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不会死去
2020-08-07 19:00

贝鲁特不会死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甘露,头图来源:《何以为家》


8月4日23点55分,黎巴嫩贝鲁特当地时间17点55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重大爆炸事件。截止到8月7日上午10时,已有157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


美国地质调查局收集的数据显示,爆炸产生的地震波相当于3.3级地震,实际威力更是大于3.3级地震。附近居民形容爆炸事故“就像一颗原子弹爆炸”。 


黎巴嫩总理和内政部长称,爆炸是由存放在仓库中的2750吨硝酸铵引发。这些硝酸铵已在仓库内放置了六年,总统奥恩在推特发表声明称,2750吨硝酸铵在仓库中储存6年而没有任何预防措施,这是“不可接受的”,并誓言对事故责任人“施加最严厉的惩罚”。 


黎巴嫩是一个充满了极端对立的和统一的国家,穆斯林和基督徒,破败与完整,古老与摩登,传统与现代,战争与和平。


饱受战争创伤的她如今再次遭遇不幸,但黎巴嫩人民乐观积极,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向上的意志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居民们奉献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爆炸前和爆炸后的贝鲁特港口对比



爆炸后的贝鲁特


“旧伤”上添“新痛”


8月5日,黎巴嫩贝鲁特一段感人的视频在网络流传。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爆炸后一片废墟的家中演奏《友谊地久天长》,身后是倒下的窗帘架和满地的碎玻璃。但老人仿佛对此浑然不知,为遇难者悼念的同时也奏出了“绝望之中的希望”。


许多网友被这段视频鼓舞,表示“贝鲁特永远不会死去”。


老人在废墟中演奏《友谊地久天长》


一个跟武汉差不多大的国家为何成为众家争夺的对象?这还要从黎巴嫩的地理位置说起。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往北走可以去往欧洲或者高加索地区,往南走则是广袤的非洲大地,若往东走,则是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她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你的军队来自何方,只要占领了黎巴嫩,就能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黎巴嫩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个发展中的国家有着超过7000年的文化历史,据说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还有着比耶稣、孔子还要长命的千年雪松,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不止有枪炮,更有古迹。


考古学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1~4万年以前,黎巴嫩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发展出了比较先进的石器工艺。他们不仅用石头做成工具,还做出了十分小巧精致的饰品。


大约4000年前,黎巴嫩地区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卡劳恩文化(Qaraoun),他们开始耕种土地,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占领了这里,建立了城市和王国。腓尼基人擅长航海和贸易,而黎巴嫩盛产雪松,非常适合造船。如今,雪松是黎巴嫩的“国家象征”,被印在了国旗和国徽上。


雪松是黎巴嫩的“国家象征”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先后统治过黎巴嫩地区;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大军从北边而来,占领了黎巴嫩。


在此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先后、反复地争夺黎巴嫩地区;直到192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将黎巴嫩的五个省份“委任”法国直接管辖。1943年11月,随着法国撤出,黎巴嫩才实现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对于许多不熟悉黎巴嫩的人来说,一提到黎巴嫩首先想到的就是“战乱”、“动荡”。的确,黎巴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无法免于中东政治纷扰。但黎巴嫩又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国家。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许多文明都在黎巴嫩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腓尼基人在这里发源、起家,希腊、波斯、罗马、十字军、奥斯曼帝国都曾在这里活跃过,在黎巴嫩随便一处古遗址里,很可能看到不同时期文明遗留的建筑。


不同的宗教种族在这里并存,在这里可以看到教堂和清真寺并肩而立。从贝鲁特基督区出发,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走到了穆斯林聚集区,一不小心又走到了亚美尼亚人聚集区。


也正是因为多元的文化,黎巴嫩比较自由、开放,不像一些伊斯兰教国家那么保守,很多人都夸迪拜开放包容,但黎巴嫩的开放更甚,在黎巴嫩的大街上,甚至能够看到穿着短裤,身材曼妙的女交警。


黎巴嫩的开放得益于宗教的多元化,黎巴嫩的痛苦也同样源自宗教的复杂性。北部的基督徒聚居区传统上工商业较强,与欧洲经济联系紧密。而南方的穆斯林聚集区以农业为主,长期相对贫困且难以获得政策扶持,经济问题再加上宗教纷争,导致了黎巴嫩严重的政治问题——宗教宗派主义。


政党不再以纲领划分,而在本质上以宗派划分,控制自己的聚居区,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根据中央政府的强弱而尽量扩大自己的自治权。


这些矛盾重重的政治势力容易为境外势力所影响,甚至是操控,而吸纳巴勒斯坦穆斯林难民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力量对比,并导致极端思想的传播。最终,黎巴嫩经历了漫长的内战和邻国以色列、叙利亚的驻军,留下了一地烂摊子,时至今日各个族群间依旧矛盾重重,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严重。


眼下的黎巴嫩,因新冠肺炎疫情陷于困境,社会矛盾突出,此次贝鲁特爆炸案让它在各种“旧伤”之上又添“新痛”。


西方媒体纷纷指责黎巴嫩国内的治理问题,比如称爆炸案背后是该国政府的无能,其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已陷入困境;有媒体提到黎巴嫩“教派权力、政治裙带网络和政治利益交换”等问题。


“为何在这样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地方储存硝酸铵6年?完全是因为我们国家充满了腐败。”法国一家媒体网站援引了一名黎巴嫩人说的话。


开在沙漠中的恶之花


战乱和治理的混乱给黎巴嫩带去伤痕,同时又给了它别样的魅力。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被称为“中东小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


贝鲁特(Beirut)最初的名称叫阿什特里特,其意为爱和美的女神,后来改称为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莱语中,“贝鲁特”是“多井之城”的意思,这是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溉农田用水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贝鲁特”,最后终于取代了“阿什特里特”这个名字。


