也是幸运的。   


03


最近教育领域,有两个新闻非常火。 第一个是4月底,西城区出台「多校划片」政策,众多家长在政策生效日前抢购学区房。整个5月,北京二手房市场成交量达到三年内最高,网签量达到1.61万套。保守估算,假设一套房600万,那么交易额也接近千亿。 



另一个新闻,则是深圳高级中学初中部对口学区房,由于房屋性质原因,买了均价10万的学区房,孩子却无法上学。家长们带着孩子集体来到教育局门口下跪。 



都是学区房的新闻,都一样的魔幻。 2019年高考,河南百万高考学子,清华北大一共录取不到400人,而在北京,不到6万人高考报名,就有671号人被清北录取。 这是一种不平等。 


而在北京内部,清北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录取的人数占到了全北京的89.3%,而这三个区的考生数量却只占全市三成多。 这也是一种不平等。 


这不是在为地域矛盾引战,这背后,是资源化身成为资本的形态,在不同的地域间流动,聚集,最后形成了马太效应。 其实,在很多城市,教育早已成为了一种投资,有钱人可以稳固地站在最高点,中产阶层投入无穷的资源,只为了让孩子能在这个生态位中站住脚跟。而普通家庭和农村乡镇家庭,缺乏资本,只能寄希望于做题。


任何一个阶层,投入的资源都是下一个阶层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平等便应运而生。 小镇做题家的背后,是资本主导的阶层固化。 前面我提到,最优秀的师资留在了大城市,最核心的教育机构留在了大城市,最先进的教育硬件留给了大城市,最舍得花钱花时间的家长也都在大城市。 在农村,在乡镇,在高考大省里,千军万马争抢独木桥。


而在资源聚集的个别地区,同样有无数的家长高价购买学区房,大笔大笔的钱砸给补习班,试图在激烈的顶峰竞争中寻找一席之地。 而阶层固化的伤害,并不只出现在农村孩子身上,它对任何一个阶层的伤害,都是切切实实的。 在资本的马太效应之下,从底层到中产,没有一个家庭能够摆脱焦虑。 大城市家长有多惨,可能是年轻人和二三线城市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得到购买学区房的资格,身家数千万的城市中产们,在炎炎夏日像孙子一样蹲在幼儿园的招生处门口参加摇号碰运气,运气不好的,只能去读私立幼儿园。 而在私立幼儿园,家长同样会被审视一番,家境好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教育背景优秀的家长才能得到校方的垂青。而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学习编程/乐器/英语……甚至要学马术和击剑,教育越精细,未来才更有可能进一个好小学。 


毕竟做废物这件事上,家长们对自己无所谓,但绝对不愿意让孩子落后他人半步。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小镇做题家。  


04

 

尽管如此,「小镇做题家」仍然是珍贵的。 高考顶替事件激起如此广泛的愤怒,正是因为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上升通道,保证了寒门学子至少还可以通过做题,公平地参与阶层的流动,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在资本的马太效应中,资本的回报率远高于劳动的回报率。


「你穷,是因为你的父母很穷。」这句话就会越来越成为一句真理。 正因为阶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些努力跨越阶层,向上攀爬的人就更加值得尊敬。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该是一个出身和阶层决定命运的社会,任何人都有资格向上流动,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