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可贺,可惜
2020-07-22 18:59

《三十而已》可贺,可惜

本文属虎嗅年轻组“难逃一吸” Unbox 系列文章。Unbox,看腻了美妆和手机开箱,难逃一吸为你遴选新鲜出炉的电影剧集和游戏。拒绝脑补,快速解馋。



出品 | 虎嗅年轻组

作者 | 长江公寓、水原瓜子

题图 | 《三十而已》剧照


本文不存在剧透,请放心阅读

 

早在还未播出的时候,就有剧评人断言《三十而已》很难超过隔壁的《二十不惑》,因为飞扬的青春永远比中年的困境更吸引人。

 

现实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料,短短播出六天时间,《三十而已》豆瓣评分达到8.1分。顾佳、王漫妮、钟晓芹三个女主角的故事线也频频登上热搜。

 

因为一张充满爱马仕的剧照出圈,这部剧也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人说,这部剧“悬浮”;也有人说它太过匠气,是热搜话题的影视化。但在认真看完这部剧之后,我们认为,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可贺 


 

以2007年《奋斗》当作国产都市群像剧的开端,13年时间过去,如果直到今天我们评论一部剧好坏依然只以“真实”、“悬浮”作为标准,显然过时。

 

在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这样批评一种剧本:

 

主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充斥着巧合和脆弱的动机;人物塑造流于表面,是对一系列可以预见的、陈词滥调的片段进行拼凑。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起码可以立刻想到一种广泛存在的都市剧家庭“模版”——重男轻女的父母。樊胜美(《欢乐颂女主之一》)的母亲、苏明玉(《都挺好》女主)的母亲、房似锦(《安家》女主)母亲。

 

这种“重男轻女”的家长模式屡试不爽,每次都踏着观众愤怒的火焰,登上热搜

 

所有女性主角努力的动机就只有一个——摆脱这种家庭,获得经济和人格独立。而到结尾,这些女性又无一例外,和母亲和解,回到家庭的“温暖怀抱”。这就是所有观众都看腻又不得不看的国产大团圆。

 

而好故事应该是麦基所说的反面:主情节逻辑自洽,有创作意识、大量有效细节;人物丰满,受到欲望驱使,且愿意不断克服阻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也有人好奇,这部剧是不是“热搜话题影视化”?我认为,评价一部戏是不是主题先行,要看观众记住的是标签,还是人物

 

公平地说,《三十而已》应当是后者。其中顾佳、王漫妮、钟晓芹的塑造,完全经得起检视。

 

所有人都在热搜上看爱马仕SKU集锦的时候,很少有人仔细去看顾佳这个人物,她摆脱了电视剧对主妇一贯的设定。

 

段鹏所写《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指出,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是活动范围是家庭以内,女性面临冲突的时候往往妥协、逃避。她们是因努力而成功,因能力不足而失败;与之相对,男性总是因为能力成功,因努力不足而失败

 

《三十而已》制片人和广大网友都把“顾佳”归类为奇观故事线,除了因为她和上流社会的太太们谈笑风生,更在于她虽然是全职太太,但她同时牢牢掌握主动权。关于家庭、关于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她做的,从不假手于人

 

有很多细节证明这一点。丈夫许幻山夸她是学霸,而她在儿子幼儿园面试的时候讲了一口(相对)流利的英文;她决定开除一个损害公司利益的员工;她决定顶住压力换一个大房子,在丈夫失去大客户之后又立刻决定把房子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所以,那些借此讨论 #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 的人,多半根本没有认真看剧。

 

显然,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同时拥有美貌、智慧、自律、魄力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里就得到肯定和尊重了吗?评判她的标准是她本人,还是她丈夫的事业、地位?

 

而王漫妮是所有试图在大城市扎根的人的缩影。一个奢侈品销售,整天看到来来往往的有钱人,给她营造出一种幻觉,好像这种生活自己垫垫脚尖就能够到,但生活全然相反。

 

比饮水泵更“真实”且值得记住的细节是,当王漫妮握住陈太太信用卡的时刻。很多所谓“悬浮”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毫不利己,专门利他。在三分钟内就会共情眼前这个失婚妇人,劝她不要冲动之下拿赡养费来买订制珠宝。

 

但王漫妮只犹豫了片刻,就笑着把卡刷了,照常90度鞠躬,说感谢光临。对于她来说,开单、提成、升职加薪,远比轻飘飘的道德认同感重要。这是不甘心躺平的“社畜”真实一面


图片来自《三十而已》

 

这种真实位于事件的表面之后、之外、之内、之下。不是对生活可见细节的照搬。这远比点货不对,需要当班销售赔偿;客户积分,销售不可以自己兑换这些细节有价值。

 

钟晓芹代表了自卑、自我评价和认同感过低,导致在一切关系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孩

 

她的同事会让她磨咖啡、换水、做所有不是她份内的工作。对她也完全没有尊重可言,办公桌来来去去是同事随手拿走、随意还回来的东西。对自我能力评价过低,对事业全无野心。在上司找她谈论升职的时候,她还以为自己要被开除。

