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中国学生从小怕到大
2020-12-11 15:36

这件事,中国学生从小怕到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阿饼,编辑:秋裤,头图来源:《小欢喜》


前不久讨论得轰轰烈烈的家长群又“出事”了。


不过,这次算是好事。


杭州滨江区准备在各所学校试行一套班级微信群公约,对家长和老师在使用班级微信群时的言行分别作出规范性约定。在“教师篇”的公约细则之中,有一条冲上了热门:


“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



有人叫好,把学生成绩作为个人隐私保护起来,是对大多数学生自尊心的尊重;


但也有人唱衰:成绩怎么就算隐私了?不公开排名学生还有学习的动力吗?


不得不说,这条公约是一次颇有勇气的“改革”,但相比中国从古时就有的全城金榜题名和“社会性名落孙山”,只在家长群约法三章,还是显得无力了一点。


在中国校园,大考小考都要来一个成绩红榜,分数分班制、排座位等等操作更是常规,这些排名排序的方式,可比家长们的微信群还要赤裸。


正因为有这些,不少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赖以生存的这套排名评价体系,其中更是离不开讨论它对后进生的打击。


但说起来,至今还是没有人没能找到一个能平衡自尊心与学习成效的权宜之计,就算找到了,在以应试选拔为培养基础的环境下,推行起来依然不简单。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在成绩排名这件事上,中国学子实在是太爱恨交加了。


抛开恋爱脑来说,F班出身的湘琴也算百名榜的“受害者” 吧/ 《恶作剧之吻》


排名不公开,一切就皆大欢喜吗?


这场“改革”会发生在家长群,并非空穴来风。


2018年6月,重庆市渝中区一位五年级英语老师在班级群里晒出了全班同学的成绩单,本意是希望家长能够对孩子的成绩一目了然,没想到这份成绩单在群里却引起了部分家长的不满。


有家长吐槽说:“老师,你就不考虑一下成绩考得不好的同学的感受吗?”


有家长抱怨:“老师,你让家长情何以堪,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一样,把孩子的成绩排在一起不是助长攀比吗?”[1]


事情发生两个月后,河南省的一位老师因为在家长群公布了孩子默写古诗成绩,引得家长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选择了辞职。


在辞职信中,老师说,“没考虑到个别差生和家长的感受及自尊,给个别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我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胜任四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故申请辞去。”



一时间,舆论声讨家长。燕赵都市报发布的文章《老师晒学生成绩引不满,是家长太玻璃心吗》指出,老师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在过去算是很常见的做法。部分“玻璃心”的家长的确容易挂不住面子。[2]


但这些家长敢跳脚,也有政策支撑——因为成绩排名不公开的呼吁,教育部老早就严肃地提起过。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中就规定: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在2017年公开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里,为牢固“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个目标,教育部再次强调: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大部分地区和学校,也有在努力照做。


2018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禁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考试排名,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


一时间,校内张贴成绩、公布具体排名在全省被取消,老师更是不会在群里公布排名。


一些看似更为“人性”的查分方式也开始被投入使用:学生和家长通过手机客户端,查阅学生的成绩与情况。


知乎用户@我就叫这个昵称了 在老师采取了App公布成绩之后,察觉身边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同学之间更融洽了些,不会过于去纠结自己和别人的成绩的比对,专注自己就好。”


知乎用户@我就叫这个昵称了 不仅能在App里查看到分数


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精力拓展这么细致的数据服务,最常见的情况是——学校学会在家长面前缄默其口。一位江苏小学校长表示,学校不公布排名的立场非常坚定,如果有家长来问,老师的回答一概是“就是没有排名呗”。[3]


这样一来,又尴尬了另一部分家长:“学校藏着掖着,一点也不利于判断孩子的情况。”


江苏家长章先生告诉媒体记者,自己想搞清楚孩子的排名,只能靠估算。“孩子每次考试确切的排名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从分数段基本能判断出来他处于哪个层次。毕竟目标是中考,家长也想了解一下大概的排名,心里有个数。”


不公开成绩,就可以打发大家对自己水平的好奇心吗?


那些拿到个人成绩条,还要偷瞄别人家一眼的那些同学,和那些就喜欢打探“敌情”的家长。再怎么瞒着,他们也总有办法套出个一二。


到头来,排名“隐私”,还是隐了个寂寞。


排名,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小的数字,划定了一个人在一群人中的地位。它如何能在今天被如此重视?


