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们为上天入地的马斯克做了一份年终盘点
2021-01-04 11:34

2020年,我们为上天入地的马斯克做了一份年终盘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前线(ID:ai-front),作者:李冬梅,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马斯克在这一年也干了不少不平凡的事儿。本文,我们以时间为线索为“上天入地”的马斯克做了一份年终总结。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他的确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跳了舞也造出了呼吸机


跳着舞的亿万富豪,兑现了他的承诺。


1月7日 ,马斯克现身特斯拉上海工厂,在Model 3的交付仪式上,身着西装外套的马斯克热情地在舞台上跳起了舞蹈。


伴随着特斯拉宣布其第四季度交付了创纪录的11.2万辆汽车以来,特斯拉股价已飙升,并且略高于分析师的普遍预期。在截至1月9日的一周中,特斯拉股价上涨了13%,使马斯克的净资产增加了21亿美元,至288亿美元。 这位49岁的亿万富翁拥有特斯拉近22%的股份,约占他财富的一半。此外,他还拥有价值约125亿美元SpaceX股份。


这位身价过亿的富豪最初是凭数字支付平台PayPal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开始经营特斯拉、SpaceX和隧道运输企业“钻洞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以及其他初创项目,而他对AI技术也一直有着执念。



2015年年底,马斯克与其他硅谷科技大亨决定共同创建OpenAI,希望能够预防人工智能的灾难性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时隔4年多后,2020年2月18日 ,马斯克连发三条推特,宣布退出人工智能研究组织OpenAI。


图片来源:马斯克推特截图


对于退出的原因,马斯克表示:由于自己与OpenAI内部一些发展观点上的不和,所以选择了退出,并且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跟OpenAI合作过了,之后将专注于解决特斯拉以及SpaceX面临的大量工程问题。


据了解,这次马斯克的退出也并非没有先兆。


就在一年前,也是在2019年2月,OpenAI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即将离开公司董事会。博文中提到,虽然马斯克会离开OpenAI董事会,但并不会与OpenAI彻底撇清关系,他仍然会继续为该公司提供支持。至于马斯克离开的真实原因,有外界猜测,导火索很有可能是年初OpenAI发布的NLP模型GPT 2.0。


该模型可以生成连贯的文本段落,流畅地写出一段文章。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不小的进步,但是如果一旦被滥用,这一技术极有可能被用来生产假新闻,造成社会恐慌等负面影响,这与马斯克所认为的AI技术应该造福人类相悖,因此导致了最终的分道扬镳。但究竟马斯克退出OpenAI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在马斯克与OpenAI的纠缠告一段落后,美国的疫情肆虐情况逐渐失控。


据美国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4月6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6日15时30分,美国确诊病例超过3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万例,美国一度成为了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纽约州州长科莫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疫情达到高峰时,纽约州需要大约3万台呼吸机。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特斯拉宣称如果有需要就会生产呼吸机,在正式生产出呼吸机之前,马斯克曾从中国采购了1255台呼吸机提供给纽约州各大医院,但随着全球疫情大爆发,马斯克意识到依靠采购只能暂缓燃眉之急,还需要自身投入生产才能更大程度上缓解呼吸机紧缺问题。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发和调试后,4月6日, 特斯拉在YouTube上展示了用汽车零部件制造呼吸机的视频,由于特斯拉没有使用现有的设计来生产呼吸机,而是生产出了一种与传统呼吸机不同的新型呼吸机,因此也遭到了外界质疑和批评。


特斯拉工程师在视频中演示了该机器如何产生能将氧气送入患者肺部的气压,并保持这种气压留在患者的肺部。据工程师介绍,这样做可以避免患者的肺塌陷并使呼吸机帮助他们呼吸。虽然特斯拉造出来的只是初级的呼吸辅助装置,但至少马斯克兑现了他的承诺,真的造出了呼吸机。


马斯克圆了他 18 年的载人航天梦


能造出来呼吸机的马斯克,也能将载人飞船送上天。


时间退回到2002年,马斯克创办SpaceX的时候曾定下目标: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当时几乎没人相信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能搞出什么名堂,更别说公司的创始人又是一个敢随便夸下海口的“疯子”。在那个商业航天并不被看好的时代,SpaceX顶着巨大的压力成立了。


在成立之初,马斯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公司打造便宜实用的火箭。经过他的计算,自行生产85%的发射设备及软件模块,SpaceX能将火箭发射价格降至十分之一且仍拥有70%毛利率。当他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拉投资的时候,投资人更加确定这人就是个“疯子”,本着“便宜没好货”的原则,这家公司能造出来火箭那真的是见了鬼了。


