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蹦迪蹦到一两点,吃面拍了大半生
2020-09-23 20:30

贾樟柯:蹦迪蹦到一两点,吃面拍了大半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李冰清,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电影《三峡好人》里,来自山西的矿工韩三明去长江边看望前妻。异地相别多年,故人重逢,见面的第一句话该如何开口?


《三峡好人》 2006


剧本写到这里,贾樟柯踌躇了许久。突然间,他想起妻子以前常说的那句“你饿不饿,要不要给你煮一碗面”,终于兴奋了起来。“它是一个日常,你能想象他们过去在山西的家居生活,饮食起居体现了韩三明这个人物的背景。”



到《山河故人》,故事里,儿子要远行去澳大利亚,临行前妈妈给他包了麦穗饺子。“我们有一种饺子的做法,就是把它捏成麦穗一样,在山西它象征着丰收和成长,一般都给儿子包,祝福他(们)健康成长、衣食无忧。”



上下图:《山河故人》  2015


从1998年的第一部电影《小武》开始,贾樟柯的电影里就揉进了各种面食的细节。他的家乡山西是个把面食做到极致的地方,“花卷、烙饼、馒头到饺子,在山西那么多年,我自己都还没把这些形态各异的面食吃遍。”



他的电影大部分都以山西为背景,并不是刻意要凸显家乡的特别,而是电影与山西、山西与面中间,有一种“作者”的脉络一以贯之。


“创作最可贵的是作者。所谓作者就是带有你自己口音的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人生三碗面最难吃


2010年,贾樟柯拍摄了纪录片《海上传奇》,杜月笙的女儿、费穆的女儿,还有从上海到香港的潘迪华,他们自己或者父辈目睹过上海的变迁,分享着城市的一部分珍贵记忆,在影像与讲述中,过去与现在交汇。贾樟柯对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我父亲曾经说,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海上传奇》 2010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贾樟柯此次创作的原点。当接到为 Prada Mode 在上海荣宅举办特定场域创作的邀请时,贾樟柯想到了这句话。



他拆解了中文里“面”这个词的多义性。“面”是食品,是几何学中一条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也可以是一场会见、是事物的表面、是人的面孔……点、线、面在“面”这个词上聚合,又如一个空间,让贾樟柯繁杂的作品和意象聚拢,在荣宅这个空间一一对号入座。




贾樟柯选择了《海上传奇》里七个讲述者的影像片段,放置在荣宅的空间里,观众仿佛分别步入采访对象的客厅与他们交流。“他们来招待来看他们的新一代上海人,我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了一种虚拟的会面。”



作者与故乡


这场名为“面”的特定场域创作分为“吃面”、“表面”和“会面”三个部分,由实体的食物面食进入,又以虚拟的会面而结束。中间负责起承转合的 “表面”由刺青和迪斯科影像构成,分别意味着皮肤的表面和情绪的表面。


贾樟柯《刺青》摄影作品


贾樟柯喜欢迪斯科。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时,学校旁边有很多迪厅,他几乎每周六都去,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直跳到第二天凌晨。



这种爱好延续到了影像创作里。从《站台》开始,迪斯科的画面不断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出现。电子舞步和晃动的灯球,既代表了某种群体性精神状态,也有对时代变化的追忆。


2018年的《江湖儿女》里,赵涛穿上了《任逍遥》里穿过的同一件衣服,在迪厅中用尽情热舞证明自己的风光无限。


《江湖儿女》剧照


2014的《山河故人》里,三段故事分别发生在1999年、2014年和2025年。电影的最后,赵涛站在2025年雪地里,跳起了青春时代的迪斯科。没有了舞厅的氛围,这段茕茕孑立的独舞透露着一种时光逝去的悲凉。


《山河故人》 2015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创造了城市


时代的变化迅速制造着遗忘,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遗忘自己的过去,迫不及待地与之切断联系。而贾樟柯选择了回望,回望过去,也回望乡村。《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他又回到了乡村。


Prada Mode Shanghai 文化俱乐部特定场域创作“面”——“吃面”影像资料


2019年吕梁文学季时, 许多作家云集于山西汾阳的贾家庄。贾家庄与文学的联系非常紧密。五、六十年代时它曾是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写作基地。


趁着文学季的机会,贾樟柯借文学的角度来拍摄这部影片。最初的拍摄计划只有薄薄四、五张纸。这样的脚本能够拍出什么?当时贾樟柯自己心中也没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片子和文学有关也无关,所谓有关,是因为选择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是作家或相关的人。作家马烽已经过世,所以第一个段落的拍摄对象是他的女儿以及和他有过交集的农民。


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画面:广阔的麦田、游移在农民脸庞和虚空中的焦点,不起眼的小物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开篇有着乡村的浪漫,像是一首土地的史诗。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拍摄贾平凹,贾樟柯选择了让贾平凹最自在的书房,以及作家本人非常喜欢的秦腔的表演场所;拍摄余华,贾樟柯选择了路边店、小吃摊,“就是他小说里人物穿梭的地方”;梁鸿一路靠考学改变命运,他们选择了她曾经就读的师范学校和一家裁缝店。


贾平凹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五十年代出生的贾平凹、六十年代出生的余华和七十年代出生的梁鸿。“他们写作的黄金阶段和成长期正好接力,是中国七十年的一个旅历,也是一部个人的历史。”三十多年的发展,作家笔下的乡村早已发生变化。有些景致永远消失了,只留在了作家的文字里、书页里。


梁鸿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贾樟柯说,他是带着现实的困惑去寻找答案。“我们如今在城市生活会感到许多不适应,孤独感、漂泊感等等所谓的城市症候是哪里来的呢?”


“我们在城市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但如果回望和对比乡村的生活,立刻就明白了。”


余华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这部纪录片原本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贾樟柯很喜欢的作家格非曾引用过英国诗人库伯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乡村,人创造了城市。”


电影拍到中途,贾樟柯意识到“一个村庄的文学”这个名字并不准确。“拍余华老师的时候他讲了她自己童年游泳的故事,希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地方,当时我一下觉得这就应该是电影的名字。”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


电影就在海水中戛然停止。“四代作家的经历里都有一种往前走、改变命运的内驱力,一种希望进入理想世界的努力过程,缓慢、渐进,像是海水版的愚公移山。”结束画面里,不断冲击着堤坝的海水,近乎隐喻样地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Prada Mode Shanghai 文化俱乐部特定场域创作“面”——“吃面”影像资料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那段如诗一样的金色麦田,最后也出现在了 Prada Mode Shanghai 特定场域创作“面”里。荣宅的主人荣敬宗是曾经的“面粉大王”。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面食,是食物从土地走到生活的历程,也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路途。麦田的影像与热气腾腾的面在同一个空间内相遇,如同一枚莫比乌斯环,乡村和城市,在此处衔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李冰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