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何爱看丧尸片?
2020-08-12 17:36

观众为何爱看丧尸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娜,头图来源:《釜山行》


在充满魔幻色彩的2020年里,电影市场的复苏时刻也十分“应景”。


今年4月末5月初,当全球影院普遍还处在停摆状态时,韩国成为了率先开启影院复工的国家,并接连上映了多部本土大片。在这之中,两部和“疫情”主题有些贴近的丧尸片《釜山行2:半岛》(以下简称为《釜山行2》)与《活着》,成了电影市场上最亮眼的存在。


《釜山行2》在前作高人气的基础上于7月15日上映,首映当天就吸引了超过27万观众前去观影。截止到上周末,该片已在全球范围里获得了超4000万美元(约2.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问鼎当下韩国的票房冠军。在全球观影市场还普遍处在停滞的情况下,该片的成绩属实十分耀眼。


 《釜山行2》


另一部丧尸片《活着》则讲述了在一个病毒感染蔓延的城市里,极少数活着的人们必须为生存而战的故事。该片于6月24日上映后,5天内观影人次就成功突破了100万人次,如今累计取得了超过134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然而和票房的火热相对的,是影片不佳的口碑:截至毒眸发稿前,《釜山行2》与《活着》的豆瓣评分均为5.6分(IMDb评分分别为6.0和6.1)。不仅仅要远低于《釜山行》8.5的豆瓣评分,甚至还达不到及格的水平,不少看过相关资源的影迷都表示“大失所望”。


豆瓣网友对《《釜山行2》的评价


口碑不好却大卖,成为了这两部影片的共性。追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影院纷纷陷入停摆后,院线新片极度匮乏,而《活着》《釜山行2》的出现不仅仅满足了观众们对于新片的期待,同时丧尸片这类包含灾难元素的影片,也和当下形成映射、极容易激发人们对于现今大环境的思考与共鸣。


另一方面,丧尸片一直是全球范围里(尤其是亚洲地区)比较热门的影片类型,口碑不好但大热的情况屡屡出现。以中国市场为例,2017年《生化危机:终章》映后,虽然豆瓣评分只有6.5(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也停留在37%),但上映首日已达2.08亿元,仅用一天就轻松超越了该片在北美上映一个月的总票房(2655万美元),最终的国内票房为11亿,是迄今为止票房成绩最好的批片之一。


丧尸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文化图景,为何总能打动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当韩国、日本等国家陆续推出有代表性的丧尸片后,中国市场上是否有可能诞生更精致的本土丧尸类型片?


丧尸片的“核心”是人性?


“动作场面有了更大的升级,有了更多的汽车追逐戏份,但紧张度和故事完整度反而是在减弱。”


这段来自豆瓣上的影评,或许是大多数看完《釜山行2》的影迷都会有的感受。和前作在高铁上几乎完成了所有剧情相比,延相昊导演在第二部的场景设置和视觉效果呈现上,显得更加多样也更加成熟。可是当视觉轰炸结束后,细究故事文本就会发现,第二部似乎陷入到一味追求视觉冲击的窠臼里,关于人性复杂表达的元素却在减少。


在一些影评人眼里,四年前的《釜山行》之所以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不仅是因为场景的调度,更多的是片中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对人性和政治进行批判。比如孔刘主演的基金经理,从一开始的利己主义者,到最后愿为拯救他人牺牲自己,将伦理道德、人情世故全部一一放进了故事里。


《釜山行》(豆瓣评分8.5)


类似的问题在《活着》中也被暴露无遗,虽然整体场面看似很酷,可是在场面和刺激之外,整个故事的内核却显得有些单薄,故而引起了不少批评。


不过也有反对声音认为:“丧尸片通过血腥、残酷的画面情节,建筑出了和其他恐怖电影不同的世界观,该不该表达人性很重要吗?”


