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还要痛多久?
2020-10-09 09:25

洋河还要痛多久?

“人生像是骑自行车的旅行,要想平衡必须向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杨良,编辑:杨旭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核心观:


1.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洋河仍只能卡位中端白酒的竞争;

2. 洋河过往渠道变革的本质,是将快消品的渠道思维置于白酒,但行业演变证明了这是错的;

3. 洋河正努力转型,但大部分消费类企业的业绩都具有惯性。


2019年伊始的年度大会上,洋河股份董事长王耀再次强调了洋河的百年宏伟目标:“千亿销售收入,万亿市值。”


不过粗看洋河2019年的答卷,却着实令人难以满意:洋河2019年营收同比下滑4.28%,净利润同比下降9.02%,其2019后两个季度营收甚至同比下滑20.61%和36.49%,位居行业末位。


对手也对洋河行业第三的位置虎视眈眈。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在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到要“杀出重围,回归前三”,汾酒集团李秋喜也抛出过要实现白酒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言论。


一个多月之前,泸州老窖市值终于超过洋河,白酒市场的资本格局从“茅五洋”变成了“茅五泸”。


王耀似乎对于这种变化有所预料。从今年年度大会上他的发言也可以看出这点,“2020年是公司变革创新和调整转型的攻坚之年,也是下一个更好时代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开启之年”,毕竟与调整转型随之而来的,肯定是业绩的阵痛。


那洋河业绩下滑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业绩阵痛期又会持续多久?


一、洋河难称高端品牌


消费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产品以及渠道,这点在白酒行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洋河的品牌力自然无需赘言,坊间关于“茅五泸”还是“茅五洋”的争论则是例证,且在白酒品类中,洋河的营业额仍然稳居前三,但从产品力而言,洋河仍然只能算中端品牌。


消费者对洋河口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白酒而言,“好喝”其实并非产品力最关键的体现,产品力更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稳定的产能,尤其在高端酒领域更是如此。


毕竟在茅台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五粮液、国窖1573(泸州老窖旗下品牌)均承接了大量的溢出需求。


换言之,高端酒并不愁卖,谁有稳定的产能,谁就有机会承接到这些外溢的高端白酒需求。


2009年上市后,洋河迅速扩张产能,但茅台、五粮液则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完成了这一动作。以五粮液为例,其于1992至1994年间持续扩产,最终产量达9万吨。在当时,这一规模早已远超同行。


反观洋河,其2018年的公告显示,洋河拥有7万多口名优窖池,年原酒产量超过16万吨,年成品酒产量超过29万吨,总储酒量达到100万吨。


不过其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在这16万吨原酒中,大约只有5%(即8000吨)可用于梦9生产,而这其中又仅有约2%(即3200吨)可以满足手工班品质。



泸州老窖作为洋河目前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2016年曾经表示,国窖1573的基酒仅能在百年以上窖池生产,同时其基酒产能约为3000吨/年。


看起来似乎洋河的高端酒产能毫不逊色于泸州老窖,但值得注意的是,白酒的基酒生产与产品灌装是存在着一段时间差的。


国窖1573的基酒需储存5年后灌装,因其百年老窖自成立之初就存在,所以每年3000吨高端基酒的产量相当固定。


洋河股份则截然不同,其官方宣传资料显示,梦之蓝的基酒储存年份都在10年以上,其中M9和手工班的基酒储存年份高达20年。储存时间更长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假设以2013年增产完成的宣传口径计算,洋河的高端白酒系列可能要到2033年左右才能放量。


因此,M9和手工班产品目前更大的价值在于打响洋河的品牌。短期内,高端白酒市场仍然会是以茅台、五粮液以及国窖1573为主的市场格局。


“高端白酒靠品牌,中档白酒靠渠道。”


这句话对洋河而言相当适用,渠道变革促使洋河从江苏地方品牌走向全国,但2019年的业绩“变脸”的原因也同样来自渠道。


二、业绩变脸的深层原因


历数洋河历年的营销战略,会发现深度分销肯定是其中的关键词。



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洋河管理层做出了“白酒消费转向大众化和快消品化”的判断,因此洋河渠道变革的本质,是将快消品的渠道思维置于白酒。


可以类比农夫山泉,即厂家直接掌控渠道,经销商只负责提供资金和商品配送,但这也将经销商利润压的十分微薄,一旦市场上出现了能提供更高利润的产品,经销商的倒戈无疑是大概率事件,在江苏本地市场今世缘的反扑就是证明。


更为关键的是,与管理层的判断不同,白酒行业衍生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江小白崛起为代表的平价酒大众化消费;另一条则是2015年前后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复苏,而这类产品依然很依赖于经销商。


几乎所有券商研报中,洋河销售团队的能力都是收到一片赞誉,但以超强执行力将深度分销战略执行后,洋河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2019年7月,洋河公告称,公司副总裁刘化霜负责营销,原负责人朱伟调岗,今年1月,朱伟辞职。在朱伟任期内的2018年,洋河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21.3%和22.61%,是这几年来的最高幅度,“功臣”下课,似乎难以理解。


不过若细拆现金流量表,则会发现些许端倪。2018年洋河的经销商保证金达10.7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其当年新增了2000家经销商,新增渠道进货是洋河2018年业绩喜人的核心原因,但这也加剧了洋河的压货、窜货现象。



有经销商就表示:“洋河厂商现在要求提价,不过在市场上根本就卖不出去,团购商开得又多,他们都在撕价格,你不卖有人卖,从这个角度看洋河这两年发展比较差,甚至有的地方的经销商干脆清货不做了。”


三、走在去库存的路上


因此,自去年开始,洋河执行严格的渠道管控措施,通过“一商为主、多商为辅”的经销商管控战略优化经销商团队。同时,严格执行配额,考核经销商时坚持过程考核(价格执行是否严格等)优先于销量指标。


以上述团购渠道货物扰乱价格体系的情况为例,洋河正在大力缩减团购商规模。浙商证券的调研结果显示,调整前苏南一个县级市最高峰有20余家团购商,调整后仅剩3-4家团购商。


即使如此,洋河2020年业绩低于预期似乎已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是渠道改革的阵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疫情的黑天鹅。


今年5月的一次业绩交流会上,洋河表示2020年公司的目标是“力争能够实现保平的发展”,但现在看来,洋河确实承担着相当大的业绩压力。


白酒行业的传统,是经销商一季度的存货大部分会在春节消耗,然而疫情导致聚餐场景几近于零。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洋河均会处于去库存的状态。


而且,一季度经销商存下的高端产品会更多,若其消耗不足,那在后续的体现就是净利率下滑。


有意思的一点是,大部分消费类企业的业绩都具有惯性,即业绩好或者坏的时间都可以持续几年时间。仍以洋河为例,2004-2012年,洋河的营收从4.2亿增长到172.7亿,年复合增速高达59%,净利润从1500万增长到61.5亿,年复合增速高达112%。 


11年前,洋河正式登陆资本市场,上市次年,其营收就超越了泸州老窖位居行业第三,巅峰时期,其市值甚至超越五粮液稳居行业第二,而如今却面临着诸多对手的挑战。


正如前不久在“梦之蓝M6+2020经济发展论坛”上,刘化霜引用的爱因斯坦那句话,“人生像是骑自行车的旅行,要想平衡必须向前。”


参考资料:

1.《走访过经销商,终于发现了洋河这两年股价低调的原因》,巴菲特读书会

2.《梦之蓝M6+或超预期,深度调整拐点可期》,浙商证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杨良,编辑:杨旭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