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输给太原东莞
2020-08-14 12:56

一线城市输给太原东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余蕊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难得有机会,太原可以作为北方的城市代表,东莞也能稳定输出,力压一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2019年,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北京综合指标位列前五,其中,太原、东莞和长沙均是连续三年跻身“五虎将”之列;此外,西安便利店保持高速增长,此番以24.6%的成绩领跑36城。


有人总结,服务民生、便利消费这件事,一线城市没有绝对的优势,便利店里,藏着另一种城市格局。


自201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便利店已成为部委和各地政府在扩内需、促消费时的“高频词”。就在上周,商务部再次加码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


通知提出,到2022年,全国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店总量达到30万家,中等以上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少于200家门店,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门店的比例不低于30%(含无人零售店)


为了更准确地观测各大城市的表现,我们对比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自2014年起发布的五份“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希望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中看到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城市的进步与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2015年为“中国城市便利店服务指数”,研究对象是便利店开展的便民服务,故不纳入此次分析;


同时,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观测对象实为2019年的发展情况,与“2017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对应当年情况有所不同,或涉及统计口径变化。(城叔特地向该协会求证,但未获明确答复,摊手)



图片来源:太原发布


整体来看,东莞是唯一一个连续5次杀入五强的城市,厦门、长沙、太原紧随其后,均有4次入围,并分别有1次登顶。


历次便利店指数综合指标排名前五的城市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计算方法,排名主要依据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营业比例以及政策支持等四项指标。


总指数=增长率指数*30%+饱和度指数*40%+24H指数*10%+营商环境指数*20%


增长率=(2019年门店总量/2018年门店总量-1)*100%


饱和度=该城市总人口数/2019年该城市门店总量


24H比例=该城市24H总量/该城市门店总量


基于这套评价标准,太原迎来了少有的“高光时刻”,不仅力压四大一线城市,更成为北方城市的代表。


城叔此前写过一篇文章,《论在北京,找对象和找便利店哪个更难?》当时便有人提出,北京便利店贫瘠的原因在于三个“半”——季节原因造成的“半年的生意”,城市规划带来的“半条马路的生意”和生活习惯只能做“半天的生意”。


事实上,不仅仅是北京,北方的便利店数量整体都要低于南方。那么,为什么太原没有被北方寒冷的冬季困住?太原的便利店为什么不是“只有半天生意可做”?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太原的便利店指数这么高,最核心的原因是消费者习惯问题。


公开报道显示,在太原,连锁便利店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据山西晚报报道,1998年,第一家“唐久便利店”在太原开业。这是唐久便利董事长杨文斌在考察日本市场后所做的一次完美“转型”。


在日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便利店并买到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比如品类丰富的应季鲜食、缴纳水电燃气费、打印复印资料、冲洗照片、购买电影票,甚至提供免费厕所,也就是说日常消费需求都能在便利店解决。


“要让太原人享受到发达城市的便利,这是我开便利店的初衷。”杨文斌说。


业内也普遍认为,太原能够打破“北方便利店荒漠”怪圈,主要得益于唐久便利和金虎便利两家本地龙头企业的加持。


太原2019年拿下头名时,当地媒体曾报道,通过摸索太原人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唐久便利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经营内容趋向高档化、快餐化,如成立“面包工厂”“鲜食工厂”等。


唐久不仅在太原开设了近千家门店,还在西安开设了近200家。报道称,“据唐久便利总公司统计,一年有1亿多人踏入唐久便利,平均每天接待35万人。


金虎便利则采用多品牌化经营方式,把早早快餐、今度烘焙两个品牌融入金虎便利店中,解决消费者对鲜食、快餐的需求,并且把品牌连锁便利店行业发展扩大到山西全省,“以每月增加30家左右连锁店的速度发展壮大,全省门店共1000余家”。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便利店top100》中,唐久和金虎分列第13、15名,旗下分别拥有1580家、1391家门店。


太原市商务局商贸发展处一位负责人此前还表示,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便利店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太原的人均GDP已突破1.3万美元,“太原便利店行业迎来了爆发期,鼓励支持便利店发展正当其时。”该负责人说。



作为最接近生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的密度极大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便利感。


早在2014年发布首份“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时,发布方就特别提到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所处的水平——


2012年,每28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中国台湾地区每2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从本次统计结果看,我国便利店的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东莞、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平均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其中东莞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但从总体看,大部分城市在5000人以上的水平,有的城市每2万人甚至3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


如果以每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作为分界线,2014年仅有东莞、上海过线,而最新指数显示,2019年共有五座城市迈过这道门槛,分别是东莞、长沙、太原、深圳和广州。同时,跨过“5000人/店”大关的城市数量,也从2014年的6个增加到了2019年的15个。


单独来看,东莞更是连续五次拿下“饱和度”第一。


历年便利店饱和度排名前五的城市(单位:人/店)


最新数据显示,在东莞,一间便利店可以覆盖到1242人,优于深圳(1731人/店)、广州(2803人/店)、上海(3769人/店)、北京(8889人/店)


也因此,有人给东莞贴上了“便利店之都”的标签。是什么撑起了东莞的高密度?


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连锁品牌的存在。


在《2020中国便利店top100》上,总部位于东莞的美宜佳、天福分别排在第2、4位,对应门店数量为20706家、5360家。值得注意的是,另外突破2万家门店的便利店皆是加油站型便利店(易捷和昆仑好客,分列第1、3位)


公开资料显示,美宜佳便利店,由东莞市糖酒集团控股。1997年成立以来,门店发展以广东为中心,布局全国,截至去年7月,已进驻15个省市的20多座城市;


98%以上的门店是特许加盟店,24小时门店占比70%;


在便利店主营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包括食品加工、常温物流、冷链配送、商贸、信息科技、便民金融等在内的延伸产业,完善便利店及配套产业。


有分析指出,和外资便利店以白领为主要消费群体不同,美宜佳、天福等本地连锁品牌意识到东莞的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应该有更接地气的消费习惯,因而在不同区域做了差异化布局。


一个可供参考的对比数据是,美宜佳在东莞的门店数量超过3000间,而全家、7-Eleven均不到40家。



对行业而言,在零售业的变革浪潮中,便利店不断注入新概念、新技术,再加上资本的助推,高增长是肉眼可见的。


2019年便利店增长率超过10%的城市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55.6%,大部分城市便利店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其中,西安的增长率达到24.6%,是所有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其次是北京(21.62%)和厦门(21.02%)


从五份指数看,2016年曾出现过一次明显的“集体扩张”,有16个城市的便利店增长率超过20%;从2017年开始,西安连续3次增长率超过20%;北京最近两次的便利店增长率也超过了20%。


此前,有业内人士分析,西安便利店数量的快速增长既是因人口增加,也是对前些年市场缺口的补充。特别是近几年西安城市扩建形成了更多商圈和居住社区,给便利店扩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对于一线城市的便利店们来说,面对高企的成本、激烈的竞争,则更应该把目光对准功能叠加,提高坪效。


商务部早前公布的一份工作简报显示,2019年前8个月,北京共新建和规范提升品牌连锁便利店673家。连锁便利店开展乙类非处方药品零售工作取得进一步突破,已有58家连锁便利店取得了经营板蓝根、电子血压计、医用防护口罩等乙类非处方药和二类非医疗器械销售服务资质。


今年1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涉及简化药品经营审批手续、开展简化烟草经营审批手续试点等多项举措。



去年3月,便利店和停车场、便民市场等一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明确需要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从现有的13万家连锁便利店增至2022年的30万家,一线城市还有机会翻盘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余蕊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