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如何?
2020-10-22 16:44

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如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侯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讲师),原文标题:《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研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从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保就业”要求入手,综合我国青年就业的特点,探讨了关注青年就业的重要意义,从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两个角度梳理了当前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并针对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失业青年、高校毕业生等重点青年群体提出了相应的就业保障政策建议。


一、“保就业”要求下关注青年就业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在当前阶段出现的新变数、新问题,以及为了有效应对各类风险、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要求,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为“六稳”之首。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基于疫情引发的经济不确定性,提出除了需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以外,还需要实现“六保”要求,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要求是针对疫情下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而提出的,是实现“六稳”要求在当前的着力点,反映的是政府工作要求的底线。其中保障就业仍然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和关键任务。针对“保就业”这一任务,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以及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并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等多项政策和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保就业”要求下,关注青年群体就业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保就业”要求中所涉及的“重点群体”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政策关注的“重点群体”中青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我国青年就业的主体即为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因此,青年就业的稳定性直接关乎“保就业”要求能否较好地实现。


二是从就业的岗位和行业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就业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特征[1]。青年就业的稳定性与所处的行业和职业有关。依据已有研究,仓储、通信、住宿、餐饮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为众多行业中就业稳定性最低的几个行业[2],这些行业中都汇聚着大量的青年劳动者,导致我国青年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主要为技能差和非正规就业。


如,目前有92%的青年流动人口在私企或外企工作,他们多为初中文化水平,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并且具有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作为青年就业的主体,青年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的现象[3],其就业也呈现短工化的特点[4],面临岗位工资低、专业技能差、非正规雇佣等问题[5]


高校毕业生虽然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就业中占据优势,但目前也逐渐呈现出“慢就业”的特点,毕业半年内没有工作的占比有所提高[6],民企、地级市及以下区域目前已超过国企和政府机构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一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最终受雇于中小微企业[7]


总体来看,在我国各类就业群体中,青年就业的占比大,且呈现出向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的特点,同时具有就业不稳定的特征。这意味着青年群体是潜在的较易遭受冲击的群体。由于青年群体就业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就业的稳定性,因而青年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障。


因此,在当前“保就业”要求下积极开展我国青年就业现状的研究,分析当前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并针对这些特殊因素以及特殊青年群体深入探讨保就业的有效对策,最终实现“稳就业”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两个角度来分析当前阶段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并基于“减负”“稳岗”“扩就业”三类政策,以及重点群体就业和青年创业等视角探讨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


二、当前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


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负责执行的,对1984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2020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52.6%的受访青年期待就业创业相关议题[8]。目前,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年就业现状也受到很大影响。


1. 中美贸易摩擦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中美贸易能够为中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17年商务部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发布的《2010—2016中美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曾统计了中美贸易对于中国就业岗位创造的推动作用,2016年中国对美国每出口100万美元的商品能够为中国创造37.3个岗位,2016年全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共拉动了1452万人次就业。因此,中美间发生贸易摩擦将非常不利于维持我国就业的稳定,并且两国摩擦过程中中国在就业问题上很可能是损失更为惨重的一方。


我国经济与美国相比更依赖于对外贸易,且劳动生产率偏低。2019年上半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32.5%,而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9.4%。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以及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在同等额度的贸易损失下,我国的失业会比美国更多。针对贸易摩擦问题,中国是否采取报复性措施对于国内就业岗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摩根大通估计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就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指出如果对中国20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征收25%关税,中国采取报复措施和不采取报复措施两种情况下,分别可能会损失70多万个和300多万个工作机会[9]


然而去年我国的进出口并没有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明显影响。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8年增长3.4%,达到31.54万亿元。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10]。依据2019年城镇就业数据,我国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即失业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11]


我国就业没有明显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当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逐层加深,合作带来的促增长、促就业效应正在持续显现,因此近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新的动力来源。二是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普遍预期是中美最终能够达成协议,因而贸易摩擦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从当前来看更偏向于短期。三是针对贸易摩擦等不稳定因素,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如减税降费等措施,来减轻其间产生的就业问题,促使“稳就业”。


