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鼓吹的“抗糖”,我劝你轻易别信
2020-11-19 09:46

被鼓吹的“抗糖”,我劝你轻易别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 冯美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维持皮囊这件事上,人类可能永远没法保持理性。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官方统计中销售额增速排名前五的商品品类里,前两名被个人护理和美妆包揽。


熬夜至上的时代,当黑眼圈、细纹、暗沉逐渐成为“初老”的代名词,“抗老”也成了这届消费者的心头病。


所以,当“抗糖=抗衰老”的说法各方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种潮流,曾经嗜糖如命的年轻人们,立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抗糖大军的行列里。


可就像过去突然爆红的酵素减肥、换血排毒一样,抗糖抗衰老这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背后,雷点远比人们想象得多。


一、为了抗糖,多少人心甘情愿掏空钱包


如果你是个绝对的潮流icon,一定会发现,抗糖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一年前,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就已经散落着零星的抗糖斗士。


当然,那个时候,抗糖是一种先锋的行为艺术。


一年前如果你对朋友说自己在抗糖,绝对是走在时代前列线的弄潮儿


那是过气网红——奶茶的黄金时代,大多数年轻人还沉浸在“奶茶每一天,快乐似神仙”的自我放纵里。所以,此时入股“抗糖”的时尚达人们,大多数是绝对的抗糖原教旨主义,即:


少吃或者不吃精制碳水、高GI(血糖生成指数。数值越高,越容易导致血糖升高)食物,用优质碳水替代。


在各种分享平台上,最先流行起来的抗糖攻略,基本都是针对食物的科普,教大家如何培养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然而随着抗糖这个概念的逐渐出圈,不少对其中的原理一知半解、却对效果格外在意的网友摇身一变成了抗糖急先锋。


在网红、大V们的合力推动下,“吃糖”慢慢变成了一种原罪。最近流行起来的“抗糖饮食法”,就是主张为了阻止糖分摄入,拒绝主食和水果。



这种极端饮食方式对于大多数一日三餐吃惯了精制主食的中国人来说,自然是难以严格遵守的。更何况,正餐之外,还有各种来自网红零食的碳水诱惑,随时可能导致一场抗糖大计前功尽弃。


这时候,一些美其名曰帮助人们轻松抗糖的产品——抗糖丸、抗糖口服液、抗糖洗面奶应运而生。


价格并不便宜的抗糖产品


有人一边奶茶蛋糕不离手,一边狂吃抗糖丸、喝抗糖口服液补救,结果这么大起大落一周,该长痘还是长痘。


枸杞泡可乐的朋克养生大法也被挪用到了改良版的抗糖计划里。偷偷把抗糖粉倒到奶茶里、就着最后一口可乐送服一粒抗糖胶囊,自欺欺人选手们又能在今天过得很健康的幻觉中安心睡去。



而在更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抗糖产品更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了很多碳水主义者的刚需。


早上起床,洗手台上赫然放着传说中500+RMB一支的贵妇级别的抗糖化洗面奶;晚上护肤,脸上贴着的是50+RMB一张的号称“生命之力”的抗糖化面膜……


甚至还有专门针对米饭爱好者的脱糖电饭煲,仿佛只要经过这口高级锅的烹煮,米饭就能成功化身为高级食物。



尽管大多数时候,这些产品的使用者最终会发现,效果似乎并没有预期中这么明显。


关于所谓的脱糖电饭煲,@老爸评测 也对市面上最主流的3款进行了实验,最终证明,经过脱糖处理的白米饭的GI值,甚至比处理之前还要高一些。


但这些不怎么乐观的结果,似乎并不妨碍一些消费者继续砸钱,将其当成自律的替代品。



仔细一想,这些被年轻人们大肆追捧的抗糖产品,和早已被揭穿的保健品、保健仪器的套路如出一辙。


吞几粒酵素就不需要运动,喝一瓶抗糖口服液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摄入碳水……吞咽抗糖产品的几秒钟,所有的负罪感烟消云散。甚至给人一种正在进行自我拯救的奇怪错觉。


二、无处不在的控糖焦虑


说实话,在经历大量智商税产品的无情收割之后,如今的消费者——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已经很难被单纯的忽悠型概念蒙骗。


抗糖的概念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也有些“天时地利”的意味。


早在今年6月,知名电竞选手Uzi因糖尿病退役,就已经吓坏了一众网友。彼时,这届年轻人最大的困扰,不过是熬夜、脱发、睡不好,可23岁的Uzi患糖尿病的现实,终于把他们推向了另一种担忧——


原来年轻已经不再是自己挥霍身体的最大筹码。



去年12月,微博粉丝近千万的视频博主@毒角show 通过视频宣布自己得糖尿病的消息;今年8月,杨天真因为切胃手术被送上热搜,在随后的几次发生里,她坦承了自己6年糖尿病史的事实,并称做不到控制饮食,只能选择手术……



