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吸纸片猫指南
2020-10-10 21:30

硬核吸纸片猫指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爱瓜,编辑:彼方,头图来自:《夏目友人帐》剧照


1919年11月9日,纽约的动画制作公司Pat Sullivan公布了短片 《Feline Follies》,从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动画明星——菲力猫。



菲力猫诞生后的这一个世纪中,我们迎来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喜爱猫的时代:20世纪的最后20年,家猫在英国和美国的数量首次超越了狗。


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养猫经历的人,也可能在虚拟世界成为猫咪的温柔俘虏。



猫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精神符号,它是甜蜜与可爱的具现。


不过,如果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对猫咪投射的情感十分复杂多变、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猫咪既是被人崇拜的神明,又是邪恶的魔鬼;既是弱小懵懂的小女孩,又是风骚放荡的妓女;既是机智正义的捕鼠英雄,又是忘恩负义的阴损小人;既是优雅敏捷的猎手,又是贪吃懒惰的肉憨憨。


此前一篇讨论网络吸猫的硕士论文曾引起了热议


同样是这一百年间,动画世界也出现了数不清的猫咪角色。仅在迪士尼的57部动画长片中,有猫登场的影片就占到了24部(而出现了鼠或狗的分别占到21部和32部)


在正片中则出现了近90只猫咪,其中有台词的有22只,有名字也大概有20只。这些动画中的猫咪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样性格迥异。



这一次,就让我们从形形色色的动画猫咪形象出发,来整理一下猫在人类眼中的百变面孔。


一、猫咪与英雄


作为一种家畜,猫咪受到的压榨尽管不及猪、羊等生物残酷,但在人类的统治秩序中仍然有其本职工作——消除来自啮齿动物的威胁。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被冠以阴柔特质,但这项猎手的工作仍然为猫赢得了一些“勇猛、阳刚”的赞誉。1981年高畑勋监督的漫改动画电影《小麻烦千惠》中,便刻画了一只勇武而坚韧的猫咪小铁,他在争斗中取走了另一只猫的金色“玉溃”(睾丸),招致了对方儿子的寻仇。


失去男性力量的猫咪


驱逐鼠害也让猫咪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正义之猫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许多动画中屡屡现身。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的《谢谢小花猫》中,便有一位尽忠职守的捉鼠英雄。1979年的《好猫咪咪》讲述了一只原本被鼠欺负的猫咪成长为灭鼠斗士的故事。而那位英勇抗击犯罪团伙的《黑猫警长》更是深深印刻在几代小朋友的脑海中。


正义地叉叉腰


但这种正义到扁平的形象,多少还是由当时那种黑白分明对立的意识形态环境塑造的。在西方,猫咪很少充当光明磊落的正义审判者。2000年起陆续出版的系列犯罪漫画《Blacksad》中倒是塑造了一位嫉恶如仇的黑猫,但他的身份却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愤世嫉俗的私人侦探。



二、猫咪与恶棍


猫的猎手工作在更多时候并没有获得人类称赞,反倒招致了猜忌和厌恶。猫喜欢偷袭猎物、玩弄猎物,他们作为猎手的天性与在人类面前的柔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猫得到了凶残、伪善、多变的坏名声。


《猫和老鼠》


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遍地皆是 “猫毛可导致肺结核”“猫肉有毒”这样凶恶的谣言。在英、汉、日语的惯用语中,时常能够看到斥责猫咪不忠、贪婪的句子。


在影视中,猫会为那些权势滔天的大恶人增添神秘的魅力。《教父》中老科里昂手中的那只猫也许是影史份量最重的猫。在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中,作为反派跟班的猫出现了5次,《仙履奇缘》中灰姑娘继母的肥猫路西法,便是一只无论何时都努力挂着一脸坏笑的尽职反派。



不过,随着人类逐渐喜爱上猫咪,猫的相同行为也有了不同解读。


在表现猫的猎食天性时,如果老鼠是更正面的角色,那么猫咪就是穷凶极恶的贪婪饕餮。就像《猫和老鼠》的Tom。在讲述老鼠故事的《妙妙探》中,猫咪甚至成为了黑帮鼠老大的打手与宠物。


但当老鼠是破坏者时,猫就成了上文中谈到的英雄。在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中,有7部展现了猫咪贪吃的一面,但是贪吃的背后并不全是贪婪,也有可爱。《木偶奇遇记》中木匠的小猫掏鱼便成了猫对鱼的游戏而非猎食。


