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的成功,是中国科技战最佳案例
2020-08-03 14:15

这个行业的成功,是中国科技战最佳案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亿欧网(ID:i-yiou),作者:黄依婷,头图来自原文供图


我国13所高校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哈工大被禁止使用“工科神器”仿真软件MATLAB,科研活动俨然被“釜底抽薪”;


华为遭到美国技术封锁,被禁止使用其技术和设备,步步紧逼,令世界侧目。


重压之下,信息技术产业究竟鹿死谁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有另一个高科技产业,在20年内完成了从 “大而不强”到“称霸世界”的蜕变历程,为中国科技产业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发展模板:


20年前,光伏市场还是欧洲厂商的天下,国内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规模均不足全球的1%,远远落后于时代;


20年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中国企业称霸全球,它们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产能,技术力压昔日海外巨头。


政策“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完美配合,让企业在恰到好处的“呵护”与锤炼中成长,最终蜕变为全球龙头。


从光伏“大国”到光伏“强国”,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对当下短兵相接的“科技战”究竟有何镜鉴?


两头在外,乍暖还寒


时间倒回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中国的光伏业,已诞生了多个组件大厂。无锡尚德、保定英利、天合光能等数十家厂商自2005年起相继赴美上市,市值均超1亿美元。


他们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是由无锡尚德施正荣的“首富效应”带动的。至2005年纽交所上市之时,年仅4岁的无锡尚德已跻身全球光伏企业前5强。其创始人施正荣,亦凭借140亿身价荣登中国首富,风光无限。


有尚德成功案例在先,国内光伏产业投资急速升温,不到两年,全国建立起十几个光伏产业园,数百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放至更大的背景来看,这场“光伏热”,本质上得益于国外“产业政策”创造的繁荣市场与经济全球化大环境:


彼时的欧洲,以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西班牙“皇家太阳能计划”为首的光伏产业扶持计划相继颁布,为光伏上网电价提供了十分可观的补贴。政策刺激下,欧洲光伏市场迅速启动,在2005年前后的几年里,欧洲多国光伏装机量保持了年均100%以上的高增速。


和服装、玩具等轻工业类似,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聪明”的中国厂商选择了技术和资本投入更低的组件环节切入。


中国厂商们买入进口电池片,用密封工艺稍稍加工形成组件,再销售给下游客户,凭借低廉的成本与强大的市场销售能力,迅速打开全球市场。


反观国内,需求市场却是“静悄悄”。自2001年“光明工程计划”以来,我国仅有几个示范项目启动,以解决边远地区居民不通电问题。除此之外,高成本让市场需求望而却步,再无厂商愿主动参与进来。


当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中国光伏企业终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欧洲市场需求因萧条的经济而迅速萎缩,西班牙新增装机量一年内从2758MW骤减至69MW。


据不完全统计,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有超300家光伏组件厂倒闭,一度只剩下50家左右。


一面是一蹶不振的海外需求,一面是尚未起步的国内市场。面对生死边缘的企业,国家该如何行动?


不同于飞机、超级计算机、精密机床等资本高度密集而研发周期长的产业,光伏行业门槛小很多——在下游组件环节,它更多依赖人力资本;在上游硅材料等环节,它的工艺并非不可攻破。


事后证明,我国突破多晶硅核心技术也不过三年时间。因此,研发周期短、人力资本需求高的特质,决定了光伏业具备巨大的“弯道超车”可能性。


而此前的中国光伏业,依靠独有的成本优势,已成长至一定规模。但要想超越欧美市场,实现“弯道超车”,似乎还欠一些火候。


于是,史上最强扶持政策——“金太阳工程”就此“登场”:


2009年3月,财政部和建设部发布文件,对光伏集成项目给予高达20元/W补贴;当年7月,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强,并网项目可享受50%的初始投资补贴,离网项目补贴更是高达70%。至2012年底,金太阳5期工程共核准项目6.33GW,累计发放补贴100亿以上。


强有力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规模仅次于德国与意大利,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依托海外石材厂而壮大的中国光伏业,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很快就实现了“弯道超车”



然而,猛药总伴随着强烈的“副作用”。补贴初始投资的方式虽然刺激了项目规模飞速增长,却带来了一系列弊病,让我国产业呈现“反微笑曲线”格局:


