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理想的中国企业家,首先是不神化自己
2020-11-27 17:41

陈劲松:理想的中国企业家,首先是不神化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归未来工作室(ID:gh_63ebd57d8a4d),作者:申时,嘉宾:陈劲松(世联行董事长),题图来自原文视频截图


一、五十岁重启人生,跟太太再恋爱一场


问:什么机缘去剑桥划的赛艇?


答:当时王石主席在剑桥读书,我本来想看看他,正好他有一个企业家培训班,说你看我没啥意思,来学学外语、划赛艇吧。


正好,我和太太都没留过学,外语很差,觉得是好事就报名了。


第一天到剑桥,我和太太四五点就起床散步。那天没下雨,但雾很大,草地上一层烟,没人,安静。以前我们从来没有一起经历那种感觉,就在草地上跑步,感觉很欣喜,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感觉。两个50岁的人,变成俩小孩儿了,第一次感到童真突然降临,原来生活可以和喧嚣和俗物离那么远,是人生重启的感觉。


问:重启的标志是什么?


答:这一个月让我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


问:运动成果的标志(是什么)


答:体重。当时75公斤,1米7,后来开始锻炼。要奔五了,还是一个小胖子, 决定给自己50岁生日,送一个礼物,回到大学时的体重。当时的标杆不是王石,他一直就不重,而是郁亮。他曾经跟我一样重,后来成功减到62公斤。


后来我收到了这个礼物,体重维持在62公斤,以至于无法离开运动,每天要划船 5000米。后来使用测功仪,每天也要划5000米,外加5分钟平板。做完之后,拉伸、冲凉、上班,每天状态好得不得了。


陈劲松笑谈自己曾是个奔五的小胖子,直到深潜的剑桥之行,让自己重启人生:通过运动和自律,“回到大学时的体重”。


问:有特别兴奋的那一刻吗?


答:有,穿衣服。几乎所有衣服都没法穿了,西装大码变小码,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也是那一个月生活带来的。


问:最开始难受不难受?


答:肯定的。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开划,七点半左右结束。我最开始也不想早起,但八个人一条艇,七个人在等你,你不来人家怎么划?而且分两条船,20天后要比赛,必须八个人一起练,集体荣誉感也逼你练习。当大家越来越协调,你会感到喜悦,运动的感觉就找到了。


所以,特定的场域、时间和集体荣誉,逼我养成一个好习惯。


问:以前不运动吗?


答:完全不。我很相信传统养生理论,就是不能动,龟息大法,乌龟寿命最长嘛,登珠峰更不可能去。


我还很会找理由,王石跑步、爬山叫我,我从来不去,我说不适合。


可以想象,突然接触运动、享受运动、离不开运动,找到了人生的分界线,或者说打开了一道门——修养的大门,感觉多好。


问:修养?


答:什么是修养?“修”,就是你要改,而以前那些坏毛病怎么改?“养”,是个过程,慢慢积累,尝到好处,就会更投入,越投入越受益,是这么个过程。


从我们一开始到剑桥的那种开心,随后开始有计划修养。所以我说,那是改变生命的一个月,时间短了可能坚持不了,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去凝固。


问:回国后习惯也保持?


答:对。偶尔熬夜起不来也有,但你会发现,早晨没出汗,就不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再一琢磨,为什么我要熬夜?不熬夜,那点事早起也能干,早晨起来出一身汗,还把事情做了。一天精神好,不是很好吗?


什么是习惯?就是离开他,你就不舒服。而所谓“难”,就一点都不难了,你不做反而挺难。


问:太太呢?


答:我有很多坏习惯,往往忽略很多,比事业重要得多的东西,不管是个人的身体,还是对家人的关心。后来,太太看到我那么投入地改善生活质量,她非常开心。


另外一个就是英文。从张不开嘴到跟人自由交流,看到我的解放和自由,她非常开心。


问:运动和工作相通的地方,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运动的特点是,行动第一。别说也甭想,先下水,用手划。一开始乱七八糟没关系,划起来就能找到感觉。就好像有个梨子摆在面前,你左研究右研究有意义吗?上去咬一口就知道滋味了。运动需要行动。


经营公司中,很多事情也说不清楚,没有一个道理说,你这么做就一定对,那么做一定错,要行动。


环境一直在变化,形势变化、规则变化、人事变化等等,有时都不是一个拦路虎。怎么办?做,过程中迭代。这是运动带给我的启示。


二、让“心”健康,方能不被时代的高铁抛弃


问:你怎么定义“健康”两个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人?


