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当了村书记
2020-10-12 08:10

老牛当了村书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编辑:Sus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村干部这点事


老牛成天开着一辆破旧的皮卡,要不是旁人介绍,你都不知道他是花村堂堂的村书记。你可以不知道老牛书记,但是花村你应该知道,那可是市领导亲自指定要大力扶持开发的明星村。


被庄稼打磨得起皱的一张脸,加上咧嘴一笑就咪成一条线的小眼睛,你很容易记住老牛的特征。50岁出头的他,在分田到户不久就当了小组长,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成了小组的会计。九十年代初,被老书记相中,老牛荣升村里的会计,然后就在这个位置上干了20多年。直到前几年老书记意外下台,作为最不坏的选择,老牛才被镇领导推上了书记的位置。


回想这几十年的干部经历,除了最近几年被各种开发建设和行政事务折腾得够呛,之前的工作简直是顺风顺水,没啥特别的事根本不需要到办公室去,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干自家的农活,顺便做点小生意。


村干部这点事,几乎就是个兼职。


黑美人


1982年分田到户,老牛和其他村民差不多,脸朝黄土背朝天,心里只有家里那几亩水稻和小麦。虽然在小组里也算是一官半职,除了催催公粮,管管水利,老牛主要还是忙家里的农活。大概是1994年开始,有一帮河南人开始来花村包地种西瓜,一亩地的租金可以达到200元。想想现在包地的租金一亩也才三四百,可见这几十年过去了,土地也没涨几个钱;如果刨去物价上涨的因素,也许地价还降了。


过了两年,本地的村民看到河南人种西瓜能赚钱,就不包地给河南人了,开始自己种。结果没人家河南人聪明,村民没种几年,西瓜就得了枯萎病,刚冒芽不久就瘫在地上焉了。


政府也鼓励农民种西瓜,给每个村都派了一个技术员。技术员就住在村里,教农民把西瓜嫁接到别的农作物上,比如南瓜。到了2000年的时候,花村和周边的所有村几乎家家都种上了西瓜,不仅仅在旱地,连水田都改成旱地种西瓜。当年西瓜行情好,每家一年都可以收入七八万元,多的也有十几万。


老牛还记得当年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到全国各地跑西瓜市场的“峥嵘岁月”。花镇的工作人员,带上几个村组干部,分头到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去开拓市场。老牛跟团跑了株洲、益阳、邵阳,到一个地方就发名片,派宣传单,吸引当地的瓜贩子来花镇收瓜。


也就是2000年左右,身为村会计的老牛,第一个在村里种了黑美人品牌的西瓜。前一年有一个广东的瓜商跟老牛说,现在广东的市场流行的是黑美人,你要不要种?虽然以前没种过这种品牌的,但是既然市场流行,何不种着试试看。于是老牛跟广东瓜商签了第二年的合同,约定每斤黑美人西瓜的收购价3.5元。老牛后来种了七八亩,狠狠赚了一把。其他村民马上也跟着种黑美人。


就像中年夫妻过生活


2003年国家全面推开农业税费改革,2006年1月1日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对于老牛和他的同事来说,这意味着原来的征粮收税工作完全免除了。本来工作内容就不多,这下子就更闲了。


一闲下来,老牛就干起了水果代办的生意,帮广东的老板联系瓜源。外地老板过来买瓜,人生地不熟,需要依靠本地人帮忙张罗。一来是方便找到充足且质量好的瓜源,二来遇到和农户的纠纷时也可以有个中间人协调协调。生意好的时候,水果代办一年赚个十几万不在话下。


当然,代办都是兼职着做,因为这生意就是个季节性的活,一年也就忙那么几个月。像老牛这样,主职还是农民,琢磨的主要是种什么作物能多赚点钱;当村干部呢,就是个副业;做代办当然也是个兼职,无非是利用村干部的关系网络更有优势。