一方面,在组件低附加值环节,大量厂商集聚,贡献了全球50%以上的产能。他们大多从事着低端生产,供应着同质化产品,在产能过剩中艰难生存。


另一方面,在上游硅料等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虽然在有众多企业大规模投产,但技术却不如欧美厂商精进,以致成本是后者的1.5倍之多。


下游光伏电站环节更是乱象丛生,“骗补贴、拖工期、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业内人士回忆,“很多企业蜂拥而上,就像抓彩票一样着迷,拿到路条(项目通行凭证)的人,如同中了大奖,而中奖率还很高。” 


此时的中国光伏市场,一边是繁荣,一边却逐渐埋下隐患。昔日首富施正荣早在2007年便隐隐预见了结局:“欧洲本土企业凭借强劲的技术实力,势必会迅速达到产能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到那时,欧洲的大门也许就不会对我们敞开了”。


繁荣破灭,政策调转航向


2012年,施正荣的话得到应验,中国光伏业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冲击。


欧债危机的阴霾笼罩在欧洲上空,德、英、法等国被迫下调甚至取消光伏补贴,又一次引发市场需求大萎缩。而此时,中国组件厂商占据全球56%以上的装机量比重,对欧洲各国来说尤为刺眼。


于是,针对我国光伏企业,欧洲开启了所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最终裁定对中国企业征收18%以上的反倾销税,与15%左右的反补贴税。


技术与需求两头依赖海外,中国不得不为此买单:


一方面,因为高关税,中国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锐减,使得欧美市场对中国敞开的大门几乎再次关闭。我国光伏出口额从2011年的358亿美元骤减至2013年的123亿美元。


另一方面,在上游晶硅材料环节,“狡猾”的欧美厂商对中国企业发动了价格狙击战。


德国瓦克、挪威REC等巨头通过精准的扩产计划,让多晶硅价格几乎完全贴合中国企业成本价。这就使得原本技术就不精湛,成本还比欧美厂商高出一半的中国厂商几乎全军覆没。


保利协鑫能源2012年亏损3.5亿港币的业绩已是市场最佳。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因为此前扩产多晶硅而深陷债务泥潭,最终破产重组。当年死去的光伏企业多达100余家。


“惨烈”的局面让中国政府不得不反思此前过于政策产生的副作用:用补贴扶持起来的企业,如同温室里成长的花朵,它们的繁荣并非因为自身强大,而是“有形之手”托举。一旦市场“无形之手”稍稍引入竞争,它们便迅速衰败。


于是,政策开始调转航向,力图改变此前“大而不强”的局面:


备受争议的“金太阳工程”率先退出历史舞台。2013年5月,金太阳工程补助被要求全面清算。涉及到的310个示范项目中,有109个因为未能按期并网而被要求追回补贴,共计资金上百亿元。


取而代之的,是度电补贴政策。依据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新政将国家分为三类地区,分别予以不同的上网补贴价格。


为了安抚此前被清算的企业,财政部人员专门发声:“这不是结束,只是由一个不太合理的政策,转向另一个更合理的政策”“将来这些企业工程建成并网后,仍可用终端电价补贴的方式收回成本”。



从事前补贴转为事后补贴,标志着行业被正式引导进入“降本增效”主题。度电补贴意味着,企业要想盈利,必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确保项目建成。“低成本、高效率”成发展第一要义。


政策出台当年,全国光伏电站新增并网容量12119MWp,远远超过此前4198 MWp的累计数。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亦提高了35%。这些数字均表明工程质量大幅提高。


2015年,光伏“领跑者计划”出台,进一步加速行业技术迭代。


“领跑者计划”示范工程对光电转换效率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它促使企业不得不把提高技术放在首位,催生了PERC、大尺寸硅片等先进制造技术诞生。2015年设定的电池转换效率,早已是当前业内普遍水平。


解决了“反微笑曲线”后端环节低效高成本的问题,政策自然也要兼顾前端环节精尖技术匮乏问题:


科技部、发改委密集出台“863重点项目攻关计划”、“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政策,重点攻关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关。


这场产学研创新计划,充分调动了各路资源。洛阳中硅高科、江苏中能硅业等企业,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中科院金属所等科研机构纷纷参与。三年时间,我国终于研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多晶硅制备技术。


市场驱动,技术领先全球


“有形之手”逐步引导行业技术升级,“无形之手”的力量亦不容忽视。自2015年起,度电补贴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加速减少,伴随而来是市场力量加速崛起。2015年往后的光伏指数,无论是波动幅度还是频率,都强于以前。激烈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弱者淘汰,强者生存。