但是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始终悬而未决并拖延为长期问题,则可能会使全球贸易态势发生显著倒退。如果出现贸易摩擦失控问题,就业可能会出现显著下滑,青年就业形势在这一问题下也将更加严峻。


2. 疫情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角度来诠释。目前来看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的负面冲击,但对于个别行业和群体来说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通过网络公开数据抓取的方式,获取了2019年12月6日以来29个典型城市在几大招聘网站的每日新增招聘岗位数据,能够较好地从总量、结构、群体的角度反映此次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疫情对就业存量和就业增量均有影响。疫情对就业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减少就业存量。受我国后危机时期经济下行影响,今年的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而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创历史新高[12]。疫情的发生无疑加重了今年的就业压力,部分企业会因为疫情造成的生产和需求衰减而裁减用人,在短期直接影响就业存量。


疫情对就业的潜在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国外疫情不断加重,根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投入生产使用之前,还是需要采取控制人员流动、聚集等降低流动性的举措来防止疫情在国内的再扩散;二是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将使疫情在较长的期间内呈现反复发展的状态,对青年就业产生一定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和制造业加工企业,这两个行业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受到国外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在长期冲击下可能会遭到破坏,容易引发结构性失业。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大体稳定,疫情对就业的短期冲击已较大幅度减缓。基于29个典型城市在几大招聘网站的每日新增招聘岗位数据,2020年1月28日的招聘数量仅为2019年12月6日的13%。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招聘数量持续攀升,3月20日当日样本招聘数量已达到了2019年12月6日的93%,就业岗位供给端没有因为疫情而存在明显缺口。虽然疫情对就业的短期冲击已经衰减,但长期的结构性的负面影响还应当注意防范。


疫情对一些行业岗位的影响非常显著。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打破了正常的就业节奏,各类现场招聘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大量劳动者居家,返岗受阻。在众多行业中,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较大比例的就业。这些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也是青年就业比重较大的行业。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在我国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批发和零售业共有6443.2万人,占43.2%;住宿和餐饮业2235.3万人,占15.0%[13]


除了疫情的直接冲击外,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且至今仍呈现不断加重的态势,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势必存在大比例减少或延迟,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受到普遍的限制。疫情对制造业等行业的负面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不仅能够影响当前,对未来两年的就业增长也会产生影响。但是疫情对于行业岗位的影响也不全是负面影响,对于部分行业、部分群体也存在一定正面影响。以互联网行业为例,疫情使大量劳动者被迫居家工作,反而可能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增长,比如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广大中小学生在家上课,无形中推动了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


基于疫情前后样本城市的服务业、互联网、金融、贸易、媒体广告、专业服务六大类行业就业比例数据,服务业、贸易、媒体广告行业在疫情暴发后用工需求显著降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受疫情的影响用工需求也有所减少,但由于服务业、贸易行业用工需求下降得更多,反而用工需求占比提高。


互联网就业占比从2020年1月25日的23%左右上升至1月29日的35%左右,3月20日又下滑至29%左右;金融行业占比在疫情期间从18%上升到了28%,后又逐渐回落至之前的比例。服务业、贸易等行业就业比例明显下滑,约下降了三分之一;随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除媒体广告、服务业等行业恢复较慢以外,招聘市场中其他的行业占比已逐步接近2019年12月初的状态。由此可推断,疫情对各行业就业市场至今为止尚未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疫情对青年就业群体的影响也十分直接。在此次疫情中,青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将会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首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返岗,农民工滞留是普遍问题,这将会致使青年农民工收入水平降低。其次,对于下岗工人来说,再就业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依托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部分群体再就业方式主要为灵活就业,即以临时工、小时工为主。下岗工人的主要再就业方式决定了他们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疫情可能会造成部分已就业的下岗人员再次失去工作。


再次,疫情发生时正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很多用人单位可能会基于面试的不便宜性而选择停止今年的招聘计划。疫情不仅影响了原本打算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也能够影响原本计划出国深造的毕业生。鉴于国外防控不严,疫情越发严重,部分毕业生可能会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而准备就业。这些情况都增加了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的难度,因此,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有非常大的可能会低于去年。