税费改革之前,老牛和他的同事虽然主职还是种田,但是因为要从农民手中收粮征税,也要花不少精力来搞搞农业基础设施,比如农田水利,比如机耕道,比如病虫害防治,等等。否则到了收粮征税的时候,农民就跟你扯皮:农田没水,收成不行,交不了农业税费。到时候还不是要村干部自己借钱先交给政府。


因此,税改以前,老牛他们跟村民还是有很多交道要打,要吵架,要劝架,要吃饭,要喝酒,该帮忙的时候得帮忙,该使伎俩的时候也不能马虎。


简单说,就像中年夫妻过生活,吵吵闹闹中也透露了对彼此的依赖。


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农民更自由了,老牛他们更清闲了,干群之间就跟处于分居状态的两口子一样,基本上都不来往了。老牛和他的同事不用再找农民收粮征税,当然也就没心思帮农民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很多渠道长满了野草,水放不了,好好的水田只能变成旱地或者荒地。


好看但没用的花架子


闲了几年,老牛和他的同事又开始忙活起来了。特别是这一次换届选举,老牛当上村书记之后,镇里开始要求大搞美丽乡村建设。老牛所在的花村就是试点村。作为省里首批试点村,花村得到了大量的关注,有很多政府项目资金都向花村倾斜。一开始的时候,省里就给了300多万的建设基金,通过验收之后又奖励了50万。


关注多了,资金多了,要做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比如说要推土地大规模流转,将原本分散的地块先租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把地统一租给引进的一家农业公司;比如要给老房子搞穿衣戴帽工程,在墙上画画,在墙角搞一些艺术设计;比如要建个展览馆,供越来越多的领导来检查参观;比如拆除旧村的房子、猪圈、厕所,搞增减挂钩项目;比如要做大量的文书工作,把各种有的没的材料做得既精细又好看以备检查使用。


用农民朴素的话来说,就是整一些好看但没用的花架子。


今年县里又给花村投入了一千多万的乡村振兴基金,其他村都没有。这些钱主要用来搞沿河步行道,游客服务中心,绿道等等旅游设施。这些项目主要由镇里的投资公司来建设,村里负责协调。当然,那些30万以下的项目可以由村里刚成立的开发公司来承担。


老牛发现,这几年村里的工作越来越繁重了,也越来越不好搞。镇里的领导整天要求村里的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格局,要讲究美感,要能抓领导的眼球。可是老牛和他的同事实在玩不出什么花活,种了一辈子的田,如果说要讲如何把田种好、如何做农民的工作,老牛他们可以讲的头头是道。但是要讲究美感,要搞花架子,他们还真的不擅长。


村干部成为一种全职工作?


现在老牛他们的收入都是靠上面的财政拨款,他们的工作自然也越来越紧密地围绕着上级领导的指示来做。上级领导呢,也要想方设法抓更上一级领导的眼球。因此,整个基层工作逐渐脱离了基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虽然很多行政改革打着便民服务的旗帜,把大量的行政任务下放到农村,实际上这些行政任务主要就是填写表格,做各种留痕记录,跟便民服务没多大关系。


一方面,村干部忙得不不可开交,都没时间走出办公室跟农民打打交道;另一方面,村干部忙的事务往往都不是农民关心的,而是上面关心的。农民关心的是如何有水可以浇地,如何有路可以走车,如何有便利靠谱的医疗和教育体系。这些都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也注定很难出亮点出政绩,抓不了领导的眼球,因此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老牛现在已经没时间搞代办了,自家的田都没有多少时间去照料。村干部已经成了一个主业,虽然现在几个干部只需要轮流在办公室值班一天,但是几个主职领导尤其是老牛,隔三差五地就要跑镇里、县里开会。


听说有些地方已经要求村干部必须全天坐班了,老牛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村干部真的成为一种全职工作,那么一点工资,怎么养家糊口?怎么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如果要加工资,加多少合适呢?


一旦村干部成了专门坐办公室写材料的行政领导,谁来养活养好这些对农民没什么意义的村官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