对排名这回事最有深刻感触的,可能要数这一代大学生和新生代的打工人。可以说,排名在他们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都不曾缺席。


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认识到一点:突出的人,可以尝到甜头。小红花、糖果,或者小文具等等在他们眼中无比珍贵的小奖励,都属于听话、认真的小朋友。


为了成为突出的一份子,他们刻苦学着拼音笔画数字,尽管此时成绩的概念并没有正式引入,但他们已经能察觉到其中的“微妙”。


成绩和排名的威力从小学开始逐渐与学龄成正比。掌握程度被量化为分数,优秀与否被量化为排名。排在后面丢了面子,被说明不够努力,需要知耻而后勇。


但名列前茅,压力更是不小,和成绩相生相伴的排名霸凌,让努力型尖子生只能死死抓住高位的座椅。一不小心掉下“神坛”,所有的奖励都可能被收回,他们甚至活得更累。



乔英子恰好就是努力型学霸,她一度因为排名下滑导致情绪滑坡 / 《小欢喜》


知乎用户@我就叫这个昵称了 提到:“在学校两个标尺,要么家境好,要么成绩好。还要次次成绩好,一次掉排名,难听话就会到耳朵里。尤其是平时很努力的考不好,更会有人冷嘲热讽。”这种现象在中国校园里非常现实。


@橘黄上课不划水 更是发现,“同学之间背后议论一个学生的时候,成绩几乎必然是要提到的,无论它有没有妨碍别人。”


即使学校已经不让贴成绩、不公布具体排名、只公布分数段,但大家还是能把全班同学的成绩摸个大概,“还能做到精准嘲讽别人、精准怀疑别人作弊。”


而一路推着走,分数升学的关口横贯在所有人面前时,排名就成了大家公认的通行证……在中、高考等分数选拔制考试的要求下,成绩决定实力,排位决定着更好的资源。


学生们不得不为排名而活,让自己成为TOP,或者至少成为“二八定律”里那最重要的20%。


就像前不久央视自制综艺《你好,生活》里,嘉宾们清一色“第一名”的成绩单,很难不让人印象深刻。



过度合理化效应指出,当人们相信他们所做的努力是由于得到了报酬导致的,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降低对事物内在的兴趣。


而排名,正是那个被过度合理化的借口,报酬便是奖励,是一份入学资格、是面子,学生们和排名做着交易,谈起学习的乐趣的时候,满口都是为了成绩。


尽管教育学者一再呼吁按等级评定,靠比较“温和”的ABCDEF分级来柔化数字排名的锋利感,但只要以分数为导向的考试性质没有变,这种评定方式在大基数的教育环境中就注定难以推行。


就这样,排名被奖赏激励、被竞争压力一步步物化成了人在社会中向上攀爬的指标。


走出象牙塔后,被排名的远不止分值,财力要排名、声誉要排名、颜值等等也要排名,人们在各种TOP3/TOP10里纠缠,整个社会无形之中都活在向往顶尖的一场竞争里。


疯狂对比、疯狂竞争的学生们


在应试教育阶段,对排名的讨论最为热烈也最为敏感。


进入大学后,原本锋利的排名看似被“前X%”的转换数值美化了不少,但绩点这回事,却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囚徒困境。


定睛一看,从选修、交换、推免、实习到就业,大学生根本就离不开绩点排名。


而大学绩点这回事,甚至比高考成绩更像一场套路。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一文提及的一位学生,通过“平时作业抄室友,课程考试70%都出自往年的试卷,助教可能再出20%的新题,老师再出10%的新题。追着助教一道一道问,巧妙地套出助教出的20%考题,最后这门课得了95分”,获得了绩点上的成功。


但这样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能否真正获得成长,文章不敢苟同。


这篇文章在引爆对大学绩点的讨论之余,更让人们心寒,就连顶尖院校的同学都要在内卷压力下苦不堪言,如今还有人能游刃有余吗?


背着沉重的期待,被成绩一分分挑选,被排名一步步筛选,基数最大的普通学生,“看不惯”排名,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每处出口都逃不开同一套评价机制下的竞争;


他们甚至发现,最需要利用这套排名机制来“逆天改命”的,其实正是他们自己。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多数人已经无力驳倒这种矛盾,只能顺着大潮去追绩点、去考三件套、去拿奖……还没来得及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就要作为万众瞩目的“后浪”跃入人海。


这扭曲的排名观之下,能有多少完卵,孵出多少凤毛麟角?


参考资料

[1]助长攀比?老师在家长群晒期末成绩单引家长不满.《重庆晨报》

[2]老师晒学生成绩引不满,是家长太玻璃心吗.《燕赵都市报》

[3]“不得在家长群公布成绩排名”冲上热搜!江苏家长和老师怎么看?.《扬子晚报》

[4]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阿饼,编辑:秋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