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还分男女版: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女生不适合理科?
2020-08-21 16:05

教科书还分男女版: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女生不适合理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头图来源:《隐藏人物》


上个月,阿联酋的“希望号”升入太空,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个成功发射的火星探测器。


“希望号”将让人类首次可以全面探测火星的大气层的样貌,并有希望解开火星是如何从曾经和地球一样有江河湖海的蓝色星球变成如今贫瘠荒芜的状态的谜题。


但国内报道中很少提及的是,这样一个让全世界振奋的大型科技项目的副总负责人,是一名阿拉伯女性——莎拉·阿米里(Sarah bint Yousif Al Amiri)


同时,她还是阿联酋的政府科学委员会主席,内阁高级科学部长。可以说,她是阿联酋科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莎拉·阿米里 | Ziga Mihelcic, WIRED


更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号”项目中,核心团队成员80%为女性科学家,整个项目中参与的阿联酋籍员工34%为女性,各项目组负责人中一半副职也由女性担任。


这不仅打破了我们对阿拉伯世界女性地位的许多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也挑战了人们关于女性对高科技贡献的传统认知。


在这个“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年代,STEM (Science科学,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数学) 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的竞争力,都前所未有地重要。


可是,当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女性都已经扛起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大旗时,国内的女性仍然常常被淹没在“女生不适合理工科”的印象里。


就在前两天,华东师大出版社宣布出版了一套针对女生和男生不同版本的数学教辅用书《男生女生学数学》,“男生用蓝版,女生用红版”,并声称是针对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不同的特点而定制——比如,让女老师为女生多讲一些解题过程,让女生“更好接受”。



此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巨大争议,这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的做法无疑只会徒增消极影响。根据目前的最新消息,由于“争议过大”,出版社已经决定终止出版该系列书籍,不再发行。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在理工科或STEM领域的学习上,女性是否真的不如男性?如果不是,为何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如此深入人心?相信这样的刻板印象代价又是什么?


意想不到的国家里的突破和桎梏


莎拉·阿米里可以在阿联酋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并不是她个人的奇迹。


对女性赋权,是阿联酋这样一个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在努力寻求向高科技和金融发展转型的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莎拉·阿米里介绍“希望号”项目 | AFP


因此,即使是一个父权君主制的穆斯林国家,即使本国女性在公共场合大多仍然需要穿着罩袍及头巾,近些年阿联酋却一直在致力于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进,让女性在教育、政治参与和创业等领域的地位,取得了相当瞩目的进步。


根据阿联酋的官方统计,当地女性的识字率,从1975年时的31%达到如今的 95.8%,位列全球第一。在当地女性高中毕业生中,95%会继续高等教育(vs. 80%的男性)。而所有高校毕业生中,女性占到了70%。


同时,在现在全球都最看重的STEM教育里,阿联酋的女性占专业人数的56%,远高于大部分国家。


所以并不意外,莎拉·阿米里并不是阿联酋少数的女科学家——在阿联酋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空中心(Mohammed Bin Rashid Space Center),约42%的工作人员都是女性。


在本次“希望号”的核心研究团队中,80%都是女科学家,包括整个项目的雇员总数中有34%为阿联酋籍女性,远高于其他国家太空及高科技研发项目中的女性参与比例。


阿联酋揭幕火星探测项目 | AFP


而阿联酋并不是唯一一个女性在STEM专业上表现突出的阿拉伯国家——约旦和卡塔尔的女性,在STEM领域中的诸多表现也领先于男性。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PISA)2012年对44个国家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阿联酋、约旦和卡塔尔三个国家的女生比男生对数学更有信心。


在PISA 2018年的测试中,阿联酋、约旦、卡塔尔与沙特阿拉伯的女生不仅有着比男生更好的数学成绩,卡塔尔还有着女性相对于男性最大的分数优势——包括数学和阅读。


这些阿联酋国家在STEM的性别平衡表现上,甚至超越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常被视作是先进教育典范的地区。


有意思的是,在不少东欧国家,例如立陶宛、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女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占比也都超过50%。包括俄罗斯,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至今也有着超过40%的女性科学家比例。


那么有着“女性撑起半边天”的优良传统的我们呢?《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年的数据显示,女性科研人员只占总数的26.56%。


最新的国际统计局数据显示,以2018年两院院士为例,中科院院士的女性比重不足7%,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比重不足5%。而那些科技巨头企业里,女性开发者和科研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国内女性在STEM领域撑起那“半边天”?


女生“天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吗?


相信大部分人从小都听过这样的说法:“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男生不适合学文科”。可是这种说法真的有依据、有道理吗?


