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读书”,还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吗?
2020-11-17 16:39

“不再读书”,还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李如一,题图来自:《Call Me By Your Name》


阅读,是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


从纸书到手机,从文字到视频,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阅读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不再读书”还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吗?


看理想主讲人李如一在为女儿写的《明日世界生存指南》中,专门探讨了同阅读相关的问题。


在他看来,新的媒介具有新的语法,而“现代人阅读修养的重要一环”,就是能意识到其中的不同,并且有能力去了解和学习这些不断更新的语法。


1. 纸书和手机都是知识的载体


“读书”和“看手机”这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回答。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把纸书的世界理解为一块巨大的屏幕,比手机、iPad 或是 50 寸的电视屏幕都要大得多。它围绕着你,你经常需要扭动脖子来看它,而不是固定盯着一个方向。


人们经常说在手机上阅读有许多干扰,比如当你正在读一本电子书时,来自重要人物的一条微信消息就可以让你放下它,并且很可能一放就是半小时。


但看纸书同样有干扰。你读到某个段落时,可能会若有所思地抬头看看客厅里的那盆植物,可能会转头拿起床上的玩偶。这些都是你在读纸书时的那块“屏幕”里的东西。


我之所以要这么比喻,并不是想强调真实世界是虚拟的,而是想强调手机里的世界是真实的。


我们经常看到使用手机的行为被批评为“沉迷在虚拟世界”,抛开是否过度的问题不说,在2020年的今天,手机里的世界并不比真实世界虚拟多少。


且不说那些最终和线下活动对接的手机服务,就算是完全发生在线上的,如果它是你终日关注和思考的事,为什么会是虚拟的呢?



但是当然,绝大多数家长依然会担心小朋友过度依赖手机,理由无非是“不学习”“玩游戏”“伤害视力”以及“为什么不看看书呢?”


应该说,大概从1990年开始吧,在那以后出生的人,除非有人好好告诉他们,不然是不会真的明白“看书”意味着什么的。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这不是问题,因为书作为知识的载体的角色是很明确的。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知识多不多,但“读书多”意味着“知识多”,是一件明确的事。英文里说一个人 well read,默认指的也是读书,而不是杂志读得多。


今天已经不是这样了。对于某些知识而言,恰恰是要在网上才能看得更加系统和全面。


最常见的例子,是某种冷门或小众的趣味爱好。图书的出版是一种商业行为。趣味冷门,就意味着顾客的数量稀少,也就意味着这些内容可能不会被做成图书出版。而在网上传播显然没有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知识瞬间可达,你可以迅速显示出一种博学的模样。不论你是否真的 well read,由别人看来,你显然已经是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赞同这样一种看法,即“读书只是为了拥有知识,成为一个知道很多事情的人”,那么他对于自己的子女经常玩手机却不看纸书就不应该担心。


2. 新的媒介,意味着新的语法


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不过我也知道这种担心是无谓的。


这两天刚好看到一个例子。有一个组织的同伴坐了冤狱,组织为了让狱中的同伴能及时了解世界大事,号召大家把新闻报道归纳总结成书信,寄入监狱。


在我看来最奇特的是,他们归纳总结的不是网站和杂志的文字报道,而是 YouTube 上的新闻影片和专题节目。当然,这个组织的成员都很年轻。


换句话说,这些年轻人获取新闻时事的主要渠道就是 YouTube 视频。现在已经不是不读纸书的问题了,是不爱读字。


在我看来,这只是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重走二十世纪媒体之路的一个例子,那就是从报纸、杂志到电视,从文字媒体到视频媒体。



旧时人们对于“不读书”的鄙视,除了背后暗含的“无法飞黄腾达”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此人并没有掌握通过抽象文字系统来认知世界的能力。


他只会大部分人都会的东西,也就是语言。所以,必须要有活人在视频里讲给他听,光有抽象的文字是不够的。


但是,这是一种基于对媒介高度发达的环境无知的看法。它假设,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对我们讲解一件事,和这个人站在我们面前讲解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电视新闻是经过挑选和剪辑的,而剪辑本身就是一种语法。它并不是像每个人的母语一样,从一出生开始就可以在驯染之下习得,而是需要特地去了解和学习才能看懂。


一个经常读书的人看不懂电视新闻的语法,并不是不能想像的事。这是两类沟通,两种表达。


在我看来,能够认知这一点,并且能有意识地去琢磨文字以外的媒介的语法,是现代人阅读修养的重要一环。这包括 YouTube 上的时事节目,也包括 Instagram、抖音、播客或是任何未来即将出现的新媒体形态。


事实上,我认为这才是家长应该真正担心的事:不是你的孩子如何沉迷手机,而是他们能否意识到,当面对新的媒介形态时,是在面对一种新的语法,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正如在学校里学习如何使用文字一样,你需要通过主动学习去了解这些新语法,因为这次学校来不及教你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对于新媒介永远只会有最肤浅的,往往也是这种媒介的始创者最希望看到的认识。


3. 新的语法,需要新的学习



这种认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拿电子书这种媒介来说明。


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末尾开始,有一群人似乎发现了电子书的巨大好处,开始热情拥抱电子书。


