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08:30

漫谈美学:美是什么?你的美丽可以打多少分?

我们今天的话题,什么是美?是什么造就了一张美丽的面孔,一幅吸引人的绘画,令人愉悦的设计或迷人的风景?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世界上存在普遍的美吗?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会让人觉得美?我们是否有可能度量你的美?这些令人困惑但又迷人的问题,已经争论了至少2500年了,人们也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包括哲学、心理学、艺术或数学在内的诸多领域,似乎已经被研究过许多次了。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尝试理解美的普遍性。他们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和谐与秩序构成的宇宙:无论是艺术品,生命体甚至城市,都由每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恰当比例所定义。


在希腊人之后,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也相信普遍之美,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这种艺术,至少很大比例的是依赖于表现形式的数学化特征,例如对称性、黄金分割比例等等,还有递归与分形等复杂结构特征。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就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是一名堪称全才式的科学家与数学家。因此,他对于“什么是艺术或美”,认为必须要有科学标准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普遍的美。


这种有关普遍美的观念,在艺术史上总是时断时续地被承认、被忽略,被争论。对于美的争论,如果要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其中有许多理论家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认为美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对于任何感知者都能产生可辨别的体验。这种客观主义的观点,激发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尝试,试图在已识别的特征中确定美的关键因素,还有这些因素的平衡和比例、对称性、信息内容和复杂性、对比度和清晰度。客观主义的美学观,在16世纪占主导地位,以至于艺术家们都推出了有关如何设计美的书,艺术家可以复制其他的元素并相互拼接起来,这样就能创造美的画面。


与此相反,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只要能取悦我们的感官,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美的。从这个角度看,美是感知者特殊品质的功能。那些试图识别美,认为美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的努力都是徒劳。这种主观主义认识,换一句话表达,那就是 “美在观察者眼里”,这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美的历史变化和文化相对性的基础。


然而,大多数现代哲学分析,都否定了这种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区别,而是认为美感来自于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可以称为互动主义。美是基于感知者的加工体验,这些体验来自刺激属性和感知者的认知,以及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作用。


那么我们不禁还是想知道,美究竟可以度量吗?我们能否获得一个一致性的标准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再次讨论一下这个跨越千年的难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