近几十年的研究综合表明,从语言认知发展上来看,女性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个优势并不大 (Hyde & Linn, 1988)。但如果以测试成绩来看, 女生优势则较为明显 (Voyer & Voyer, 2014)。例如,历年来的PISA测试里,几乎每个国家的女生的测试成绩都高于男生 (Stoet & Geary, 2013)


可是在数学方面,无论是基于美国或是国际样本的测试,性别差异都非常小或者不存在 (Else-Quest et al., 2010; Hyde et al., 2008; Voyer & Voyer, 2014)


《隐藏人物》


网易数读在一篇文章整理了近些年关于国内学生中高考成绩的研究发现,女生的理科平均成绩和男生并无差距。


尽管在理科平均成绩上男女生其实并无显著差异,许多人也仍然可以得出男女生在数学能力上有差别的结论。比如《男生女生学数学》教辅系列中,编者声称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男女生在代数、几何等领域有着认知差异。所以他们针对性别在语言表达、题目难度坡度变化、题量等不同方面做出了不同的设计。


在本书的序言中,张景中院士描述了书本身“严谨”的创作过程:从2000多万初中生的网上答疑信息中心随机抽样了部分男生和女生,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性别答疑需求差异。


结果发现,共29章的内容里,女生在4章上有明显高于男生答疑的需求,而男生只有1章提问比女生多。接着他们又在各章的小节里发现,男女生有着差异的小节数量基本持平,而男生占优节集中在九年级,女生占优节集中在七年级。


对于大众而言,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角度来看,这段信息在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角度都存在诸多漏洞:


  1. 同时在上百个章节里找性别差异,非常有可能犯统计学上的第一型错误(Type I Error) ——找到了本不存在的差异。虽然Type I Error可以控制,但从上百个模型里找显著差异,在社科研究里都是极其不被推荐的;


  2. 如果在上百个小节里发现男女生占优的的节数基本持平,那么说明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是随机出现的。如果要确定这不是随机,就需要在其他的样本中进行多次测试;


  3. 不知随机抽样的大小是多少,以及这个样本是否与其他样本有差别。


另外,在微信文章《“我女儿数学不错,就买男生版吧”》中(目前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他们引证的数据图如下:



但凡具备基本的统计常识,就可以发现该图并未明确说明纵轴表示何种维度,更无法判断所谓的差别是否真正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仅如此,就仅从图像表达来看,两张图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实际表明:无论从提问的平均数还是提问数量的分布来看,女生和男生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上图如果真的能说明什么问题,那么也应该是:性别内部(同性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比如,一些女生只问2个问题,而一些女生却问了10个问题;一些男生考50分,一些男生却只考90分。理解这样的差异,比用放大镜去找男女之间的平均分差别要有意义的多。


别再把一切性别差异,都归于生理区别


虽然《男生女生学数学》系列书籍目前已终止发行,但不可忽视的是,参与本书的诸位专家及老师,对于数学上的性别差异问题,也都存在一种明显的刻板印象。


张景中院士在文中就说到:“我想,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是一定存在的。”上海唯一的女子学校副校长张闵老师则表示,“为什么男生在空间观念比较好?因为男生打篮球,女生较少打。”


主编之一的朱雁教授,还把在STEM专业及中科院院士人数里极其不平衡的性别比例当做是论证女生数理化——特别是在高端数理化——不如男生的证据。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茅盾文学奖48位获奖者中,也只有8位女性,仅占六分之一的比例,是否也可以就此推论:女性不仅理科不好,文科也不如男性?


其实关于性别差异,这种混乱的逻辑,不严谨的论证比比皆是。


因为人们关心的并不是差异是否真实存在,而是他们已经预设并且坚信这个前提:女生在许多方面,必定是不如男生的。再凭此,以各种蹩脚的证据填充自己的论点。


实际上,这种认为理科高分段的男生比女生更多,所以男生比女生更擅长理科,因此女生更应该学文的论调非常常见,重点是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为什么要用5%的人的表现,来决定95%的人应该如何选择?


与此同时,这里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男生和女生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性别刻板印象会实实在在地给女生在考试表现上带来威胁。


心理学著名的“性别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实验中发现,当不利于自己的刻板印象被激活,人们的表现会受到影响。


比如,如果你是女生,在考试的时候被提醒自己的性别,或者听到人说女生不适合学数学,那么很有可能你在考试中的表现就会更糟糕 (Spencer et al., 2016)


所以,如果不能让女生和男生一样,活在一个认可自己能力的社会文化里,不能让她们免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那么我们就不能把一切观察到的性别差异,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生理区别。


