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3:00

冬至除了饺子还应该吃啥?

#中国人的特殊习惯

本视频作者:庖丁工作室


冬至,又称 “长至节”、“亚岁”,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史记·律书第三》 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这是因为,从冬至开始,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周代,人们把冬至看作新年开始的日子,在后世,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从汉代开始,冬至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相沿至今。老百姓过节,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字——吃。饺子(北方)、馄饨(陕西、苏州)、汤圆(上海、江浙),羊肉汤(川渝、山东滕州)、赤豆粥(江南)、九层糕(台湾)(头脑:银川、年糕:杭州、猫乳:长沙、丸子:福建、甜丸:潮汕、擂圆:台州、米酒:苏州、麻糍:江西),冬至的美食数不胜数。


先来说说冬至热门美食——饺子。


我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一天大部分老百姓都会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既是在说冬至必须得吃饺子,也在说饺子由来的故事。相传东汉时,名医张仲景在家乡南阳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冻烂了耳朵,于是和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制作“祛寒娇耳汤”,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煮好后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之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就成为了今天的“饺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饺子的历史确实非常久远。1978年,山东滕州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其中有一套青铜礼器里摆放着一些食品,和今天的饺子很像。


研究人员认为, 它们可能就是今天饺子和馄饨的祖形。在这之前(1972年),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墓中也发掘出了一些完整的饺子。


随后(1981年),重庆市忠县一座三国时期的古墓中也发现了花边形饺子的模型。


另一方面,从文献上看,关于饺子的记载就更多了。北齐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里说: “今之馄饨,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 这种偃月形馄饨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了。宋元时期称饺子为“角儿”、“扁食”,在那时就已经有“水晶角儿”“驼峰角儿”“诸色角儿”“烙面角儿”等等不同种类的饺子,就像我们今天的虾饺、煎饺、果蔬饺子一样。明清时,又有了 “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的称谓。


而在我国南方地区,饺子就不是冬至的主角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南北方逐渐形成了南米北面的局面。因此,在冬至,南方地区更倾向于食用年糕、汤圆等用稻米制作的食物。


汤圆又名汤团,冬至汤圆又叫 “冬至团” 。在这一天,人们磨粉作团,包裹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福建汀州,“人家作米圆,家众团乐而食,谓之添岁。” 汤圆既祭祖又赠送亲友,取团圆喜乐之意。


除了汤圆,在四川、重庆等地在冬至还流行喝羊肉汤,乳白色的汤底带着浓浓的鲜味,鲜嫩的羊肉羊杂配上红彤彤的小米椒,再放一撮小葱香菜和一点腐乳,一口下去暖胃又暖身。


在台湾,冬至最重要的食物是九层糕。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饺子、汤圆、羊肉汤、九层糕,每一样冬至美食,承载的都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不管吃什么,都是当地人民对于那片土地的共同记忆。这种集体记忆,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在最普通的日常饮食里,彰显着属于我们的独特的文化自信。


关注庖丁工作室,吃破砂锅问到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