答:健康是“身心健康”,“身”是身体、是硬件,身体出现很多征兆,告诉你要小心,生活质量会变差,必须要注意“硬件”。这是健康的底线。


“心”是精神,是软件,是通过明朗、爽朗、明快、阳光这些词来描述的。如果精神压力过大,会使你应对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变得不足。


像我快60了,时代变化这么快,能不能跟上啊?有没有充分的自信?能不能保持乐观?别被时代的高铁抛弃啊,“心”很重要。


 “软件+硬件”同时指向健康,“身心”组合一起,构成评估标准。


问:什么是不健康?


答:说话拐弯抹角,心理压抑,行为和言行扭曲,我觉得这都不健康。


问:良药是什么?


答:真要说既治身又医心的,运动算,让两方面都得到改善。例子非常的多。因为运动能调理我的作息和睡眠,让人精力充沛,感觉有更多的时间,让我们从容应对外部世界,吸收新的知识。所以我说,运动是“健康”良药。


问:如果把人分成两种,一种爱运动,一种不爱运动,区别是什么?能不能说前者比后者更阳光?


答:不好这么比,可能概率上如此。总体来说,爱运动的人更简单、直接,不爱运动的人,遇到事情总有很多理论;爱运动的人,更偏向行动,更不油腻,比较爽朗。


陈劲松认为爱运动的人确实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概率上“更不油腻”。


问:你自己经历了过从油腻到爽朗?


答:最起码我觉得,原先干一件事会厌,不想坚持,会逃避,因为要很久才能出结果,坦率说,我有这个毛病。选择运动之后,就觉得不是什么事了,运动能改善这种状态,尤其是做划赛艇、长跑等运动,会逼迫你突破压力极限,坚持过去,荷尔蒙上来的感觉很愉悦。


其实,经营企业、家庭、哪怕带小孩儿、朋友相处,某个维度上,是一码事。


三、中国企业家不能油腻,别神化自己


问:你期待企业家的理想画像是什么样子?


答:君子?太抽象,君子维度太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君子,“不党”也是君子,这要求都太高了。只能说,企业家最好不要什么。


问:什么?


答:不能神化自己,把自己当正常人,很重要很重要。什么是正常人?划赛艇就知道了,要跟正常人一样早起,要克服懒惰,才能划得像样,跟其他正常人合作才有好成绩,而且其他正常人可能会比你强。


所以,不神化自己是第一步。


问:第二步?


答:不能流俗,不要人家干什么你干什么,这叫流俗。不断有新东西出现?出一个你就跟?得知道自己是谁,坚持最适合自己的做法。


比如说,划赛艇适合我,别的运动再好,可能不适合我,未必要做,走好自己的路就很好。这是第二步。


问:第三?


答:清爽,阴暗或者是隐晦都不好。不神化、不流俗、要清爽。至于结果怎么样,交给社会吧。


把过程管理好就挺好,就像我们划船桨,“划好每一桨”,你这个船就能划好,那结果往往是好的。比如对我来说,结果已经很好了(公司上市),对不对?再往后不取决于你了。


理想的企业家是什么?陈劲松的回答是像个正常人一样,不神化不流俗。


问:说完企业,说下理想的国民画像?


答:挺难画。鲁迅当时说中国人的几个毛病,很多还没克服,比如阿Q的那些毛病,比如人血馒头。


当然鲁迅的年代,饭都吃不饱,识字的没几个,改起来很难。而现在,我们已经仓廪实,但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慢慢来吧。


四、成功不在于他人定义,在于自己追逐的过程


问:做公益的初心是什么?


答:我没初心,因为王石做公益,想学标杆嘛,就跟着做公益,一接触就被感染了。这么多人把时间花在跟生意没关系、只跟自然有关系的事上,而且大家相处时都很讲道理,有什么矛盾,用规则去解决,挺好的。就跟着玩儿。


问:仅仅是玩?


答:玩玩就有想法了。你愿意花无限的钱和精力,去做的事是什么?得跟你有关吧?跟后代有关吧?得让社会美好吧?


只有公益。在这个过程中,你突然开始了解社会。这更有意思,以前我自认为了解社会,事实上并不了解,至少不了解生态。当你发现,你今天还能看到很多鸟,你儿子可能看不着,到孙子那,就灭绝了,你会有发自内心的痛感,那就做公益去改变。


而你不关注这些,你永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说公益,有意思。


问:很多企业会把公益当作品牌的一部分,如何评价?


答:也挺好。总比拿别的当marketing好。但我看到的是,很多人做公益上瘾,甚至公司都不管了,全职做公益。身边这种人越来越多。你说他给谁marketing?但我觉得,这是特别聪明的人,他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投入无限精力、无限金钱,而且还给生命找到了意义,多聪明啊!