 

她和丈夫陈屿只是同住一个房子里的室友,一个养猫、一个养鱼;早餐一个吃西式、一个吃中式;衣服各洗各的;怀孕了的第一句话是“要不要随你”。种种细节反应了她的性格和在关系里的真实地位。


图片来自《三十而已》

 

在情节安排上,这三个女性相识一环套一环,可以自圆其说。起码没有为了省事,把这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收入结构的人,强行安排住在一个小区、一栋楼里

 

锐意进取之处,在于片尾三四分钟的趣味剧场。

 

顾佳母子偶然经过一个葱油饼小摊,那是一个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底层家庭。但是两家的孩子最后玩在一起。这和顾佳的中产育儿焦虑形成对照。也许在街角,才有家长非富即贵的幼儿园里没有的快乐。

 

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主线剧情合理、人物和细节丰满的都市剧

 


可惜


 

可贺的,是《三十而已》在剧本人物和细节刻画上的诸多用心,可惜的,是当人们刷新微博,登陆豆瓣的时候,他们大概率不会看见于此有关的内容,而是一个个被总结成流量话题的故事cut、台词拼接截图,和一个个剧集里好不容易展开了却又被归纳成标签的人物。有人满腔热血地开始讨论,已忘了自己根本没有打开过播放器

 

随手摘录几个关于此剧的热议话题:

 

#三十而已有感,有钱人都背什么包#

#网上搜到的富婆爱马仕聚会,瞬间感到人间真实#

#钟晓芹怎么还不离婚#

#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

#顾佳手撕小三#

#顾佳 人间过绿器#

#王漫妮被同事陷害#

#王漫妮有感,大家怎么看待“精致穷”#

……

 

爱马仕、全职富太太、桃色纠纷、办公室政治,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是一场集齐了当下人们爽点、槽点的传播,作为营销而言,不可谓不成功,但由此更大范围的人们很容易有一种误解——这又是一部踩点精准的话题包悬浮国产剧。

 

可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的初衷是想避免这种情况。对于剧集和主创而言,正是这样的成功,让他们在作品的着力被情绪轻易淹没了,走红的是那些更容易激活话题、更方便二次加工的片段,沉默的是那些难以被简练的语言总结继而被传播的细节与情感,这些却是表现故事的功力所在。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这种错位带来的巨大偏差。


同一个群里,一位已婚的男性友人谈及这部剧时说,看了两天,的确感同身受,“挺多气人但是真的不得不忍的场景,觉得这剧还可以。”他颇感慨地说:“为了小孩上幼儿园去讨好富太太,被各种挖苦,讽刺,轻蔑,鄙视,但是她还是为了孩子忍了一切,后面有一段独白,大概就是自从有了小孩她就不再是她,而是谁谁的妈妈。”

 

有了这些感知,他眼中顾佳这个角色很难用全职太太或者阔太太某个标签去概括,顾佳就是经过他生活周遭所有女性的一个角色,她沾染着这个人的忧虑,有和谁一样的自信,也有和某人一样的气质,因此这个角色走到他面前,是一个立体的人。

 

同一个群里,另一位只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到此剧的朋友,第一反应是“是背香奈儿被P掉的富太太那个剧吗?”,他对此剧最深刻的印象是下面这张截图,相信很多朋友也是一样。这位朋友承认,他一直以为按照这种套路,顾佳应该又是个“罗子君”式的全职太太,因为“中国电视剧中的全职太太好像都那样,无所事事,除了花钱聚会,没有压力,除了老公出轨。”


 



显然,剧情cut、台词拼接截图和社交论坛中,构建出了一个营销版本的《三十而已》。


这个版本高潮迭起,能填充人们对于他们陌生生活的想象,它们易传播,能“出圈”,但可惜的是,它们稳落俗套,也同样易成为人们恣意利用的低门槛素材,大家谈论它们,其实只想找个切入点和论据,谈论自己关心的事

 

比如,我们提取富太太这个身份,是想探知对有钱人生活的想象;比如,我们提取钟晓芹无力的婚姻,是想寻求在情感上各种不如意的共鸣;比如我们仅仅提取全剧“焦虑”的部分,只是想告诉自己没有不烦恼的人生,大家都有苦衷,以此在每个搬砖回家的路上,聊以慰藉。

 

而这种抽取,揉捏cut式解读,相对于原剧情来说,是上下文缺失的,也失去了剧本和人物原本的意味。

 

所以, 当我们习惯谈论国产剧的“悬浮”,是否要想想,是剧情悬浮还是讨论的悬浮?而这种悬浮究竟是某一方有意为之,还是传播、受众双方合力默契塑造的结果?

 

当然,被解读和被归纳,本就是所有作品的命运。只是,对于终于不再假大空的《三十而已》来说,有点点可惜的是,过于精巧揣度大众心理的cut营销,让很多人忘记了这部作品被解读和被归纳的前提应该是——被观看。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