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可穿戴设备:苹果的下一个必杀武器
2020-11-03 17:00

可穿戴设备:苹果的下一个必杀武器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我并不是仅活在过去的传统和文化里,我也希望能与连接未来。Apple Watch 能让我连接未来,而我的手表让我连接到永恒不朽的历史。


瑞士钟表业传奇、LVMH 钟表部门总裁 Jean-Claude Biver


早前,Odin 为大家介绍了苹果 AirPods 耳机,将为传统耳机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事实上,这仅仅只是苹果冲击传统产业的一小部分。苹果先前推出的 Apple Watch,来势汹汹地要重构手表产业,才使见惯风浪的瑞士钟表业传奇人物 Jean-Claude Biver说出以上酸溜溜的一番说话。根据 Forbe 报道,尽管苹果目前尚未能终结瑞士表业的霸权,但已卖出比整个瑞士钟表产业要多的手表。


为什么苹果的新产品会对不同的产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这并不是因为 AirPods 的音质比 Bose 的要好,也不是因为 Apple Watch 的造工比瑞士表业更精良,而是因为苹果正在推动“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发展。而且除了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之外,我们先前也提到,苹果很可能在 2021~2022 年推出 Apple Glasses,也是一台可穿戴计算设备。


可见,苹果已经把注码押在可穿戴计算设备之上,把它当作下一个十年的 iPhone。在以下的内容,我们将会探讨这个市场的发展,包括:


  • 可穿戴计是否伪需求?

  • 可穿戴计算设备的不同赛道

  • 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未来商机


开发可穿戴计算产品,究竟有多难?


在讨论可穿戴计算设备之前,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可穿戴计算设备是什么,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耳机、电子表以至手机,有什么不同?可穿戴计算设备最广为人知的定义,是被誉为“可穿戴计算设备之父” Steve Mann 所提出的


可穿戴计算设备是人与电脑的全新交互方式,它包含了一套一直开启 (Always-on)、可随时访问、并可被用户编程的小型可穿戴电脑.......一般来说,它是一台以让用户在四处走动或进行其他活动时,仍然能输入和执行一系列指令的设备。


要满足 Steve Mann 的畅想,可穿戴计算设备必须足够轻巧才能随身携带;必须续航力要好,否则难以一直开启、随时访问,更必须要有便捷的人机交互手段,否则难以在任何情况下,输入信息和指令。与此同时,可穿戴计算设也必须要有足够广泛的功能,才能满足用户不同情况的需求。


但是,当他在 1990 年代提出这个理念时,当时连智能手机都尚未普,更遑论要发展轻巧、方便与智能兼具的可穿戴计算设备,但到了 20 年后,人类的科技也没有完全实现 Steve Mann 的畅想,相关的市场仍然在很初步的阶段,就连产品的具体形态也未完全落实,可见发展可穿戴计算设备难度是多么的高。


要知道目前我们绝大部分智能设备,也无法同时满足这些性能要求:


  • 你想要更多、更强大的功能,新增的功能必然需要更多人机交互设计,设备的操作难免更为复杂;

  • 想通过偌大的触控屏来简化操作体验,设备体积难免变得更大、携带更为不便;

  • 当你想要设备变得更轻巧,更小的体积难免会影响电池容量,续航力也会受影响;

  • 想要降低系统功耗来增加续航力,产品的性能必然受到限制。


可穿戴计算设计矩阵示意图。


但可穿戴计算设备在协调这些矛盾时,却比一般像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更麻烦。


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穿戴上身,设计必须比手机更轻巧,里面能容纳的电子元件更少,电池也会因体积变小而缩减。此外,可穿戴设备讲究解放双手,甚至要在没屏幕的场景下操作,也需要有更先进的人机交互设计。所以,厂商在设计可穿戴计算设备时,难度更以几何级别增长(上图)。


可穿戴: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可是,可穿戴设备发展了接近 20 年,仍然不温不火,Misfit、Jawbone 等老牌可穿戴设备生产商也没得到什么甜头,更被不少评论指称是“伪需求”。事实上,用户真的需要可穿戴计算设备吗?既然可穿戴计算设备如此难以开发,我们真的值得在这个尚未被证实的需求上,大幅进行投资吗?