知名的旅行杂志《漫旅》曾这样评述贝鲁特:“在一个饱受战火蹂躏和满目疮痍的地区,贝鲁特从沙漠尘土中拔地而起,拥有众多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奥斯曼土耳其时代建筑,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


这家杂志说,贝鲁特是“低调、非常值得一去”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贝鲁特从沙漠尘土中拔地而起,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


也难怪在2010年,著名的赫尔佐格和梅德隆事务所用一座繁复又精致的建筑“贝鲁特露台”来定义他们眼中的贝鲁特。


“贝鲁特露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座城市丰富而动荡的历史的影响,”赫尔佐格和梅德隆事务所说,“面对伤痕累累的历史,贝鲁特人民拥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希望能恢复该地区的活力,旨在重建和振兴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也正在进行中。”


贝鲁特露台


的确,这座城市的中心高楼鳞次栉比,绕城和穿梭高架将整个城市紧密地连接了起来。市中心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欣赏到一流设计师充满创意的建筑,这座曾经的中东巴黎风情十足,远方穆斯林清真寺的颂歌和隔壁基督教教堂的钟声糅在一起,竟也毫不违和。


整座城市突出于地中海之中,有着绝美的海岸线。城市里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让你惊叹的街头艺术。


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座城市聚居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极度热情的人们会让你一下子无所适从。贝鲁特拥有火热的夜生活,恐怖组织的据点,冬天的滑雪场,和巴勒斯坦人的难民营,你甚至不必到郊区,光是城市中心都很容易发现那些布满弹孔的墙体。光鲜靓丽的大厦背后往往就是破败不堪的贫民聚集区。


偌大的城市没有标准化的公共交通服务,高峰时期的拥堵和疯狂的司机踩下油门的轰鸣声令人发指。它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走私中心。


经历过25年的黎巴嫩内战后,目前的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狂热的派对和俱乐部文化中心,比基尼和阿拉伯Hijabs,传统的穆斯林习俗和国际化、现代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杂糅之地。


这股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传统其实由来已久,摩洛哥丹吉尔过来的走私香烟、塞拉利昂来的钻石、运往印度的黄金和鸦片全都集散于此,是那些放浪形骸、自我放逐的艺术家、作家、瘾君子、皮条客、军火掮客、黄金钻石倒卖商、走私商船、色情杂志摊贩的集散地。


赌场、妓院、脱衣舞俱乐部遍布港口区,反正只要是任何有利可图的买卖都会有亡命之徒在做。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处于没有总统、政府停摆的状态,可能恰恰是某种程度上的无政府主义才是催生城市民间活力的基因,也是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温床。


贝鲁特的Hamra区有大量的咖啡馆和艺术工作室,进步思想和前卫生活方式随处可见。1970年代内战之前,它被称为贝鲁特的香榭丽舍大街。现在,是一个拥有著名大学、酒店、带家具的公寓、图书馆、餐厅和咖啡店的商业区。


备受西方游客欢迎的Gemmayzeh区同时也是亚美尼亚人的聚居区时,保留了奥斯陆时期以及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沿街遍布着一排排的酒吧、夜店、画廊、书店、咖啡馆、唱片店、文身店、理发店、精致高级的餐厅、时髦的买手店、Pop-up Store等等,而港口区的Club吸引了国际一流DJ的光临。



这可谓是最为矛盾的一个城市。因为沿海而建,城里所有的房子都能看到碧波荡漾的地中海,风景绝对一流。难怪众多的西方人会把这座城市选为公司的中东总部所在。


但是内战的印迹也难以抹去,城里到处可见千疮百孔的建筑被废弃。


摄影师詹姆斯·克尔温(James Kerwin)记录下了这些已经变为废墟的殖民时期建筑,他将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失落的天堂”,正如贝鲁特被人遗忘的美丽。



选自系列作品“失落的天堂”


今天的贝鲁特人靠着他们的聪颖和勤劳,正在将一个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慢慢地建设成为一个美丽繁荣的国家。


贝鲁特人从来就不害怕战争,那几十年的战事如此纷乱,如此反复,于是老百姓干脆乐观面对,你破坏,我建设。


当然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失去过亲人,擦完眼泪,生活继续——当战争来临时,居民们会淡定地前往当地超市抢购生活用品,没有人露出丝毫的惊慌和恐惧,天上飞着导弹,地下埋着地雷,人们照样有胆量继续在海边游泳嬉戏、餐厅吃饭、街上乱逛,只是无法上班和上学……


此次爆炸事件之后人们依旧乐观,“店面清理得差不多了,再收拾一下争取今天开门营业,只是这破碎的门窗玻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装上。”


6日,在靠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的一个街区,一家快餐店老板说。那是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后的第2天,贝鲁特民众情绪逐渐平复。除港口周边及部分道路依然被封外,城市交通基本恢复正常。


爆炸发生后,黎巴嫩民众自发团结起来,相互帮助。


年轻人依靠社交媒体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自发组织起来,到港口区周边帮助清理道路;


穆罕默德·塔利布带领黎巴嫩民间救助团体“微笑与橄榄”的20多名志愿者,从黎巴嫩东部贝卡谷地来到贝鲁特,在港口周边地区帮助清理现场;


还有来自黎巴嫩其他地区的志愿者都在6日赶到贝鲁特,向民众免费发放食物。他们带来的移动厨房每天可以提供400份甚至上千份餐食。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他们计划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物。


这些新一代的贝鲁特人身上的独立和无私精神令人折服,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令人动容,他们抛开沉重的传统和历史的包袱,身体力行去建设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前仆后继的无私无畏者,贝鲁特不会死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甘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