是否重要,或许从丧尸片的起源里可以略窥一二。


虽然“丧尸”在西方影视作品里一直是“大明星”,但“丧尸”一词却是来源于海地巫毒教的舶来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死去之人的亡灵”。


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丧尸片是在1932年出现的《白色丧尸》,讲述巫毒教的巫师通过巫术将人变为丧尸的故事。但这部影片里的丧尸不具备“活死人”的特点,只是被巫术复苏后进行机械的劳作,因此从影片类型和表达主题上来看,和当今的丧尸类型片还有很大差距。


直到1968年,由乔治·A·罗梅罗所执导的《活死人之夜》的出现,才让外界第一次看到了被病毒感染的丧尸,在一种毫无自我意识的搏杀中,被感染变异者开始追逐人类并生食血肉,而被咬者感染后也会沦为新的丧尸。这些丧尸特性的确立,为之后的丧尸片建立起了基本的范式和框架。


《活死人之夜》


《活死人之夜》在匹兹堡的富尔顿剧场进行首映时,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而这种新奇的视觉体验也很快在成为了一个新话题,让丧尸成为了美国社会里备受热议的形象之一。


最终,这部成本仅有11万美元的黑白电影获得了近3000万美元的利润,让整个好莱坞为之震惊。随后这部影片也被翻译成超过25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发行,更被美国电影学院选为百年影史里的佳片。


影片成功后,罗梅罗趁热打铁,接连在1979年和1986年推出了《活死人黎明》与《活死人之日》,构成了自己所创作出的“丧尸三部曲”,进而为之后的丧尸片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创作基础。


自此之后,类似题材的作品在西方多个国家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丧尸片也成为了电影市场里炙手可热的类型之一。


《活死人之日》


随后一段时间里,北美接连涌现出了《外星丧尸》《死囚房间》等同题材作品。但直到这一时期为止,血腥、视觉刺激还是丧尸片最大的卖点。并且观众们很快发现,这类影片基本都还在罗梅罗所设立的创作范围里转圈,依然以丧尸入侵家园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没有太多的新意与变化。


虽然电影人也开始在创作中进行了更多创新的尝试,比如杂糅了科幻、喜剧元素等,但依然没有出现能与《活死人之夜》相媲美的佳作,丧尸片创作也一度陷入了低谷期。再加上千禧年之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日常生活以及电影的拍摄方式。从视听效果到主题表达,丧尸片也到了不得不有所改变的时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终于等到了另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丧尸片。


2002年,由同名经典游戏改编而来的电影《生化危机》横空出世,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秘密的科学实验室里,生物科学家们因为感染病毒陆续变为丧尸的故事。不仅突出了生化的元素,表达出了对科技发展灾难性后果的担忧,而且加入了更多人性的善恶,以及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探讨。


《生化危机》


在更具创新性的视觉和主题表达下,《生化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1亿美元的总票房。而几乎也是从《生化危机》系列开始,人类自制的生化病毒逐渐成为电影里“最流行”的丧尸肆虐原因,人们开始“承认”很多问题的源头都在人类本身,进而完成对丧尸片内核的一次重要迭代。


不仅如此,由于《生化危机》推出的系列作品题材新颖,且在制作上具备了现代工业化的水平,借用了大量电子特效和电脑图形合成技术,让丧尸片兼具了更强的观赏性和商业娱乐特性。技术的进步和商业上的成功,进而激发了多国与地区开始尝试丧尸片拍摄的热情,其中韩国便是主要阵地之一。


最早的韩国丧尸片发轫于1981年与中国台湾合拍的《怪尸》,故事内容也大体是在模仿罗梅罗的丧尸三部曲,而这种纯好莱坞式的故事架构在东方的市场里,并没有在当地引发太多波澜。


直到新世纪后,《生化危机》的走红,重新燃起了韩国人对丧尸片的热情,韩国导演们也拍出了《突然有一天之黑暗森林》《邻家丧尸》《丧尸先生》等多部丧尸片。


《突然有一天之黑暗森林》


这一时期的韩国丧尸电影开始有意识地糅杂一些黑色幽默和现实元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渲染恐怖。但相比于同时开始崛起的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犯罪类型片,这类电影在整体质感上还是存在很大不足,内容深度也依然有所欠缺,更核心的卖点还是惊悚、刺激。


