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自曝切胃的杨天真,为什么让我“细思极恐”?
2020-08-15 19:15

35岁自曝切胃的杨天真,为什么让我“细思极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林尉,编辑:燕妮,头图来自:《女人三十加》节目截图


一、该不该为工作牺牲身体?


最近热搜上得最勤的人,大概就数杨天真了。前两天,杨天真说了一句话,引发热议:为什么不能为了工作,牺牲身体?



视频里,杨天真说她妈妈经常嘱咐她 ,不要为了工作牺牲身体。但她却很想反驳:


“为什么不能?身体就这么重要吗?如果我就活到30岁,每天都活得很精彩,我也很好啊。”



网友马上发现了不对劲:问题是,你牺牲身体,就能赚钱。我们牺牲身体,钱不够看病,还得丢工作啊。


随后,杨天真就发文回应,说这只是个人选择,没有让大家模仿的意思。还配了张图,是她刚做完切胃手术,躺在病床上。



“我选择,我牺牲,我承受。这是生命里流淌着的孤勇与偏执。”


这话乍一听,是不是还有点煽情和热血?于是很多网友听完后,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有人说,活着,就是要让自己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互相尊重就好。


不,不是的,朋友们。为工作牺牲身体≠让自己价值最大化。


杨天真的生活,也远没有她微博里描述得那么浪漫。杨天真说,她做手术切胃,是为了控制糖尿病。


在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里,她曾经当着张雨绮的面,掏出针给自己打胰岛素,把张雨绮吓一跳。



因为工作压力大,她已经患糖尿病6年了。这意味着从29岁起,整整6年时间,她每顿饭前都要注射胰岛素。而这次切胃手术如果不奏效,她还要这样打一辈子。


杨天真说,如果拼命工作,活到30岁,每一天都很精彩,也很值得。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你不精不彩活到30岁,还病痛缠身。


剩下70年,你想死死不了,活也活不痛快……

 


某种程度上,杨天真其实是那套“拼命文化”的牺牲者。但可悲的是,她又用一套说辞美化它,自欺欺人。


在书单君看来,这种美化,才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因为它表面浪漫、自洽且无害。但骨子里,它和马云站台996,张朝阳推荐4小时睡眠法,并无分别。


二、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在所有活法里,最不该提倡的,就是为工作牺牲身体。而最荒谬的,就是还要以“自愿”之名。


请问杨天真的工作,是她一个人能完成的吗?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是杨天真,她要用30年时间,做完100年的事情,那么你的工作强度会变成多少?


下班到点了,结果老板要开会,你加不加班?即便你不加班。但你旁边工位的小王小李小吴,都自愿加班,你加不加?



加呀,不加怎么办?今天早上,书单君还在车上听到广播里一个段子,说的是单位里体检,除了一个同事,心肝脾肺肾,哪哪都是健康的,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


然后第二天,经理就把这个人辞退了。问为什么,经理说:这人心肝脾肺肾都这么健康,肯定是不认真工作,偷懒了。


对此,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名言:


“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不加班就被淘汰,于是你也只好拖动着疲惫的身躯,“抛家弃子”,加入996的行列,开始拼命。


这,就是加班文化的诞生。



你说第一个自愿为工作牺牲身体的人,有错吗?没有错。有人想要健康和生活,就有人想要拼命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活法的权利。但问题是,一旦“杨天真”们开始竞走,很多人也就不得不跟紧步伐,不然就会掉队。


就像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的一个比喻: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最后,其它都没变,但所有观众都只能站着看完整场电影。


这,就是这几年很火的概念,“内卷化”。放在职场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强度都会变大,但回报却没有变高。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网上有张截图很火。某互联网大厂去学校招聘,称自己公司平均年龄都很年轻。结果有人问:“那你们公司年龄大的都去哪了?”



不能拼命工作的会被淘汰;而拼命工作的职场老人,也会由于不断升职加薪,丧失性价比,最终也被淘汰。


天道好轮回。这个道理,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年多前就说过了: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越努力越忙,不是单纯的,某一个人的选择自由。而是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丛林战争。


三、“美丽新世界”的恐怖预言


有人可能会说,那怎么办呢?难道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过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有时候,看到规则本身的不合理,就是一种警示。


在杨天真身上,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不是她的某一句话,而是她整个人的状态:她不认为“为工作牺牲身体”不合理,甚至把极高的工作强度视为幸福。



为了工作,她不仅可以牺牲身体,甚至戒掉了情绪。杨天真说,自己目标感非常明确。目标需要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不会在意过程中,自己有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只看结果。



这是一种把自己高度“产品化”的人生。她让我想起赫胥黎的名著:《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中,虚构了一个可怕的社会:公元2532年,每个人都被变成了“流水线生产出来,适合流水线”的工业产品。


我们从受精卵开始,就注定了一生。“阿尔法”是高级阶级的,从事研究类工作;“阿普西斯”是最低级的,从他们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就被注射药物,破坏掉智力,因为他们要从事体力工作。


社会的正常运转,永不停止的消费,是所有人的唯一目标。维系美丽新世界运转的药物,是“嗦麻”。

 


这是一种神奇的药物:


来一颗嗦麻,你就会远离痛苦,迅速摆脱懒惰、贪婪、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和充沛的生活热情。


《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所谓反乌托邦,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坏地方,它寄托的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并不存在,但赫胥黎预言,这很可能是人类的未来。


美丽新世界的创世主,是“福特”,卖汽车的那个福特。


为什么会是他?

 


赫胥黎写《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是1931年,而在1908年,发生了一件惊动世界的大事: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了大量T型汽车。这种汽车的上市,很快就取代了马车,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


2015年有一份数据显示,福特公司拥有19万员工。这19万的劳动力,本可以从事农业,为全世界种植植物,养活上百万的人。


但实际上呢?他们却在拼命工作,为的是制造更多的汽车。这也就意味着,其他人也要拼命工作,为的是赚钱买车。


这种劳动力的“浪费”,是双向的。


<T型车组装流水线>


所以我想,赫胥黎对创世主的设想,反映了他的一种警示:人,应该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被物所主宰。


试想一下,你为了工作牺牲身体,真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吗?那样的“个人价值”,是谁来定义的呢?


为什么30岁前买上汽车,就是实现个人价值?30岁了连车都买不起,就是没有实现个人价值?


如果我们为了最高效率的生产,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阉割了所有的情绪,那和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才是杨天真事件中,最让我胆寒的地方。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跟你的女儿说,别只顾着工作啊,注意身体。你女儿说,妈妈,为什么我不能为了工作牺牲身体,我就想活30年。


如果人人如此,那么这个社会是病态的、非人的、令人恐惧的。


那样的世界,将是赫胥黎预言的“美丽新世界”。


所以,我反对宣扬“牺牲身体论”。反对一切把自己产品化,却还说成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化。反对一切被加班文化裹挟的无意识。


赫胥黎的警示,必须要让更多人听到,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不会迎来那样的一个美丽新世界。



图源:《我,到点下班》、《女人三十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林尉,编辑:燕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