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豆瓣8.7,热血,与输赢无关
2020-12-11 15:10

《棒!少年》:豆瓣8.7,热血,与输赢无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苏小七,监制:猫爷,原文标题:《豆瓣8.7,热血,与输赢无关》,头图来自:《棒!少年》剧照


现在,“体育”这个词,好像总是被加上了很多枷锁。


要不承担着德、智、体、美、劳的任务,要不就与国家叙事与民族自豪结合起来,着重刻画着苦难和拼搏。


最近,你可能也看到了关于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的讨论,那就是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棒!少年》,目前豆瓣评分8.7分,收获了无数好评。


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他们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 


这个题材似乎听上去天然就带着困苦和悲情的色彩,但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用一个老套的词来形容,真的是“有笑有泪”。


这种笑和泪,不是那种影视里为了刺激感官强行设置的喜剧桥段和煽情点。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泪点来自于那些成人可能也难以承受的苦难,但却并未过度渲染悲情;它的笑点更是来自于,在不幸背后,这些少年们的生活,依然真实和肆意,还带着些让人哑然失笑的天真。


“我就是个流浪狗!”


“大家好,我叫马虎,今年十二岁。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谢谢大家。”(以下可能有剧透)


在《棒!少年》一开头,张扬的少年马虎,对着镜头说下了这番话。


马虎


爱心棒球基地(强棒天使队)由前国家棒球队主力孙岭峰在2015年创立,棒球队员们都是贫困儿童,由基地在全国各地找寻和招募而来。


球队训练主要由孙岭峰的师傅、今年72岁的张锦新负责,孩子们都叫他师爷爷;负责孩子们学习和日常管理的是郭忠健,他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


12岁的马虎是郭忠健从宁夏接来的,本来他已经有些超龄,但当时马虎翻了两个跟头就把郭忠健征服了。有些“匪气”的马虎身体素质非常好,他可以倒立,也会翻跟头,能歌善舞,“快手神曲”《摩托摇》是他的最爱。


马虎生下来才3个月时,妈妈跟爸爸打架后离家出走了,爸爸靠卖羊肉串为生,也没怎么管过他,马虎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导演许慧晶说,其实马虎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可能在原先的环境里自由散漫惯了,在老家养成了“古惑仔式”的社会习性。有一次马虎跟师爷吹牛,说在老家的时候,一个高年级的学生老欺负他们班的小朋友,他就拿了两把杀牛刀去跟那个小孩单挑,对方看到他拿着刀,吓得都跑了。


马虎到了基地也想当一个“老大”,他的理解非常有趣,觉得当老大就是所有小朋友都听他的指挥,他可以带着小朋友玩,可以保护他们。


但在棒球队这样需要长时间训练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环境,马虎就有些不适应,在起了许多冲突之后,也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玩了。


教练们期待着马虎能早日进入正轨,成为真正的老大,但马虎往往上一秒刚答应完,下一秒他就忘了,总是说得比做得好,控制不住自己,也不服管教。


在大家对马虎有些半放弃的时候,纪录片又描绘了马虎的另一面。马虎口中经常唱着各种快手神曲,他走在黑夜里,随口一哼的却是“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离开我之后,我的天空就下起雨。”


再比如师爷在训练场上说“应该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带着眼泪的马虎愤愤说道说:“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师爷觉得,教育小孩是不能急的,否则会适得其反。有着40多年教育经验的师爷说,一件事情要一盯到底,小朋友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一些改变。


慢慢地,马虎有了成长和改变。但师爷强调:“还得护着马虎。要不他回头真蔫了,矫正过了也不行,得保护他的锐劲。”教育而不是规训,成长也并非僵化。


纪录片拍摄于两年前,在最近接受采访时,马虎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性格也沉稳了许多。回看这部纪录片里的自己,马虎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他对着镜头说:“也可以拍拍现在的我,我已经不一样了。”


一旁的孙岭峰教练说:“一边你要让他努力上进、为国争光,一边你要让他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不犯错,差不多得了。