直到2016年《釜山行》的出现,韩国主流丧尸片才算真正开始不仅仅只是讲恐怖故事,亦或者做好莱坞丧尸片的简单复刻,而是利用末世的舞台设定,讲述灾难下的人性故事,甚至还折射了韩国当下所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颇具现实意义。


因此影片一经上映便在韩国掀起舆论风暴,首日更是以超过87万的观影人次,刷新了韩国影史首映日的最高观影人次纪录,进而成为了当年韩国最高票房纪录电影。


目前在豆瓣评分达到8.5分,甚至于很多人看完后都高呼:“丧尸片再也不是西方的专利了。”


《釜山行》


《釜山行》之后,韩国在这一类型上也找到真正适合本土的内核、落点,甚至于丧尸也开始成为韩国影视作品里十分重要的元素,进而诞生了轻松幽默的喜剧丧尸片《奇妙的家族》,以及Netflix在韩国推出的本土化丧尸题材影视剧《王国》等。


近期上映的《釜山行2》《活着》,虽然在价值、故事内核层面饱受诟病,但从类型上来看仍和《釜山行》一致。同时现有的差评也意味着这类影片的主流观众,已经将视效之外的价值内核,作为其观看这类电影时必须要去追求的一种深层体验。


中国会有好的丧尸片吗?


“人性”和“现实”成了当今主流丧尸片的重要内核,但在把握这个主题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元素——本土化。


起源和成熟于西方电影市场中的丧尸片,如今能在亚洲市场落地繁衍、成为热门题材,除了刺激的剧情和震撼的视觉冲击外,更是因为相关元素与本土化进行了充分结合。


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如今所推出的丧尸片虽然“起源自”《生化危机》系列,但不再是单纯去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亚洲观众追捧的也不仅是丧尸片在表达上的形式,更多的是背后传递出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凭借《釜山行》名声大噪的延相昊导演,在拍摄《釜山行》时曾对媒体说:“丧尸电影在韩国是不常被拍摄的类型,要如何把它与韩国本土的东西连接起来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在《釜山行》和《活着》里都能看到,无论是剧情的转变还是人物的选择,看似体现出了小人物在面对危难时的境遇,但角色背后包含的是东方文化对于伦理道德以及人性的重视。


《釜山行》中男主的自我牺牲时刻


因此,亚洲的丧尸片常常会被认为是“寓言伪装的类型电影”,构建起了一个独有的内在深度。在画面和价值观的配合下,丧尸片源源不断的吸引用户走进影院,享受视觉的盛宴,进而引发对于人类本身、环境等周遭一切的思考。


特别是今年年初全球受到疫情的影响,无数家庭受到了巨大打击。因此韩国文化评论家金承满便认为,《釜山行2》《活着》这两部影片描绘了一种未知病毒,而这种病毒感染了他们的邻居甚至整个国家,与目前持续约六个月的新型冠状病毒不谋而合。“电影以具象的方式表现了这种恐惧”,人们也希望通过观赏电影平复现实的经历,这正是吸引韩国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


由于文化背景相似,韩国这类丧尸片也常常能触动到中国观众。所以即便无法第一时间走进影院观看,但国内观众对于这两部丧尸片也有着很大的热忱,《釜山行2》上映初期也曾登上过微博热搜,目前豆瓣有1.7万人参与了评分讨论。而在一片热闹的讨论里,也有人会提问:中国能否诞生类似的丧尸商业片?



事实上,华语影视产业里也是有类似丧尸作品的存在。只不过,说到华语“丧尸片”,很多人或许会率先想到港片鼎盛时期所诞生的大量“僵尸片”。


西方的丧尸起源于巫术,而东方的僵尸则于唐代起,就已经存在于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了,到了明清时期,多部怪谈小说中也都会提及“尸变”的元素,这和丧尸有着相似的机理。


华语僵尸片便是在此基础上,吸取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对于尸变的描述进行的延展,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工良导演就制作出了以《午夜僵尸》为代表的一批以吸血僵尸为题材的影片。不过彼时的僵尸片更重视恐怖、猎奇,娱乐意味寡淡。