Odin 能负责任说一句:可穿戴领域计算设备,将会是未来。


便携(能随身携带)、续航(一直开启、随时接入)、易用(解放双手、任何情况下可操作)和功能(通用性需求),一直是科技界别研究的这四大核心方向。任何计算设备也在不断地往这四个方向前进,而在这四个方向所带来的每一个突破,也带来整个科技产业的革命。


要知道 1990 年代的笔记本电脑又厚又笨重,2000 年前的智能手机功能也相当不好用,当时必然有人认为: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根本就是伪需求。但笔记本电脑取代了台式电脑,智能手机也带来移动设备革命,这时还会有人觉得这些设备是伪需求吗?但为什么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发展,在多年来仍然未有起色?这是因为可穿戴计算领域技术仍然尚未成熟。


多年来,厂商受限于科技水平,无法让轻便的可穿戴设备,同时满足续航力长、简单易用和功能强大等三大需求,使产品的可用性大幅下降。换言之,可穿戴计算设备往往被视为“伪需求”,原因不是用户没有可穿戴计算设的需求,而是厂商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图片来源:Science Direct


因此,不少厂商只能在作出妥协,针对特定领域的场景,强化相关的功能,才能让可穿戴计算设备在一定的可用性,满足少数用户的刚需。因此,可穿戴计算设备最初多在专业设备范畴,才能比较成功地被广泛使用(上图),例如医疗、健康和工业等垂直领域。这些参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市场,要不就是走价不走量,通过深耕军事、医疗以及安防领域等专业领域的刚需,以高价策略盈利。


通用化设备的尝试


这些面向垂直化领域的产品,虽然能快速开拓市场,但也很容易到碰上天花板,在这候要转型开拓大众化市场时,不是特定范畴的一般用户,很容易觉得这些产品是“伪需求”。


被视为可穿戴设备始终的 GoPro 运动相机,在推出初期蹭上了互联网视频而快速爆发,更被视为典型的独角兽企业,但当他们打算进入大众化市场时,这些运动相机最终只能在用户家中柜子吃灰,独角兽神话也因而告终。


专门化的可穿戴计算应用,虽然迟迟未能在成功打开可穿戴计算设备的蓝海,但在 2010 年开始,由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通用化的可穿载计算应用,却借着智能手机的东风,乘势而起。


2011 年,索尼首次推出了能接收手机通知信息的 Sony SmarWatch,尝试把手表这种可穿戴计算设备,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2012 年 Google 推出 Google Glass,通过窄频物联网技术蓝牙,与智能手机交换信息,并通过云计算方式,实现以语音识别来操作 Google Glass,进一步把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延伸到眼镜之上,让用户在无需掏出手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部份智能设备的功能。



但 Google Glass 昂贵的售价、糟糕的续航力、不太可靠的人机交互设计,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场景。不久,Google Glass 就以退出市场的方式,证明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但是,它通过 “可穿戴计算设备(终端)-智能手机(中枢)”的层级关系(上图),证明了通用化的可穿戴计算设备是可行的。这样的个趋势也变成主流,并永久改变了可穿戴计算领域的现状。


2014 年,苹果推出 Apple Watch,它同样不算得上是非常通用化的设备,但续航力更佳、交互方式更可靠的它,却能带来比 Google Glass 或 FitBit 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使它成为全球第一台能在市场上站稳阵脚,并保持每年推出新款产品的通用化可穿戴设备。2017 年,苹果再推出真无线智能耳机 AirPods,并旋即大受观迎,也使通用化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进一步在市场上站稳阵脚。


智能手机生产商尽占商机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这两台成功的设备,虽然打开了通用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市场,但当这两台设备成功通过智能手机打开市场后,一众手机设备生产商如三星、小米、华为等也纷纷蜂涌加入,快速抢占市场。而本来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上混得不错的 FitBit、Jawbone、Garmin 等小厂商,其市场份额却因而快速蒸发(下图)。


全球可穿戴设备生产商市场 Q2 份额(缺 2019 年),图片来源 IDC。


可见这一波乘着智能手机风潮而起的的可穿戴计算设备,所带来的商机几乎只留给智能手机生产商。未来的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将不会有特斯拉、大疆或戴森一样的初创公司,能通过新颖的创意的技术,以爆款产品占领市场。


这除了是因为手机设备生产商能通过巨大的市场优势,在供应链、推广和渠道上均能占尽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可穿戴计算设备(终端)-智能手机(中枢)”设计的兴起,使可穿戴计算应用必须被高度整合在智能手机系统里。


Odin 早前就曾借 AirPods 的分析文章,提出类似 AirPods 的体验,绝不是单凭传统耳机公司所能提供,而是必须与手机系统整合,才能实现,所以第三方的耳机生产商,将很难与手机公司的耳机作出竞争。同样地,第三方厂商生产的可穿戴计算设备即使设计再精良,其体验也难以与手机设备生产商在系统层级上优化所能相比。


即使第三方厂商坚持进入市场,但在未来也可能要向智能手机设备生产商,申请像 Made for iPhone 之类的各种认证或授权,各种认证费用也会使利润空间下降,厂商也将失去产品的发展主导权。


举例说,苹果可以针自家的可穿戴产品,在 iPhone 11 上引入了全新的 UWB 超宽频物联网技术,但第三方厂商却不可能要求 iPhone 上使用 LoRA 等窄频物联网技术,仍然只能乖乖使用蓝牙来连线。