青年农民工、失业再就业人员由于自身技能和就业岗位性质的原因,工资水平往往偏低。而应届毕业生由于刚入职,一般也不能获得较高的起始工资,这些群体的年收入水平一般集中于10万以下。基于所抓取的招聘岗位数据,将工资水平分为10万以下、10万~20万以及20万以上3个等级。疫情暴发后年收入10万以下的招聘岗位数量明显减少,由75%下降到70%,说明疫情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冲击更为显著。10万~20万年收入所占比例从20%上升到了24%并维持至今,20万以上收入在疫情期间由5%上升到了10%,目前回落到6%。


三、优化就业政策,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组合拳,关键要在协同和精准上下功夫。“协同”,就是把各项政策、各项举措,有机整合起来,协同发力,打好整体仗,取得整体的综合效果。“精准”,就是要把政策落到“点”上,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企业、青年员工、高校毕业生身上。


1. “减负”,重点是降低企业社保、税费负担,支持企业轻装上阵


就业稳的前提是企业稳。如果企业稳,那么青年就业就有保障。


一是降低社会保险成本。可以对中小微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给予阶段性减免,来降低企业所负担的保险成本。


二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可以予以减征或者免征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


三是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


四是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扩大青年就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稳定青年就业规模。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经济的新动能,促使能够提供给青年的就业岗位增加。


五是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鼓励青年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和自主就业。


2. “稳岗”,重点是降低用工成本,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


用工成本是企业的刚性支出。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特别是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要给予最大力度帮扶。对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企业,通过提高返还额度、放宽认定标准、延长享受时间,让企业稳心安心,打消裁员增效的心思,避免出现大规模裁员事件。


企业应综合考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釆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开展培训等灵活方式,稳定劳动关系和工作岗位,与员工同舟共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3. “扩就业”,重点是开发人力资源,做大长期稳定就业盘子


实现高质量发展、髙质量就业、髙品质生活,关键着力点在于投资于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统筹做好人口、人力、人才文章。


一是以创新创业共同体、孵化基地(园区)等为载体和抓手,打造吸引青年人才聚集的“洼地”。


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创业,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小微企业创业、合伙创业等,予以最优惠的金融支持。


三是强化平台、资金、土地等支撑,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创业服务,让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变得更容易、更便捷。对每个计划,都要列出具体措施和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推进,培育就业增长点,拓展就业新空间。


四、加强青年就业服务,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如果想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那么高校和地方政府都要不间断地提供就业服务。结合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好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失业青年、高校毕业生四类青年群体就业。


1. 支持青年农民工返岗复工


2020年4月,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亿人,其中40岁以下青壮年农民工占比达50.6%[14]。他们规模庞大,流动性强,受影响也最直接,受冲击也最大。当前,青年农民工返工率不高,大批青年农民工还存在“不能走、不愿走、不敢走、不会走”的情况。


要针对青年农民工返岗障碍、思想顾虑,尽快抓好三件事:


一是鼓励就地就近就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要优先满足青年农民工就业需求,帮助其在家门口就业。青年农民工常年在外打拼,知识水平较其父辈也有了很大提升,他们有一定积蓄和一技之长,也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因此政府可以积极地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帮助青年农民工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他们在带动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全面搞好返岗就业服务。加强供需信息对接,及时推送招工信息、开复工时间,有序引导青年农民工返岗就业。


三是及时并且足额地向青年农民工支付工资。尽可能实现对工资支付的全过程闭环监管,从根本上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保障青年农民工合法权益。


2. 推动个体工商户恢复营业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8331.3万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一家个体户可带动2.37个人就业,由此可推算出中国个体经济吸纳了约2.3亿人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8.8%。疫情期间,大量商铺、店铺关门歇业。个体工商户本身承受能力比较弱,不复工营业,不仅没有收入,还要负担相应的人员工资、房租、水电费、贷款利息等,很容易陷入困境。


因此,对批发零售、交通物流等生产生活必需行业,在做好防控措施前提下,迅速全面复工复产。对经营场所密闭、服务对象聚集类行业,像影剧院、健身房、培训机构等,要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方案,有序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对中介服务、理发店等生活服务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应由经营者根据所在地疫情风险等级,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基础上,自主决定开业复工。


3. 确保失业青年应保尽保


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失业青年在增多。失业青年没有收入来源,就没有生活保障。因此,要对他们格外关心、格外照顾,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