他们列举的好处包括:没有重量、不占地方、方便搜索、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尤其是要买其它国家的书时)等等。最拥抱电子书的,往往都是之前买和读很多纸书的重度读者。


但我想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有了别的看法。上面有些优点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往往携带了一些相应的问题,这种问题经常要过很久才能发现。


比如,“没有重量”对于要看大量书的人当然是好事,但是一本纸书的重量由页数和装帧决定,“重量”暗示着一些东西。大部头会让人觉得这本书很重要,或者至少是作者和出版社认为这本书很重要,虽然这不代表它一定重要。


这种微妙的信号在电子书那里,只能以一种可怜的方式表现,那就是页码——一个数字而已。


又比如“不占地方”。读书人不一定是富人,甚至可以说经常都不是富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用来存放图书的空间有限。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占地方”是件好事。


但是如我文章开头那个“屏幕”的比喻所说,五百本纸书所占据的空间,是一种对你视线的牵引。而在屏幕上的五百本书,如果我们去想像它们占据了手机或平板内部的虚拟空间的话,只会是在一个点上的无限堆积。


在 Kindle 里打开书架,一次只能看到不到十本书,它们的排列方式也是非常理性的:最近看的那本在最前面,新买的在前面,以前买的在后面。


这和纸书对于空间的占据完全不同。


纸书是平铺的,可能出现在家中的各处,排列的方式也有很强随机性。当然,的确有那种一丝不苟的读者,看完一本,放回书架,再拿另一本。他们的沙发上永远不会堆着几本互不相干的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


关键不是说哪种方式更好,而是说我们可以选择。这种选择和性格有关,它其实也是个人独特的读书法的一部分。在电子书的世界就要机械得多,没有太多空间去自然地探索这种属于个人的东西。


关于纸书占据空间的问题,我看到过两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一张是Chris Maddern做的《绘文字图解百年进步史》:电影放映机、电话、蜡烛、钱币、乐器、纸张,都在一步步演变下变成了手机。



当我打开手机,点开了一个由于过宽而无法在手机屏幕舒适阅读的 PDF,不得不先把链接存到 Notes 里,等着什么时候用电脑或 iPad 再看时,我想到了上图。


另一张图,是日本作家、导演寺山修司躺在家中茶几旁边的地板上翻看一本大书。茶几上和他身边散落了各种纸张和书籍。


翻拍自河出书房新社一九九三年《新文艺读本:寺山修司》


不必谈什么“纸书质感”或快速翻页的便利性,尺寸是手机最大的限制。芯片的微缩让计算设备体积变小,屏幕也必然随之萎缩。


把一千首歌装进口袋没问题,把一千本书装进口袋之后,像寺山修司图中这种阅读就不可能了。


这张照片令我难忘,是因为它就是寺山修司创作特色的视觉呈现。只有这样把书摊一地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阅读软件 Marvin 为了支持两本书的比对阅读,特地在 App Store 上架了 Marvin 和 Marvin SxS (side by side) 两个版本,让读者可以利用 iOS 在 iPad 上的分屏功能同时打开两份 Marvin,同时看两本书。如果要打开三本书呢?要打开上图中那么多本书呢?iPhone 更不必提。


macOS 上的 Mission Control 模仿了书摊一地的工作状态。但你家任何一个房间的地板面积都大于哪怕三十寸的电脑屏幕吧。


Mission Control界面


摊开的书本数量有点像内存。摊得越多,内存越大。在电脑上,我们可以靠切换窗口、桌面和标签页勉为其难地模仿这个模式。


在移动设备上几乎不可能。原因只有一个:屏幕太小。十平方米的房间怎么打壁球?


太多人喊着要让内容支持移动设备,有时那是削足适履。我们要想想用什么设备才能最好地支持内容。


以上,我选了两个最没有争议的电子书优点:没有重量和不占空间,来说明,即便是这些优点,也都附带着和阅读本质相关的缺点。


这就是为什么说新媒介就是新语法,它需要新的学习,熟练掌握了文字这件工具的人,并不一定就可以直接凭着经验去评判它。



在“阅读”一事上,互联网应该被视作一个无障碍装置。


如果你家里没有地方摆太多书,但你又想读很多书,互联网是你的朋友;


如果你经常要买英文书,但无法频繁支付越洋邮费,无需邮寄的电子书是你的朋友;


甚至,如果你没有耐心——这里我们把没有耐心视为一种能力上的缺失——读书,互联网上有大量人“帮你读”。


世界上的大部分一手知识,依然是以学术论文或图书的方式呈现。但你可以在论坛和各种社交网络上,看到各方神明对这些一手知识的总结、提炼、或是诠释。


但正如我们如果通过为轮椅使用者准备的斜坡来上台阶,就不得不多绕一些距离,从而减慢了移动的速度一样。


除非有一天,大部分一手知识的放送渠道就是互联网,无论通过网站、app,还是别的什么形态,否则,互联网上的阅读也一定属于一种“有损压缩”。


本文整理自由李如一主讲的看理想节目《明日世界生存指南:给女儿的30封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李如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