除非未来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能独立运作、计算和连接全球互联网,否则只要它们的命运仍然会被捆绑在智能手机之上。


但不幸的是,未来的可穿戴设备难免会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改良人机交互的体验,但这将需要更高的计算力、或是更大的传输带宽,难免需要进一步提升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性能,可穿戴计算应用也只能继续依附着智能手机而活。


押注硬件,不如押注技术


由于可穿戴计算设备严重依赖智能手机,因此 Odin 并不建议专注于可穿戴计算领域的投资者或初创公司,往相关的硬件设备方向投资。


然而,目前可穿戴计算设备仍然相当不成熟,与其把注码押在风险更大的设备硬件,不如把注码押在相关的全新技术之上。毕竟无论是苹果、三星或是华为,他们要进入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就不得不采用相关的各种技术。


可穿戴计算领域的主流技术赛道。


可穿戴计算领域的技术赛道,虽然大体与智能手机雷同,但正如先前所说,可穿戴计算设备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很多相关的技术远远叫不上成熟,各家厂商也不断寻找更优质的技术方案,借此增加可穿戴计算领域的应用场景,部分技术的角色将会得更为重要(上图)。


以下,Odin 将会借着苹果的经验,为大家介绍可穿戴技术背后,带来了什么商机。


首先,虽然智能手机的元件也在不断地微型化,但手机空间始终更大,各个元件仍然需要通过电路板 (PCB) 组装。但可穿戴计算设备的体积比手机更小、元件的空间更为有限,所以 Apple Watch 改用 SiP (System-in-a-package) 封装,放弃了有的 PCB 组装计,而是把各种电子元件封装在同一芯片基板上,进一步节省空间。这使相关的封装技术供应商,受到智能手机公司的重视,构成了全新商机


随着物联网不断发展,各种全新的窄频物联网技术,犹如雨后春笋出现,但手机上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多年来一直被蓝牙所独占。但在近年,NFC 等近场通信技术,开始打破蓝牙的垄断,而苹果在去年 iPhone 11 上新引入的 UWB 技术,据称会在新一代的 AirPods Studio 上引入。未来,不同的窄频物联网技术,也将借着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协助,打开智能手机市场的大门。


此外,由于可穿戴计算设备难以使用触控屏,所以很多时需要依赖大量使传感器进行交互操作。因此, Apple Watch 早就引入大量光电传感器来感知用户健康状况,而 AirPods 也使用了压力传感器来触发 Siri。在未来,传说中的 Apple Glass 很可能也会搭配激光雷达,交互操作也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当可穿戴计算设备普及化,传感器的需求也会愈来愈大,自然会将为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最后,也由于可穿戴计算设备需要引入大量传感器,未来智能手机将要面对更多像图像、语音、温度、重力等非传统数据,因此更必须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去解读这些全新的感知数据。但由于这些机器感知的类别众多,而且算法各有不同,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同时能掌握各种方面的技术,就连小米近年也不得不为人工智能补课。这里将会为各家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平台,带来全新的机会。


难被预测的赛道,可被预测的技术


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商机?我认为是有的。


虽然,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市场仍然相当不成熟,设备的渗透率仍然相当低,但只要产品形态对了、应用场景满足用户需求,增长潜力仍然相当的可观。


苹果已经通过 Apple Watch 和 AirPods,成功打开了智能手表以及真无线耳机的市场,先前虎嗅也提到,苹果很可能会在 2022 年推出 Apple Glasses,所以,科技界也在预期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将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但考虑到 Google Glasses、HTC Vive 等产品的失败经验,即使苹果推出 Apple Glasses,也不一定一定能成功,这也反映了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变数巨大,稳定性远远低于智能手机市场。由于在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仍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也没有人能保证智能手表或真无线耳机等已成功的产品是否会被全新的智能眼镜所取代。


更重要的是,无论 Apple Glasses 是否能成功开拓新市场,你手上没有丰富的智能手机资源,也难以参与这一条赛道。


所以,即使你能预见可穿戴计算设备的爆发,也不代表你有资格进入这个赛道。



可穿戴计算设备就是这样的一个市场,其难以预测的特性、以及独特的排他性,使这个市场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肉,但弃之可惜。


但与其冒着产品形态不成熟的风险进入顶层赛道,然后也就偷偷啃着苹果等大厂吃剩的鸡肋,倒不如专注于中下层的技术赛道,这里的利润可能较少,可是不但风险可控、市场潜力却一样巨大


毕竟无论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形态怎么变,无论是智能眼镜能还是智能手表能够胜出,它们也同样需要各种传感器,同样需要各种人工智能算法,也同样需要各种微型化技术。可穿戴计算设备再怎样难以预测,背后所用的技术还是一样的。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