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O2O,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4-07-18 14:30

万达O2O,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国首富王健林斥资50亿打造电商”,让我第一念头想起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初听这条新闻的轰动性还不如王公子的几场骂战更撩动人心。谁都知道,做电商就像下一盘没有结果的棋,不是有钱就能做起来,有些时候,当事人并不知道投入了能收获什么。马云当初做互联网,一定不会想到成为今天的亿万富翁,还能做余额宝,动了银行的奶酪。就冲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的赌约,就知道中国首富王健林一定不懂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玩得就是风云莫测,果然,王健林很快就推翻了自己。

于是乎,王氏集团开始大手笔“排兵布阵”,抛出了万人招聘计划,身价几十万至百万。反正不缺钱,玩命给。不幸得是短短两年内,在万达电商万汇网还未有一丝起色时,前万达电商COO马海平、前万达电商COO刘思军,前万达电商首席执行官CEO龚义涛先后接连离职。万达电商的团队也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在房地产呼风唤雨的万达难免被浇得摸不着头脑。

体制决定成败,传统企业转型难

电影里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了不起啊”,王公子的名言是:“我不在乎我的朋友有没有钱,因为都没我有钱”,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说,有钱的确牛逼,但王家父子的问题,不是有钱,而是一个根基深厚的传统企业要做互联网。这个事件的成功概率并不比国足夺冠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之前笔者也有过两家传统企业的工作经历,他们都曾在努力转型互联网,也都嚯嚯嚯重金找来一批互联网人才,但最后都没留住人。因为传统企业的管理体系跟互联网是截然不同,管理体系映射了思维模式的不同。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龚义涛提到的在万达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领导请示汇报,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批准才能做。每天还要8:30准时打卡……这种体制下注定没法在互联网上创新。

人有钱有时候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有了钱就意味着有后路,做事难免会有试一试的心态。不行了可以换。“万达电商的核心工作是用3年左右时间找到盈利模式”也许那时,电商都退出历史舞台了。相信互联网奋斗起来的大部分公司都是在孤注一掷之后起家的。因为没有退路,所以更狠更玩命,做出来的事情一般更“美”。另外林子大了,涉及利益太多,也没法放开做。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互联网创新思维,也只能抄袭现有电商的做法,所以很难做起来。万达做了两年电商没有效果,人员变动频繁,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急功近利,非互联网生存之道

王健林曾说:“我们这种电子商务成本投入很低,因为投入比较少,我觉得我们的盈利前景是很可观的,比如,广告收入,只要是过亿会员,卖汽车、卖服装只要在广场使用,大的就会有广告投入……中小商家,一个开餐饮、开电影院的就可以来投放广告,利用这个交钱消费。”

显然,王健林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在王健林传统的思维里,做电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招商、提高租金和获得更多广告收益,为了赚钱而赚钱。因为看到O2O现在火,也想顺手捞鱼。但互联网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满足用户,即消费者和商家。只有对社会、用户、商家有价值,你才会自然而然赚钱。如果出发点反了,结果也可想而知。

另一个错误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在投资回报周期上是有很大差异传统企业从投入到产出,很快能出结果,有钱赚就继续做,没钱赚就换个行业。但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企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在短期内是看不出有直接收益的,比如,前期各种广告投入等,要做访问量等等,而且很可能很多投入都是打了水漂的,而传统企业老板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也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去推广。

你现在眼红马云创造的191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投资。腾讯,新浪,淘宝,京东……哪一个不是“潜伏”了N年才熬出头的。要砸钱,就得心甘情愿得砸,先别管收益,怎么对用户好怎么来,用户来了,也就不愁没商家,没广告。腾讯的过人之处,不就是因为拥有谁也夺不走的用户吗?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生存之道。

王公子或许是黑马

虽然万达线下实力雄厚,但O2O也是能赚钱的模式,完成O2O闭环也是情理之中,但问题是万达电商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推动万达旗下各种资源的整合。要产生奇迹,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万达以参股的形式和各大电商联合,利用电商的优势,把自己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完成O2O梦想。

另外一个可能,寄希望于天才少年王思聪,创意不羁,难免会有跟父亲不同的举动,所以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至少目前我们还没看到王思聪的实力。

作者微信公众号:kejxfx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