没办法,马斯克只好自掏腰包造火箭。2006年,SpaceX研制的“猎鹰 1 号”火箭尝试发射,一直到2008年9月28日,经历了三次失败发射后,猎鹰1号第四次尝试才终于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入轨的私人开发液态燃料运载火箭。


此后,猎鹰系列火箭更是多次执行NASA官方的发射任务。2010年6月4日,猎鹰9号火箭1.0版第一次尝试发射获得成功。2012年5月22日,猎鹰9号进行第三次任务,首次将私营航天器送入轨道、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而马斯克本人更加醉心于火箭研发,提出了火箭回收的计划。但是2015年和2016年两次连续的爆炸事故,让公司的发展陷入困顿。尤其是2016年9月1日公司猎鹰9火箭突如其来的惊天一炸,彻底把这个梦击得粉碎,公司一夜之间再次跌下神坛。


一直到2018年2月6日,猎鹰重型火箭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更重要的是,两个助推器在指定地点几乎同时落地,完成回收工作。


这些挫折和失败都没有击败马斯克,他依然坚守着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航天梦想。


终于,2020年5月30日,由SpaceX执行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圆满完成,猎鹰9号火箭成功将载人“龙”飞船以及参与此次飞行的两名宇航员:鲍勃·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平安送上了太空。为了这次的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马斯克翘首等待了18年。


(左)宇航员鲍勃·贝肯、(右)道格·赫利


此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完成,对于SpaceX来说,他们给这次艰难的考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对于马斯克来说,他的“火星移民计划”可能离实现更近了一步;对于整个航天发展史来说,商业载人航天的想法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疯狂”仍在继续


梦想如果止步于此,他就不再是马斯克了。


马斯克的“疯狂”仍在继续。6月4日,在完成了将宇航员送上天的历史性任务后,仅仅4天,猎鹰9号又迎来了新任务。这次发射地点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随着第八批60颗卫星的成功发射,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已有482颗卫星在地球轨道运行。这意味着颠覆性的太空互联网时代已经近在咫尺。


随后,6月13日,星链计划进行了第九次卫星发射。但这次发射没有按照常规发射60颗Starlink卫星,而是混装了3颗SkySat卫星和58颗Starlink卫星。SpaceX在升空后约13分钟部署了SkySat卫星(SkySat卫星是美国 Planet 公司的高频成像对地观测小卫星星座,主要用于获取时序图像、制作视频产品、并服务于高分辨率遥感大数据应用),然后在升空后约39分钟部署了58颗Starlink卫星。


原计划每月一次的发射任务,6月变成了两次。SpaceX之所以这么着急,可能是因为夸下的海口要到期了——今年4月,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称 星链版卫星互联网将在3个月内进行私人内测,即在今年7月开始提供私人Beta版服务。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这些星链卫星将替代光纤,为全球提供高速、稳定又便宜的网络连接。上网速度也能大幅提升,可以实现1Gbps,是目前平均网速的180倍。这么看来,相较于在复杂地形上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布线的地面光缆(比如在一些海拔较高的高山进行布线)而言,星链卫星方案要优秀很多,虽然这并没有得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下简称:FCC)的认可,但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马斯克也算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


马斯克是一个连环创业者,他在推动Spacex 、特斯拉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同时又创建了几个令人瞩目的公司。这其中就包含特别吸引眼球的Neuralink,利用马斯克称之为“神经蕾丝”的技术,达到真正的人机交互。8月28日,马斯克宣布,已经找到了更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最新Neuralink设备LINK V0.9。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台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芯片,实时读取脑电波,无线对外传输,并可以用手机控制。该设备只需要晚上充电,白天即可用一天。


为了方便把这个设备植入到大脑中,Neuralink公司还专门研发了一个手术机器人。


手术的工作流程是先开颅,取下一小块头骨,再植入电极和电线,最后安装Neuralink设备填补头骨的空缺。整个过程,一小时内完成,手术当天就可以出院。不需要全身麻醉。只要处理得当,手术中都不会流血,术后脑袋上只有一个小疤痕。


那么,目前这项技术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早些年Neuralink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实验,将它连接到鼠大脑中的电极上,并从那里获取数据,这是迈向人体植入开创性的一步。而在当天的现场演示中,马斯克带来了三只小猪,向观众展示了已经植入Neuralink设备两个月活蹦乱跳的健康小猪。


在给小猪的大脑植入芯片后,能直观看到猪的脑活动,当现场工作人员抚摸它的鼻子时,猪的神经开始兴奋,大脑神经元有所反应。在连接小猪大脑的1024个电极作用下,小猪脑内的电波信号,清晰可见。



马斯克同时透露,Neuralink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积极准备对人类进行临床试验。


