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深圳被“教育”上了一课
2020-10-14 20:02

特区40年,深圳被“教育”上了一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梅子仪、任含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上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最高层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40年来,深圳交出的成绩单是: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 7%;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


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深圳却有着不可回避的硬伤。每天,有3万多名“跨境学童”要六点不到就从床上爬起来,跨越拥挤的罗湖、皇岗等口岸去香港求学。这漫漫求学路背后是深圳一直以来的心病:教育。


深圳只有43.85%的普通高中录取率,而这一数字在北京是85.7%。深圳上学难,是67.7%的外来常住人口面临的大问题。他们面对城市匮乏的教育资源,只能感叹:自己事业腾飞了,孩子上学却难如登天。


教育资源是否充足逐渐成为人才在选择城市时最重要的考虑要素之一。深圳的这块短板把数以万计的人才挡在了门外,也把拉动产业再次升级的活力挡在了门外。教育需要百年的耕耘,这座年轻的城市,该有大动作了。


10月1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表示,未来五年内,深圳将新建74万个学位,在教育问题上投入四五千亿。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深圳终于在教育问题上迈出了一大步。


一、从南海渔村到科技之都,人才都从哪来?



深圳是从“三来一补”加工业起家的。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两个月后就引进了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到1985年底,凭借着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深圳已经吸引了超过33亿美元的外商投资。那时,深圳有着“三天一层楼”的活力,从1980到1990年,GDP翻了超过60倍,第一产业占比从近30%降到了4%。


然而,“九二南巡”之后,随着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深圳的政策优势不再,台商和港商涌向成本更低的东莞。加工贸易难以满足深圳高速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2002年,《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爆全国。多家科技公司“候鸟北飞”的传言让深圳慌了,“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的步伐加快了。



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2017年,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了一万家。一座没有名牌大学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一路飙升,摇身一变从“血汗工厂”成了“中国硅谷”,不禁让人好奇:深圳的人才都是从哪来的?



深圳没有211大学,想要高端人才只能靠引进。一直以来,深圳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招揽海外高层次人才上下足了功夫。“来了都是深圳人”的城市口号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最近10年间,深圳收获了超过300万新增常住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


然而,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的基础建设太弱了。去年5月,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高昂的个税,顶尖归国人才的“雷锋”精神是不可持续的。只靠引进人才而不创造新鲜血液,深圳的发展瓶颈将很快到来。


华为有4万海外员工,阻挡他们回国的就是深圳的教育问题。深圳招人难,企业只能再次“北飞”。今年7月,任正非拜访了3所上海高校,为华为招募新兵。他在复旦演讲时说:未来我们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让任正非看到了上海未来的创造力,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华为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地。


最近,由上海、广州牵头,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放眼其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个个都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引以为傲的百年学府。而这次,深圳是否会再次被“抛弃”,就看它的教育能走向何方了。


二、从“输血”到“造血”,深圳教育往哪走?


让我们暂时将视线北移,看看南京和苏州带来的启发。


早在2004年,南京引进人才总数便已落后于苏州,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依旧存在。从高校资源来看,南京无疑更胜一筹。截至2019年,南京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7.78万人。而苏州仅有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生24.9万人,均远不及南京。



但南京的毕业生却纷纷将目光投向200多公里外的苏州。原因在于,后者的就业吸引力远大于前者。省会城市南京虽教育发达,是大量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皿,但由于与京沪深相比,南京高校人才在南京较少有用武之地,就连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进入南京也是最近的事。而苏州毗邻上海,承接上海发展的产业辐射,众多的工厂、企业拔地而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苏州虽为人才“洼地”,但“蓄水面积”更大,足以盛放从南京这个山崖“泉眼”里汩汩流出的甘泉。


深圳和广州的关系同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其开放包容的态度每年吸引着四五十万人才涌入,其对人才的吸引力超过100多公里外的广州。



但两城在高等教育方面,却是差距悬殊。目前,广州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54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高等学校在校生205.4万人,而深圳仅有普通高等学校13所,在校生1.3万人,未有一所“双一流”高校。