截然相反的猫鱼关系


猫咪也常常是麻烦制造者。在迪士尼的《仙履奇缘》《小姐与流浪汉》等片中,都出现了以打翻物品陷害别人为乐的猫咪。


但有时,这种制造麻烦的行为被归结于猫咪好动、调皮的天性。就像迪士尼1935年的短片《三只流浪小猫》在闯入房屋后的冒失表现,并不使人厌恶,反而令人怜爱。


善变与使诈也是猫咪经常受到的指责。《伊索寓言》中便有讲过猫欺骗老鼠或鸡的故事。《汤姆和杰瑞》这对冤家时常会上演十分夸张的“和谈骗局”。《闪电狗》中的黑猫Mitten虽然不是负面角色,但也表现出欺软怕硬与出尔反尔的一面。


但对猫咪的善变也有一些不一样的解读:在日本文化中,猫咪是一种习惯掩藏自己的情感的生物。《日常》中的阪本先生就是一只非常在乎维持理智深沉的形象,但总是按捺不住喜爱玩耍的本性的傲娇猫咪。


《日常》


三、猫咪与魔法


猫咪拥有比人类敏感许多的知觉。猫可以在几乎漆黑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视力,可以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响,可以悄无声息地出没。这些猎食者的先天优势在人类看来仿佛是超自然的力量。


这种掌控黑夜的力量让人类对猫产生了恐惧与猜忌。12世纪时,在天主教会的引导下,欧洲社会逐渐将猫与魔鬼、邪恶力量、异教崇拜联系在一起。大量猫(尤其是黑猫)被有组织地虐待、屠杀。每年的圣约翰节都是猫咪的受难日。尽管对猫咪的屠杀可能促进了鼠疫的肆虐,但人们却认为猫是鼠疫的罪魁祸首。


从那时起,猫咪和女巫的特定联系被建立了起来,人们相信猫是女巫的朋友和化身。


展现女巫与猫集会的木版画


19世纪,宗教力量消退后,魔法成了一件神奇有趣的事情。女巫的黑猫伙伴也以更积极的形象进入动画世界。如果我们观察迪士尼创造的那些凶恶女巫,会发现她们的伙伴多是乌鸦而非猫咪。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行的一套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绘本《女巫麦格和小猫莫格》中所描绘的女巫与猫咪是一对善良热心却笨手笨脚的伙伴。2013年,这个充满了温馨与快乐的故事变成了动画。


如今,我们再想起女巫与黑猫,更熟悉的是《魔女宅急便》《玛丽与魔女之花》等动画中的模式:孤僻垂老的女巫变成了可爱天真的小魔女,邪恶凶恶的魔鬼跟班变成了好心的闺中密友或软萌可爱的吉祥物。


《女巫麦格和小猫莫格》


还有许多与女巫无关,但也展现了奇异能力的动画猫咪角色。像是《美少女战士》中教给小兔变身的露娜夫妇;《妖精的尾巴》中那几只善用魔法的“超越者”;《龙猫》中八条腿的猫巴士。


也有一些长着两只尾巴的猫咪角色,如《犬夜叉》中的云母、《妖怪手表》中的吉胖喵、《青之驱魔师》中的小黑。这种造型来源于日本传说中的猫又,但也去除了原本传说中猫妖邪恶、噬人的特质。


不过最著名的魔力之猫可能并不是一只猫,而是那位没有耳朵、害怕老鼠、拥有神奇口袋的哆啦A梦。这些拥有奇特异能的猫咪不再是魔鬼的化身,而是人类的得力伙伴。


动画中的两尾猫妖


四、猫咪与恐惧


不过,同猫咪的魔力一样流传下来的还有一种与猫有关的恐惧。在一些同神秘力量无关的故事中,也会渲染猫咪的恐怖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在病态精神状态的驱使下,主人公杀了自己的妻子,由于他失手将活着的黑猫同妻子尸体一起砌入墙后,导致了他的罪行败露。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也在《泰雷兹·拉甘》中描绘过一只让犯罪者的良心悚然的黑猫。在上世纪的好莱坞惊悚电影中,猫咪时常会从黑暗中飞出吓唬观众,尽管这同猫咪的习性完全不符。


 《13号星期五Ⅱ》(1981)


但在动画中,这种猫带来的恐惧往往要更温和一些。受惊吓的往往是猫自己,它们被刻画为胆小、敏感而容易受惊的可怜生物。


在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中,有14部出现了猫咪受到惊吓而炸毛的场面。比如《沉睡谷传奇》中被沉浸在恐怖故事里的主人公浇到咖啡的黑猫,比如《变身国王》中被追击的反派意外踩中的猫咪。这些猫咪往往只是无辜的过客,它们的遭罪只是渲染氛围或推动情节的固定套路。