图片来源/万德


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单晶硅替代多晶硅之技术变革趋势:


2015年,隆基股份率先普及金刚线切割技术,令单晶硅成本大幅降低至与多晶硅几乎持平的位置,而转换效率比多晶硅高3%之多。兼具效率与成本优势,单晶硅替代多晶硅已是必然。


率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为首,开启了耗资百亿的单晶硅扩产计划。


另一面,多晶硅巨头旭阳雷迪却不堪剧烈下滑的价格而停产,台湾绿能更是因巨额亏损而退市。在近两年的硅片全球榜上,拥抱单晶硅路线的隆基和中环名列前茅,且名次逐年靠前。


“技术驱动”“降本增效”的行业主题已越来越清晰。PERC电池技术以高转化效率,反超BSF电池,成为市占率第一的电池技术。


积极研发并将其产业化的企业,如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在频繁创下最高效率记录的同时,亦巩固了龙头地位;高功率的大尺寸硅片,由于显著降低组件成本,而受到保利协鑫等企业竞相推广。


“有形之手”引导发展方向,“无形之手”引行业优胜劣汰.两者配合,中国光伏终蜕变为全球最强产业。


如今在光伏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国企业均占据龙头位置。在上游硅料环节,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稳稳占据历年全球前十榜单,而欧美MEMC、REC等企业正因为落后的产能和高企的成本而日渐衰退.


在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前十榜单上几乎全是中国面孔,我们的企业正将昔日海外巨头打落神坛。


当龙头企业带头促使光伏成本降至足够“亲民”之时,这个产业离它发展的根本目的,即光能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正越来越近。


“有形之手”淡去,加速登顶


2018年突袭而来的“531新政”,给了光伏产业一场厚重的“成人礼”。自此,光伏成本加速往平价线靠近,光能普及指日可待。


“531新政”的严厉程度超乎所有人想象。当政策扔下“限制电站规模”“大幅下调补贴”“执行无缓冲期”等一连串重磅炸弹之时,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政策颁布半年之内,万得光伏指数从174的高位急剧下降至74左右,数家企业百亿市值转眼间蒸发。


毫无意外,惨烈的价格战又一次上演。一个月内,产业链全线价格暴跌,光伏价格环比下降19.7%。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万得光伏指数仅在3个月后就开始迅速修复。暴跌的光伏价格引爆了海外需求,国内的龙头企业借此机会扩张海外市场,稳稳立于全球之巅,亦证明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从2019年一季度开始,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阳光能源等各环节龙头的毛利率均出现回弹,并在随后的几个季度逐渐攀升。


“成人礼”风暴后,再次下降的系统价格,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光伏平价时代”的曙光。


根据光伏业协会统计,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光伏系统价格平均每年降幅0.8元/W。按此速度发展,2020年成本将有望降至3.25元/W。


而依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测算,当系统价格达到3.25元/W时,除了宁夏等脱硫煤价格较低的地区以外,全国大多数地区光伏都能达到平价标准。



当光伏成本与传统能源持平之时,光伏发电有望全面取代火力发电,走入千家万户。到那时,可以想象,需求端将不再依赖补贴而增长,供给端则由于行业技术愈加成熟,龙头企业护城河加宽,而呈现更强大的抵御周期能力。


稳定增长的需求结合强有力的供给,光伏产业必将走出以往剧烈的周期波动,迈向快速成长的未来。


百战归来,再出发


回顾光伏20年历程,尽管风雨波折,但中国将产业政策与市场经济相配合,引导整个行业经历从“补贴”到“技术”的主旋律切换,亦完成了从“光伏大国”向“光伏强国”的华丽蜕变。


光能全面替代传统能源已近在眼前。光伏这个强周期波动行业,亦将随着“有形之手”的淡去和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地位愈加稳固,而走向稳定成长的未来。届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将散发愈加耀眼的光芒。


从光伏推及至其他产业,“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发展命运。在幼稚阶段,“有形之手”必然要形成“保护伞”,呵护企业成长。而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政策应引导企业往更高技术方向发展,并逐渐让位于“无形之手”,让市场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强者。


光伏20年经验与教训,或能给人们以启发,从绝望的谷底,到辉煌的顶峰,当下科技战的阴霾,定将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亿欧网(ID:i-yiou),作者:黄依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