涌入的人才对于深圳来说,是可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但一批批充满理想和斗志的年轻人们来到深圳,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中后,却极大可能留不下来。


住房、教育和医疗,是人们希望在一座城市扎根生存时,避不开的“三座大山”。住房难在深圳已是老生常谈,除此之外,横亘在千万“新深圳人”面前的,便是“教育”这座大山。不只是上面提到的高等教育,深圳的整个教育系统,都存在着巨大的短板。


“我们现在要招非常优秀的老师很困难,深圳的教育欠缺竞争力了啊!”2018年,时任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的张基宏在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培训会上第一次公开亮相,就直言不讳深圳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


深圳是一座超大型城市,这是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看的;但同为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体量的一线城市,深圳学位供给矛盾突出,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离人们的期望差距较大。



而高层次人才往往对于子女得到优质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这是人之常情。张基宏直言,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深圳的吸引力将会被严重削弱:年轻时被吸引而来的人才们出于对子女未来受教育问题的考虑,极大概率无法长期留在深圳发展。


深圳特区走过第40年,教育代替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为这座城市的主要矛盾。


当然也有来到深圳,还想继续留下来的。于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独属一群人的求学记忆。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每天往返于港深两地,清晨过关去香港上学,下午又过关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双休。


他们是“港深跨境学童”。港深交界的罗湖口岸、福田口岸、皇岗口岸等,见证着数以万计跨境学童们在出生前就被预设好的生活:去香港,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深港跨境学童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3万余人。深圳的教育之伤,在每个清晨和傍晚孩子们上下学的吵闹声中,隐隐作痛。


▲ 罗湖口岸,孩子和家长依依不舍(图源:深圳特区报)


▲ 每天早晨6至8时,是跨境学童入关的高峰期,没有赶上小车的孩子,就要由父母抱着送到边检处(图源:新浪网)


但这依旧属于教育领域的“他山之石”。“跨境学童”身上背负着来自自身、家庭以及外界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孩子们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困难,家长在与学校老师沟通中的缺失,因跨境通勤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等。这些都使这种向香港“借”教育的做法无法长久。


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圳想要留住人才进行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吸引人才进入只是第一步。人才进入后,如何使他们留得下来,怎样更好地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深圳需要花大力气做更多的工作。不光要建大学,还要建小学,建中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中间的环节缺一不可。


2016年,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等人与企业家组成游学团到硅谷和波士顿游学考察。“这两座城市的面积只占美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零点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何就能完成对美国的‘深度考察’?”回国后的周其仁在演讲中说,正因为“这两个地方虽小,但可看的东西很多。”


斯坦福造就了硅谷。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公司、实验室、中介组织、学者、学生,在7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密密麻麻地堆积,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于是有人打趣说,硅谷的内核就是一所大学,正因为斯坦福作为世界顶级高校的如日中天,才有了硅谷的持续繁荣。中关村之于北京,也是这个意义。而深圳却找不出可以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平台,更别说世界一流科研平台。


但深圳还年轻。在中央送给深圳的40周年大礼包中,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等均在列,也释放了中央期望并支持深圳发展教育的信号。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发展教育不同于发展经济,无法加速、无法急成,只有耐下性子,以百年来树人。如果以百年计,未来的深圳还需要至少20任像王伟中这样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前赴后继,功成不必在我,把深圳的教育短板打造成长板。


40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作者系《财经》实习研究员)


参考资料:

[1]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局

[2]《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3]《潮起东方 历史巨变——1979年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深圳统计

[4]《深圳市产业发展与人口结构的演变及影响》,陈晰畑

[5]《高层次人才引进南京去年居首 总数只有苏州1/3》,龙虎网,2005

[6]《罗湖口岸,大量跨境学童每天往返深港两地》,深圳特区报,2012

[7]《在深圳,有20万孩子凌晨5点去香港上学》,精英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梅子仪、任含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