一是需要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把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


二是需要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帮扶等多元化服务。


三是需要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加大青年失业人员、转岗职工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并可以对来自收入较低的农村贫困家庭以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4. 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面对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规模大又受疫情影响的现实状况,要加快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一批,引导基层就业一批,支持创业带动一批,并协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考录工作,挖掘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一是需要尝试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扩大选拔录用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见习计划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公开招聘一批乡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增加就业岗位来吸纳一批毕业生就业。


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招聘。疫情倒逼工作方式转变,把校园招聘“搬到网上”,教育部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不见面也能招聘,也可签约认定。同时对网上的用人单位和招聘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推动高校开展网上面试、网上签约,以及网上办理就业手续。


三是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线上就业指导,今明两年教育部将组织百万毕业生见习,以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将给予3~12个月的政策补贴。


四是着力强化重点帮扶,指导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身体残疾学生等群体提供1对1的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可以尝试开发线上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开通相关就业咨询热线,做好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五是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时间,可按规定将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待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五、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拓展就业空间


疫情之下也出现了新的机会,如大众对于社区公共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医务护理、医疗器械、防治药物、医疗保险、健康保护等产品和服务的急需,促使产生了新的岗位需求。网络购物、远程办公等新经济异军突起,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新型就业形态大量涌现,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1. 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本领


青年接受新鲜事物快,时常能迸发出新想法、新点子,要发挥好这一优势,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集中培育一批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网络培训、居家办公、远程服务、虚拟会务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企业,引领“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云办公”“云平台”“云课堂”“共享员工”等加速发展,让“宅经济”成为新的“风口”。


同时,大力推行创业教育,为青年创业提供形式多样、组织灵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的教育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创业观念,鼓励青年先就业再创业


青年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时需要以知识储备为基础,以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保障,以实践锻炼为手段,不能急功近利,要由小到大,稳打稳扎,实现稳定发展。青年创业者要扎实地学习创业计划和企业运营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保持充分的热情,还需慎重地考虑对内如何建立相关部门运作制度,对外如何协调与配合各部门工作。


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大量准备的前提下,瞄准市场与社会需求,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青年创业者在创业前,应先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或进行小规模的创业实践,积累相关知识,扩展自己的外部网络,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3. 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服务


当前我国青年创业表现出较好的成长趋势和发展潜力,但仍然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鉴于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设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帮助青年创业者解决资金困难。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对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对青年创业中符合条件的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创业典型、入孵初创企业、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返乡创业人员创业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


银行也应实施相应的措施,尝试加大对融资弱势群体的青年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可以出台有利于青年创业的贷款政策,来辅助解决青年创业融资过程中获取能力较差、征信基础薄弱、信贷服务成本过高、风险补偿能力较弱等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重视就业,重视青年就业,关键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养等政策体系的配套,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用人制度,为青年就业创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桑伟林,蔡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演进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12-18,40.

[2]陈玲.青年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分析[J].调研世界,2014(8):20-23. 

[3]韩少华,郑亚红.青年农民工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农业考古,2011(6):228-230. 

[4]谷玉良.青年农民工短工化的个体因由及其解释[J].青年研究,2017(1):77-86.

[5]李振刚,张建宝.劳而不富—青年农民工缘何工作贫困[J].社会发展研究,2019(4):134-153. 

[6]李迅.教育、就业、创业与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8(7):114-119. 

[7]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麦克思研究院,2016. 

[8]佚名.超5成青年期待两会关注就业[EB/OL].http://www.qncye.com/zuixin/46496.html,2020-05-21.

[9]于换军,毛日昇.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就业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36-139.

[10]栗翘楚.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4%[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14/c1004-31547735.html,2020-01-14. 

[11]李心萍.城镇2019年新增就业1352万人[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1/15/content_5469157.htm,2020-01-15. 

[12]张兴旺.教育部: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EB/OL].https://finance.jrj.com.cn/2020/02/28103128912178.shtml,2020-02-28. 

[13]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1/20/content_5453896.htm,2019-11-20. 

[14]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s://www.sohu.com/a/393134224_776128,2020-05-0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侯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讲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