五、猫咪与蒙昧


在对猫咪无所不能的恐惧的另一端,是对猫咪无知无能的幻想。猫咪经常象征着无知、懵懂、冒失之人。


我们能在很多动画中,看到涉世未深、误入充满新奇或危险的新环境的猫咪。就像前文提到过的《三只流浪小猫》。迪士尼1988年的《奥利华历险记》也有这样的设置。这部影片改编自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讲述了无人领养的小猫奥利华闯入纽约大都市,加入狗狗帮派的故事。


《奥利华历险记》


懵懂的小女孩也时常与猫咪一同出现在荧幕上。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中,小女孩养着小猫的组合出现了4次。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小母猫黛娜是最典型的。它是爱丽丝的宠物和好友,它身上有着同爱丽丝一样的天真懵懂的好奇心,当爱丽丝告诫黛娜“好奇心总会惹麻烦”时,自己却一头扎进了兔子洞。


1984年根据同名少女漫画改编的《棉花国的星》中,也有一位想成为人类女孩的小猫琪比,她在对梦想失望之时离家出走,重新闯入了猫咪的世界。


《棉花国之星》


有时这种蒙昧也是贬损意义上的愚蠢与无知。


老舍的寓言小说《猫城记》便描述了一个愚昧、麻木的猫人国,用以影射中国的社会。桥口千代美创作的漫画《猫汤》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麻木社会。幸运、残忍而无知的猫姐弟对自己从人类那里受到的歧视毫无知觉,还毫无内疚地欺辱残杀猪、鸡等生物。这部漫画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被制作成动画。


《猫汤》


六、猫咪与生活


西方对猫咪态度的改观大约从17世纪末的法国贵族开始。当时的流行故事《白猫》有点像是公主与青蛙故事的翻转版本。一名王子爱上了一只经营着沙龙的猫咪贵族夫人,深深为之倾倒,当他讲出自己为她愿变成一只猫时,猫夫人的诅咒被解开,变回了美丽的人类。


这种优雅高贵有素养的贵族猫形象也进入了动画。《棉花国的星》《美少女战士》《猫的报恩》等片中的猫咪都拥有王室或贵族血统。


迪士尼1970年的《猫儿历险记》讲述的就是一家贵族猫的故事。优雅妩媚的白猫“公爵夫人”和她的儿女是大户人家的贵族猫,却被管家扔到了野外,通过几只野猫的帮助他们才打败了管家重返家中。


《猫儿历险记》让优雅贵族猫与放浪流浪猫的世界发生了交集


进入19世纪,对猫咪的喜爱已从小部分贵族流向了大众。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普遍把猫咪看作精致优雅的家庭生活的象征,而非捕鼠工具。


那个时代的猫咪画像时常让猫穿上人类的衣服,过着幸福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小猫活泼调皮但无伤大雅,而猫妈妈则是温柔负责的家庭主妇,把得体的教养灌输给孩子们。《三只流浪小猫》中,那名收养三只小猫的白人小女孩,几乎是“猫妈妈般的家庭主妇”理想在20世纪的延续。



现在的猫咪已不再是传统家庭美德的象征物,但依然在许多有关家庭生活的动画中占据重要位置,比如《海螺小姐》中的小玉,比如讲述小男孩一家收养走失猫咪的《甜甜私房猫》。


一些不涉及家庭但是仍注重展现日常生活的动画中也频繁出现猫咪。像是《校园漫画大王》中凶巴巴的Kamineko,《嘟嘟猫观察日记》的佐藤嘟嘟。


很多动画中的猫咪纵使拥有强大的魔力,也必须展示出它们在日常陪伴中甜美可人的一面,比如《夏目友人帐》中那只妖力强大但也会同主人公拌嘴的猫咪老师。扮演模范人类家庭的猫已成为历史,但人们又在猫咪身上构建起安闲生活的可爱精灵的神话。



七、猫咪与女性


前文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身为女性或与女性为伴的猫。


猫总是被想象成一种女性的动物,特别是在与狗相提并论的时候。社会对女性构建的种种幻想也会被扣在猫咪头上。我们能在英语中找到很多这种习语,比如会把难缠的老太太称为“old cat”,把年轻女孩称为puss或kitten,而pussy一词是女性阴部的粗俗表达。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见过了懵懂的女孩猫与年老的巫婆猫,而对成年女性的的猫咪幻想,也并不丰富。主要集中在母性与性欲这两点。