直到现在,马虎依然不时透露着些许顽皮的天性。比如在采访中,马虎说:“孙教练给我们在二楼新弄了一个歌厅呢,我们就在那里唱歌”,一旁的孙岭峰笑笑纠正道,那是多功能会议室。


马虎依然喜欢唱快手神曲和跳舞,但他显然有了更多思考:“打球需要有节奏,跳舞也需要有节奏。我跳舞是有节奏感的,这可以帮助我打球。”


《棒!少年》评论区一个高赞影评写道:First青年影展放映后,采访对谈时(说到拍摄的故事)导演哭了;马虎则捧着帽子在一旁站的笔直,他说这是棒球队最起码的礼貌。(来源:豆瓣网友@solar60th ,有增添和修改)


棒球,是一条出路


如果不说背景,光看球场上训练的样子,我们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群在学习棒球文化,准备出国留学的富家子弟。


棒球和橄榄球作为美国传统的体育运动,许多家长听说这可以帮助增加孩子将来录取欧美名校的概率,便给他们报名作为“兴趣特长”。


棒球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的添头;但对基地的孩子们来说,这可能是唯一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稻草。


“管吃管住吗?——管!”,“管看病吗?——管!”,“不打不骂,顿顿有肉,养到18岁!——带走!”许多监护人无力抚养孩子,经过一些简单的对话,孩子们就从家里被接到了基地。


通常来说,挑选运动员苗子需要从小培养,得考虑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和性格;但教练坦言,这些孩子90%都不达标。


爱心教练说,孩子们大多营养不良,体质上没法计较太多。选拔标准其实只有三条:家庭贫困、年龄合适(7~10岁)、身体健康(身高达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得挺远就行)


“棒球运动和别的不一样,篮球要个高,橄榄球要壮,棒球是高的、矮的、瘦的,不同人在不同的位置,把自己的特点变成特长,在棒球场上就是高手。”孙岭峰这么解释。


基地既有马虎这样顽皮的家伙,也有另外性格的孩子。比如棒球队的另一名成员小双,是一个有些忧郁的孩子,他平时总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时不时就会闹情绪和哭鼻子。


小双


孙岭峰每天只让孩子们训练3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读书。他想得清楚,这些孩子不可能都成为顶级运动员,这不现实,竞技体育太考验身体素质和天赋。


在他的考量里,孩子们长大后可以进专业队、省队、国家队,走专业体育的道路;也可以去做体育老师和教练,成绩好的孩子则能当个体育特长生,上个好大学。


当然,作为竞技体育,赢是比赛的目的。强棒天使队在后来也确实赢得了很多比赛,但纪录片的重点却放在了一场输掉的比赛上。


2017年,棒球队受邀前往美国参加比赛,虽然已经是国内水平不错的球队了,但在棒球文化繁盛美国,面对这些传统强队,强棒天使队无疑打得十分艰难。


在跟上届冠军芝加哥少年队的比赛中,随着比分大幅落后,孩子们渐渐陷入了自责和无助。作为贫困出身的孩子,他们很清楚,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甚至还有孩子哭着说,输了什么都没了。


本来个性就有些内向的小双失了几个球,这时更自责了,郭忠健拍拍小双的肩膀说:“刚才那棒子打得太无奈了,这很简单的游戏,不要背得那么一座山似的。放松玩吧,来吧走你,目空一切!”


在师父们鼓励之下,孩子们确实打出了几把漂亮的球,但最后还是以1:11的比分输掉了比赛。


师爷倒并未太在意:“人生一定得经历很多失败,你们还没经历多少呢。必须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不对?我们培养大家是进攻性的击球员,不是想赢怕输,而是敢打必胜。你连出棒都不敢出,谈什么赢呀?”


