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火了,东北机会来了?
2020-08-07 17:15

“内循环”火了,东北机会来了?

“内循环”背景下,东北重工业和农业的比较优势回来了!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关思滢(《财经》实习研究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段时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多次提及,上升到中长期战略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放眼全球市场,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如今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之下,当目光重新聚焦“国内大循环”,落寞多年的东北地区比较优势重现,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东北振兴。振兴17年,你是否还记得昔日的“共和国长子”?


一、上世纪“内循环”的功臣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受国际环境制约和本国内部先发展的驱动下,中国采取内向型发展战略。以高度经济独立为目标,以贸易保护为手段,形成内部的自我循环。


“内循环”在上世纪50年代就火了,一部分原因是冷战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中断,另一部分原因也是自身拥有丰富资源,而这份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东北地区。


建国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占比中不到三成,而那弥足珍贵的三成几乎全部由东北贡献。



据统计,1943年,东北生产着全中国88%的生铁,93%的钢材,93.3%的电,95%的机械。1945年,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的其余部分全部加起来却只占5%。


得东北者得天下。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之际,重工在手,天下大局已定。


但是,重工业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建国初期国家便立即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下大力气对当时极具资源、能力等比较优势的东北地区进行重点经略,让国内唯一真正完整的、具有现代化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先走一步。此时的中国,是毛泽东口中“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的中国。


在举国之力的建设下,东北工业没有辜负所托,“一五”期间,东北已开始为全国的工业建设提供工业设备、人才和经验,工业基地作用逐步显现。 




此时,东北主要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占比很大;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汽车制造厂、玉门油田、三门峡水电站和包头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钢材大量由辽宁省的鞍钢支援;黑龙江为全国工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吉林的化工产业基本满足全国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东北地区以全国8%的人口,带动14%的GDP增长值,贡献22%的工业增长值。


随着东北工业产量的迅速增长,中国第二产业占比逐年增加,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重工业的崛起使得我国在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经济对外的严重依附性.经济独立性得以增强。



东北地区因此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自身实力也稳步提升。1952~1978年东北GDP份额长年高居13%以上,一度达到18.13%的峰值,辽宁、黑龙江GDP长期位列全国前十,其中辽宁GDP长期位居全国前三、1954~1960年间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辽老大”。


东北为新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奠定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立下汗马功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东北成为中国再次与世界接轨的主要成本承担者。


上世纪80年代后,外向型战略为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发展生机,而与计划型体制化高度连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因地理位置受限,既无廉价劳动力,又无大量资本流入,加之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东北机械工业相形见绌,产业结构的转型从系统性松动陷入结构性困境。



经济学家周其仁将改革开放的过程描述成两个海平面的打通,政策壁垒放开后,国际市场有来有往,水平面逐渐趋近。当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经济要素放之全球市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胜出,而东北的引以为豪的机械设备产业则大量依赖进口。


当一个国家从本国市场出发时,则通常选择那些薄弱的瓶颈部门作为发展重点。而从国际市场出发时,往往要选择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作为发展重点。此时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反而演变成区域发展的束缚,落入国际市场的海底。在时代的阵痛中,“辽老大”昔日辉煌不再,GDP排名一再下降,老工业基地迎来大批下岗潮,顺应大势所趋的新生代逃离家乡。



二、新格局“内循环”下,比较优势重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内循环”战略开始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希望。当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上游资源、中游加工、下游市场都在国内完成时,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供给端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重工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存量优势十分明显。


无论是中东铁路修建时期的殖民地工业资本侵入、日伪时期的多点布局,还是新中国实施重化工业战略的先行集中投入与高强度开发,都使东北地区成为国际和国内少有的工业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集中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期,东北工业的发力已初步显现。从国家统计局的公报中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在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表现亮眼,分别以7%、6.9%的增长率远超中、西、东部地区。


在任何历史时期,生产资料部门都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关键保障,也是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东北的发电设备、高精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1/3,内燃机产量占全国的1/5。


所以,当聚光灯重回国内市场,东北的比较优势凸显,同时也包括产业链优势。对一个企业而言,它所要节约的不仅是人力、土地成本,还有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化要求下,电子产品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配件等相关设备的供给都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东北地区若能立足生产端,将帮助企业降低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东北地区既是企业产业链的后盾,亦是国家基本盘的保障,这一点在农业上也尤为突出。7月22日至24日,最高层在吉林视察时再次强调东北地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北大荒股票走势图,来源:东方财富网)


受疫情影响,越南、哈萨克斯坦等粮食出口大国开始警惕“粮食危机”,率先限制出口。大豆、燕麦和小麦等期货商品价格走高,“北大荒”股票自3月底表现强劲,显著跑赢大盘。


在我国粮食产品进口中,大豆进口比例最高,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4.86%。“大豆之乡”东北是我国最大大豆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45%~50%。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东北地广人稀的资源优势将成为中国实现米粮无忧的重要底盘。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图,来源:民生银行报告)


农业的高效率依靠大面积机械化生产,而机械化的前提则是较大的人均耕地面积。研究表明,改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经营规模较小普遍成为制约中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掣肘。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而人口不多的优势,使三江平原成为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有充足的富余外销。



2019年黑龙江以7503万吨的总产量摘得了全国粮食产量第一的桂冠,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东北地区以三分之一以上的平原优势,供应着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产出。


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内循环”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在内外局势下,这可能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国策,东北区域工农业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或将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中重现。


三、从乏力到发力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显示,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部分进口原材料、关键设备和零配件供应出现困难、价格持续上涨。加之中美贸易冲突、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问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



做生意讲究风险评估,当不确定风险扩大,交易成本提升,贸易就难做了。依托欧美国家贸易的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大省——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这将进一步放大“国内供应商”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


且东北地区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东北亚国家,黑龙江紧邻俄罗斯远东地区,辽宁和吉林紧邻日韩等亚洲外贸发达国家,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都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



疫情期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外贸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总理在“两会”回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愿意在经济大循环中建立中日韩小循环,东北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或将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增长极。


近些年东北经济持续低迷,GDP增长乏力,在以三大地带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经济关系调整期,国家已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调整、 改造与振兴摆到了重要位置。


自2003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并成立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两任总理亲自督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为重视东北振兴战略组织实施。全局性战略布局17年,如今或是时机成熟之时。


“内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一轮城市竞争拉开帷幕,历史的循环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东北地区也不可能完全复制曾经的辉煌自己。但函数条件已变,机遇来临,东北,看你的了。


资料来源:

【1】《从全国支援到支援全国——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2】《中国工业发展70年》

【3】《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5】国家及部分省市统计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关思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