在发布会结束后,有一些网友在马斯克的推特下面提问:未来可以用这个技术来打游戏嘛?马斯克回答:一切皆有可能。的确,马斯克的“疯狂”,让一切皆有可能。


SpaceX载人飞船再起航,特斯拉不断“翻车”


能把飞船送上天的马斯克,还是解决不了特斯拉的问题。


时间快进到美国东部时间11月15日19时27分,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完成首个商业载人飞行任务——其“猎鹰9号”(Falcon 9)火箭承载“龙”飞船(Crew Dragon)在佛罗里达发射升空,将4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


此次在龙飞船上,共有三名NASA宇航员和一位来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宇航员。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四名宇航员通过商业飞船实现国际空间站乘员轮换任务,对于NASA来说这也是有国际伙伴参与的首次商业载人飞行。


尽管这是继5月NASA与SpaceX合作将承载两位宇航员的“龙”飞船后,SpaceX再次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但外媒报道普遍认为,这次Crew-1任务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使用私人航天器将宇航员送入既定轨道,也标志着太空商业的兴起。


5月份SpaceX的“龙”飞船进行的载人飞船的发射仅是测试。测试成功后,NASA正式给予了SpaceX载人资质。


因此这次正式发射的重要意义在于,官方正式认可了SpaceX成为人类载人航天第四极,按顺序仅次于苏联(国家队)、美国(国家队)、中国(国家队),唯一一个独立的商业航天公司。


这次起飞前,任务经历了8月30日、10月23日、10月31日、11月13日四次推迟,所谓“好饭不怕晚”,这次飞行开启了SpaceX定期往返于NASA国际空间站的新时代。在私人公司提供近地轨道商务和旅游服务的航天工业发展中,Crew-1任务标志着一个重要里程碑的诞生。


在SpaceX和星联计划备受关注之时,有关特斯拉的负面消息却层出不穷,车体质量问题、系统安全问题等仍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北京时间11月24日,一段有关特斯拉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讨论。视频中,拍摄者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前面一辆特斯拉天窗被掀飞的画面,这块飞起的天窗也差点砸到拍摄者的车辆。


图片来源:拍摄者微博视频截图


视频发出后很快在微博上引起了关注,特斯拉官方客服也很快给出了回应:


图片来源:特斯拉客服官方微博


不过,这份回应似乎没能让多数网友买账。有网友指出,特斯拉天窗被掀飞在国外早有先例,今年10月,美国一名特斯拉车主就曾发文称,其在提车Model Y回家的高速路上,全景天窗突然整体脱落,Model Y秒变“敞篷车”。


同样在那一周,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的系统安全也存在着问题。一名黑客成功地为特斯拉汽车开发了一种新的密钥克隆“中继攻击”(Relay Attack),并在特斯拉Model X电动汽车上进行了演示。报道称,特斯拉被告知了这一新的攻击,目前准备为其推出新的补丁。


据了解,这种“中继攻击”是欧美地区的特斯拉大盗们惯用的伎俩,很多车主都深受其害。虽然特斯拉官方已经对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升级,但比利时鲁汶大学(Belgian university KU Leuven)安全研究员Lennert Wouters声称,他组织了一系列新的攻击,可以绕过密钥卡中新改进的加密技术,只需要约90秒就能攻破第一层防御;另外只需大约一分钟,即可注册自己的车钥匙,进而把车盗走。


除此之外,还有报道指出,特斯拉的车主可能会遇到NAND内存芯片老化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特斯拉汽车出现一系列问题,从后视镜摄像头的故障到转向信号铃声和其他音频警报的缺失”。


另据美国《消费者报告》最近发布的年度可靠性调查报告,在所有26个上榜品牌中特斯拉排名倒数第二,其Model Y车型被曝光存在多项质量问题。


虽然特斯拉频频曝出质量问题,但丝毫没有影响股价持续上涨。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的涨幅达到了500%,一跃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而马斯克本人也因此跻身世界富豪TOP5的行列:11月23日,马斯克的净值增加72亿美元,达到1279亿美元,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


据了解,马斯克的财富增值主要源自特斯拉,他有约3/4的净资产来自特斯拉股票,估值达到其持有的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的4倍多。


SpaceX SN8试飞爆炸,但最灰暗的日子已经过去


挺过了最灰暗的日子,没什么能打倒马斯克。


在特斯拉股价暴涨,马斯克不断积累个人财富之时,他的事业也并非永远一帆风顺。12月10日,SpaceX在德州南部的测试中成功发射大型星际飞船SN8,这是SpaceX Starship第一次执行高空飞行测试任务。起初一切很顺利,但当Starship尝试受控下降,并成功在距地面几百英尺的位置右转时,由于其下降速度已经过快、无法安全降落,最终在着陆区附近突然爆炸。


幸好,测试时Starship内部没有船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尽管这枚火箭的升空高度仅为外太空高度的十分之一,但其仍然代表着马斯克进军星际的巨大雄心。马斯克随后在推特上表示:已拿到全部所需数据,火星,我们来了!