小双


叠加上了孩子们的困苦背景,我们都无比希望,可以看到他们逆袭成为一个传奇。


但或许比起输赢、比起苦难,更重要的是,这些曾经营养不良、吃不饱饭的孩子们,现在成为了最佳投手和最有价值的球员,也能在红土棒球场上闪闪发光。


关于生命的故事


与其他体育题材的影视更为不同之处在于,《棒!少年》的结尾停在了一个可能会让人有些迷惑的地方,小双离开了球队偷跑回了老家,站在一颗大树前,若有所思。



在美国比赛失利后,小双义无反顾地离开球队,孙岭峰想接他回基地,小双不愿回去,还跟自己的二伯还大吵了一架。大家不知道具体原因,只知道小双的二伯病了。


我们可能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双应该抓住好机会,改变命运,对二伯来说也是一种宽慰。虽然一直没搞明白这对小双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小双到底需要什么,但棒球队尊重了小双的决定。


小双是2015年来到棒球基地的,他没有父母,由二伯抚养大。年近六旬无奈之下,希望小双能通过打球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要再回到这个没有希望的山沟里,把他送去了棒球基地,那时小双哭闹着不愿离开,以为二伯也不要他了。


2015年,小双被接到基地


在跟踪拍摄和素材剪辑的两年时间,许慧晶对片中的人物和素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感觉自己不止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更加可以理解不同人的内心。


直到一年后,许慧晶才慢慢理解了小双。他认为,小双从小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亲情是他内心最渴望的东西。不管他出生在哪、亲人是谁,但故乡是小双可以自由呼吸、大声呐喊的地方,那是属于他的世界。


在小双的内心,二伯、山上的那块巨石、村头的那棵大树,可能都是他的精神支柱。许慧晶相信,有一天小双还会再走出大山,会有所成就,因为他足够善良。


这样理解的视角,也出现在纪录片里少有的“反面人物”身上,那就是马虎的爸爸。马虎爸爸从小没怎么管过他,在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又每天沉迷于在短视频软件上直播,也因此“带坏”了马虎。但透过镜头的视角,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无奈。


就像社会学家严飞在《穿透》里所观察的,对于像马虎爸爸这样的务工者来说,在城市发展前进的洪流里,他们是微不足道的。但通过直播这样的途径,将自己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里,至少融合进城市的生活,多了一点点被其他人所“看见”和改变命运的可能。


跳出“原生家庭对孩子负面影响”这样单纯的批判,《棒!少年》试图去理解每一个个体人物;更是通过一些细节,去反思了背后更深层次的中国社会问题,比如近年来城市往往有着过度“士绅化”的问题,缺乏对穷苦人民的关怀。


2017年时,棒球基地所在的村庄因为安全隐患,要求出租屋人员都搬离,否则就停水停电。老师和孩子们便晚上在宿舍内巡视,监督不让房间有一点亮光,因为这可能会被举报,就没法儿在这里居住了。


棒球在国内还是非常小众的项目,很难找到训练的场地,好不容易有一次前往中山训练,但训练场周围都已经遍布高楼和拆迁工地。球队每天就穿过各种水坑和废墟,赶在拆迁之前抓紧训练。


在训练结束后,孩子们对着训练场深深鞠了一个躬:“谢谢场地,再见场地”。



本以为运动题材大多逃不出热血治愈,或许再多些许的家国情怀,然而《棒!少年》比我们期待的要走得更远、想得更深。它把目光投向了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尽管对于那些阴影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抑或心照不宣。


前不久,导演许慧晶参加了一席的演讲,谈及了在拍摄纪录片后的思考:“我想记录为中国社会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为乡村发展做着努力和尝试的人。就像余华说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指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觉得纪录片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看到人性的光芒,而不只是呈现问题本身。”


在演讲最后,他引用了赫尔佐格的话,“带来一个鸡蛋,只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实;但如果带来了一只破壳而出的鸡,这就是关于生命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拍<棒!少年>的时候我初为人父,有生活的压力,也有对纪录片的失望》许慧晶,一席第804位讲者

2. 《中国居然有这样一支棒球队!一群困境少年,在奥运国手带领下「打」出国门》,大象点映

3. 《<棒!少年>主创专访孙岭峰教练:只希望马虎健康成长》,Figure

4.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严飞,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苏小七,监制:猫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