问:找到意义很聪明?


答:最聪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会有这样的追问,否则活着干嘛?


王石是聪明的人,不断寻找意义,而且人生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有意义就有激情,有激情就有生命力。如果找不到意义,人会随着时间、年龄增长而离社会越来越远,变腐朽,活着和死亡就没有界限了。


问:那你是边工作边公益?


答:是,一边做企业,一边做些跟赚钱关系不大的事,感觉非常好,我还号召员工都从公益中找到一点意义,很喜欢这种状态。


问:你怎么找到红树林这个意义?


答:这得说深圳这个城市,很独特。深圳的红树林曾经破坏的非常严重,当时引进了无瓣海桑,这是外来物种,严重破坏生态。


我们就发起红树林基金会,目标是保护好生态多样性,不要搞单一物种。


政府很支持,由红树林基金会来托管湿地公园,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的事。政府把公共公园委托给民间机构,预示着什么?是城市管理迈进一大步,红树林基金会责无旁贷要做好,这么多年(红树林基金会)不仅收获了生态,也是一种模式创新。政府和公益组织协作,通过协作建立信任,也跟公众建立了信任。


这个模式非常好,非常有意义,无关乎别的,就是让自己很开心。


问:你怎么定义成功?


答:要区别“成功”——外界的定义,和“成就感”——自己的定义。找到有意义的事,坚持去做,过程中一点点收益,都让你感到成功。


成功不是外面的定义,外面总在变。只有自己定义,然后实现,才会开心,哪怕没有实现所谓的目标,过程中感觉得到好就是成功。


所以,怎么定义成功?


成功,在于每个人找寻到自己的生活意义,不在于外界的定义。


问:你焦虑吗?


答:面对不确定性,不知道怎么选择时,(人就会)有焦虑。(解决)办法是行动,反正就这几种选择,选一个你认为对的先行动,不行换一个。边走边解决,只要开始就不焦虑,这是运动给我的思维方式。


问:但你从事的地产行业,发生这么大变局,你焦虑吗?


答:解决不了的事,就更不焦虑了。你要焦虑的,是能解决的那点事。


五、巴黎的城市教训是太干净,把人赶走


问:你一直喜欢研究城市,怎么理解城市和城市化?


答:首先,城市化是个过程;其次,城市是个容器。容器怎么讲?就是不能只要高端,不要低端,里面有生态,不同物种都有,才是健康,(这样大家)都能有养分。


问:那城中村的拆除是不是很可惜?


答:是。顺着城中村,我想再延伸一下,城市不只是物质,她是一种精神。


深圳城中村告诉我们,什么是“深圳精神”,深圳的城中村把“深圳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身在城中村,天天看着CBD,你就会想到奋斗,不这么想就回家了。奋斗,是不是深圳精神?“深圳不相信眼泪”,在这里打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全靠你自己,这是不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


陌生人在一起得建立秩序,而且要自发建立秩序。城中村就是这样,哪有什么政府配套?没有的。小孩儿怎么办?读书怎么办呢?夜宵怎么办?全靠市场自发解决,这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


深圳的高楼大厦旁就是城中村,这里通常缺乏政府配套,靠市场自发解决生活所需。


问:你有担心吗?


答:我的担心是,如果把城中村都清除出去,城市会不会失去生命力?N年前,发达国家就经历过,值得好好学习。


问:说远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经历了美好年代,艺术家、文学家都往巴黎聚集,是世界时尚之都。这个地位,跟之前的奥斯曼改造有关,但副产品是改造后的巴黎,不适应穷人了,所有大楼都要保持固定高度,就吸纳不了太多人口,导致城市的新陈代谢效率越来越低,时尚之都就被纽约取代了。


答:还有一个逻辑,就是巴黎最兴盛的时候,政府非常有理想,美学水平也高。但纽约从来都是脏乱差,她是商人建立的城市,没有说要打造成花园城市,她都不好意思说。


所以,整个工业革命,最终在城市中就体现为那种钢结构的摩天大厦,这都是商人商量的结果。她那么脏乱差,依然是世界之都,因为有活力啊。


巴黎越建越干净,越建越时尚,结果发现毕加索也待不下去了。不是没钱,而是因为艺术家也往纽约跑,大家得跟着跑。


巴黎的教训非常可惜。


问:纽约的基因,来自英国,而拿破仑说英国人是……


答:一个小店主的国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归未来工作室(ID:gh_63ebd57d8a4d),作者:申时,嘉宾:陈劲松(世联行董事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