直到80年代出现了由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里,突出了功夫、喜剧片等元素,获得了超过2000万港币的票房、位列同年票房第七,并被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被评为1985年十大华语片之一,僵尸片才走进了主流之中。


然而由于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电影产业逐渐开始走向没落,和警匪、功夫等港式类型片一样,僵尸片也逐渐走向消沉、没能再衍化出新的经典之作,也没有打破原有的创作框架。


林正英凭借多部僵尸题材的影片走红


不过如果从影片类型上来进行判断的话,港式僵尸片和丧尸片并非同一类型的电影,虽然二者都具备了尸变等元素,但前者更多致力于表现僵尸横行下的恐怖元素亦或者功夫武打戏份,偏向于恐怖、惊悚片;而后者则是希望借助丧尸潮去渲染末日废土的氛围、世界观,本质上更贴近于灾难片。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在华语电影历史中,丧尸片的“戏份”并不是很多。而到了今天,在丧尸影片再度开始风靡的情况下,虽然可以看到大家对于《生化危机:终章》《釜山行》的狂热,但却难见好的国产丧尸片。


对此有从业者告诉毒眸,一方面是因为丧尸和僵尸题材的作品在立项阶段程序比较严格,另一方面也是国内在相关内容的本土化上还在做尝试,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风格和立足点。


在此背景下,网生作品便成了同类型题材最好的试验田。


有位网络电影公司的负责人曾告诉毒眸,多年前其公司开始涉足网络电影生产时,对各平台上的热门影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很多老的港式僵尸片与海外丧尸片有着极高的热度,尽管很多影片已经历史悠久,放在今天来看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受此影响,其公司最初所参与、开发的网络电影里,有不少都是僵尸、丧尸题材的电影。


现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华语丧尸片,跳转出来的词条里,除了一些港式僵尸片和恐怖片外,很多真正具备丧尸片元素的电影都是网络电影,如《疯狂吞噬者》《末路还生》等。尽管从质量上而言,这些中小成本影片普遍还比较粗糙,但从用户反馈来看,不少影片在类型和设定上,已经在向主流丧尸类型片靠近。


“影片普遍还比较粗糙”


最重要的是,借助这些看似粗糙的探索,从业者们也能渐渐发掘出一些可被借鉴的模式。


一位参与过国内某部丧尸片制作的业内人士告诉毒眸:“例如我们在创作时会避开‘丧尸’的说法,从剧本阶段起就是叫‘感染者’,意思是感染了病毒。在拍摄、剪辑时,也会对攻击感染者、感染者正面特写的镜头做特定的处理,避免过度渲染。因为作品是不分级的,会面向全年龄向受众。”


当然,对于怎么在框架之内处理好丧尸类型的作品还是一个学问,尤其是想要进阶的话,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复实践。该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内影视文化里没有比较成熟的丧尸文化和模板,所以对于丧尸设定和世界观的搭建等,是需要花大力气去筹备、策划的。“如果前期没想明白没达成统一,拍出素材到时候剪出来会发现有矛盾和逻辑不顺。”


此外在拍摄、制作层面,由于这类影片往往场面宏大、人数众多,故而会涉及到对于群演的训练;在场面和动作渲染时,该怎么权衡表达和规则,需要更成熟和创新的镜头语言;以及最重要的,该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落点,去做本土化的落地……这些都是在追求市场热度、商业价值之外,相关从业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喜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之下,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网络剧集《无主之城》这样比较有特色的中式丧尸题材影视作品。虽然是国内影视作品的试水之作,在剧作层面也存在一些不完美,但对于科技的思考、人性的探讨和镜头语言与内容表达方式的探索,都为之后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参考。


网络剧《无主之城》


“希望大家不要刻意为了拍丧尸而拍,而是要加入更多的符合当下的思考。”一位业内人士和毒眸分享道,起初观众或许会因猎奇而观影,但丧尸片可以成为人性的试验场,进而带着观众思考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而这也是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能不能在中国市场真正找到落脚点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