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融业中的三只黑天鹅
2020-12-21 09:35

2020,金融业中的三只黑天鹅

本文作者:薛洪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我们邂逅了不止一个黑天鹅。新冠疫情是第一个,它创造了一个容易引发黑天鹅的环境,又孕育出更多的黑天鹅,使得2020变得如此不同:每个人、每家机构、每个国家,都受其影响。


压力是最好的变革催化剂,所以人们才说不要浪费一次危机的机遇。黑天鹅的环境下,一些深层次的变革随之启动,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埋下了引线。这些种子刚埋下时还只是一些新提法,不能改变什么,但未来十年的改变,大半由它们实现。

 

刺激消费


2020年,消费刺激经济的重要性凸显,但激活消费也变得愈发困难,不仅仅是部分消费者的钱包受到影响,更为普遍的是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


2020年6月,北京推出了餐饮消费券,最低可享受62折优惠。优惠力度大,消费热情也高,但消费券一直发到12月,说明优惠不能停下来。随便去一家连锁快餐店询问客流量,服务员的回答多半还是较去年缩水明显,远未恢复常态水平。


是的,虽然对疫情的担忧不复存在,消费者的热情还是没能起来。


我有一位朋友,工作稳定,收入未受疫情影响。前几天,我问他今年的消费心态,他的回答是“必要的开支该花还花,不必要的能省就省”。


一叶知秋,谨慎消费,成为疫情之后很多消费者的典型心态。


这一年,人们见证了在家办公,见证了空荡荡的商业街,见证了亲友离职,见证了地摊热潮,又被6亿中国人月入千元的事实震惊,潜移默化之下,消费心理变得谨慎起来。反映到网络空间,消费主义受到抵制,炫耀型消费受到群嘲,消费贷款几乎人人谴责,节俭再次成为主流的叙事背景。


这种消费心理下,刺激消费变得困难重重。尽管消费券的杠杆拉动效果喜人,电商大促数据也依旧动人,但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依旧乏力,增速虽于8月份转正,较去年同期仍有不小差距。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多转折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


双循环战略作为舆论热点,过多地被讨论,反而很容易被简单看过。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思路迎来重大转折点,粗略地讲,可以理解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动后富、追求共同富裕”的路径转变。


国内大循环,简单理解就是推动国内生产的商品在国内消费。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并非消费大国,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重点依旧是促进消费。但此时促消费,已不仅仅是疫情之下保就业、稳增长的权宜之计,而成为事关未来五年、十年发展大格局的顶层设计。


要让民众有钱花、敢花钱、有时间花钱,全面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做大做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就成为题中之义,同时,压制消费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大山必然要被一一搬去,推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激活服务消费潜力也势在必行。


为达成这些目标,必然会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受其影响。

 

房住不炒


疫情伊始,GDP一度陷入负增长,不少人预测房地产调控要放松,不少城市的房价也一度出现热炒迹象。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房住不炒真的很坚定,调控始终没能放松。


房子,一直承载着国人对家的期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杜甫的千古一问“安得广厦千万间”感动流泪;近二十年来,房子更是承载了民众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几乎全部期待。


2019年10月中下旬,央行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3万余个城镇居民家庭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城镇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自有率达到96%,其中,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房子,成为很多城镇家庭的主要资产,房价的持续上涨推动居民财富水涨船高。在一二线大城市中,以房价衡量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千万富翁也不少见。但家庭主要资产集中于房地产的背后,对应的是金融资源向房地产大量积聚。


于是,房价涨跌,不仅关系到居民家庭资产,还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安全。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撰文(《郭树清: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所称:


“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何为灰犀牛?根据《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的定义,灰犀牛事件是指“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的风险,是一个我们应该意识到的风险,就像是一头两吨重的犀牛,把牛角对准我们全速向我们攻击。”


一旦灰犀牛开始攻击,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我们能做的是提前防范风险。于房地产来讲,斩断房地产与金融体系的风险传播链条依旧是未来的主线,房住不炒便是重要抓手。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能指望“房住不炒”的基调会放松;未来十年里,也别期待买房投资还能带你走上致富快车道。所以,“房住不炒”对普通人的意义,在于扭转财富观念的紧迫性。若还抱着买房致富的理念,会错过下一场致富风口。


这段时间,亲友群中的投资理念开始分化,大部分人依旧认为财富升值只能靠买房,对“普通人不可能通过炒股赚钱”的血泪教训深信不疑;也有一些人,跃跃欲试,准备抓住股票市场的大风口。


孰对孰错,这里不做预判。但无论你是否准备好,把财富升值的全部期待都押注房地产,已经不合适了。

 

银行让利1.5万亿


这一年,银行从业者大概会颇感失望。


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最厉害的时候,不少人的职业安全感急剧下降,但银行从业者却终于体会到旱涝保收的好处。不过,“不懂藏拙”的上市银行一季报太过于靓丽(3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7%,其中18家实现两位数增长,而GDP同比下降6.8%),众人皆苦我独乐,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论调卷土重来。


不久,银行向实体让利1.5万亿的政策就出台了,接着银行降薪的传闻陆续出现,传闻虽陆续被辟谣,但重要的是信号意义:让利1.5万亿,短期看是疫情之下金融抗疫的有效措施,中长期看,可能也是金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的开端。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可何谓“服务实体经济”呢?鉴于“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言论由来已久,为金融服务收取较高的费用,大概不能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服务了。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除了提供服务外,还有让利之意。


金融业赚钱人尽皆知。但在大家的朴素认知中,中国金融业相较美国还是应该有很大差距的,毕竟人家是国际金融中心,美元是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可以辐射全球。可从数据上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比肩美国。当然,背后有一些结构性因素,但这一事实本身已足以论证“金融让利实体”的必要性。

 


金融让利实体,狭义讲是让利润,广义上还应包括“让人才”。


不久前,施一公教授在一次发言中称,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了经济管理学院,并感慨“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具体的比例或有争论,但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却有目共睹。


早在十年前,高考状元扎堆金融的现象就已存在,这个问题一直没能缓解。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对硬核科技、对实体经济的重视空前,势必要引导优秀的人才回归实体。薪资是人才流动的最佳指挥棒,缩小金融与实业关键岗位的薪资差距是必然选择。


未来,控制金融业薪资增幅、提高制造业薪资水平,成为大概率事件。在此背景下,状元扎堆金融的现象,或能有所缓解。


人才流动的分水岭能否出现,要靠时间来验证,但金融与实体的此消彼长,则是板上钉钉、确定无疑了。作为金融从业者,“金领”的光环还能保持多久呢?

 

2021,你好啊


风起于青萍之末,2020年埋下的种子,可能会成为左右未来十年经济格局的核心变量。


写作《万历十五年》时,黄仁宇曾在书中自问,“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并随即自答道: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用这种精神来回顾2020年,我们不难找到一些信号与迹象。这些信号能否在更大的层面掀起波澜,现在自是无法断言,但于特定产业、特定机构而言,2020年的转折性意义毋庸置疑。


时光如白驹过隙,2020眼看就要过去。凡时光能带走的,谁也留不住;带不走的,将与我们一同迎接未来。对于未来,我们只能接受、无法拒绝,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