事实上,大量的国际研究表明,各个国家之间的男女生成绩差异大为不同。


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MISS)2015年的数学测试结果表明,在参加测评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八年级学生中,26个国家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有6个国家中男生比女生平均高9分,而有7个国家女生平均比男生高17分。在不同年龄段,各个国家的男女生在不同数学领域的区别也并不一致。


也就是说,与绝大部分性别刻板印象一样,性别在成绩上的差异更多是由社会文化和制度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性别本身所决定的。


《隐藏人物》


把生理性别发挥到极致的,还有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用脑科学来证明女生擅长表达和文字,男生擅长逻辑和数字。可是现代的众多科学研究都表明,性别并不能决定大脑发育水平和行为习惯 (Elliot, 2009; Fine, 2010)


学界近些年更是一直在强烈呼吁,大众要小心这种用大脑或神经佐证的性别决定论,因为它常常被用来维护,甚至强化性别歧视——就像过去那些用肤色、体型、头围等决定种族优劣的行为一样。


试想,如果“性别决定论”真的成立,假使女性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真的远超男性,那么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们大部分都是男性?而与语言高度相关的主持、脱口秀领域内,为何中流砥柱们也往往是男性?实际上,社会中又有几个领域不是由男性主导的呢?


根本上而言,阻碍女性在STEM领域发展的根本不是天生的性别,而是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维护男性优势的惯性思维。人们习惯把一切利于挣得财富和地位的特征都与男性相关联,而一切辅助性的特征都划归给女性。


就连几千年对“文”的传统追求,都可以在现代出让给女性,好让自己可以与科技、工业、金融这些更具权势、财富象征的事情牢牢捆绑。


而女性一旦危及到男性所构建的优势——哪怕是不真实存在的优势,人们也会制造各种故事和借口来贬低女性,以维护另一方的优势地位。


请注意,警惕此类性别刻板印象,绝不是为了剥夺某一方的权利,而是要意识到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伤害是诸多层面的,且绝不仅仅是针对女性群体而已。这些看似对男性“有利”的刻板印象,同样会成为一道无形的枷锁加诸在男性身上,并随时可能变成利剑,刺伤自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若家长和老师都认定男生一定具有某种程度的理科优势,那么不符合这样条件的男生,很容易被老师或家长以“一个男孩怎么理科都学不好”而指摘,或是遭到同伴嘲笑,不仅有可能从此会更加羞于去在理科的弱项上向他人求助,也有可能被家长乃至社会“矫正”,要求必须弃文从理。


除此之外,STEM领域的极端性别不平衡,也可能造成男性从高中起就生活在几乎是性别隔离的环境中。许多关于“直男癌”的嘲讽或者性别偏见的根源,恰恰来自这种隔离环境。而且这种不平衡最终都将再次加固性别之间的壁垒,制造更严重的对立。


讨论并重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与性别偏见问题,从来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希望在未来性别可以不再重要,不再是一种区隔的工具,不再是一个将歧视合理化的手段,也不再限制和禁锢每个人的选择与生活。


参考资料:

1.UAE Women Facts. https://ipsef.net/news/uae-women-facts

2.Meet the Emirati women with cosmic ambitions. The Arab Weekly. https://thearabweekly.com/meet-emirati-women-cosmic-ambitions

3.The rise of women in STEM in the Arab world. SINEWS. https://www.studyinternational.com/news/the-rise-of-women-in-stem-in-the-arab-world/

4.Duffin, E. (2020). Number of STEM degrees and certificates awar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8-09 to 2017-18, by gender.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828906/number-of-stem-degrees-awarded-in-the-us-by-gender/

5.Why half the scientists in some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re women. The Economis. https://www.economist.com/europe/2019/07/18/why-half-the-scientists-in-some-eastern-european-countries-are-women.

6.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与数据(2019年)》.https://mp.weixin.qq.com/s/ZIaJSlmOz5QEXJC6qf82yg

7.Hyde, J. S., & Linn, M. C. (1988).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1), 53.

8.Voyer, D., & Voyer, S. D. (2014). Gender differences i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4), 1174.

9.Else-Quest, N. M., Hyde, J. S., & Linn, M. C. (2010). Cross-national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1), 103.

10.《都什么年代了,还觉得女生不适合理科》,网易数读。

11.Spencer, S. J., Logel, C., & Davies, P. G. (2016). Stereotype threa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415-437.

12.T15-International-Results-in-Mathematics. http://timssandpirls.bc.edu/timss2015/international-results/wp-content/uploads/filebase/full%20pdfs/T15-International-Results-in-Mathematics.pdf

13.Eliot, L. (2009). Pink brain, blue brain: How small differences grow into troublesome gaps--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4.Fine, C. (2010). Delusions of gender: How our minds, society, and neurosexism create difference. WW Norton & Compan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