越来越多的个体正在以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事实:糖尿病这种传统认知里的老年病,正在年轻化。


尽管糖分摄入过量并非是糖尿病的最终成因,事实上,糖尿病是一种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引发的慢性病。导致这种病的直接原因,通常情况下是肥胖和压力大。


然而不可否认,糖分和肥胖、甜食与压力之间又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何况,肥胖本身也是这届年轻人颇为关切的议题之一。


因此,在对疾病的恐慌中,人们很容易把抗糖和健康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多嗜甜如命的年轻人,终于在保命和及时行乐的选择题里,默默地把奶茶甜度从7分降到3分,迈出了人生第一次投降的艰难一步。


如果说最初的抗糖是年轻人出于健康的自行选择,那么如今抗糖及其相关产品的大行其道,则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外貌焦虑的推波助澜。


抗糖与抗衰老之间,虽然并非商家口中那套互为因果的绝对关系,但也存在相对模糊的微妙联系。


简单来说,人体要维持肌肤的年轻态,需要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支撑。


而当人体内过量的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蛋白质发生糖化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简称AGEs),会导致两类蛋白变性,从而形成皱纹。


谈及这一复杂原理时,多数人还会用红烧肉的图片作为例证,以更直观地证明糖化后的肌肤是怎样一种焦黄失水的状态。


@Cindy晓宇


这种科普的震慑力无疑是巨大的,再加上很多产品的成分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胶原蛋白、还原麦芽、赤藓醇、假荜拔精华……


这是目前市场上一款销量极佳的抗糖丸的部分成分,光看这些名词,确实足以把似懂非懂的消费者唬得服服帖帖。



这场被极具迷惑性的科学原理包装起来的健康实验背后,除了商家们的卖力营销之外,也离不开明星效应的发酵。


比如去年4月,张韶涵就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戒糖宣言,在当时被网友追捧为女明星的冻龄秘密。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星们推崇抗糖的背后,几乎都有专业的医生和营养师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饮食计划。盲目跟风的普通人们,却未必能从他们在社交平台的零星分享中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


如今看来,张韶涵所说戒掉一切加工糖的做法并无不妥,但随着“控糖”概念的普及、泛化,一些商家也开始有目的地对这种饮食习惯进行包装、美化。


再加上如今颇为主流的少年少女感冻龄审美,久而久之,抗糖似乎成了一种不需多加分辨的绝对正确。


三、抗糖,一场精心编造的消费谎言


然而一个颇为遗憾的事实是,大多数被鼓吹的抗糖方式,其实只是一场用“抗老”做幌子的精致谎言。


糖化反会在我们的身体中生成一系列糖化终产物(AGEs)确有其事,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还无法证实AGEs和衰老的直接关系。


不仅如此,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一刀切地不摄入任何糖分,首先会减少酶促糖蛋白的合成,造成低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


工人日报就曾经报道过一位因为过度戒糖导致低血糖的姑娘。


因为受到喜欢的博主的影响,21岁的她尝试每天只进食绿色蔬菜和鸡胸肉,结果不出半个月,就开始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盲目抗糖,后果可能很严重


在一些在线医疗平台上,也时常会有女性因为抗糖导致经期紊乱的案例。


即使没有直接对身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糖作为供应人体运转的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如果摄入不够,也容易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身体乏力……


跟节食减肥的原理类似,过度抗糖,反而会导致代谢紊乱,对碳水的欲望更加强烈。



另一个必需澄清的真相是,即使完全不摄入碳水,糖化反应照样会进行——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也可以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用来维持血糖平衡。


可以确定是,目前科学界还暂时还没有找到靠谱的,抑制糖化反应的办法。


基于这个事实,市面上所谓的抗糖化产品就显得更加不伦不类了。


从前文的某热门产品的成分表可以看出,尽管其中的一些植物提取宣称能够起到“抗糖化、防衰老”的功效,但其中的话术却让人嗅到一丝似曾相识的气息。


与此前早就被打破的抗氧化神话如出一辙——这些成分的效用既没有具体的科学证据可以支撑,又并非无法找到廉价的替代品。



眼下,抗糖产品的主力消费显然是正处于“初老”焦虑的年轻人们,但在专家看来,这个群体身体机能正处于不错的状态,新陈代谢也较为理想,并不需要刻意抗糖。


大多数人追求的安慰心理固然是情理之中,但把钱花在虚无缥缈的安慰剂上,显然并不值当。


人们心知肚明的是,更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比吃保健品有用得多,只是相比于早睡早起这样的具体改变,吃点药、敷个面膜要更简单。


但必须承认,药品带来的安全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因为它的高风险性,反而会掩盖甚至带来更多的麻烦。


对于真正想要保护皮肤、对抗衰老的年轻人,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老生常谈的办法,就是做好防晒工作。


毕竟,在已知的皮肤老化诱因里,紫外线是唯一确定可控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 冯美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