女猫猫男狗狗的固定模式


早在古埃及人那里,猫首女神巴斯特便是掌管生育与家庭的女神。在基督教中,虽然日后遭到污名化,但猫曾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不清楚是是否来自现代爱猫人士的杜撰:讲耶稣出生的头一夜无法入睡,是一直虎斑猫帮助玛丽亚按抚耶稣,于是从此虎斑猫的头上有了“M”的符号。


而在中世纪的劫难后,猫咪又很快成为了整洁慈爱的家庭主妇的化身。而规矩主妇的另一面则是淫荡的妓女。


早在古希腊,猫咪就同女性的性欲联系在了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母猫“天生放荡”,她们“发出尖叫,引诱雄性进行交配”。从文艺复兴开始,我们就能看到许多用猫咪来暗示女性性引诱的画作。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马奈的《奥林匹亚》,一只黑猫表明了画中女子的妓女身份。在一些浮世绘春宫图中,小猫也会作为增添情趣的配角出现。


在动画中,那些拥有猫耳的人类角色往往承载了情色意味。最早掀起这种猫耳造型的风潮的作品是《棉花国的星》,为的是表现主人公作为猫咪却想做人类的自我认同难题。但到90年代后,当大受欢迎的猫娘已趋向一种固定符号后,她们的情色意味便逐渐显露出来。


可以看到,从小女孩到老太太,猫咪的意象贯穿了女性的一生。猫在人类社会的遭遇其实正如同女性,无论是赞扬其英雄、母性、甜美,还是指责其放荡、无知、善变、非理性,其实都是印象的禁锢,使猫和女性从来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本身。


八、猫咪与独立


不过,虽然女性会因为狭隘的社会观念而束缚自己,但猫从来不会根据人类对它们的态度而改变。猫是最后一种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千百年来,猫咪身上保有的野性令它们对人类的事务毫不关心。


文艺复兴后,宗教题材的绘画时常会出现猫,但它们似乎对这些神圣的时刻漠不关心


人们总是记恨猫对人类的冷淡态度。在古代,各地都流传着对猫咪不忠行为的批评。中国有“猫认屋,犬认人”“ 狗不离穷主,猫跟富贵走”这样的俗语。


18世纪的博物学家布丰在其巨著《自然史》中甚至也有对猫咪夹杂浓郁感情色彩的诋毁,认为猫是“不忠诚的家养动物”,“再好的教育也只能将它们转变成狡猾的小偷”。迪士尼1946年的短片《彼得与狼》中,就刻画了一只虽然被彼得纳为伙伴但时常在彼得背后展露自己小心思一面的猫。



我们能找到很多洒脱而超然的猫咪形象。17世纪欧洲的鞋猫剑客虽然在为一个农夫办事,但实际上是一个把所有人类都耍得团团转的骗子,这个故事在1969年被东映改编成了动画《长靴猫》,《怪物史莱克2》中也有引用这一形象。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为爱丽丝指路的柴郡猫则是一个超然之中带着疯癫的角色,在动画中它被描绘成了一只粉色的花猫。


最早的动画猫咪明星菲力猫其实也是个随性而散漫的角色,它一开始被刻画为猫咪版卓别林,是个倒霉但随遇而安的小角色。懒散而挑剔的加菲猫非常善于操纵他的主人,也很喜欢嘲笑忠诚的傻狗奥迪。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柴郡猫


近50年来,我们对动物和人类个体的尊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自走自路的猫咪也从被厌恶的自私者变成了独立人格的象征。启蒙运动的先驱卢梭曾批评厌猫者具有“专制本性”,因为猫“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俯首帖耳,屈尊于你的差遣”。 


在迪士尼的动画化长片中,作为独居者宠物的猫咪出现了6次。而在一些2000年后的动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独立自信的女性猫咪角色。比如《星银岛》中的干练船长、《马男波杰克》的拼命三郎经纪人卡洛琳公主、《冲吧烈子》中性格散漫但掌控自己生活的步子。


一身千禧粉的独立猫咪女性


结语


自野猫被埃及人驯服,已过去了两千多年。动画中的猫也有了百年历史。看着这些性格迥异乃至自相矛盾的猫咪,难免会令人疑惑,真实的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正如猫咪对人类的漠不关心,我们对猫的各种幻想其实也多是人类自身的投射,善变的不是猫而是人类自己。



也许只有当人类不再因神秘力量恐惧、不再被性别枷锁束缚,不再被构建的幻想操纵时,我们才能看到猫最真实的样子。我们与猫咪的旅途,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爱瓜,编辑:彼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