此前,马斯克曾预测,SN8首次飞行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为了提高星际飞船SN8试飞的成功率,美国东部时间12月2日晚,SpaceX公司已经对SN8进行了一些额外的飞行前测试,包括液氮低温压力测试,并仿照真实的液态甲烷进行演练,以提高星际飞船SN8首飞的成功率。


本次测试,Starship的目标是飞到41000英寸(12500 米)的高空,这也是SpaceX最新版Raptor引擎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在测试时SpaceX会收集飞船翻转、定向数据,它的着陆方式与猎鹰9号着陆相似。



Starship很像是当初科幻小说封面上常见的设计。它采用子弹状、闪闪发光的银色不锈钢板船体。下半部分有两个突出的三角形鳍片,上端则有两个较小的鳍片。Starship体积巨大,从推进引擎到顶端高达 15 层楼,但它只是更为庞大的超重型火箭上的一部分。


这整台推进器可以说是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的放大版,配备的引擎数量达到猎鹰9号的3倍。在将猎鹰超重型火箭助推器与Starship连接起来之后,其完整高度将接近400英尺,甚至比美国宇航局最为知名的“土星5号”火箭还再高出几英尺。顺带一提,正是土星5号将人类第一次带上月球,它也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强劲的火箭。


猎鹰超重型与Starship都将使用SpaceX公司的新型猛禽火箭引擎,其动力远超该公司在现役猎鹰火箭上使用的梅林引擎。SpaceX目前仅在两次试飞中使用过猛禽引擎,而且两次都是在进行星虫(Satrhopper)试飞。星虫可以算是缩小版的Starship,看上去更像是个粮仓,而不像传统的火箭。每个星虫只搭载一台发动机,只需要让飞行器升空几百英尺。


在之前的试飞中,Starship原型机搭载了3台猛禽引擎,这也是SpaceX第一次试飞采用多台猛禽引擎的火箭。其中一架猛禽引擎在飞行中停转了约2分钟,另一台则在此之后不久也熄火。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引擎是被故意关闭还是出现了故障。当星舰做好正式发射准备时,它将搭载6台猛禽引擎,其中3台针对飞越大飞层进行了优化;另外3台则针对太空中的真空飞行环境做出优化。更庞大的猎鹰超重型自然力量更强,将采用28台猛禽引擎提供动力。


虽然SpaceX完善了猎鹰9号火箭的着陆设计,但Starship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前所未见的外观设计。猎鹰9号助推器能够垂直向下坠落,且全程保持引擎向下、机头朝上;Starship的设计则在于通过大气层坠落,并在正式着陆前不久才翻转为垂直姿态。这种不寻常的返回方式与空气动力学有关——通过进行翻转动作,Starship能够使用自己的鳍片更准确地控制着陆。但这毕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路,因此必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为此,SpaceX只能通过不断的测试来理解Starship重返地球的具体方式。


猛禽引擎能够在极高的压力下运行,而管理这些严苛的运行条件自然成了 SpaceX面前的实际挑战。过去一年以来,该公司曾在静态点火(这是一种将火箭固定在地面上,同时进行发动机点火的测试方法)当中损失了多艘Starship原型。


但马斯克表示这些爆炸只是“计划外的小挫折”,SpaceX的技术人员们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制造出新的火箭。Starship的第一次试飞,虽然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火星之旅距离我们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近、都更触手可及。



SpaceX SN8试飞爆炸的小挫折,或许让马斯克回忆起了特斯拉曾经历过的一段灰暗的时光。马斯克于12月22日在推特上发文感慨:在公司研发Model 3的“最黑暗”时刻,他曾主动联系过苹果,商讨双方之间的潜在交易。马斯克表示,他当时的计划是,以特斯拉当前市值十分之一的价格寻求被苹果收购,也就是说他希望以600亿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出售给苹果。


2017年,特斯拉正在大幅提升Model 3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该公司疯狂烧钱。当时马斯克曾对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员工表示,公司将面临长达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生产地狱”期。在做出这一表态几周之后,他在推特上表示,为了解决生产瓶颈问题,他每天都睡在工厂中。


苹果公司发言人拒绝就马斯克的言论置评。特斯拉也没有对置评请求做出回应。


马斯克是否曾经真的考虑过将特斯拉卖给苹果,这其中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得不说,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颠簸曲折之后,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马斯克继续”疯狂“下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前线(ID:ai-front),作者:李冬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